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肝病的理论讲解
中医治疗肝病的理论讲解
一、能改善临床症状。中医古代关于肝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记述;到了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方》首次提出“时行发黄”,清代沈金鳌在《沈氏尊方》一书中提出“天行疫以致发黄者”俗称瘟黄,东汉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中指出“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汤”主之。直到今天茵陈汤仍是治疗肝病的有效良方。古代中医早就对本病的传染性有了深刻认识。肝炎主要的临床表现分别与中医“黄疸”“湿阻”“积聚”“臌胀”及“虚损”等病证一一对应。
二、抗病毒保肝、退黄转阴。肝炎病人往往转氨酶升高,转氨酶升高就是肝有损伤,转氨酶升高中医认为是湿热、内热造成的,还有湿热毒血引起来的,时间一长病人认为病毒能够入血。这种情况下中医中药采用清热解毒或者凉血、活血、舒肝健脾的治疗方法,改善肝功能,消除或者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以及肝组织病理损伤的修复等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改善了抗病毒保肝、退黄疸,对于肝脏的整体炎症有一个抑制或者是减轻的作用,那么进一步防止肝纤维化、肝硬化,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良好。
中医中药通过辩证和辩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我们在整体的湿热肝瘀气滞性、肝肾阴虚性、瘀血阻络型,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用不同的方剂。还有一个辩病的思路在里面,你是肝炎或者转氨酶高,或者出现了黄疸,在辩证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能够降酶的能够退黄疸的药物,比如常用的五味子、垂盆草、龙胆草、黄芪、蒲公英等等以及一些稀有药物。抗病毒保肝中药有它的特色,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保肝药绝大多数都是中草药或者是中药的提取物。
治肝病到哪家治疗好
中医是治疗肝病的一种方法。肝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它会演变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患者存活时间短。中医治疗肝病能长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肝纤维化,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慢性乙肝的终末结局,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方法很多,包括辨证论治开药方、中成药、固定复方及单味药等。不论是何种方法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要遵循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针对不同的病情拟定处方或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中医治疗肝病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则是扶正祛邪,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清除、抑制邪毒。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淤、益气养阴、健脾化湿、补肾柔肝等。
中医治疗肝病:肝病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和肝郁血淤型5种类型,中医治疗肝病具体药方需要根据患者自身体质来说,如果您有疑问,请咨询在线医生。
中医对舌诊非常重视,对肝病患者观察舌质的变化更有临床价值。辨舌质可以反应脏腑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的盛衰。
1.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轻型呈现舌质淡红、鲜红者,而舌质红绛。
2.慢性乙肝的中型、重型或肝炎后肝硬化观察舌质变化则多属紫暗者。
3.正常舌质淡红而滋润,舌质色泽由淡红到鲜红、红绛、紫暗,表示血热或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病久而成淤。
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爬山、游泳、呼吸操等,可以保持身体硬朗,正气充足,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提高肝病治疗效果是有好处的。
丙肝的中医治疗
丙肝和乙肝很相似在传染途径方面都是以血液感染为载体现在临床医学上表明很多都是由于输血后感染的.据数据表明目前有80%到90%由于输血感染上肝,治疗肝病目前不错的是生物细胞疗法,(DC-c i k细胞与外周血干细胞疗法)可有效治疗丙肝。
丙肝患者还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得益消化食物有利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对丙肝的治疗应有耐心和信心.切勿乱投医以免延误治疗。
丙肝的治疗有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传统上主要以西医为主,西医讲究治标,中医讲究治本,西医主要看症状,中医看根本,西医治疗丙肝主要使用YAO物有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尤其是干扰素这种广谱性抗病毒剂,曾在抗病毒治疗上得到了广泛普及,可服用养肝片辅助治疗专业辅助治疗肝病。
