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方案尚存在争论, 由于肿瘤生长缓慢, 在患者出现症状前后的影像学上可长期无明显改变,因此有作者认为对星形细胞瘤治疗的目的是以改善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对长期无症状的患者可对其进行间隔期为3个月的影像学检查随访。更有作者提出放疗或是手术可加重症状,并且有时非但不能减缓肿瘤恶变的发生,甚至有促使肿瘤恶变的可能。

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或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明显增大,应积极治疗。治疗以手术为主, 争取做到肿瘤全切除。肿瘤范围切除愈广,对放疗效果愈佳,且可减少易引起恶变的肿瘤细胞。肿瘤经常自皮质表面一直长向深部白质。在皮质处肿瘤常有清楚界限,而深部白质U纤维处肿瘤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生长速度极慢,部分作者认为肿瘤可长期静止,有的甚至可自然退缩,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切除的程度和预后直接相关, 对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应当争取手术全切除,这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根本措施, 对于未能全切除者可给予一定剂量的放疗, 不主张化学治疗。对前视路型肿瘤,由于手术或放疗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视力,导致失明, 因此曾提出多种治疗方案 如:单纯放疗;病灶活检后行放疗;病灶活检后仅对视交叉后方生长的肿瘤行放疗;病灶活检后对单侧视神经肿瘤行切除;对单侧视神经肿瘤行切除,其余病灶放疗。

星形细胞瘤 如何预防星形细胞瘤

2.不同性质肿瘤的临床表现

(1)星形细胞瘤

生长缓慢,病程常长达数年,平均3.5年,多数患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癫痫常为首发症状,50%患者以癫痫起病,多数患者有头痛,精神运动性肌无力,可出现呕吐与明显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检查多数患者有视盘水肿与脑神经障碍。近半数患者出现肢体肌无力,而少数患者出现言语困难、感觉障碍、视野改变。

(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病程较星形细胞瘤短平均6~24个月。大脑半球病灶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精神症状、肢体无力、呕吐、言语困难、视力改变及嗜睡。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偏瘫、视盘水肿、脑神经损害表现、偏盲、偏身感觉缺失。发病呈进行性加重,部分可出现突然恶化间脑肿瘤早期即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有偏瘫、神经性无力、记忆力减退、意识混乱及癫痫与内分泌紊乱症状。

星形细胞瘤病因

发病机制

星形细胞肿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见于大脑半球和丘脑,底节区,儿童多见于幕下,有报道幕上占3/4,幕下占1/4,发生在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颞叶,顶叶次之,枕叶较少见,肿瘤可累及两个以上脑叶,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

1.星形细胞瘤: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呈浸润性生长,实性者无明显边界,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外生长可侵及皮质,向内可破坏深部结构,亦可经过胼胝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肉眼观察质地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多较硬,半数左右的肿瘤呈部分囊性变,囊液淡黄透明,蛋白质含量较高,静置易自凝,称为Froin征阳性,有囊性变的肿瘤可称为“囊在瘤内”,而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常为一个大囊,囊壁上有肿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因此只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肿瘤称之为“瘤在囊内”,少数小脑星形细胞瘤为实质性,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预后较囊性者差。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星形细胞瘤可分为纤维型,原浆型和肥胖型三种亚型

神经胶质瘤有哪些分类呢

1.星形细胞瘤

为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

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见于小脑。可分为如下类型:

(1)良性星形细胞瘤①纤维型星形细胞瘤。②原浆型星形细胞瘤。③饲肥型星形细胞瘤。

(2)间变型(恶性)星形细胞瘤是星形细胞瘤中的恶性类型。

(3)胶质母细胞瘤为星形细胞瘤中最恶性的类型。

(4)多型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是一种位于脑表浅的坚实型肿瘤。

(5)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与结节性硬化症伴同。

(6)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可分布于大脑半球、下丘脑区、前视路、脑干及小脑。

2.少支胶质瘤

可分为两个级别:少支胶质瘤及间变型(恶性)少支胶质瘤。

3.室管膜瘤及间变型(恶性)室管膜瘤

为由室管膜上皮发生的肿瘤。

4.混合性胶质瘤

是一种胶质瘤包含有两种胶质细胞成分。

5.脉络丛瘤

分为脉络丛乳头瘤与脉络丛癌两类。

6.来源不肯定的神经上皮瘤

包括三种病变:星形母细胞瘤瘤、极性胶质母细胞瘤、大脑胶质瘤病。

7.神经元及神经元神经胶质混合瘤

包括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促结缔组织性婴儿神经节胶质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中央神经细胞瘤。

