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艾灸运用经络原理,从以下穴位中取3~4穴,进行温和灸,可以调经止痛,疏经活络。
三阴交穴、血海穴、肾俞穴、涌泉穴、气海穴、归来穴、太溪穴、肝俞穴、脾俞穴
月经不调艾灸部位图 月经不调灸疗法则
灸疗法适用于虚寒者月经不调,虚者益气养血,补肾调经;寒者温经散寒,调理冲任。
如何艾灸调理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艾灸操作手法
于月经来潮前3-5日开始进行灸疗(若行经时间不能掌握,可于月经干净之日开始施灸),直至月经干净为止。
胸腹部穴位以艾条灸,温灸器灸疗为主;下肢用艾条灸和温针灸,隔日1次,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
月经不调艾灸部位图 月经不调日常养护注意
1.艾灸对功能性月经不调有较好的疗效,如果是因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者应针对原发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注意生活调养和经期卫生,调节韩文,畅达情志;经期适当休息,忌接触冷水,少吃生冷及辛辣食物。
月经不调艾灸有用吗
有一定的作用。
艾灸对于月经不调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艾灸的时候可以选择艾灸三阴交穴位,其治疗月经不调的作用会更好一些。
但是月经不调艾灸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建议是在来月经的前一周开始进行艾灸,一个穴位艾灸5-10分钟为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月经不调艾灸都是有用的,若是进行艾灸之后,月经还是没有好转迹象的话,建议就医诊断。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辨证加灸
1、涌泉穴的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第3趾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涌泉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
2、气海穴的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以下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用艾条艾灸气海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扶正固本。
归来穴的位置:归来穴位于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太溪穴的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头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温和灸。分别取仰卧位与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
1、肝俞穴的位置:肝俞穴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 有一穴。
施灸方法:使用艾条艾灸肝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促进血液循环。
2、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脾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利湿升清,濡养气血。
月经不调艾灸什么穴位 血虚型月经不调艾灸穴位
艾灸治疗选穴:
膻中: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子宫: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涌泉: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方法:用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多眼艾灸盒,子宫,内关,涌泉可以用单眼艾灸盒。
艾灸时间:关元子宫不得低于20分钟,内关、涌泉各10分钟。
主治症状: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月经不调艾灸什么穴位 血寒型月经不调艾灸穴位
艾灸选穴: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八髎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
三阴交:位于在足内踝上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用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可同时插三根艾条,或两根艾条,这样火力大点。
艾灸时间:关元、八髎穴艾灸20分钟,足三里三阴交各10分钟。
主治症状: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吗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艾灸可以舒筋活络,调理气血,既能帮助身体部位疏通不通导致的痛,也能促进营养帮助缓解不荣导致的痛,所以脚后跟疼很适合使用艾灸来治疗。
脚后跟疼艾灸取穴
1.大钟穴
定位:大钟穴位于脚内踝后下方,在跟腱内侧前方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以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疏通经络,排毒御寒,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
2.然谷穴
定位: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脚弓高点的赤白肉际取按压痛点就是然谷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升清降浊,主治喉痹,咳血,消渴,阴痒,阴挺,月经不调,阴痿,遗精,脐风口噤,足跗肿痛等,是脚后跟疼艾灸治疗的适宜选穴。
3.仆参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脚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散热化气,主治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等,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4.昆仑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血,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6.太溪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7.三阴交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补肾通络,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适合用于艾灸治疗脚后跟疼。
8.阿是穴
定位: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阿是穴既是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反映点,阿是穴通过经络系统与脏腑组织相联系,而经络系统在生理上具有沟通上下内外,将气血营养输布至全身的作用;病理上又是将病邪由表入里的传注途径,所以选择阿是穴艾灸治疗脚后跟疼是很适合的穴位。
