纠正糖尿病患者常见用药治疗2个误区
纠正糖尿病患者常见用药治疗2个误区
在我国糖尿病大军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绝大部分,而这些患者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存在着用药治疗误区,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误区一:早期发现糖尿病不急于治疗,而是待其自行恢复。
我国居民普遍对于糖尿病的自我检测意识并不高,有时即使发现病症,病情却也已经不容乐观,不过只要积极治疗,病情可以完全得到控制。但是有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认为血糖虽高了,但并身体并没有什么不适,只要不吃甜食就可以控制病情。殊不知,有效控制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并非禁食甜食,而是积极治疗,而且糖尿病病情的加重主要是由于分子、细胞水平受到严重破坏,所以一旦感觉身体不适已经为时已晚。
误区二:治疗过程勤换药物和保健品,以降低药物副作用。
现在许多糖尿病患者对于药物的副作用十分敏感,为了避免对肾功能的损害,总是尝试各种保健品。虽然大部分降糖药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副作用,长期使用会失效或者损害脏器,但是一般降糖药物都是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服用,医生会根据药性及患者病情调整药量,将药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而对于保健品所含的降糖成份并不明确,很难保证药物的安全性。
糖尿病的基本常识有哪些
1. 定期监测,调整方案
监测是了解病情轻重和验证治疗效果的主要手段,有的病人成年治疗,从不监测,这是不对的。没有监测指标作参考,就很难调整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要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接受监测,定期检查血糖、尿糖等,以达正规治疗。
2. 合理饮食,走出误区
“终生控制饮食”是世界糖尿病联合会提出的糖尿病治则之一,那种“不需控制饮食”的说法及用大鱼大肉代替主食或过度控食等做法都是错误的。正确的饮食方法是: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及劳动强度,控制每日进食的总热量,而饮食的品种除不直接吃甜食外,讲究多样化、素淡化,具体配餐方法,今后专题介绍。
3. 适度运动,持之以恒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也可以说“健康在于运动”,尤其对糖尿病人,运动更加重要,从科学角度而言,运动可以消耗体内能量,而能量来自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等。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还可动用体内储备的脂肪,有利于减肥,特别是对向心性肥胖的糖尿病病人,更需要坚持运动,以达到降糖、减肥的双重目的。
4. 心理平衡,正确对待
就是要求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面对现实,客观认识糖尿病,了解糖尿病,放下包袱,树立信心,坚强起来,一定要坚信,糖尿病并不可怕,虽不彻底治愈,但是可以更好的控制。
5. 接受教育,减少代价
糖尿病教育早就被世界卫生组织所重视,早在95年就提出“加强糖尿病教育,减少无知代价”的口号,意在提醒糖尿病患者,积极学习糖尿病常识,学会如何吃,如何运动,如何用药,如何监测,学会自我防护,成为自己的医生,从而良好控制糖尿病。
6. 规范用药,治必达标
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只要规范、科学、合理用药,大部分病人都可以达到良好控制。然而,就临床所见,用药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由于虚假广告、夸大宣传,不少病人跟着广告走,到处寻觅所谓的“灵丹妙药”,其结果,上当受骗,浪费钱财,深受其害。因此,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不要再轻信“特效”、“攻破”、“根治”、等假话宣传,到正规糖尿病专科医院就诊,才是正确的选择。
桃胶能治糖尿病吗
疗效有限
糖尿病又称为消渴症,常见多饮、多尿、多食症状,桃胶有生津止渴的功效,能缓解糖尿不适症状。桃胶虽然能辅助降血糖、降血脂,但并不能起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宜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并且控制饮食和保持适当运动。
糖尿病患者用药避免误区
1、看见别人吃什么药自己就吃什么药
糖尿病与其它普通疾病不一样的,是需要根据糖尿病类型、患者体型、高血糖类型、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患者的年龄等来选药。如,根据糖尿病类型选药,1型糖尿病可以用胰岛素、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2型糖尿病可用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等;妊娠糖尿病应用胰岛素;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要先治疗原发病再加上口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在吃药时还要看自身的体型,如果是肥胖型患者,可用二甲双胍;瘦型患者可用磺脲类降糖药。
