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术的禁忌证是什么
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术的禁忌证是什么
患有凝血障碍的病人,在锁骨下静脉或颈静脉穿刺置管手术中出血的危险较小,但不是没有。对于一个凝血状态异常(任何原因)或重度血小板减少(小于20 000)的病人,中心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穿刺比较可能更安全,并可保持一“长期静脉通路”。同样,当患有慢性阻塞性通气障碍(COPD),肺过度膨胀(肺气肿)和一些呼吸窘迫病人,对于穿刺失误造成的气胸则往往不能很好的耐受。动脉误穿损伤一般不会造成太大危害,除非病人合并有凝血异常或血小板减少。
尿毒症应用人工血管造瘘的几个小体会
反复多年透析患者,往往是双侧腕部自体动静脉瘘已经废用,颈部的留置管也已经不通,很大部分这些患者需要行肘窝部的人工血管造瘘。人工血管造瘘相对容易血栓形成、近心端静脉容易发生向心性狭窄。笔者有些小体会如下:
1术前充分评估肘部静脉直径、瓣膜尤其是肱静脉的情况,术前常规检测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有无血栓是否通畅,否则术后容易形成血栓。
2术中应精细游离静脉、肝素水冲洗吹涨血管,如发现瓣膜,尽量在瓣膜近心端吻合,避免吻合于瓣膜处,否则易血栓形成。
3人工血管的走形宜“大迂回”,避免反向部位角度过大,容易折叠成角,导致血栓形成。
4吻合顺序是:先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吻合完毕,于人工血管最接近吻合口阻断,人工血管内灌注肝素水,这样,既能保证人工血管内无“盲端效应”导致血栓形成,又保证动脉血流开放,减少动脉吻合附近血栓形成。
5吻合过程避免吻合口处自体血管内膜的损伤,减少人工血管瘘后吻合口附近血栓形成。
6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淋巴瘤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1)误伤副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臂丛神经及周围重要血管如颈内静脉、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静脉等。手术中发现神经损伤应即时作神经吻合或神经移植术。重要血管损伤应作血管修补或吻合术,若不能作直接吻合,宜行血管移植术。
(2)切口感染、裂开。
(3)淋巴液渗漏。处理主要为引流淋巴液,加压包扎直至伤口愈合。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是什么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上肢深静脉系统、颈内静脉、头臂干和上腔静脉血栓形成,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浅静脉曲张是本病四大主症。
1.原发性病因
因上肢的体位改变或强力活动,造成血管受压,可伴有或无解剖异常所致的胸廓出口压迫征,如锁骨下静脉在穿过肋锁三角时,受到肋锁韧带、锁骨下肌、前斜角肌和突出的斜角肌结节等压迫,当上肢做强有力的活动(如游泳、攀登等),均可使锁骨下静脉遭受反复损伤而内膜增厚,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这就是传统所称的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又称受挫性静脉血栓形成。
2.继发性病因
继发性原因较多,如静脉置管,静脉造影或治疗,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等。此外,还有心力衰竭、妊娠、凝血和纤溶功能障碍等疾病时。另一些致病原因,如癌肿、第1肋或锁骨骨折等。
上述分析了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由于上肢深静脉血栓有着极大的危害性,不积极治疗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患者一旦发现有了这个疾病,千万不能讳疾忌医,务必要积极治疗,同时还要注意加强生活上的护理,争取早日摆脱困扰。
癌症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如何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呢
1、对初次用药的病人应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注意保护血管,主动配合护士选择血管,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双上肢交替选用血管,乳腺癌术后应选健侧给药,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病人应选择下肢静脉给药。
3、注射药时,如出现隐痛或异常感觉,应立即告诉护士,不可忍痛不告。
4、若出现药物外渗或可疑外渗,应停止用药,及时告诉护士,及时处理。
5、静脉给药后,肢体可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症状。化疗周期长,可经深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管输液泵化疗,完全可以避免静脉炎或药物外渗的发生。
腋静脉穿刺的步骤有哪些