中医治疗肝病有3大疗法
1、清肝疗法
急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作为一种“致病因子”侵入了人体,由此而引起了机体的对抗行为,于是出现了各种病证。当肝炎病毒正在猖獗发展时,肝脏发炎充血,肝组织受到弥漫性破坏。因此,应用针对病因之疗法,清除病理产物,勿令“助纣为虐”。这时应着重用抗病毒之有效中药,以直折其锐气。各家对于这一方面的报道,虽然方名不同,其清热解毒的宗旨则如出一辙。不论是新病还是旧病复燃,只要是邪毒亢进,尝用此法,总是有积极意义的。已故名医姜春华先生针对肝炎的治疗问题曾说:“病本于毒,应在治本。”这个“本”,就是指病原、病毒,所以要用清热解毒为主的清肝疗法。
2、疏肝疗法
所谓疏肝疗法,实质上是肝脏的“祛除疗法”。从肝的生理特性着眼,“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木宜条畅,最忌郁结。所谓肝气郁结,多半指情绪不愉快而言。中医治病,最重视病人的情绪问题,舒肝丸、逍遥散、合欢皮、忘忧草每为临床常用。慢性肝病,大多数“在体为虚,在病为实”,正由邪而致虚,病因虚怯而益滞。虚而夹滞者,先疏其滞,后补其虚。下面所用的调气、活血、化瘀、解凝、通络、利湿,无非是一种祛除障碍的手段,所以皆隶属于“疏肝疗法”。
3、保肝疗法
“肝为刚脏”,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肝炎后期,正气日衰,出现各种功能失调,往往出现虚中夹实的症状。病邪总是寄着于人体方致病,祛邪泄热之不应,便当从人的体征着眼。尤其慢性肝炎,患者大多表现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脉来沉细(或濡细)、舌淡苔薄等虚证。故可在疏肝的基础上选用助阳、育阴、醒脾、悦胃等方法以振奋人体元气,恢复脏器功能之疲劳。这种方法针对患者体虚的特点,偏重于人的因素,故称之为保肝疗法。
中西医治疗肝硬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那么中西医治疗肝硬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中医将肝硬化分为气郁湿阻、寒湿困脾、湿热内蕴、肝脾血瘀和脾肾阳虚五型,其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气郁湿阻型肝硬化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有疼痛,纳少嗳气,食后作胀,小便少。苔白腻,脉弦。故中医治疗肝硬化以疏肝利气,行温消满为主。
中医治疗肝硬化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减。
2、寒湿困脾型肝硬化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问,得热稍舒,形寒肢冷,精神困倦,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苔白腻,脉缓。所以中医治疗肝硬化以温中散寒,化湿利水为主。
中医治疗肝硬化方药:实脾饮加味。
3、湿热内蕴型肝硬化
症状:腹大坚满,院腹急痛,烦热口苦,纳少身重,溲赤短涩,大便秘结或搪垢,或有面目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因此中医治疗肝硬化以清热利湿,利水退黄为主。
中医治疗肝硬化方药:茵陈蒿汤合中满分消九加减。
4、肝脾血瘀型肝硬化
症状:腹大坚满,胁腹攻痛,右胁触之有疤块,质偏硬,脉络怒张,面色黧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渴不欲饮,牙宣鼻衄,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故中医治疗肝硬化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主。
中医治疗肝硬化方药:调营饮加减。
5、脾肾阳虚型肝硬化
症状:腹大胀满,朝轻暮重,神疲体倦,畏寒肢冷,脘闷纳呆,大便溏薄,面色苍黄或(白光)白,腰膝酸软,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质胖淡,脉沉细。所以中医治疗肝硬化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为主。
中医治疗肝硬化方药:附子理中九合真武汤加减。
中西医治疗肝硬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而西医治疗肝硬化的常见方法如下:
1、支持治疗,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液以补充热量,肝硬化患者输液中可加入维生素C、胰岛素、氯化钾。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病情较重者可输入白蛋白、新鲜血浆。
2、肝炎活动的患者可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如肝泰乐、维生素C。必要时静脉输液治疗肝硬化。
3、口服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如心得安、消心痛、心痛定等。
4、补充B族维生素和消化酶,如维康福。
5、脾功能亢进的治疗,可服用升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药物,如利血生、鲨肝醇、氨肽素。必要时肝硬化患者可行脾切除术或脾动脉栓塞术治疗。
6、腹水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利尿治疗、放腹水、腹水回输等。
7、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适应症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巨脾伴脾功能亢进;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高危的肝硬化患者。包括:门-腔静脉分流术,门-奇静脉分流术和脾切除术等。术后并发症为肝性脑病及术后再出血等。