还有,我们知道每个患者的血糖高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如果餐前不高、餐后高,可用糖苷酶抑制剂加其他口服降糖药;如果餐前高、餐后更高,则要用磺脲类、非磺脲类、二甲双胍、 a-糖苷酶抑制剂。
另外,还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进行选药。儿童糖尿病患者多为1型,可用胰岛素、二甲双胍;老年人由于自我管理能力等下降,常出现重复用药、遗漏用药和低血糖等问题,可用一日一次的缓控释制剂。
为了防低血糖,老人还要慎用作用太强的降糖药。
2、迷信进口药、贵药、新药
市场上层出不穷的糖降新药,总是会受到很多糖友的追捧,觉得新出的药物就会对症,就是好药。其实,评价药物的好坏,要看其有效性(疗效如何)、安全性(副作用的大小)、经济性(价格是否合理)、适用性(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方便),而不能以是否为新药、进口药、贵药为标准,更不能盲目排斥国产药、便宜药、老药。
3、担心二甲双胍伤胃不敢吃
吃过二甲双胍的糖友都知道服用这个药初期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但如果餐中或餐后服用,会大大减轻不良反应,用一段时间可慢慢耐受。二甲双胍不经肝脏代谢,所以没有肝毒性,也不损伤肾脏。二甲双胍是临床首选的降糖药物,原因之一就是其安全性好。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糖作用之外,还可以持续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控制心血管风险。
4、不按时服降糖药
降糖药的服药时间很有讲究,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药物要在餐前30分钟服,双胍药要在餐中或餐后服,糖苷酶抑制剂要在吃第一口钣时服,格列酮类在餐前、餐后均可服用。
5、忘记吃药后补服
忘记吃药是常有的事,虽说当时觉得没什么大事,但是漏服药可引起血糖波动,或让血糖居高不下,所以,漏服药该如何补、什么时间补,都很有讲究。如果漏服的是磺脲类药物,且已接近下一顿饭,就不用补了;如果是双胍类药,想起来就要及时补;如果是糖苷酶抑制剂,饭中、饭后可以补上,饭后过很长时间就不用补了;如果是一天一次的药,中午想起来可以补,晚上才想起来就不用补了,要出门或运动前不用补。为了防止漏服药物,老年人可以备一个特制的药盒,或者设计一个服药日历。
6、服用降糖药物时只遵医嘱不看说明书
现在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在就医时频繁问医生如何用药,吃几片,什么时间吃,其实药品说明书都有着很详细的信息,如不良反应、禁忌证的介绍,有与其他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药物如何保存等内容,这些信息在吃药前都应该了解。
糖尿病吃中药能治好吗
中药治疗糖尿病副作用较小,并且用药方式多种多样,更易被患者接受,但是中药治疗糖尿病降糖起效慢,效果有限,因此不能作为主导的治疗,血糖控制理想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坚持西药降糖的同时,配合中药调理治疗。糖尿病人常用的中药有以下一些。
治疗糖尿病肾病存在的几个误区
身边的人有不少是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来说,大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是很容易就会痊愈的。他们会把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和肾病混淆,这样就会对治疗起到阻碍作用,一旦发生混淆的情况,可能会引起无法挽回的悲剧,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存在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只要肾功能正常就不会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您的肾脏。糖尿病肾病有一个漫长的病程,尿常规检查已经可以发现蛋白尿,甚至是大量蛋白尿,患者可全身水肿。
误区二:糖尿病肾病是得了糖尿病多年后才会出现的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可以在疾病早期出现,且可以早期诊断和治疗。从其发病特点来看,糖尿病肾病主要是高血糖引起肾脏微血管损伤所致。此时,疾病尚未完全累及大血管,因此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误区三:糖尿病肾病只要控制血糖就行了
尽管控制血糖被公认为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第一道防线。然而,糖尿病引起肾脏病的原因和机制还有很多,控制以下环节同样至关重要。
误区四:糖尿病肾病没有特效药,治不治疗都会变成尿毒症的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说起糖尿病肾病,很多人认为治不治疗都会变成尿毒症。事实上,若能早期预防、早期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可以阻止和调慢糖尿病肾病走向尿毒症的时钟的。
误区五:糖尿病肾病是降糖药吃出来或胰岛素打出来的
对于长期服用降糖药或打胰岛素,其实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本身的发展过程。导致糖尿病肾病的最大元凶其实是高血糖,而稳定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前提和关键。
误区六:糖尿病肾病尽可能晚透析
糖尿病肾病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其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所以尿毒症症状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往往比其他患者要早而且严重,而透析(不管是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能清