8.松果体实质肿瘤

可分为松果体细胞瘤及松果体母细胞瘤、混合/过渡型果体细胞瘤,两者均较少见。

9.胚胎性肿瘤

属于胚胎性脑肿瘤的有髓上皮瘤、神经母细胞瘤、室管膜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髓母细胞瘤。

10.神经母细胞瘤肿瘤

脑干肿瘤的病理病因

七情(55%):

本病发病原因暂不明确。脑干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中医认为此病多由于惊恐或大怒,或衰哭忧郁,使气血流行失常,抵抗力减弱,病邪乘虚而入,发为癌瘤。

发病机制

脑干肿瘤多位于脑桥,呈膨胀性生长,可沿神经纤维束向上或向下延伸。星形细胞瘤可以发生在脑干任何部位,多呈浸润性生长;室管膜瘤多位于第四脑室底部;血管网状细胞瘤呈膨胀性生长,可侵至延髓背侧;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脑桥。大体上观察可见脑干呈对称性或不对称性肿大,表面呈灰白色或粉红色。如肿瘤生长快,恶性程度高,可见出血、坏死,甚至囊形变,囊液呈黄色。镜检显示星形胶质细胞瘤以双极或单极星形细胞多见,偶见多核巨细胞。

1.弥漫型(约占67%):肿瘤与周围正常的脑干神经组织无分界,瘤细胞间存在有正常的神经元细胞和轴突。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常为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瘤(Ⅰ~Ⅳ级)。

2.膨胀型(约占22%):肿瘤边界清楚,瘤体与周围脑干神经组织之间有一致密的肿瘤性星形细胞轴突层(肿瘤膜囊壁)。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级),约有40%的肿瘤含有血管性错构瘤,称之为血管星形细胞瘤。

3.浸润型(约占11%):肿瘤肉眼观似乎有一边界,但实际上瘤细胞已侵入到周围的脑干神经组织内,神经组织已完全被瘤细胞破坏。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多见于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胶质瘤的分级与治疗

胶质瘤的等级划分是根据星形细胞瘤按其恶性程度进一步分级,通用WHO分级是根据非典型性、核分裂指数、内皮细胞增殖和坏死程度分为4级:

1级、一般为良性以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主,占胶质瘤5%左右是可以治愈的;

2级、为一般的星形细胞瘤或星形-少突细胞瘤,占胶质瘤的30~40%左右。

3级、为间型星形细胞瘤,占胶质瘤的15~25%左右,一般由2级演变而来。

4级、为胶质母细胞瘤,占胶质瘤的1/3左右。

可以应用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肿瘤免疫治疗中最有前景、应用最为广泛的DC-CIK方法,创新开发出了靶向于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肿瘤细胞的生物刀技术,可以靶向清除胶质瘤干细胞及胶质瘤细胞,从而有效延缓了胶质瘤的复发。

免疫治疗是国际公认的最有希望完全消灭肿瘤细胞的新技术疗法,其通过调动人类自身机体的防御机制,可抑制肿瘤生长,实现患者自身机体的自主抗癌,有望达到完全消灭癌细胞并根治的目的,是未来癌症治疗的一个主要方向。

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与脑梗死急性期和脱髓鞘性疾病的急性期难以鉴别,只有加强随访才能进行区别。急性脑梗死和脱髓鞘疾病分别在5~10天及3~6周后,头颅CT与MRI上会出现病变的典型变化,而星形细胞瘤短期内在影像学上将不会发生变化。下丘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检查由于肿瘤信号均匀,可明显增强,常不易与实质性颅咽管瘤及鞍上生殖细胞瘤等鉴别。