8、肝脏移植手术,适用于常规内外科治疗无效的终末期肝病。包括:难以逆转的腹水;门脉高压症,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出现肝肾综合征;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肝性脑病;肝硬化基础上并发肝癌。
中医治疗肝腹水
肝腹水临床辨证施治可分七型,分述如下:
1、气滞湿阻: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腹部青筋暴露,两胁胀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肢体困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除湿。
方药: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2、气滞血瘀:
症状: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肿块刺痛,面色黎黑,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手掌赤痕,口干渴,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大便色黑,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利水消胀。
方药: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3、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脘腹撑急胀痛,烦热口苦,渴而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4、寒湿困脾。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则:温中化湿。
方药: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5、脾肾阳虚
症状:腹部胀大,入暮益甚,控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身体疲倦,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6、肝肾阴虚
症状: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燥心烦,手足心热,尿少黄短,大便干,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治则: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7、气血两虚型:头晕心悸,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两胁隐痛,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治则:补益气血
方药: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
中医治疗肝病的方法有哪些
1、疏肝健脾,兼以活血。
肝郁脾虚型:多属早期肝硬化患者,并见胃纳减少,胸腹闷胀,两胁胀痛,嗳气不舒,四肢倦怠,乏力,便溏,面色萎黄,入暮可有足趺微肿,舌色或暗红或淡,舌体较胖或边有齿痕,脉象虚弦,重按无力。
2、运脾利湿,理气行水。
水湿内阻型:属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轻症,症见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或如蛙腹,两胁胀痛,胸闷纳呆,恶心欲吐,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脉弦细。
3、滋补肝肾,育阴利水。
肝肾阴虚型:除水湿内阻症状外,尚有面色灰滞,形体消瘦,潮热心烦,手足心热,唇干口燥,失眠多梦,鼻衄牙宣,舌红瘦而干或光剥,脉细数无力。
4、健脾温肾,化气行水。
脾肾阳虚型:除水湿内阻症状外,尚有面色萎黄或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白,大便稀溏,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5、祛瘀通络,活血利水。
淤血阻络型:多见门静脉高压症明显者,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腹壁青筋显露,胁腹攻痛,面色黧黑或晦暗,头颈胸腹红点赤络,唇色紫褐,大便色黑,小便短赤,舌质紫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舌苔薄黄腻,脉细涩或芤。
6、疏肝理气,活血消积。
气滞血瘀型:多见于肝硬化代偿期,亦可见于失代偿期患者,除消化道症状外,尚有肝脾肿大,压痛明显,质硬,面色晦暗或紫暗,有蜘蛛痣和肝掌等。
中医治肺癌偏方
①肺癌中医治疗之扶正培本
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虚证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和病机,正气不足,气血虚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因而出现气滞、血瘀、湿聚、痰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形成肿瘤。临床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中医扶正清毒抗癌疗法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降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等,对于肺癌等一些肿瘤可能会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的作用。因此中医扶正清毒抗癌疗法的扶正培本是中医预防、治疗肺癌的特色和优势。