除毒素,减轻症状,显著改善代谢异常,还可以减少短期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目前已有的医学研究证实,早透析比晚透析的生存时间要长。
以上就是对糖尿病肾病在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误区的解释,患者只有在生活中多多对糖尿病肾病了解,才不会在治疗过程中手忙脚乱,引起一些混乱。如果不能正确的治疗糖尿病肾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关于高血糖的治疗办法
高血糖的治疗方法一:积极治疗高血糖,纠正糖代谢紊乱,增强机体抵抗力,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妇女尤应注意外阴的清洁卫生,及时发现和治疗局部损伤和感染。
高血糖的治疗方法二:严格控制血糖。早期有效地控制感染。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控制血糖、纠正酸中毒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和消除。感染时除胰岛素用时加大外,口服降糖药的病人应改用胰岛素,感染控制后再改回口服药。对高血糖患者感染应予以足够的认识和处理。
抗生素的应用要足量、有效。疗程相对非糖尿病患者长一些,最好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选用抗生素。一般采取静脉给药、联合用药、长期用药者需要警惕真菌感染。
高血糖的治疗方法三:高血糖患者饮食要十分注意。主食要以米、面为主,另外要注意多吃粗粮。粗粮中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又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有效地防止血糖吸收过快,还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防治便秘的作用。哪些糖尿病人需用胰岛素
1、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故需要补充胰岛素进行治疗。但皮下注射胰岛素容易引起低血糖或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波动较大。而胰岛素泵可以像正常人的胰腺一样持续向人体内“分泌”胰岛素,从而可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并发酮症酸中毒的糖尿病者。
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胰岛素泵能及时、快速地给人体补充胰岛素,从而能较快地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出现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都是由血糖水平不稳定而引起的糖尿病并发症。此类患者如能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不但可使血糖水平变得稳定,改善各种并发症的症状,甚至可使某些脏器已失去的功能得到恢复。
4、合并妊娠的糖尿病患者。
高血糖是诱发巨大胎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并妊娠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口服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药物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皮下注射胰岛素虽然可以帮助此类患者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但容易引起低血糖而导致胎儿发育不良。胰岛素泵具有精准地补充胰岛素的作用。合并妊娠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既可以稳定血糖水平,避免胎儿过度生长,又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5、需要做手术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对手术的影响极大。需要进行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水平控制得不好,既会增加手术失败的几率,又会延长伤口愈合的时间。而胰岛素泵能够帮助此类患者平稳地控制血糖水平,为其提供良好的术前和术后保证。
6、生活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
经常加班、上夜班、外出旅行等生活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无法按时就餐和用药,很难保持血糖水平的平稳。此类患者若能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不但可以使血糖水平变得平稳,而且在无法按时就餐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低血糖。
血糖高怎么办
高血糖的治疗方法一:积极治疗
积极治疗高血糖,纠正糖代谢紊乱,增强机体抵抗力,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妇女尤应注意外阴的清洁卫生,及时发现和治疗局部损伤和感染。
高血糖的治疗方法二:严格控制血糖