腋静脉是深静脉,临床上一般不用于穿刺输液。近年来随着留置针的普及,在新生儿与婴幼儿间应用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对延长留置时间,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及尽快建立静脉抢救通道起到了良好效果。主要应用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腋静脉与腋动脉伴行,位于腋动脉前内侧,有两条肱动脉在胸大肌下缘处汇合而成,收集上肢浅、深静脉的全部血液。经腋窝跨第1肋外缘后续为锁骨下静脉,向内行于胸锁关节后与颈内静脉汇为头臂静脉后注入右心房。腋静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在体表投影相当于上肢外展90°,自锁骨中点至肘窝中心的连线上1/3为腋静脉。婴幼儿和新生儿尤其早产儿腋窝底部外侧壁中心可见或隐约可见长约0.5CM的腋静脉,是留置针穿刺的最佳位置。
腋静脉管径粗大、走行直,经腋静脉穿刺保留时间长, 平均5~7 d ,药液不易外渗。经腋静脉输注高浓度、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外渗几率小。腋下静脉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全性比较高,经X线观察即使手臂下垂留置针也不会打折 。腋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为7 d,采用左右两侧腋静脉交替留置的方法,可以一直持续至患儿治疗结束,认为双侧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替代PICC 置管具有可行性。
腋静脉穿刺方法:将患儿置开放式抢救台上,将一侧手臂轻轻拉直背伸,腋窝呈水平暴露,不用止血带。左手拇指及其余四指轻握该侧三角肌下缘使腋窝处皮肤绷紧,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内侧,颜色呈蓝色无波动,常规消毒后将留置针在腋静脉下方0. 5~1. 0 cm 处进针,见回血后将留置针针芯拔出,软芯轻轻送入接肝素锁,用3M透明敷料固定,手臂恢复自然位置。
证实穿刺成功与否的方法。将留置针软管送入腋静脉内,拔出硬芯回血顺畅,接液体后滴注顺利,患儿安静无不良反应,证实穿刺成功;若误入动脉回血成冲击状,颜色鲜红,液体不滴,推注药液时阻力大,腋下局部皮肤呈树枝分叉状苍白,在肝素锁与留置针接头处可看到回血明显波动,立即拔出,按压5 min 后重新选另一侧腋静脉进行穿刺。
腋静脉位置相对隐蔽,少量液体渗漏是不易发现,尤其在早产儿体委正常而输液泵却显示堵塞时,应将经常对比触摸两侧腋下至腰际间的质感,发现渗漏及时拔针。
颈部由浅入深
颈部由浅入深(由前向后)层次结构十分明确,分别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为浅、中、深三层,在浅、中层与深层间形成的鞘内,容纳通过颈部的气管、食管及血管。各层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并形成颈部间隙。
一、皮肤:皮肤薄,移动性大,皮纹横向。
二、浅筋膜:浅筋膜疏松,内含皮肌、皮静脉、皮神经、淋巴结。
1、皮肌:皮肌为颈阔肌 platysma,薄且覆盖广泛。上至面部,下至第二肋平面,越过人体中最早骨化的二个骨即锁骨和下颌骨浅面的全长,颈正中线和颈前三角下部未被此肌覆盖。浅筋膜内的皮神经和皮静脉均行于肌的深面,该肌因之成为浅筋膜这一层次的重要标志。
2、皮静脉与淋巴结:皮静脉有颈前浅静脉 anterior jugular vein 和颈外浅静脉 externa jugularis vein,其周围有伴行的淋巴结。在颈根部两条静脉均进入颈深筋膜形成的两个间隙,即胸骨上间隙和锁骨上间隙,并有横行的吻合支。
3、皮神经:皮神经为颈丛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这些皮神经均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四周放射走行,其中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后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提起枕小神经即可钩出副神经,是寻找副神经的标志,而胸锁乳突肌后缘又是寻找枕小神经的标志。耳大神经垂直行向耳垂。颈横神经垂直横过胸锁乳突肌中部。锁骨上神经与副神经近似平行,但位于其下方,行下外下,有内中外三支。
三、颈深筋膜:颈深筋膜即颈部肌肉的肌外衣及其延续,由前向后分别为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中层和颈深筋膜深层。
1、颈深筋膜浅层 lamina superficialis fasciae colli:颈深筋膜浅层亦称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筒鞘状结构,筑成了颈部诸器官活动的基本环境,成为保护颈部诸脏器的第一道防线。该筋膜并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两个肌鞘,包绕腮腺和下颌下腺,形成两个腺体筋膜鞘,在胸骨和锁骨上分为二层,形成两个间隙。
2、颈深筋膜中层 lamina media fasciae colli (颈内脏筋膜):颈内脏筋膜分两部分,一部分包绕颈部大血管及神经,即形成颈动脉鞘 carotid sheath 。另一部分包绕气管、食管和甲状腺,形成一个内脏鞘总鞘即第二封套,筑成保护脏器的第二道防线。并伸入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间,分别形成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鞘。
3、颈深筋膜深层 lamina profunda fasciae colli:颈深筋膜深层亦称椎前筋膜,即颈部椎前肌的肌外衣,该筋膜由颅底一直达第三胸椎。
四、颈部筋膜间隙:筋膜间隙有胸骨上间隙、锁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食管后间隙、椎前间隙。
1、胸骨上间隙 suprasternal space:位于胸骨柄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静脉弓。