①少突胶质细胞瘤:瘤内钙化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点之一,其钙化率达50%-80%,形态上为点状,或为斑点状,或为曲条状,后者在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上有一定的特征性,此外,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瘤体常较大,而瘤周水肿相对较轻,不到肿瘤的1/3。但钙化亦见于星形细胞瘤,且其发病率高于少突胶质细胞瘤,故当大脑皮质下区显示含钙化的结节或肿块时,通常应首先考虑星形细胞瘤。

②血管畸形:畸形的血管反复出血后,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及钙化,可表现为不均匀密度的结节,但病变周围不应有明显水肿,亦无占位效应,除非有急性出血。

另外,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瘤还需与脑软化灶、脑脓肿、脑穿通畸形囊肿、脑膜瘤、脑转移瘤等鉴别。

实验室检查:

腰椎穿刺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应视为禁忌。一般星形细胞瘤多表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多数正常而蛋白含量增高, 这在肿瘤接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尤为明显,但脑脊液蛋白含量正常也不能排除肿瘤的存在。

其它辅助检查:

1、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脑电图对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有一定的帮助,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对视神经胶质瘤,颞枕叶肿瘤有帮助,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则有助于脑干、小脑等部位肿瘤的诊断。

2、X线检查 多数患者头颅X线平片表现颅内压增高。部分可见到点状或圆弧状钙化,视神经肿瘤可见视神经孔的扩大并可导致前床突及鞍结节变形而形成“梨形蝶鞍”。脑血管造影可见血管受压移位,少见肿瘤染色和病理血管 脑室造影幕上肿瘤可见脑室的移位和充盈缺损;小脑肿瘤表现为第三脑室以上的对称扩张,导水管下段前屈,第四脑室受压及向对侧移位。

3、CT检查 纤维型和原浆型星形细胞瘤,因组织含水量达81%~82%,CT多呈低密度,较均匀一致,占位效应不明显 瘤内无出血灶或坏死灶,瘤周无明显水肿影。除少数病例外,一般注射造影剂不增强或稍有增强。因肿瘤所在的部位和大小而异,表现相应的占位效应。小脑星形细胞瘤在CT上肿瘤的实质部分呈低(或)混杂密度病灶,造影剂增强后可有轻度增强,而囊腔部分则始终保持低密度影。囊壁部分可呈环形或弧线形增强。脑干部位的星形细胞瘤CT上可见脑干的增粗,左右不对称及出现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的肿瘤病灶影,CT显示脑干胶质瘤不如MRI理想。部分肿瘤CT上呈等密度,从而使肿瘤在CT上难以发现,此时MRI可明确显示肿瘤影。间变性星形细胞瘤CT上呈低密度或不均一低密度与高密度混杂病灶,90%肿瘤占位效应明显,伴有瘤周水肿,20%有囊变,10%可见钙化。

4、MRI检查 星形细胞瘤在MRI上T1W呈低信号 T2W呈高信号。MRI可清楚显示肿瘤浸润脑组织的程度。增强后星形细胞瘤一般不强化,少数肿瘤有周边斑点状轻度强化影。良性星形细胞瘤由于肿瘤的生长,使肿瘤内外水分增多,造成T1和T2延长 表现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注射Gd-DTPA增强不明显。随着肿瘤的生长,瘤内发生囊变使得MRI不均匀,瘤体和周围水肿在T1加权像上不如T2加权像上容易区分,肿瘤可有轻度的增强,恶性星形细胞瘤在T1加权相上呈混杂信号 以低信号为主,间以更低信号或高信号,体现了肿瘤内坏死或出血。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在MRI上,肿瘤T1W为低信号 T2W为高信号,较多形性胶母细胞瘤影像稍均匀, 无坏死或出血灶。增强后,80%~90%肿瘤有强化(图6)。肿瘤强化表现不一,可为环形 结节形、不规则形等,另有部分肿瘤强化均匀一致。

神经胶质瘤是癌症吗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也称为胶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所有颅内原发肿瘤的一半,广义是指所有神经上皮来源的肿瘤,狭义是指源于各类胶质细胞的肿瘤。分为星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瘤、室管膜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丛瘤、来源不肯定的神经上皮组织瘤、神经元及神经元神经胶质混合瘤、松果体实质肿瘤、胚胎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肿瘤。比如星形细胞瘤,为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又可分为:良性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恶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为星形细胞瘤中最恶性的类型)、多型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等。其他的类型也可以具体有分型。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会有病理检查,病理的结果就是具体区分是哪一型的,也就知道是不是恶性了。