早期有效地控制感染。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控制血糖、纠正酸中毒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和消除。感染时除胰岛素用时加大外,口服降糖药的病人应改用胰岛素,感染控制后再改回口服药。对高血糖患者感染应予以足够的认识和处理。
抗生素的应用要足量、有效。疗程相对非糖尿病患者长一些,最好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选用抗生素。一般采取静脉给药、联合用药、长期用药者需要警惕真菌感染。
高血糖的治疗方法三:高血糖患者饮食要十分注意
主食要以米、面为主,另外要注意多吃粗粮。粗粮中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又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有效地防止血糖吸收过快,还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防治便秘的作用。
血糖高能吃桃胶吗 桃胶能治糖尿病吗
疗效有限
糖尿病又称为消渴症,常见多饮、多尿、多食症状,桃胶有生津止渴的功效,能缓解糖尿病不适症状。桃胶虽然能辅助降血糖、降血脂,但并不能起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宜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并且控制饮食和保持适当运动。
降血糖偏方
1、用马齿苋治疗2型糖尿病
取干马齿苋100克,用水煎,每天1剂,早晚分服。本方对于未曾服用过治疗糖尿病的西药与刚发病不久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
2、用僵蚕散治疗2型糖尿病
取僵蚕适量,将其研成细末,每次服用僵蚕末2克,每天服3次,饭前用白开水送服。2个月为1个疗程,也可在间隔15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多吃水果会胖吗 哪些人绝对不能多吃水果
无需质疑,糖尿病患者是不能过多食用水果的。很多人觉得有些水果的糖分比较低,糖尿病人食用没关系,这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不论什么种类的水果都含有一定的糖分,而糖分一般是不能马上被分解的,所以,如果食用过多的水果,糖分会逐渐累积,从而对糖尿病患者造成影响。所以,医生提醒,糖分含量低的水果,糖尿病患者要少吃,而糖分含量高的水果,糖尿病患者最好是不吃。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误区是什么
必须滴酒不沾
喜欢喝酒的患者没必要因为得了糖尿病而完全戒酒。可以允许少量的酒精摄入,如每日红酒100-150毫升。不鼓励饮用烈性酒。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空腹饮酒可能导致服用促泌剂或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发生低血糖,因而饮酒时应同时进食。
多吃肉少吃饭
糖尿病人应选少油少盐且清淡的食品。不可认为重油、半荤半素的菜,只吃菜就没关系。要注意炒菜时油要少用,菜肴烹调应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烧、烤、炖、卤等方式。
有人认为肉是蛋白质,饭才是糖,因此,多吃肉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专家指出,肉到体内也能转变成糖和提供脂肪。
为降血糖饿肚子
注意饮食规律,一日至少进食三餐,而且要定时、定量,两餐之间要间隔4-5小时。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或易出现低血糖的病人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做加餐用,这是防止低血糖行之有效的措施。此外,有人认为无糖糕点可以随便吃。事实上,所谓无糖糕点,是没有蔗糖,但糕点是粮食且多糖,同样会产生热量,故不能随便多吃。
多吃饭多吃药
认为饭吃得多了,再多吃一些药就可以不影响血糖升高,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多吃药不但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副作用也随之加大,多吃饭会增高血糖并导致体重增加。此外,建议糖尿病人应当少量多餐,但有的病人误认为加餐是在限定饭量之外再加餐,从而加大了饭量,致使血糖升高,有的甚至把零食如花生、瓜子等零食当作加餐。这些零食含有大量的油脂,这种做法不可取。
彻底告别甜水果
水果主要含果糖,其甜味明显,但生糖指数(是指每一种食物吃进去以后,升高血糖的一种速度和能力)并不高,且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糖尿病患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并平稳一段时间是可以食用的,但是糖尿病病人吃水果一定要有定量的概念,应根据水果中含糖量、淀粉的含量以及各种不同水果的血糖指数而定。一般一天食用3-4两,要选择生糖指数不高的水果。
其实饮食的问题并不能直接的引发一种疾病,但这种说法是建立在短期的情况下,也就是说,短期内的饮食异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而做为疾病的患者来说,某些疾病对于患者的饮食就要求非常严格,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
民间降糖神奇偏方
1、用马齿苋治疗2型糖尿病:取干马齿苋100克,用水煎,每天1剂,早晚分服。本方对于未曾服用过治疗糖尿病的西药与刚发病不久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
2、用僵蚕散治疗2型糖尿病:取僵蚕适量,将其研成细末,每次服用僵蚕末2克,每天服3次,饭前用白开水送服。2个月为1个疗程,也可在间隔15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3、用棕榈子治疗2型糖尿病:每日取经霜棕榈子(以陈者为佳)30—60克,用水煎,代茶饮,1个月为1个疗程。在服药期间,病人应禁食鱼腥类、肉类及甜腻类食物,并应节制性生活。
