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卒中可造成哪些不适

脑卒中可造成哪些不适

脑卒中的症状:大部分脑卒中突然起病,发展迅速,在数分钟内引起大脑的损害(完全性脑卒中)。少数情况下,当出现持续的大片脑组织死亡时脑卒中在数小时或1~2天内继续恶化(进展性脑卒中)。以后进展常常停止,继之一稳定期,在此期内脑组织死亡区域停止扩大或出现改善。

由于受累的脑组织区域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症状类似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伴有昏迷、木僵,然而其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更严重,更广泛,更持久。此外脑卒中可引起抑郁和情感失控。

脑卒中可引起脑水肿和脑肿胀。由于颅骨空间很小,所以脑肿胀尤为有害,导致的颅压增高可进一步损害脑组织,在脑卒中本身并未加重的情况下造成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

脑卒中是怎么回事

脑卒中的病因:缺血性脑卒中时,血管阻塞可以发生在到脑部的任何动脉。例如脂质的沉积(动脉硬化)可以发生在颈动脉,从而使血流变细如像水流通过一条有障碍的管道。这种情形相当严重,因为每侧颈动脉通常提供大部分的脑血液供应。脂质也可以从颈动脉壁脱落,随血液流动,阻断小动脉,最后使之完全阻塞。

颈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可由其他原因造成梗塞。例如在心脏和心瓣膜形成的血栓脱落(成为栓子),随动脉血流至脑其结果造成栓塞性脑卒中(脑栓塞)。这一类型的脑卒中最常见于新近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有心瓣膜损害及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的病人。脂肪栓塞是脑卒中的罕见原因;如果来自骨折断端骨髓的脂肪进入血流并最终融合在动脉内,会形成许多栓子。

脑部血管因炎症或感染而狭窄也可导致脑卒中。可卡因和苯丙胺等药物也可以使血管狭窄从而导致脑卒中。血压突然下降常严重地降低脑血流,导致晕厥。如果低血压严重并持续存在也可导致脑卒中。这种情形可发生于外伤和手术引起的大量失血,心肌梗死或心率不齐。

前列腺增生可以喝酒吗 喝酒对全身的影响有哪些

心脑血管系统:酒精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壁.使脑血管弹性减弱、管腔狭窄,容易形成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并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饮酒者失去不同程度的自控能力。

消化系统:酒精可以刺激胃肠教膜,损害肝功能,导致脂肪肝、肝炎、肝硬化。

代谢系统:大量酒精可抑制尿酸排泄,增加尿酸港留,导致痛风。

泌尿生殖系统:过量饮酒可损害肾脏.损伤精于,导致男性生育力下降,严重者可造成不育症,后代先天畸形。对女性来说则可以损害卵子,造成不孕、早产、流产、胎儿畸形等。

皮肤:酒精是血管扩张药,可以使身体表面血管扩张,身体组织过度散热,在寒冷气候下可导致冻伤。

性传播疾病可造成不孕

在性传播疾病中,最容易造成不孕的是淋病。对于淋病双球菌感染,不论男性或女性,都会首先侵犯其泌尿生殖系统,表现为急性尿道炎等症状,出现如尿频、排尿时有烧灼感、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发生尿道周围脓肿等。而女性一旦生殖系统感染,便可引发子宫内膜炎及输卵管炎,可导致输卵管粘连、闭锁或周围粘连,以致失去正常功能,造成不孕。

其次,就是梅毒。其中,一期梅毒病变常不累及子宫、输卵管或盆腔,虽然一般情况下不影响受孕,但在妊娠期间,梅毒螺旋体可以通过胎盘及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传染给胎儿,易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二、三期梅毒,梅毒性橡胶样肿可发生在外生殖器,女性则可蔓延到阴道壁,有时形成溃疡或阴道壁弥漫状浸润,使阴道黏膜变厚,表面红肿,愈后形成瘢痕,可致阴道狭窄或闭锁,性生活受影响,并可造成不孕。

而对于艾滋病患者而言,虽然其生殖器官无异常,不影响受孕。但女性患者,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方式感染胎儿,母乳也可成为传播的媒介。因此,患艾滋病的妇女不应结婚,更不应怀孕和生育,已婚者应采用避孕措施或实行绝育,己怀孕者则应当于妊娠早期施行人工流产,不应继续妊娠,以免使胎儿或新生儿感染此病。