适应证:主要适应于晚期肿瘤。
②肺癌中医治疗之祛邪
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外邪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因素。由于长期饮食不洁、情志失调、过度劳伤等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外邪乘虚而入,引起气滞血瘀、邪毒聚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形成肿瘤。因此,祛邪也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一大治则,具有较好的疗效。
适应证:早期肿瘤和体质较好的病人。
评价:证是一类西医尚未认识的基本病理过程,中医扶正清毒抗癌疗法的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辨证治疗通过调整病人的阴阳平衡、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等可以起到治疗肿瘤的效果,中医辨证治疗虽然主观疗效较好,但客观疗效较差,肿瘤的体积变化常不显著。
END
注意事项
以上就是对肺癌中医治疗方法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编提醒:如果您的身体健康出现了疾病的症状,千万不要耽误诊断,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医治疗肝癌必须要内外兼治才有效
中医治疗肝癌必须要内外兼治才有效:因为中医治疗肝癌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古人“内外合治,其理相一”的原理,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攻邪毒抗癌止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中医治疗肝癌时还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1、守方:中医治疗肝癌及慢性病,坚持守方,医患都要有信心,不要大改处方,这也是中医名家的见解。
2、重视胃气:中医治疗肝癌及慢性病,必须注意胃气。因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败”。
3、加强护理:中医治疗肝癌及慢性病,首先是精神的安慰,提高信心,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中医治疗肝癌的原则饮食应易于消化,富有营养,顾护正气,提高免疫功能,如多食鲜蘑菇、灵芝、鲜鲫鱼、牛奶等,增强抗病能力。
中医在治疗肝癌时通常需要辩证论治:
肝癌的中药治疗方法按辨证论治,对不同症状的肝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肝气郁结型
主证: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食少纳呆,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白。所以治疗肝癌主要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为主。
故中医治疗肝癌的方药为: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克、川芎10克、杭芍2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香附10克、郁金15克、八月扎30克、苡米30克、砂仁10克、玫瑰花6克、谷芽20克、甘草10克。
2、气滞血瘀型
主证: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倦怠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或弦涩。所以治疗肝癌是应以行气活血、化瘀消积为主。
故中医治疗肝癌的方药为:复元活血汤化裁,柴胡1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穿山甲10克、三棱10克、术15克、元胡20克、水蛭6克、土元10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山慈菇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石见穿20克、蜈蚣2条、蛇六谷20克。
中医治疗肝癌
治疗上,按辨证论治,主要分以下四型:
1、肝癌的中药治疗肝气郁结,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食少纳呆,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川芎10、杭芍20、陈皮10、青皮10、香附10、郁金15、八月扎30、苡米30、砂仁10、玫瑰花6、谷芽20、甘草 10。
2、气滞血瘀,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倦怠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或弦涩。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消积。选用复元活血汤化裁:柴胡10、当归10、桃仁10、穿山甲10、三棱10、术15、元胡20、水蛭6、土元10、丹参10、郁金 10、山慈菇15、白花蛇舌草20、石见穿20、蜈蚣2条、蛇六谷20。
3、湿热聚毒,心烦易怒,身目发黄,口干口苦,纳食减少,腹部胀满,胁肋刺痛,溲赤便干,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则:清热利胆、泻火解毒,茵陈蒿汤加减:茵陈20、大黄9、栀子10、金钱草20、蚤休20、苡仁30、蜂房10、铁树叶20、冬凌草20、半枝莲20、水红花子15、羊蹄根 10。