4、用地骨皮治疗2型糖尿病:每日取地骨皮50克,将其放入1000毫升水中,用慢火煎至剩500毫升水时即可,代茶饮,同时可服用维生素类药物。
5、用鲜柠檬治疗2型糖尿病:每日取鲜柠檬30—50克,将鲜柠檬绞汁或泡水,分3次服。10—15天为1个疗程,也可在间隔10—15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6、用潺稿木治疗2型糖尿病:每日取潺稿木(樟科植物,又名椿龟根)125克,用水煎服,代茶饮。
7、用荔枝核治疗2型糖尿病:取荔枝核适量,将其烘干后研成细末。每次服用10克,每日服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8、用仙鹤草治疗2型糖尿病:每日取仙鹤草30—60克,用水煎,早晚分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
9、用麦冬全草治疗2型糖尿病:取鲜麦冬全草50克,将其切碎后煎汤,代茶饮,三个月为1个疗程。
10、用花生根茎治疗2型糖尿病:取新鲜(或晒干)的花生地下根茎50—100克(或干品25—50克),用水煎,每日1剂,连续服用。
11、用蚕茧壳治疗2型糖尿病:取已经出蛾的桑蚕茧壳7—10个(小儿减半),用水煎,早晚分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糖尿病常见的13大误区
误区1: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少吃主食
有时候,我问患者,你每天吃多少饭。有的人说,每天一小碗甚至半碗,稍多血糖就高,不敢吃。这种想法让很多人都不敢吃粮食,然而,却因此出现很多问题。
如果粮食吃不够,能量就会缺乏。为了补充机体需要的能量,吃进去的鱼、肉等蛋白质就会被当做粮食消耗掉。久而久之,身体无法维持自身的肌肉量,整个人就会逐渐消瘦。而长期肌肉萎缩,也会逐渐丧失运动能力。
不吃主食,能量不足,也会导致患者精神焦虑、情绪波动,甚至睡眠不良、多思多虑。有些患者晚上不敢吃东西,夜里睡不好、翻来覆去。我会让患者尝试睡前吃点东西,补充身体的能量。
缺乏能量会使人体处于负能量状态,有糖尿病并不意味着身体就要处于一种负能量的状态之中,缺乏能量会让精神和身体都不适应。
那么,主食吃多少合适呢?每天最少5-6两。我们并不是主张过量地吃,但是必须要按量吃够。一般不做太重活儿的女性,也可以考虑每天5两主食;男性可以考虑6-7两。这样分配到三餐的话,每餐大概为1.5-2两(以上均为生重)。
但有人又担心,吃了适量主食血糖升高怎么办。吃饭后血糖升高,可以通过运动、用药等方法来解决,但绝不能靠不吃主食来解决。
此外,关于餐后血糖需要辩证地看待。有些年龄在65岁以上,患糖尿病接近十年或十年以上的人,重点观察餐前血糖。因为老年人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如果应用药物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9mmol/L以下,甚至8mmol/L以下后,下顿饭的餐前血糖会较低,有时身体会难以承受。因此,这样可能就不会受益于餐后血糖的降低,反而受害于不适当降低的餐前血糖。
误区2:糖尿病患者应该以吃粗粮为主
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不一定是误区,因为他们的确以吃粗粮为主。然而,对于有些人,尤其是刚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而言,他们不是爱吃粗粮,而是不敢吃细粮,就诊时往往异常紧张地告诉大夫:“我三个月都没吃过细粮了,全是玉米面、玉米碴、荞面、莜麦面,吃得我眼睛都发花了”。这些患者认为,只要一吃细粮血糖就高,所以不敢吃。
事实上,该吃的东西吃了,血糖升高,那不能说明不该吃,而只能说明又得吃又得另想办法。细粮含纤维少,消化吸收比较快,血糖升高必然也比较快。其实,消化吸收快也有好处:年老体弱、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细粮反而对身体有益。对于这类人,吃粗粮吸收不了,还会使胃不舒服,并可能因消化不良、缺乏能量而影响身体健康状态。
因此,要考虑粗细搭配,比如一份粗粮搭配两至三份细粮,可以在某一顿饭按照这个比例吃,也可以三顿饭中一顿粗粮一顿细粮交替着吃。穿衣服讲究混搭,吃饭也一样。
另外,粗细搭配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对于体质较差,身形瘦弱的人,少吃粗粮;而对于肥胖,身形健壮的人,可以稍微增加粗粮的比例。
此外,多吃蔬菜也是增加膳食纤维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进食粗粮才能增加纤维。
误区3:只吃白肉不吃红肉,或只吃牛羊肉不吃猪肉
在有些国外的营养与疾病研究中,可以见到推荐多吃白肉少吃红肉的说法,但并没有绝对到只吃白肉不吃红肉,或只吃牛羊肉不吃猪肉的程度。
理论上讲,红肉里的胆固醇含量较高,然而,胆固醇并非一无是处。人体的细胞也需要胆固醇来维系、更新。人体的一些激素,比如性激素就是以胆固醇为原料的。
营养的精要在于平衡和全面,而非绝对地吃和不吃。平衡、全面的意思是指所有的营养素都要包括,不能有这个没那个。但对某些营养素,可以采取少而精的策略,而非完全不吃。
此外,汉民族自古以吃猪肉为主,而牛羊肉则在回族或草原牧民中盛行。熟悉胰岛素的患者都知道,猪的胰岛素氨基酸结构跟人的最接近,只差一个氨基酸,而牛的却差三个。所以,食用跟人体氨基酸结构和比例更相近的猪肉从某种程度来说可能对人体的身体构成成分的修复和更新更高效。并不像人们常认为的猪肉脂肪含量高,不宜食用,如果选择较瘦的猪肉也是不错的。因而在科学上并不支持要吃肉只吃牛羊肉而不能吃猪肉的观点。
经常有病友问我,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我觉得食物方面好像没有绝对不能吃的东西,主要是吃多少,怎么吃的问题。而病友会又常会反问,不是说水果、甜食都不能吃吗?粮食也得少吃,肉也要适量减少?