老人中风的表现

中风 是指由于脑部供血受阻而迅速发展而成的脑功能损失,又称脑卒中。中风属于急症,可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造成并发症和死亡。全世界疾病致死病因中,中风是第2大死因,并具有发病到致死间距极短的特点。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有中风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胆固醇过高,抽烟,心室颤动。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分两种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家庭自我识别 当健康的人突然出现头晕、肢体发木等不舒服的情况,怀疑自己发生中风时,试着做做以下三组动作,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中风:

1、对着镜子微笑一下,如果两边的嘴角不对称了,说明发生了面瘫。

2、将双手伸直平放于胸前,如果有一只手往下掉,则说明肢体出现了偏瘫。

3、想说一件事情,如果现在说不出来了,或是找不着词了,说明出现了语言障碍。以上三个动作中出现任何一个都可以判定已出现了早期中风。

早期中风的五种表现

1

面部或(和 )肢体突然麻木、无力,尤其是一侧肢体的麻木和无力。

2

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

3

没有原因的突然严重头痛。

4

突然昏迷,不能讲话或听不懂其他人的话。

5

突然行走困难、头晕、不能平衡。

脑出血是脑卒中吗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 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出血量决定了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以上就是关于脑出血是脑卒中吗的介绍,在出现了疾病的情况后,我们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这是严重的疾病,在不注意了后会让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也要注意对疾病的预防,特别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脑卒中的病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

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另外,胶原性疾病、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或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颈动脉外伤,肿瘤压迫颈动脉,小儿颈部淋巴结炎和扁桃体炎伴发的颈动脉血栓,以及先天颈动脉扭曲等,均可引起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中风。颈椎病骨质增生或颅底陷入压迫椎动脉,也可造成椎动脉缺血。

2.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

研究发现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心脏病,与欧美人群相反。

3.不良生活方式

通常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比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肥胖、缺乏适量运动、过量饮酒和高同型半胱氨酸;以及患者自身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房颤病人要小心脑中风

临床上,脑中风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房颤发生时,心房有序的电活动丧失,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也消失了。这时,心房内的血流呈涡流,当房颤持续超过48小时,心房内就可能会产生血栓。当所产生的血栓脱落后,会随着动脉血流流动,停在哪里,就可能会造成相应部位血管的堵塞,如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在这些栓塞事件中,最常见的是脑栓塞,即脑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

脑卒中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达25%左右,死亡率可达25%。

房颤常常表现为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等症状,其发生率很高。发生房颤后应及时就医,以免引发各种严重并发症。

如何预防房颤

房颤病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限制或不用咖啡因,一些病人可能需要避免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药物,其中可能含有刺激物,这些物质可能促进不规则心律。

这五种人最易猝死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超过半数的脑卒中发病与高血压相关。亚太研究团队(APCSC)研究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脑卒中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

长期血压高于生理水平,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变窄变硬,形成血栓。而血栓、血管变窄等正是诱发脑卒中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

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患病率增加了近20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更低,不同年龄段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也显著增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糖和脂类代谢障碍以及小血管损伤等都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由于凝血机制异常易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这些都可能间接诱发脑卒中。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异常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研究发现,亚洲人群总胆固醇每升高1摩尔/升,脑卒中发生率增加25%。降低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认为药物治疗是降脂治疗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烟酸、树脂、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中,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使首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0%左右。同时,应注意日常饮食,坚持低油脂、低热量摄入,以粗粮代替精加工粮,多食用新鲜蔬菜。

心脏病。

研究显示,约1/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血栓造成的。相比非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损害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在临床中总结发现,心脏病引起脑卒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进而发生脑血栓。

颈动脉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现正相关。经检查后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中至重度(50%~99%)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他们每年脑卒中风险为1%~3.4%。药物治疗可使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降至1%以下。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确诊颈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

深秋高血压患者要警惕脑卒中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导火索”

中风对大家来说不陌生,就是脑中风,临床叫脑卒中,临床表现为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塞、智力障碍等。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脑卒中存在着明显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现象,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无论是哪一类脑卒中,高血压都扮演着“导火索”的角色。长期高血压的患者,脑部动脉硬化程度较高。做个形象的比喻,由于高血压患者血管像旧轮胎一样弹性变差、越来越薄,甚至个别地方产生“鼓包”(即微小的动脉瘤),一旦血压骤然升高,血管壁就破了,容易导致血管管壁破裂,形成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可使脑血管硬化的发展加速、加重,血管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和硬化的血管壁上形成的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则会造成血管的堵塞,从而引发缺血性卒中。

