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常见误区知多少
心脏病常见误区知多少
误区一: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医生表示,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误区二: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
有位30岁的商界人士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差点送命。他的血脂一向正常,不过平时一天吸两包烟,且因工作繁忙,精神压力比较大。“医学界公认心脏病有四个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医生说,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很多人不重视精神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当人在工作、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各种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这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因此,如果人们长期地、反复地、持久地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极易触发冠心病的发生和使冠心病的病情加重。从预防角度来说,应该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心血管高危因素。
误区三:“胸痛就是心脏病”
常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医生说,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心绞痛可在活动和劳累后发生,或由情绪激动诱发。”她说,心绞痛一次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
有些患者属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觉,而心脏病患者症状与上述因素无关。
医生说,如今还有一个现象愈发突出:很多来看“心脏病”的人得的其实是“心病”。曾有一名刚升初中的少年胸口经常痛,家长担心他是“心脏病”,但他做了心电图、B超等多次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医生发现这个孩子因学业问题导致压力大、情绪比较焦虑。
医生说,“反复突发胸痛、到医院检查却没事的患者,要考虑胸痛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尤其是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大而又紧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可以到医院的双心门诊和心理咨询科就诊。
误区四:心脏病是老年病
心脏病虽然多在老年人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埋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要警惕动脉硬化,可能最开始时只是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很多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增多,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冠心病“候选人”。
郭兰建议,家长应让孩子吃平衡和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煎炸以及洋快餐,不抽烟,多运动。
误区五:速效救心丸代替硝酸甘油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两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觉“心脏不痛了”。郭兰指出,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救药。”她说,医学证明,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含片、喷雾等的缓解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其他因精神紧张焦虑、睡不好觉等导致的“心病”患者,最好还是看看双心门诊,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误区六:心肌梗塞患者要减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病情可以逐渐采取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踩单车、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抗阻训练也是近年来推荐的运动,不过适量运动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关的科室(心脏康复指导的专业)获得运动评估和运动处方。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
误区七:心脏病检查只需做心电图
对于心脏病患者,除了做心电图,最好也做一下“活动平板”检查运动后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电图无异常,单做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情。” 医生说,上述两种检查是最常见的,活动平板做一次花费在目前要200元左右。
对冠心病进一步的诊断,还可以做CT冠脉造影、同位素心肌动静态扫描。这几种检查相对贵一些。确诊冠心病目前还是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此方法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误区八、瘦人不会得心脏病
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因此胖人患心脏病的几率就高,所以医生经常要求人们要减肥瘦身、保持适当的体重。但身体偏瘦的人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人体内高半胱氨酸过多、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体形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同样会得这些疾病。
误区九、不吃肉就不会得心脏病
很多人为了预防心脏病而拒绝吃高脂肪的肉类食品,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实践证明,人如果长期坚持只食用蔬菜和水果等低脂肪食品,会导致糖类的摄入量过高,使人体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消化糖类,从而会引起人体内一连串的变化,如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含量升高。这些变化会损害血管,其结果与患有高脂血症一样,都会引发心脏病。由此可见,人们只有在饮食中遵循荤素菜搭配、粗细粮结合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脏病。