总体来讲,从营养角度,各样食材都可以适当根据喜好加以选择并食用,只是主要需关注吃的方式(煎炒烹炸应少,蒸煮烩炖拌宜采用)。但是针对不同的人,遗传素质、运动量、体格、生活习惯等都不同,所以很难一言而尽。
事实上,医学是解决健康问题的博弈,也就说,具体吃什么要考虑它的好处和坏处,思考它的代价和影响,营养学也并非吃与不吃那么简单。
大家要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这个声音是什么?它就是身体的食欲,今天告诉你想吃牛肉,明天告诉你想吃水果。如果你每次都不理这个声音,强行告诉自己糖尿病人不能吃牛肉,不能吃水果,那么有一天这个声音就不会再告诉你想吃什么了。一般而言,食欲是七到十天一个周期,有些东西七到十天之内吃过就不再想吃了,十天没吃的东西就又想吃了。
因此,倾听身体的诉求(食欲),不断调整观察,这样才能吃得健康和舒服。
误区4:糖尿病患者不应吃水果
有人说,“一吃水果血糖就高,所以不敢吃水果。”之前讲了,粮食都可以吃,水果为什么不能吃呢?粮食的升糖作用比水果要高得多,甚至吃起来很甜的西瓜,适度适量地吃一点,影响也不是很大。
从内心深处,你觉得糖尿病人应不应该吃水果?应该,因为水果对人体有很多好处。
首先,水果能促进消化。比如有的人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后,吃一点水果会感觉腹部很舒服,不胀了。
其次,水果还能平衡人体的酸碱度,有人吃肉比较多容易尿酸高,然而,吃水果后就会一定程度上碱化血液,有利于尿酸的排出。
另外,水果里的果胶、果糖、钾元素、维生素等都对人体肠道健康和整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水果还有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还有很多不能尽数的益处。
尽管水果有很多好处,但糖尿病人却更担心它的坏处,甚至有人会觉得吃一口水果就像会中毒、会受害一样。其实吃水果后,血糖不升高,那就不是糖尿病人了。然而,既然已经是糖尿病人就要认可这个事实,而不是掩盖事实。
曾经有一位女患者,确诊糖尿病之前,每天就喜欢成斤地吃各种水果,但肉和粮食吃得不多。患病之后,担心血糖升高,完全不敢吃水果了,粮食一样吃得很少。结果,人整天昏昏沉沉的,一点劲都没有。后来,我告诉她,既然一直吃水果还可以接着吃,只是要减少到原来的一半。而之后,她整个人觉得舒服了很多,血糖也不像原来那样忽高忽低了。
吃完水果之后,什么时候监测血糖?我们并不反对餐后马上吃水果,因为这样有利于饭食的消化。我建议要了解吃水果对血糖的影响,要看吃水果后 3-4小时的血糖。如果查1-2小时后的血糖,一般情况会比不吃时高,因为比如本来餐后2小时血糖是9mmol/L,吃完水果后一查会高到 10-12mmol/L,而3-4小时后这种吃水果后的血糖升高效应就会消失。因而不必过分担心,以致任何水果都不敢吃了。这样做也会对人体不利。
关于吃水果的数量,我建议是适可而止。比如苹果、梨、橙子等每日不超过半斤,另外可以在运动前吃,既能帮助肌肉更好工作,也能在运动中消除果糖摄入的影响,一举多得。而水果的品种,我建议热带水果少吃,比如荔枝、芒果、香蕉、桂圆等,因为这些水果比较甜。但也不是说不能吃,只是要少吃。
误区5:每天家务很多,忙个不停,无需做运动
很多女同胞在家要做很多家务,往往会认为就不需要专门运动了。首先,家务劳动肯定有利于血糖控制。但是,家务劳动的强度和时间不定,可能体力消耗不够。另外,做家务动用的肌肉和做运动是不一样的。好的运动往往能调动全身肌肉,比如跑步时,至少能动用上半身9块肌肉,下半身28块肌肉,总共37块肌肉;太极拳动用的肌肉也有四五十块等。
此外,做运动时还要达到的一定的心率,一般是(170-年龄),即如果70岁时运动的心率就要达到100次。达到目标心率后,要持续15-20分钟,半个小时锻炼效果会更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有氧、拉伸、力量三种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包括快走、跑步、跳绳等;拉伸运动有瑜伽及关节韧带活动等;力量训练包括跳绳、哑铃、蹲起等各种上下肢力量锻炼。
误区6: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高了一定会出并发症
不少人认为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但这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对于年轻的(一般年龄小于50岁),病程较短的(短于五年)的病人,可以以正常人的血糖标准作为治疗目标。然而,患者年龄每增长10年,血糖标准就要升高1-2mmol/L。
有些老人家觉得,自己空腹血糖7+mmol/L,比正常标准高,就很担心。然而,出现这种情况要审时度势,既然腿脚不如年轻人了,身体可能各方面都不一样了,血糖同样也要放松要求,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血糖高了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并非如此。有研究表明,当糖化血红蛋白在8%以上,岁数较大的患者在9%以上时,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才开始明显增加。当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在6%或7%,或7.5%,甚至8%,可能并没有很大差别。