小儿星形细胞瘤

症状

一、病情发展较慢,平均病程2年左右,有的可长达10年。症状因部位而异,多数先出现由肿瘤直接破坏造成的定位体征和症状,以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二、主要是颅内压增高及一侧小脑半球损害的症状。后者为患侧肢体动作笨拙,上肢比下肢严重,表现为持物不稳,不能系纽扣及用勺进食等精细动作障碍,影响到小脑蚓部可出现平衡障碍。

三、70%以上的患儿可见粗大的眼球水平震颤,小脑损害严重时还可有小脑性语言(构音不清或爆发式语言)。患儿可肌张力及腱反射低下,约1/7有强迫头位,晚期可出现“小脑危象”。

四、病程进展较为缓慢,在颅内压增高基础上出现一侧小脑损害征,应首先考虑小脑星形细胞瘤的可能性。

治疗

一、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故应首选手术切除。如瘤在囊内型切除瘤结节即可获痊愈;如为实性肿瘤应尽可能多切除。

二、若肿瘤侵及脑干则允许残留少许以免损伤脑干,术后辅以放疗。

三、但对残余肿瘤是否进行常规放疗目前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放疗能抑制肿瘤的生长,提高生存率。另有人认为放疗并不能减少残余肿瘤体积,却使肿瘤因低剂量照射向恶性转化,而且对年幼儿产生严重的放疗副作用,故主张即使有残余肿瘤也不做放疗。

四、我们的倾向是对于残余肿瘤仍应采用放射治疗,产生局灶性坏死,较普通放疗副作用小。

五、手术切除不彻底,颅内压高未能缓解的病例,可同时行减压手术,有些大脑深部肿瘤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例;也可直接行减压手术。

星形细胞瘤的症状及治疗

2.什么原因引起星形细胞瘤 分Ⅰ~Ⅵ级。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Ⅰ级者,在成人多在大脑白质浸润生长,分为原浆型与纤维型两类。肿瘤组织呈灰白色或灰黄色,硬度如橡皮样,一般无出血坏死,但可呈囊性变,一种为囊内含有瘤结节,另一种为肿瘤内含有囊肿。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Ⅱ级者属分化不良的星形细胞瘤,或称星形分母细胞瘤。这两型的病程进展较缓。星形细胞瘤Ⅲ~Ⅳ级即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常见于中年之后,多位于大脑半球,并侵犯基底节与丘脑,血管丰富,易出血,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从而致病情突然恶化,病程多较短。

3.星形细胞瘤有什么症状临床表现在成人常先有癫痫,逐渐出现瘫痪、失语、精神改变,而后出现颅内压增高。儿童多先表现为颅内压增高。

4.星形细胞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颅骨X线平片:主要为颅缝分离及指压迹增加。肿瘤位于小脑半球表面者可见患侧枕骨鳞部变薄及侵蚀等,本组有肿瘤钙化斑者占4.3%。 脑室造影: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对称性扩大外,导水管向前屈折及第四脑室向健侧移位为小脑半球肿瘤的特征。 CT检查:可见小脑半球或中线部位低密度影,星形细胞瘤I级多无注药后强化,而Ⅱ~Ⅲ级可有强化。有些可见高密度中有多发低密度(即囊在瘤内),有的为低密度区边缘有高密度之瘤结节(即瘤在囊内),这种征象常有助于术前定性。

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预后

星形细胞瘤目前多主张:尽量争取手术,术后酌情辅助放疗和/或化疗;不能手术的可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或化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可以分次照射或单次大剂量照射,达到控制星形细胞瘤目的,主要有γ-刀、X-刀等,其中γ-刀治疗更为精确。