2、锁骨上间隙 supraclavicular space:位于锁骨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浅静脉和颈外静脉。
3、气管前间隙 pretracheal space:位于气管前筋膜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内含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左头臂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小儿胸腺,是颈部最危险局部区域。
4、咽后间隙 retropharyngeal space: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此间隙感染可蔓延至后纵隔。
5、椎前间隙 prevertebral space: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五、颈白线:由颈深筋膜的浅层于正中线形成,该局部层次简单,是进入颈部的最佳入路。[3]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是什么
1.原发性病因
因上肢的体位改变或强力活动,造成血管受压,可伴有或无解剖异常所致的胸廓出口压迫征,如锁骨下静脉在穿过肋锁三角时,受到肋锁韧带、锁骨下肌、前斜角肌和突出的斜角肌结节等压迫,当上肢做强有力的活动(如游泳、攀登等),均可使锁骨下静脉遭受反复损伤而内膜增厚,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这就是传统所称的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又称受挫性静脉血栓形成。
2.继发性病因
继发性原因较多,如静脉置管,静脉造影或治疗,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等。此外,还有心力衰竭、妊娠、凝血和纤溶功能障碍等疾病时。另一些致病原因,如癌肿、第1肋或锁骨骨折等。
儿童先天性颈静脉扩张症的病因是什么
先天性颈静脉扩张症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变,好发于颈外静脉或颈内静脉。颈静脉扩张症是指颈内静脉因先天性静脉瓣发育不良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的静脉明显扩张,少数患儿颈外静脉或颈前静脉亦可扩张,扩张段静脉呈梭形或囊状。男孩多见,可单侧或双侧发病。病因:1. 局部血管结构先天性缺陷是产生本病的主要原因。2. 锁骨下静脉和无名静脉入口处的静脉瓣缺陷或闭锁不全。静脉壁常薄弱、扩张,缺乏弹力纤维。
左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致病原因
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
1.原发性致病原因 原发性的致病原因在血管外,一般因上肢的体位改变或强力活动,造成血管受压,可伴有或无解剖异常所致的胸廓出口压迫征,如锁骨下静脉在穿过肋锁三角时,受到肋锁韧带、锁骨下肌、前斜角肌和突出的斜角肌结节等压迫,当上肢做强有力的活动(游泳、攀登、举重、垒球网球等),或者因某些职业造成上肢的不习惯动作等,均可使锁骨下静脉遭受反复损伤而内膜增厚,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这就是传统所称的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又称“受挫性”静脉血栓形成(effort thrombosis)。
2.继发性致病原因 继发性原因较多,如在血管内置入导管、钢丝,刺激性药物注入等。静脉置管后,约有1/3的患者可发生血栓形成,其中1%~5%有临床症状。此外,还有心力衰竭妊娠口服避孕药、凝血和纤溶功能障碍、血透的动静脉瘘等。另一些致病原因在血管外,如癌肿、放射治疗第1肋或锁骨骨折等。
静脉的分类
全身的静脉可区分为肺循环的静脉和体循环的静脉两大部分。
肺静脉左、右各一对,分别为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这些静脉均起自肺门,向内行注入左心房后部。肺静脉将含氧量高的动脉血输送到心。
静脉 体循环的静脉数量多、行程长、分布广,主要包括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包括肝门静脉系)和心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主要的静脉联系有头臂静脉(分别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其中颈部最大的浅静脉-颈外静脉也汇入锁骨下静脉。收集来自头颈部的血液)、上肢静脉(收集来自上肢的血液)、奇静脉(收集来自胸背部、食道等部位的血液)。[2]
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
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管道。
门静脉系主要是收集腹腔内消化管道,胰和脾的静脉血入肝的静脉管道,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内又分成毛细血管网(与肝动脉血一起注入肝内血窦),然后再由肝静脉经下腔静脉回流入心脏。
下肢静脉静脉的分类
下肢静脉一般而言分成三种;第一种是表浅静脉,位置在皮肤表层,功能是收集表浅的血液;
第二种深层静脉,位于肌肉和纤维组织之间,功能是静脉的血(也就是缺氧血)回流至心脏;
第三种是穿透静脉,乃连接前两种静脉,负责把表浅静脉的血液带到深层静脉里。它的功能主要是把缺氧血带回心脏,也就是把用过的血液,携带新陈代谢杂物的血,收集至心脏重新回收利用,具有清道夫的作用。