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有7%、8%和9%之分。病程较短的年轻患者的标准是7%,而预期寿命小于10年的应按8%,而预期寿命小于9年的应按9%。
此外,降糖要以不出现低血糖为前提。如果按正常标准降糖后,出现低血糖,就不能按正常标准来要求或调整了。
在降糖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血压、血脂等因素,而不是单纯血糖一个因素。因此,对于某些情况,不用把血糖控制得那么严格,但这并不是说让大家放任,而是改变旧有过度、不适当控制血糖的想法。
误区7:糖尿病主要需控制血糖,而血压和血脂相对次要
有人说,我是糖尿病,控制血糖就可以了,血压和血脂相对次要。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控制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方面,它们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血压、血脂、血糖。
在控制动脉硬化方面,单独控制血糖,而不管血压和血脂的效果并不好。因此,三高的控制需要全面,需要长期综合治疗。
另外,血压和血脂并不是降下来就可以不管了,达标之后,还需要用药维持治疗(有时可以减量,需根据具体病情来定)。这就好像打一场战争,攻城掠地的时候用重兵,但抢下的山头还需要有人放哨把守,否则往往很快失陷。
误区8:糖尿病治疗长期服药即可,无需反复检查
我们要打破糖尿病是一种疾病的观念,它是一种代谢综合征,以血糖升高、血脂升高、血压升高为特点,能够引起心脑血管和其他微血管病变的症候群。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必然是一种综合治疗。
因此,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生活方式调整,还需要服药治疗,而且要定期检查这些代谢指标,一般是每年2-4次。
综合评估很重要,它不但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等情况还要评估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例如检查颈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有无内膜增厚、斑块形成、血流是否通畅等。
另外,这些代谢情况跟天气、季节等因素相关,也要反复检查,千万不要认为吃上药后就万事大吉了。
误区9:自查血糖只查空腹血糖即可
有的人一查空腹血糖7-8mmol/L就非常紧张,而问他餐后血糖是多少,他却不知道。血糖监测作为生活方式或药物调整的重要依据,最好能提供某日7-8个时间点的血糖监测值。
如果到医院看病或找大夫调药的时候,没有自我监测的血糖值,医生只能依据在医院化验的一次或少数几次数据,而这些数据很有可能并不能代表平时的情况。因而医生可能会让你维持原方案,下次再来。其潜台词就是资料不全,医生不敢调药。因此,在看病之前,最好带着某几天全天的血糖谱(三餐的餐前、餐后 2小时,以及睡前,部分人还要查夜间2-3点的血糖)。
当然,血糖也不用天天查,一般而言,如血糖比较稳定,可以每1-2周,甚至可以每个节气即15天查一次全天的血糖谱。有的人三个月才查一次血糖,间隔时间就太长了。
此外,除了血糖的绝对值之外,血糖的波动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餐后血糖比餐前高2-4mmol/L,过大的波动对身体无益,比如餐前是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是9-11mmol/L就比较合适。
监测血糖的波动,一般以午餐和晚餐比较准确,早餐可能就不太合适,因为早餐餐后和餐前的差值往往与另两餐不同。早餐往往是在空腹时间长达10小时甚至13、14小时后,这时候,人体会出现血糖反弹性升高,早餐前空腹血糖可能比早餐后血糖还高(也叫黎明现象)。
误区10:血糖大于4-5mmol/L,就说明没有低血糖
大家认为血糖多低才算低血糖?你心里是不是有一个数字?我想告诉大家,从此忘掉这个数字,因为数字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是否已经发生了低血糖,跟血糖数值没有必然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症状是否与血糖偏低有关。
判断是否存在低血糖,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症状,如饥饿感、心慌、出汗、头晕、情绪低落、脾气暴躁,其次是加餐后是否可以缓解(往往加餐后10-40分钟可部分或完全缓解)。
出现这些症状时,有些人的血糖值不一定很低,有人甚至是6mmol/L或7mmol/L。但即使血糖值不低,出现这些症状时一样很危险。出现这些症状时交感神经兴奋,此时脉搏会加快,血压会上升。如果持续兴奋下去,还有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危险情况。