心脏病常用药
一、硝酸甘油
利:硝酸甘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是一种心脏病的急救药物,也被人们称之为心脏病当中的救命药,当心脏病的患者的疾病发作的时候,只要舌下含一类的硝酸甘油,就能够在1-2分钟之内迅速扩张血管,改善供氧,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弊:长期服用硝酸甘油的,容易产生耐药性,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没有效果,必须加大剂量。不建议长期服用。
二、他汀
利:他汀这类治疗心脏病药物可以降血脂,此外,它还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以避免血管被脱落的斑块堵塞。
弊: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他汀的副作用比较大,其副作用主要是对肝功能的影响,不建议长期的服用他汀。
三、阿司匹林
利:阿司匹林能够作用于血小板,控制其聚集形成斑块。
弊端:过敏、胃肠溃疡或出血、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的不能服用,另外,一旦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不要停药,停药后也会使心血管病的发生危险反弹。
四、速效救心丸
利:本品具有镇静止痛,改善微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具有服用剂量小,起效快;疗效高的特点。
弊端:长期服用可产生一定的耐药性。速效救心丸经过20年临床应用不仅未见有耐药性,而且随着服用时间延长,其心功能、血流变等不断得到改善,治疗效果也不断增加。大量临床报道,服用消心痛第4周开始疗效下降。
以上介绍了心脏病常用药有哪些,相信大家对心脏病的常用药有所认识了,如果对心脏病的常用药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建议心脏病患者可以咨询相关专家,让专家告诉你心脏病如何选择常用药。
妊娠合并心脏病常见并发症
1.心力衰竭:最容易发生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产褥早期。掌握早期心力衰竭特点:
①轻微活动后即出现胸闷、心悸、气短。
②休息时心率每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钟超过110次,呼吸每分钟超过20次。
③夜间常因胸闷而坐起呼吸,或到窗口呼吸新鲜空气。
④肺底部出现少量持续性湿啰音,咳嗽后不消失。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若不及时控制,可诱发心力衰竭。
3.静脉栓塞和肺栓塞:妊娠时血液呈高凝状态。心脏病伴静脉压增高及静脉淤滞,有时可发生深部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诱发肺栓塞,是孕产妇重要死因。
秋季感冒治疗误区有哪些呢
核心提示: 秋季感冒治疗误区有:误区一:捂汗治疗。误区二:运动治疗。误区三:节食治疗。 误区四:药物治疗,盲目吃药这种做法有百害无一利。
每到了深秋的时候,气温变化无常,所以我们要注意及时的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好多人都不把感冒当回事,甚至不用药物治疗,这是由于他们根本不知道如果控制不好感冒的话会有什么后果,甚至对感冒的治疗存在误区,下面我就给大家总结一下感冒的治疗误区。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一:捂汗治疗。不少人认为伤风感冒是由于内积寒气而引起的,因此主张捂汗治疗,即让病人喝热生姜水,用被子捂着身体,直至捂出一身汗为止。专家表示,这种做法不一定适应病情,病人出汗过多,容易发生脱水症状,也可能因身体内部电解质失衡而加重病情或引起并发症状。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二:运动治疗。一旦感冒,即刻意进行一些如跑步、打球等运动来缓解,这就是运动治疗法,此类方法多为年轻人采用。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有时会适得其反,加大运动量治疗感冒会增加体能消耗,使身体抗病能力减弱,存在病情加重的风险。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三:节食治疗。感冒期间没食欲应少食,这种观点欠妥。感冒时肠胃蠕动减慢,消化分泌减少,进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容易引发消化不良。此时,病人应该食用类似稀饭和蔬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且应与平时食量相当,不能相差太多。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四:药物治疗。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一遇感冒便盲目吃药或多种药物同时服用。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有百害无一利。轻度感冒时,人体本身就拥有自愈的能力,长期吃药反而让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人体抗病能力。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更可能会导致药力相互抵消,严重时引起毒副作用,产生药物过敏反应。
专家提醒,秋季预防感冒除了调理膳食、加强锻炼之外,讲究个人卫生、适当服用秋季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也可达到滋阴润肺的功效。
感冒的治疗误区就是以上这几种,希望大家要引起注意,在感冒之后要及时的、正规的进行治疗,不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预防感冒,大家还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增强抵抗力,远离疾病。
糖尿病常见误区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简单来说是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好消息是,健康人吃太多甜食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坏消息是,摄入过多的糖可是会导致体重增加的,超重、肥胖则是很明确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所以想要预防糖尿病,还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好。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并不低,他们的血糖控制不好是因为,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弱了。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最初是建议药物治疗的,有些药物可以让体内组织对胰岛素更“敏感”,也就增强了血糖的调节能力。此外,2型糖尿病十分重视生活习惯的管理,减少压力、调整饮食、运动都是治疗的“法宝”,所以治疗时应该优先选择这些方式,而不是胰岛素。
有些糖尿病患者会觉得,自己平常也没有明显的不舒服,就是测出来血糖高点儿,完全不影响生活,所以没必要太在意。真的是这样吗?