月经艾灸什么部位 月经艾灸哪些部位
艾灸腹部穴位大都有调理脏腑气血的功能,月经期间艾灸腹部穴位对于月经不调等相关病证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水分: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气海: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中极: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附:针灸取穴多用同身寸法,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食指与中指并拢为1.5寸。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三寸处,即脐下四横指处。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处,即脐下旁开四横指处。
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侧头的隆起处。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处。
气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月经不调艾灸部位图 月经不调穴位辨析
关元,气海均为任脉要穴,位于下腹部丹田之处,主一身之元气,调冲任血脉,理胞宫气血;关元还与足三阴经交会,调理肝脾肾;气海为元气之海,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盛则足以统摄经血;脾俞,肾俞直接调补脾肾;血海属脾经,足三里属胃经,与气血的生化,运行密切相关,灸能益气养血,且对全身脏腑,经脉气血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三阴交是脾经第一要穴,有理脾调经之功,又为三阴交之会穴,兼调肝肾之气血,脾肝肾三经气血充盛,气机通畅,则冲任调达,月经复常。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施灸
三阴交穴的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或者直接使用艾灸罐艾灸三阴交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 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调理气血。
血海穴的位置: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膝盖骨内侧边缘往端上2寸(3横指宽)、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钟。
作用功效:养血润燥。
肾俞穴的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
经期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月经先期又称“经早”,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甚至每月两次,如仅超前3-5天,或偶尔朝前1次,无其他明显症状,不作病论;若经行先期,量多色紫,质稠而粘,并伴随面红心烦,舌红口感,尿黄便结,为实热;量少色红,五心烦热为虚热;量或多或少,色紫有块,胸胁乳房胀痛,则为肝郁;量多色淡,经致清稀,神疲肢软,心悸气短,为气虚。
艾灸疗法:灸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气虚者加灸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隐白穴,于俯卧位加灸心俞,脾俞穴;肝俞者,与仰卧位加灸期门,内关,地机,太冲穴,于俯卧位加灸肝俞,次髎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月经后期指月经延后7日以上,甚至40-50天一次,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若经行后期,量少色黯,小腹冷痛,喜暖畏寒,面白肢冷,苔薄白,脉沉紧,为血分实寒,若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绵绵作痛,腰酸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为血分虚寒,若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头晕眼花或心慌失眠,面色恍白,舌淡苔少,脉虚细,为血虚。若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胸胁乳房发胀,脉玄涩,为气滞。
艾灸疗法:灸气海,关元,子宫,气穴,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血分实寒者,与仰卧位加灸天枢,归来穴,于俯卧位加灸次髎穴;血分虚寒者,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地机,太溪穴,于俯卧位加灸明目穴,灸法同时;血虚者,于仰卧位加灸神门,足三里穴,与俯卧位加灸心俞,脾俞;气滞者于仰卧位加灸期门,四满,中极,蠡沟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益气活血。
月经先后无定期指的是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其中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经行不畅或有血块,胸胁,乳房,小腹胀痛,精神郁闷,喜叹息者为肝郁;量少色淡,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多为肾虚。
艾灸疗法:灸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肾虚者,于仰卧位加灸太溪,水泉穴,于俯卧位加灸命门,肾俞穴;肝郁者,与仰卧位加灸期门,蠡沟,太冲穴,于俯卧位加灸肝俞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益气活血。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呢
1.耳针
[取穴] 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
[操作] 毫针刺,每次取2~4穴,捻转法中等刺激,每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也可锨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一次。
2.皮肤针
[取穴] 取脊柱两侧、下腹部、带脉区、小腿内侧、关元及阳性物反应处。
[操作] 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一次,7日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5日,经期暂停。
3.穴位注射
[取穴] 脾俞、肾俞、三阴交、血海、肝肾、足三里、关元。
[操作] 用5%当归液或10%丹参液,每穴注射0.5毫升,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适宜技术
神阙穴微波辐射法治肾阳虚月经不调技术。
[取穴] 神阙。
[操作] 患者取平卧或坐位,暴露脐部,患者自己手持理疗辐射器垂直距离神阙穴1~2厘米。按理疗启动键,根据患者对热的耐受程度,调节治疗功率,直到病人感觉最舒适为止。每次治疗时间15分钟,每日一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