因此,为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患者一定要注意餐前、餐后2-4小时的症状,同时加以记录,看病时携带,方便医生调整药物。
误区11:用药均损伤身体,越少用越好
很多人骨子里可能都会有这种想法,觉得用药多了伤身体,应该越少用越好。然而,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病,也是一种现代病,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然而,当生活方式调整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就需要适当用药了。
然而,用药与不用药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的人用了降糖药后反而会觉得头晕,不用药反而没感觉。但是,到底用不用,要从几个角度去考虑。
首先,从长远考虑,用药可以很快控制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次,用药的不适应期一般不会很长,往往一个月左右就会适应了。
另外,代谢病的治疗是一种抗衰老的治疗,不是去除疾病,而是控制疾病。而控制疾病的概念就是调整、保健。所以,不要认为所吃的药是治疗疾病的,它是控制疾病的,将疾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保健概念,也就是在这里治疗即保健。
很多患者会吃蜂胶、鱼油等保健食品。然而,相对于保健食品,降压、降脂、降糖药的效果肯定,保健作用更明显,为什么不吃呢?我们都需要多一些理性思考,在理性原则指导下生活往往更能延年益寿。
误区12:口服药对肝肾有损,应尽早打胰岛素
有些患者来就医,所用胰岛素量很大,但血糖却波动很大,同时人精神也不好。这种情况下,我们给他最主要的调整往往是增加二甲双胍,减少胰岛素用量或做相应调整。患者有时会问:“你们没有更好的药了吗?我知道二甲双胍,但怕它对肝肾功能不好不敢用,因此打的胰岛素。”我会说,你先试试看。结果,几个月后,患者血糖往往控制得比原来好得多。
另外,二甲双胍具有抑制动脉硬化作用,对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均有益,是目前还无可取代的“航母”级药物。
有一个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收缩压经常高达170-180mmHg,去过很多医院调药但总是降不下来。我发现他的血糖也高,就给他用了二甲双胍。结果,血糖、血压都降下来了。
此外,二甲双胍还具有利水作用,有些患者用了之后,可能会短时内体重减轻较多。这往往与段时间内身体过多水分排出有关。如果不应用二甲双胍,单纯使用胰岛素,很多患者会马上“肿”起来。
我不知道口服药对肝肾有损的说法从何而来。据我所知,这种观点并非科学,不符合实际情况。
另外,我并反对应用胰岛素,而是说,必须要严格掌握它的适应征。事实上,在糖尿病发病人群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缺乏胰岛素的。有些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至高不低,检查出来是9-12mU/L(正常值是5-17),还有高到20-30mU/L的。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使用胰岛素,多数人不需要单纯使用胰岛素。
误区13:降糖药药量越大,血糖控制得越好
降糖药量越大,血糖控制就越好吗?有的人发现血糖高了,就把原来用的药或胰岛素加量;然而,加了之后血糖不降反升;接着就继续加量,血糖有时甚至进一步升高。一气之下把药撤了大半,血糖倒反而下来一些,这是什么情况呢?
患者能自己观察血糖波动情况,调整药物的做法是对的,但是,调整血糖并没有那么简单,有时候药量大了血糖反而升高。这是因为身体对降糖药物有反向调节作用,药量过大会促进升糖激素升高,反而会抵消降糖药物的作用,甚至完全抹平药物的作用。因此,很多病人血糖高了来看病,我们采取的措施不是加药,而是减药,药减下来了,血糖也降下来了。
另外,身体对于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的抗药性是比较强的,单纯使用这两类药物,往往是先降后升。而如果药物联合使用却可以降低抗药性。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后,降低抗药性的效果特别显著,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医生如此偏爱二甲双胍的原因。
此外,调节血糖的另一个原则是“血糖见低则减”和“见好就收”,血糖到什么程度该减呢?血糖低到接近正常值就可以尝试药物减量了。例如用药后餐前血糖是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达到9mmol/L以下时,就可以尝试药物减量。还有一些情况暗示低血糖,例如餐前4-5,餐后却是15以上,很有可能是低血糖引起的反跳现象。另外,白天血糖低,夜里和早晨血糖高很可能也暗示低血糖的存在。
因此,调整药物剂量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摸索,而不是血糖高了就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