糖尿病更像是一个“沉默的杀手”,患者可能没有很多症状,但其实你的身体里已经有复杂的反应了,比如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这些都是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果视而不见,最终会对身体很多器官都造成损害。
和糖尿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太多了,综合起来看,它对于我们每个人并不是“一视同仁”的。比如有家族史的人患病概率就是要高一些,有的人可能血糖稍微高一点就有症状了,有的人直到出现器官损害才发现自己有糖尿病。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还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定期体检、发现后及时治疗才是硬道理。
你可能会在一些地方看到广告,宣传他们的产品能够“药到病除”,于是不禁心动了。虽然健康是每个人的心愿,但目前糖尿病并不能根治,连最先进的医学专家们都还没找到办法,那些不知从哪里产出来的所谓保健品怎么可能能治好呢?所以大家还是要擦亮眼睛,如果患了糖尿病,及时到正规医院遵医嘱治疗。
运动是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糖尿病没办法彻底治好,但生活方式的转变能让它不进一步发展。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来说,运动甚至可能比药物更有效。所以还是推荐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同时生活方式上也要注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
糖尿病人并不是一点甜食都不可以吃,是否可以吃主要看食品的总热量。那些高热量的甜食如巧克力、蜂蜜、含糖饮料等当然要避免,但一些热量低的甜味食品比如水果、专供糖尿病患者食用的甜品是可以适当吃的。这里要搞清楚的是,糖尿病的“糖”不等同于有甜味的“糖”,而是指一类营养物质。所以米饭、馒头等虽然不是甜的,但含糖量高,还是要少吃,可以用粗杂粮如荞麦面、筱麦面、燕麦面、玉米代替。那些专供糖尿病患者食用的甜品添加的是不含糖的甜味剂,所以也是可以吃的。
我们身体本身就会产生胰岛素,所以胰岛素本身并不会导致体重增加。那为什么很多人都反映用了胰岛素后变胖了呢?其实这是我们的身体回归正常代谢的一个表现。没治疗时的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就是血糖代谢障碍引起的体重减轻,所以用了胰岛素之后体重会恢复一点。其次,超重的患者不能只依赖胰岛素来降糖,如果体重实在超重过多可以请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更加强调控制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才是最健康的。
糖尿病患者肯定会担心新闻中那些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确,如果血糖不加以控制、任由它发展的话,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就会增加。但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还是那句话,生活习惯调整+药物治疗是关键。尤其是糖尿病多年、合并其他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更要注意防治并发症。
心脏病常见的几个早期症状
耳鸣
近些年来,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人,特别是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出现耳鸣,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变化比较敏感,心血管动力学上出现异常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耳内可以得到先兆信息。因此,45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一周内频繁出现耳鸣,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打鼾
胖人打鼾多。自然,他们当中不乏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人。英国医学家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对4388名40-69岁的男子进行3年跟踪调查,将他们分成长期持续打鼾者、打鼾偶发者和不打鼾者三类。结果表明,长期持续打鼾者患心脏病、中风的人数远比其他两类的多,比例高。因此,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库姆·柯斯肯夫教授认为:睡眠打鼾是心脏仍处于工作状态的表示,是心脏病的警报信号,应作为诊断心脏病的依据之一。因此,如果一个人长期持续打鼾,就要留心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肩痛
肩膀疼痛,严重时连穿衣都困难者,如果是中老年人,多为肩周炎。然而,有不少心脏病人也常有肩痛的现象,特别是左肩、左手臂酸痛,为阵发性,并与气候无关。据有关资料表明,冠心病人肩痛者约占病人总数的65%左右,这是与血液流动动力学及神经走向有关。故中老年人发生肩痛,特别是左肩疼痛尤烈者,切莫简单地贴上块风湿膏就算了事,应经常注意自己的心脏情况。
胸痛
心脏病患者表现的胸痛,多在劳动或者运动之后,多发于胸骨后,常放射至左肩、左臂。疼痛时有一种胸部紧缩样感觉,持续2—3分钟,一般停止活动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可终止。有些心脏神经官能症者也有胸痛,多数位于左前胸乳部或乳下,部位可经常变化,刺痛较短暂,隐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与活动无关,心前区多有压痛点。必须区别于心脏病人。
喝汤要注意的7个误区
常见误区一:汤的精华在汤,纯喝汤就好
营养师解析:一般人认为汤经过炖煮后,营养精华都在汤内,所以喝汤就好!其实,不管是煮鸡汤、牛肉汤、鱼汤等,就算是熬煮数小时,汤很浓郁,汤的蛋白质也只有约6%~15%,85%以上的蛋白质营养仍是在肉的本身,仅喝汤不吃肉很可惜。
常见误区二:用餐最后才喝汤
营养师解析:西餐的出菜顺序是先喝汤,再用主菜及副餐;中国菜则是把汤放在用餐最后。由于此时多已吃饱了,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并且汤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先喝汤比最后喝汤,健康且有减重效果。
常见误区三:喝汤要喝滚烫的汤
营养师解析:人体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温度,在摄氏60度左右,超过此温度容易造成黏膜损伤,爱喝热汤会增加罹患食道癌风险。建议等汤稍凉再喝汤,较健康。
常见误区四:喝汤速度快
营养师解析:快速喝汤,等到意识吃饱了,可能已吃过量,容易导致肥胖。应该慢速喝汤,不但可充分享受汤的味道,也给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充裕的时间,并且提前产生饱腹感,不容易发胖。
常见误区五:爱喝汤,一餐可喝好几碗
营养师解析:如果汤的种类是高热量、高盐份、高普林,则不能多饮,尤其是患有痛风、肾脏病及高血压的人,应避开喝这些汤。一般人吃饭时可缓慢少量喝汤,以胃部舒适为原则。
常见误区六:用汤泡饭吃
营养师解析:用汤泡饭,由于米饭泡软易吞,往往懒得咀嚼就快速吞咽,增加胃的消化负担,长期下来将引发胃病。所以,吃汤泡饭是不利健康的。
常见误区七:晚餐时刻用餐最轻松,晚餐喝汤是三餐最佳时刻