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舒张压每降低5 mmHg,脑卒中再发的风险会降低15%。老年人单独控制收缩压,可以将脑卒中发生率减少1/3。鉴于高血压在脑卒中发生中所处的地位如此重要,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高血压综合防治。到上个世纪80~90年代,脑卒中的发生率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美国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60%,男性发病率下降了30%,女性下降了18%。因此,首次脑卒中后的患者,不论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应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140/80 mmHg以下。

导致高血压前期的因素也是导致脑卒中的致病因素。如肥胖、活动少、高盐饮食、血脂异常等。所以,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积极减轻体重、多运动、减少钠的摄入量,降低血压水平。要想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基础,如暴饮暴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关键是要控制高血压。为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根据医生的嘱咐,坚持正确服药,以免发生脑卒中以及其他各种并发症。

尽早发现脑卒中前兆

有如下症状者,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突然舌头僵硬,语言发生障碍;突然发生面瘫,或者上下肢麻木无力,尤其是单侧出现类似情况;突然出现眩晕、耳鸣、呕吐,走路不稳等,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等高危因素者,一旦发现上述症状不能掉以轻心,应静卧在床,解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若发生呕吐现象,应采用侧卧姿势,以免呕吐物回流堵住气管而发生窒息情况。与此同时,应紧急拨打120急救电话,因为救治得越早对患者越有利,如果错过脑卒中救治黄金时间,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心脑血管疾病都包括哪几种病

1)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危害:血压长期持续在较高水平可导致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阻力增加,并会造成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和肾功能衰竭。

2)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由于营养心脏最重要的动脉──冠状动脉被粥样硬化性狭窄所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血栓形成等造成血流受阻,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病变。

冠心病的危害

当冠心病导致的心脏缺血症状越来越严重时,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死亡。

3)脑卒中

俗称中风,医学止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或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的危害

脑卒中可造成偏瘫或死亡,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病,多数很难完全治愈。

4)高脂血症

高血脂的危害

高血脂是引起人体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以及周围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人的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

5)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须在生活中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务必要坚持每天口服补元气、强心力、救心脑的心力健蔬菜胶丸,每日2次,每次3粒。以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抗衰老、降血脂与保肝、造血、降血糖等;补气活血,让血变清,流的畅;补气救脑,恢复听说读写吃的能力;补气养心,让心脏活起来,跳起来。

另外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重点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内容是合理安排膳食、坚持适当运动、改变不良行为和保持平和心态四个方面。

中年人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国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中年人面临着较高的卒中风险,40岁以上人群中约15%属于高风险人群(《中国卒中项目人群筛查数据分析》);而血脂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又称“坏胆固醇”,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水平开始。

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红梅博士从“坏胆固醇”在导致脑卒中的重要作用讲起,倡导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她指出,脑卒中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血性脑卒中,另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原因是沉积在血管内壁的由“坏”胆固醇组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造成局部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这些“坏”胆固醇组成的斑块就像潜藏在血管内壁的不稳定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发生破裂,使动脉迅速被堵塞,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而‘坏’胆固醇恰恰是这场‘血管保卫战’的关键所在”。王红梅表示,控制血脂,特别是“坏”胆固醇水平,对于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她建议公众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根据自身所处的风险等级,从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入手,谨记“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医嘱药物治疗是原则,进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新发和复发。

仁济医院徐群副教授介绍说,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近一半死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全国每年治疗脑卒中等脑血管病的费用约为100-200亿元。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由于许多患者出院6个月后自行停药,因此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率达到16%,5年内复发率高达50%,并且脑卒中的危害会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而加重。”徐群强调,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年轻人也要预防脑卒中

年轻人也要预防脑卒中

年轻人预防脑卒中平时要注意7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稳定血压。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需坚持服药治疗。

二是保持乐观,淡泊名利。

三是戒烟戒酒。酒和烟都可造成脑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还会加速动脉硬化。

四是低脂低盐。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适量的瘦肉、鱼、蛋等。

五是防止过劳。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六是防止便秘。可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还可适当运动或经常对腹部进行自我按摩。

七是注重先兆。如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昏厥,或突然感到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应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

糖尿病低血糖有什么危害

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导致反应性交血糖(苏木杰效应),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 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逆的损害,引起病人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 3 低血糖还以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卒中等。 4 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造成死亡。