下列情况可考虑采用:1.对位于脑深部和(或)重要功能区(如脑干、丘脑)的小体积且边界清楚的实体性低级别胶质瘤,可单纯采用SRT治疗,以降低正常脑组织的放射损伤。

2.某些放疗敏感性差的高级别胶质瘤(如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手术后经常规普通放疗,可用SRS/SRT作为补充或推量治疗,有助于增加肿瘤组织的放射剂量,提高局控率。

3.对于手术和放疗后复发且体积较小的低/高级别胶质瘤,可考虑单纯采用SRS/SRT治疗。

预后星形细胞瘤经手术和(或)放疗后,预后尚佳,一般认为肿瘤的病理类型、手术切除程度、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均可决定患者的预后。肿瘤全切者5年生存率可达80%,而部分切除肿瘤或行肿瘤活检者5年生存率仅为45%~50%。对40岁以上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放疗可获得满意效果。肿瘤复发预后不佳,约半数肿瘤复发后恶变,近1/3肿瘤复发后演变为胶母细胞瘤。

为什么会得脑干胶质瘤

脑干肿瘤多位于脑桥,呈膨胀性生长,可沿神经纤维束向上或向下延伸。星形细胞瘤可以发生在脑干任何部位,多呈浸润性生长;室管膜瘤多位于第四脑室底部;血管网状细胞瘤呈膨胀性生长,可侵至延髓背侧;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脑桥。大体上观察可见脑干呈对称性或不对称性肿大,表面呈灰白色或粉红色。如肿瘤生长快,恶性程度高,可见出血、坏死,甚至囊形变,囊液呈黄色。镜检显示星形胶质细胞瘤以双极或单极星形细胞多见,偶见多核巨细胞。

1。弥漫型(约占67%):肿瘤与周围正常的脑干神经组织无分界,瘤细胞间存在有正常的神经元细胞和轴突。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常为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瘤(Ⅰ~Ⅳ级)。

2。膨胀型(约占22%):肿瘤边界清楚,瘤体与周围脑干神经组织之间有一致密的肿瘤性星形细胞轴突层(肿瘤膜囊壁)。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级),约有40%的肿瘤含有血管性错构瘤,称之为血管星形细胞瘤。

3。浸润型(约占11%):肿瘤肉眼观似乎有一边界,但实际上瘤细胞已侵入到周围的脑干神经组织内,神经组织已完全被瘤细胞破坏。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多见于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相关推荐

脑胶质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星形细胞瘤 :一般症状为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视、颅扩大(儿童期)和生命体征改变等。局部症状依肿瘤生长位置不同而异 ①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约1/3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约60%患者发生癫痫。 ②小脑星形细胞瘤:患侧肢体共济失调,动作笨拙,持物不稳,肌张力和腱反射低下等。 ③丘脑星形细胞瘤:病变对侧肢体轻瘫,感觉障碍及半身自发性疼痛,患侧肢体共济运动失调、舞蹈样运动,亦可表现为精神障碍,内分泌障碍,健侧同向偏盲,上视障碍及听力障碍等。 ④视神经星形细胞瘤:主要表现为

引起胶质瘤的病因有哪些因素

脑胶质瘤的病症表现为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增高,头痛最为常见。另外有呕吐、视神经盘水肿。起源于神经间胶质、室管膜、脉络丛上皮、神经元等,起因至今未明。 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 30-40岁,或10-20岁。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 .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1、肿瘤起源:有理论说肿瘤发

脑胶质瘤分级,程度各不同

如果哪天中枢的胶质细胞不好好生长繁殖,而是发生了可怕的“恶变”,那问题就严重了。由于大脑中枢的细胞有许多“兄弟姐妹”,于是人们按照细胞种类也给肿瘤分了类,比如星形细胞瘤、少枝(或少突)胶质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来源不肯定的神经上皮组织瘤、神经元及神经元神经胶质混合瘤、松果体实质肿瘤、胚胎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为了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人们又将这些不安分的兄弟姐妹按照厉害程度分了类,不同的分类对患者寿命的影响也不同。 分类如下: 1级(I级):比较少见。但治疗效果比较好,如果能够全切,可以治愈