营养师解析:汤的营养价值较高,若是晚餐爱喝汤,距离睡觉时间近,非常容易导致发胖。午餐时喝汤,吸收的热量最少。因此,为了防止发胖,不妨选择中午喝汤,而晚餐则不宜喝太多的汤。
心脏病的保健常见误区分析
胸口常常痛,一定是心脏病么?未必,或许是心理病作祟。如今人们对心脏病的认识容易走极端,要么因过度紧张心脏,结果变成“心理病”,要么因对“警报”毫不在意,导致心脏病被延误。从临床上看,七种对心脏病的错误认识最为常见。
误区一:“胸痛就是心脏病”
常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心绞痛可在活动和劳累后发生,或由情绪激动诱发。心绞痛一次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
有些患者属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觉,而心脏病患者症状与上述因素无关。
如今还有一个现象愈发突出:很多来看“心脏病”的人得的其实是“心病”。曾有一名刚升初中的少年胸口经常痛,家长担心他是“心脏病”,但他做了心电图、B超等多次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医生发现这个孩子因学业问题导致压力大、情绪比较焦虑。
反复突发胸痛、到医院检查却没事的患者,要考虑胸痛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尤其是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大而又紧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可以到医院的双心门诊和心理咨询科就诊。
误区二: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
有位30岁的商界人士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差点送命。他的血脂一向正常,不过平时一天吸两包烟,且因工作繁忙,精神压力比较大。医学界公认心脏病有四个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很多人不重视精神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当人在工作、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各种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这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因此,如果人们长期地、反复地、持久地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极易触发冠心病的发生和使冠心病的病情加重。从预防角度来说,应该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心血管高危因素。
误区三: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误区四:心肌梗塞患者要减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病情可以逐渐采取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踩单车、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抗阻训练也是近年来推荐的运动,不过适量运动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关的科室(心脏康复指导的专业)获得运动评估和运动处方。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
误区五:心脏病是老年病
心脏病虽然多在老年人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埋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要警惕动脉硬化,可能最开始时只是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很多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增多,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冠心病“候选人”。
家长应让孩子吃平衡和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煎炸以及洋快餐,不抽烟,多运动。
误区六:速效救心丸代替硝酸甘油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两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觉“心脏不痛了”。郭兰指出,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救药。医学证明,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含片、喷雾等的缓解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其他因精神紧张焦虑、睡不好觉等导致的“心病”患者,最好还是看看双心门诊,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误区七:心脏病检查只需做心电图
对于心脏病患者,除了做心电图,最好也做一下“活动平板”检查运动后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电图无异常,单做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情。”上述两种检查是最常见的,活动平板做一次花费在目前要200元左右。
对冠心病进一步的诊断,还可以做CT冠脉造影、同位素心肌动静态扫描。这几种检查相对贵一些。确诊冠心病目前还是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此方法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哮喘常见误区知多少
“不喘了就是哮喘控制了”。病人常认为不喘了就是哮喘控制了,但是一旦参加体育活动就气促了,说明实际上并未完全控制。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喘、气急、胸闷或咳嗽等。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气道慢性炎症,随着病人年龄增大,发病次数增多,肺功能将明显下降,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用药可以预防哮喘”。仅用药并不能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同时应注意避免或减少接触危险因素。春季上呼吸道感染,秋冬季气温气压的变化,立秋后秋季花粉期的到来,空气污染如雾霾等都可导致哮喘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控制哮喘就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患者应该定期复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哮喘教育,帮助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管理计划,包括自我监测、自我管理,对治疗方案和哮喘控制水平周期性评估、针对控制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这个现在有很多哮喘管理平台比如我说的费医生,还有哮喘管家,深呼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