脑卒中危害有多大

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而脑卒中(俗称中风)对个体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已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下面我从3个数字给大家讲讲脑卒中的危害。 每12秒有1人发病。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公布——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增长率达8.7%。近

正常人每年测血压二次

在心血管病中,高血压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衰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由于高血压发病,悄无声息,所以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无声杀手”。 高血压流行广泛,全球患病人数已达6亿。至1991年,我国有高血压患者9000万;1997年底已达1.1亿。这就是说,每3个家庭(我国有3.27亿个家庭)或每11个人中即有一名高血压患者。 实践证明,要控制高血压,唯有预防为主、早查早治。具体说来,就是要抓好两个方面,即一级预防和早查早治。研究表明,一级预防能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而早查早治又能使高血压

脑中风须注意颈动脉夹层诱因

随着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的明显增高,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等脑卒中发病的常见病因越来越多地被公众认识到。然而还有很多的原因,并未被大家所熟知。 10月29日,鼓楼医院举办了一场省内神经内科专家云集的义诊。专家指出,除了常见的这些原因,脑卒中还有一些并不为人知的原因。其中这种颈动脉夹层诱发的卒中,在青年病人中多见,需要引起重视。颈动脉夹层,除了外伤,突然的转头或牵拉也引起动脉撕裂,甚至有些患者是在接受不正规的推拿按摩时引起的。 26岁的南京姑娘小刘(化名),月初和几个朋友一起开车去外地玩。朋友开车,

女性长期憋尿造成不孕

女性常憋尿能导致不孕 女性内生殖器官与膀胱关系密切,子宫就在膀胱后面。由于憋尿,会使膀胱充盈,充盈的膀胱便会压迫子宫,导致子宫向后倾斜。如果经常憋尿,子宫后倾就会难以复位。严重时,会妨碍经血流出,造成严重的痛经症状。如果受压迫的子宫体“挤压”到骶骨前面的神经丛,引起腰骶部疼痛,严重的将会造成不孕症。 女性常憋尿能会引起膀胱炎 除此以外,正常人膀胱壁承受的压力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膀胱内膜有自我保护机制,避免侵犯。但是,如果膀胱内尿液过多,超过了正常膀胱壁所能承受的压力,就会伤害膀胱内膜,这是,细菌

脑卒中怎么办

脑卒中需要急诊处理。迅速处理有时减轻疾病并防止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最初几小时内。医生首先应给病人吸氧,同时输液以保证液体和营养物质的输入。 进展性脑卒中的患者应给予抗凝剂如肝素,但这些药物在完全性脑卒中中是无效的,而且不能用于高血压患者,也决不能用于脑出血患者,因为这些药物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性。 最近有研究提示,如果链激酶、组织型溶酶原激活物等溶解栓子的药物在脑卒中的最初3小时内给予,瘫痪或其他症状就防止或逆转。必须立即做检查以确定脑卒中的原因是栓塞或是出血,因为出血不能用溶栓的药物。其他一些能通过阻

脑卒中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

很多人对于脑卒中不清楚,脑卒中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 其实,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 凡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叫“脑卒中”。脑卒中又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烟雾病(MaMa’s病)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往往都有诱发因素。如着急上火、情绪激动、睡眠不

脑卒中对身体的危害

每12秒有1人发病。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公布——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增长率达8.7%。近20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人数年增长率达8.7%。中国的慢性病防控目标要考虑国际社会设定的基础,过去40年脑卒中发生率在发达国家降低了42%,但在发展中国家翻了一番。防控脑卒中

脑卒中患者吸烟再发风险高

我国对2011~2012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信息进行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脑卒中患病率以每年8.1%的速度增加,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前三位依次为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见,吸烟已成为脑卒中的头号“杀手”。 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事件。脑卒中发生后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脑卒中。究其原因,2007—2008年在北京天坛医院、安贞医院、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九家医院住院病人进行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调研发现,出院90天吸烟患者中约一半的病人在继续吸

高血压病的危害有哪些

很多人在高血压病早期没有任何异常表现,只有少部分人群会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而高血压病对身体的危害,主要也是来自其并发症,而非高血压本身,见高血压病也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这从近些年对高血压病认识的变化就能看出。 过去认为,当血压的收缩压(高压)≥140mmHg、舒张压(低压)≥90 mmHg,就是高血压病。如今看来这一概念存在很多偏颇之处,现在对高血压病的高血压病是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下的心血管综合征,是以导致心脏、心血管功能与结构发生改变的疾病。 概念上的两个细微变化,更加强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