右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病原因有哪些
1、原发性致病原因
原发性的致病原因在血管外,一般因上肢的体位改变或强力活动,造成血管受压,可伴有或无解剖异常所致的胸廓出口压迫征,如锁骨下静脉在穿过肋锁三角时,受到肋锁韧带、锁骨下肌、前斜角肌和突出的斜角肌结节等压迫,当上肢做强有力的活动(游泳、攀登、举重、垒球、网球等)。
或者因某些职业造成上肢的不习惯动作等,均可使锁骨下静脉遭受反复损伤而内膜增厚,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这就是传统所称的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又称“受挫性”静脉血栓形成。
2、继发性致病原因
继发性原因较多,如在血管内置入导管、钢丝,刺激性药物注入等。静脉置管后,约有1/3的患者可发生血栓形成,其中1%~5%有临床症状。此外,还有心力衰竭、妊娠、口服避孕药、凝血和纤溶功能障碍、血透的动静脉瘘等。另一些致病原因在血管外,如癌肿、放射治疗、第1肋或锁骨骨折等。
常用的静脉输液法
密闭式静脉输液法
是利用原装密封瓶插管输液的方法。其操作简便,污染机会少,故广泛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常用的有全密闭式瓶装静脉输液和全封闭软袋输液两种
静脉留置输液法
静脉留置输液法是指采用专门的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方法。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由针芯、外套管、真柄及肝素帽等组成,可用于静脉输液、输血及动、静脉采血等其材料与血管的相融性好,柔软无刺激,能在血管内保存较长时间。该法具有以下优点:1)保护患者的静脉,避免反复穿刺,尤其适用于长期输液、年老体弱、血管穿刺困难的患者;2)随时保持通畅的静脉通路,便于紧急情况时的抢救和给药
头皮静脉输液法
小儿头皮静脉非常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故小儿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法
颈外静脉输液法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其位置表浅,较恒定,易于固定。因此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输液,但不可多次穿刺。现临床多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既可减少对血管的损害,又能保证检查和治疗。穿刺点为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
人迎的准确位置图片 人迎穴穴位解剖
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有甲状腺上动脉,颈前前静脉,当颈内,外动脉分支处,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有颈动脉球,最深层有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右上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抗凝和纤溶
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确诊后,则应采用抗凝和纤溶治疗。虽然全身给药效果良好,但大多数学者主张,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内注入溶栓药物,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可经臂静脉或股静脉插入导管,做诊断性静脉造影,然后输入溶栓药物。临床广泛应用的溶栓药物首推尿激酶,首次剂量为3000U/h,然后再以3000U/(kg·h)做持续灌注,同时给肝素500U/h,直至血栓消融为止。一般需要12~24h,但有些患者的血栓在数小时内即溶解。血栓消散后即停用尿激酶,将肝素增加为1000U/h,使用3~5天后改用华法林5~10mg/d;如做各种静脉修复术,术中肝素剂量为100U/kg,并同时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ml,以后以每小时15~20ml持续灌注48h。术后给双嘧达莫(75mg/d)和华法林(5~10mg/d),使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15~20s或国际正常比值1.7~2.0,出院后维持2~3个月。
二、第1肋切除和静脉松解术
手术途径包括经锁骨下、经腋和经锁骨上3种,常用的是经锁骨下途径。操作方法:患者平卧,肩部垫高。于锁骨下做一长约3cm的切口,显露胸大肌并切断胸小肌腱。切开肋锁韧带和锁骨下肌以游离锁骨下静脉。于第1肋中点下方分离一小段肋间肌,仔细游离第1肋和胸膜间的组织,避免损伤胸膜。将第1肋和肋间肌向前方分离到肋软骨处,向后分离到肋颈,注意保护胸长神经。依次横断前、中斜角肌后,在第1肋中点将肋骨剪断,再用咬骨钳切除肋骨,向后仅保留2cm左右的残端,向前切除部分肋软骨,以完成静脉松解术。
三、锁骨下静脉转流术
锁骨下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而不能采用补片成形或球囊扩张成形术时,可做各种静脉转流术,如锁骨下-上腔静脉搭桥术、锁骨下-颈外静脉转流术、头静脉交叉转流术、腋-颈内静脉转流术等。一般认为,以颈内静脉移位术操作最简便、效果较好。具体方法为经锁骨下途径,显露并解剖锁骨下静脉,另于锁骨上和颌骨下方做横切口,游离颈内静脉,在其进入颅骨处切断,远端结扎,近心端倒转,经锁骨后通道与锁骨下静脉做端-侧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