胶质瘤症状的不同类型都有哪些

1.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不高,生长慢,病程长,病变位于天幕下者症状出现较早,不同部位病变症状表现有所不同,只有进行性慢性颅内压增高相同,以手术全切为主,辅以放疗+化疗,晚期出现脑疝。 2.星形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Ⅲ):临床表现与星形细胞瘤相似,但发展较快,平均病程一年半左右。 3.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Ⅳ):肿瘤高度恶性,生长快,病程短,平均3个月,个别肿瘤以出血发病,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多有癫痫发作,局限症状突出,发展快,依肿瘤所在部位产生相应症状。 4.室管膜瘤:发生于脑室系统的室管膜细胞及其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

我们大家都听说过颅内肿瘤,脑胶质瘤就是其中的一种,大脑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部位,我们的父母都舍不得打我们的头,所以当脑胶质瘤出现的时候人们非常的恐慌,那么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只有了解了这点我们才能更好的治疗疾病。 脑胶质瘤(脑胶质细胞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6%,在1996年第三届(悉尼)国际肿瘤控制大会总结的资料中统计,脑胶质瘤的发病率为3~10/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手术加放化疗的平均生存期仅为8~11个月。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 30-40岁,或10-2

脑膜瘤的由来

脑瘤是生长于颅内的原发性肿瘤,虽可分为良性与恶性,但由于颅腔内容积不允许扩大,因此,不论何种肿瘤都可直接引起脑组织的局部损害,影响脑血液循环,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颅内积水或脑水肿,以至于发生脑疝,威胁患者生命,所以无论颅内何种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为重要。 综合多年来资料,一般认为脑瘤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2177例脑瘤中男性占1429例,女性占728例,男性比女性为多。少数类型的肿瘤在性别上可有显著差异。如松果体瘤以男性儿童多见。 颅内肿瘤,从新生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生,但最多见于20~50岁者。15

髓母细胞瘤的饮食注意事项

髓母细胞瘤的病变可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枝胶质细胞分化,少数可多向分化,部分成为多纤维型。髓母细胞瘤中约20%为成结缔组织性变异型,常见于大龄儿童或成人。曾有报道髓母细胞瘤治疗后分化为成熟的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 髓母细胞瘤的饮食注意: 1、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注意健康,做好安全防护,减少和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及意外伤害,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2、肿瘤的不同治疗阶段有不同的饮食偏重。手术前后要摄取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放

胶质母细胞瘤是什么

胶质母细胞瘤是星形细胞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属WHO Ⅳ级。肿瘤位于皮质下,成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几个脑叶,并侵犯深部结构,还可经胼胝体波及对侧大脑半球。发生部位以额叶最多见,其他依次为颞叶/顶叶,少数可见于枕叶/丘脑和基底节等。胶质母细胞瘤可原发于脑实质内,亦可呈继发性。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多数由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进一步恶变而来,少部分可由混合性胶质瘤、少枝胶质瘤或室管膜瘤演变而成。 目前有研究发现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生机制不同。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改变以EGFR的扩增与过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平均2年,有时可长达10年。临床症状包括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前者主要取决于颅内压增高,后者则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性。 1.一般症状 肿瘤的不断生长占据颅腔内空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内积水和(或)脑水肿, 脑脊液的回吸收障碍等均可造成颅内压增高。正常颅腔容积比脑组织约大10% 当脑组织的体积增加8%~10%时尚可能无颅高压症状的出现,而当颅内占位病变占据150ml以上的容积时即可能产生相应的颅高压症状。 2.不同性质肿瘤的临床

脑胶质瘤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肿瘤的性质几乎皆为胶质瘤,以星形细胞瘤和多形胶质母细胞瘤最多见,部分可为神经节胶质瘤和室管膜瘤。位于脑干上段主要是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而脑干下段则以胶质母细胞瘤居多。 (二)发病机制 1.纤维型 是常见类型。肿瘤中有神经胶质纤维,这是与原浆型的主要区别,肿瘤质地较韧,弥漫纤维型的切面呈白色,与脑白质不易区别。邻近皮质常被肿瘤浸润,色泽变深,与白质的分界模糊,肿瘤中心可有囊性变。局灶纤维型的边界光整,主要见于小脑,常有囊性变。在镜下间质中有神经胶质纤维,交叉分布于瘤细胞之间,瘤细胞为纤维型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