4、肝阴亏虚,胁肋疼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食少腹胀,青筋暴露,甚则呕血、便血、肌肤瘀斑瘀点,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柔肝,凉血解毒。方药选用一贯煎合犀角地黄汤化裁:生地15、沙参10、麦冬10、当归10、枸杞15、川楝子10、鳖甲10、丹皮10、三七3、旱莲草10、水牛角 30、双花30、紫草20、蜈蚣2条。
在治病的同时,不要忘记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哦,家里有肝癌患者的朋友,上述偏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医疾病理论解读黄褐斑
中医认为黄褐斑多由久病失调,房事不节,产育过多,情志内伤引起。具有内调作用的代表中药有:藏红花、赤芍、云苓、血竭、丹皮、熟地、白芍、枳壳、香附、郁金、旱莲草等。
黄褐斑患者常伴有急躁易怒,胸胁胀痛,痛经或经期延后,经血紫暗有块,舌有紫斑,脉弦涩(面斑呈青褐色),临床常见眩晕、耳鸣、健忘、失眠、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有的颧红盗汗,女子经少,男子遗精等肝肾阴虚的症状。
中医眼中的黄褐斑,“脸上斑块,体内瘀块,有斑必有瘀,祛斑不离血。”人体的内分泌状况决定了色斑形成的原因,当人体发生全身性病理变化(如:性情不稳、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疾病、紫外线、劣质化妆品等)时,导致了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导致瘀血停滞,气滞不畅,心血不能达到皮肤颜面、营养肌肤,而皮肤中的黑色素就不能随着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排出去,长期如此,就形成了色斑。体内不同部位的气滞血瘀及病变,就会在面部相对部位以斑块表象出来。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病变局部黑素细胞的功能活跃,但是真正改变黑素细胞功能的原因尚不清楚。本病多见十夏季及南方,提示日光是重要发病因素之一,290—400nm紫外线照射可增强黑素细胞活性,引起色素沉着,应用遮光剂可使病情减轻。
另一常见原因是内分泌异常,临床约20%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可发生黄褐斑;妊娠中,体内过多的雌激素及黄体酮可刺激黑素细胞,促使黑素生成增加,面部出现黄褐色斑,亦称妊娠斑,分娩后该色素斑可逐渐消失。另外,慢性肝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患者亦可出现黄褐斑。黄褐斑也有遗传背景。另外,女性多见该病也可能与化妆品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中医治疗肝硬化
中医治疗肝硬化 现在对于健康的人来说科学合理的饮食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肝硬化患者平时吃什么好?对于肝硬化身体肯定不如正常人,因此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特别注意饮食习惯,下面就来看看肝病专家对肝硬化饮食的详细介绍!
肝硬化吃什么好呢?
(一)禁忌
1.严禁饮酒,以免加重对肝脏的损害;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适当限制动物脂肪、动物油的摄入,如猪板油等;4.粗硬食物、煎烤食物、带碎骨的禽鱼类,要严格控制,以免诱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推荐阅读:哪家治疗肝病医院好
(二)宜食
1.宜食高蛋白、高糖类、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物食,如瘦肉、鱼、蛋、蔬菜、水果等;2.晚期肝硬化并有肝昏迷者,应低蛋白饮食。浮肿较重或伴有腹水者,应少盐或无盐饮食;3.如伴便秘者,可多食麻油、蜂蜜、芝麻、香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氨的积聚,防止肝昏迷。
(三)食疗方法
早餐:大米粥(大米50克),馒头(面粉75克),肉松(猪肉松15克加餐:甜牛奶(鲜牛奶250克,白糖10克),苹果150克午餐:大米饭(大米150克),烧带鱼(带鱼200克),素炒油菜(油菜150克)加餐:冲藕粉(藕粉30克,白糖10克)
晚餐:大米饭(大米150克),烧鸡块(鸡块100克),西红柿炒豆腐(豆腐50克,西红柿100克)全日用油25克。以上食谱含热能2422千卡(10120千焦耳)。
中医治疗肝病
疏肝宜柔
肝为刚脏,肝体宜柔,肝用宜疏。彭勃认为,慢性肝病多兼有气郁之证,治疗用药宜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气血调和。一要防止疏泄太过,以免有损肝体,一要避免养阴碍胃。同时彭勃还认为在一张处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药,取药应轻疏柔和而不伤阴,常用者有郁金、合欢花、绿萼梅、生麦芽等。其中生麦芽甘咸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胃,药性平和,为常用之品。疏肝汤剂若久服,药方不宜过大,药量不宜过多,更须注意柴胡升散之性。
健脾宜早
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应注重调理中州,自始至终注意顾护脾胃。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肝病治疗应将顾护脾胃放在首位。彭勃一般选用党参、砂仁、山药、扁豆等益气升阳、醒脾健中。
中国自古就有对中药的研究,就是靠着中医的显着成果逐渐发展成今天的,中医治疗肝病具有西医不能达到的疗效,另外为了预防肝病的发展,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烟酒的摄入,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杜绝肝病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