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五点可纠正孩子说谎
做到这五点可纠正孩子说谎
孩子说谎是家长和教师都非常头痛的事。大人总是以批评结束,其实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说谎有时是因为讲了真话受到惩罚,所以以后不敢再说真话。另外,家长处理不当也容易造成孩子说谎。
孩子有时说谎是家长逼的!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沉默,大人在处境两难的情况下也经常选择沉默。如果家长非要孩子说出个道道,说真的要受罚,就只能说假的了。
纠正孩子说谎,家长应该做到五点:
一、不要轻易数落孩子,不要暴跳如雷也不要轻描淡写。“小孩嘛,难免。”或是“呦,你还真能耐,把我俩都骗了。”都是不可取的。
二、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说谎行为。因为他总会比较紧张,抱有侥幸心理,如果起初几次家长没有发现,他会暗自得意,以后撒谎次数会更多。
三、家长发现孩子撒谎后,重要的是教育,帮助他认识撒谎的危害性。在孩子承认撒谎表示今后改正时,家长要表示深信他会改正,成为一个诚实的人。这样,孩子会受到鼓舞,彻底改掉撒谎的毛病。
四、给孩子一个安全、踏实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从小就养成诚实的品德。
五、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有的家长在孩子承认错误后还采取打骂等惩罚,甚至要孩子写保证书。这种做法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往往适得其反。
必须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有哪些呢
孩子的坏习惯:假装听不见你说话
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当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爱做的事,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没听见一样,这时你不能忽视了。因为这样下来传递的信息是漠视大人的指令无所谓。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于是在训练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纵容孩子继续这种行为,你的孩子很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并极有控制欲。
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不要在房子的另一侧跟孩子说话,走到她面前,告诉他该做什么。谈话时,让他看着你,并且回答“好的,妈妈。”轻抚她的肩膀,呼唤她的名字,关掉电视都会有助于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听话的话,告诉他后果是什么。当五岁的杰克开始“选择性听取”时,他的父母决定采取措施。他们告诉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复要求他做事的话,比如说来吃饭或洗澡,那么那一天他只能看一个动画片,(通常他可以看两个)或者那一周他将损失一个外出游玩的机会。如果他们不得不提醒他两次的话,一个动画片也不让看了,或两天不能出去玩。妈妈们该努力做到不让步,否则的话,他会继续这种坏习惯的。
这些不良习惯是需要给孩子及时纠正的,同时也要记得培养孩子的兴趣,还要纠正孩子平时的睡觉习惯,如果孩子经常有晚睡的习惯,这样也是不行的,孩子每天睡觉必须要准时,最好是在九点钟之前就让孩子睡觉,孩子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跟家长们有关系的,所以说家长们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孩子爱撒谎该怎么办
1、证实孩子是否在说谎
当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说谎时,应该首先进行仔细的调查、了解,搞清楚孩子是不是真的在说谎,因为有的时候父母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搞清事情真相就鲁莽行事,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2、先找出说谎的原因,搞清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说谎的原因有许多:有的是因为自己做了错事但又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有的是因为想通过说谎来让家长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有的是因为错误模仿大人的行为而说谎,有的是因为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而说谎,有的是因为分不清想象与现实间的差异而说谎,有的是因为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说谎,有的是因为想取悦家长而说谎,有的是因为想骗取自由而说谎,有的则是因为要故意刺激报复家长而说谎,如此等等。
在上述种种的说谎现象中,有些是孩子的无意说谎,有些是孩子的有意说谎;有些是孩子的偶尔性说谎,有些是孩子的经常性说谎。家长首先应当搞清楚孩子说谎的动机和性质,然后才能根据不同的说谎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使得对孩子的教育能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比如,对于幼儿由于智力和知识水平较低而造成的无意识说谎,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只要帮助孩子分清想象与现实间的差异即可,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对于孩子的有意说谎,家长要及时地发现和揭穿其谎言,并让孩子明白说谎是要受批评和惩罚的,将孩子说谎的企图适时地化解掉;而如果是由于家长经常说谎造成孩子也跟着说谎,家长一定要认真检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3、多聆听并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订立更实际的规则;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说谎了。另外,有些孩子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4、要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想像
孩子说谎并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龄小、想像力、创造力丰富的孩子更易进行想象型撒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诉孩子什么是发生的,什么是想像的,让孩子逐渐把现实和想像区分开来,并告诉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像,如,用“我想……”、“我希望……”等等。当孩子无意的撒谎给别人带来伤害时,一定要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不要把"编故事",不讲实话的孩子都当成坏孩子。孩子有时不讲实话并不是坏。对即兴说,随便说谎(或编故事)的行为要善意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希望他以后认真说话,有进步时要表扬。
5、要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如适时地给孩子添置玩具、图书及彩笔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要是合理的,家庭又是力所能及的,是会得到满足的。这样可避免孩子因需要不能满足而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回来而又不告诉家长和小朋友的情况。
6、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的说谎往往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家长不要轻易将孩子的说谎行为与孩子的品质划等号,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一次谎言就给孩子定性,给孩子贴上“小骗子”、“谎话专家”、“吹牛大王”等标签。这样做不但对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了强化的坏作用,可能会促使孩子今后更加努力地说谎。因为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在父母眼里是个不诚实的、爱说谎的孩子,他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他会家长产生逆反心理,既然父母都认为自己是骗子、说谎大王,那么我就做给你们看好了,反正谎话是不说白不说,就是到了该说真话的时候也不说真话。
孩子爱撒谎的原因会是什么
原因1、不明就里
小于3岁的幼儿,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物关系等概念比较模糊,经常说了“假话”自己不知道,比如他们可能把以前统称“昨天”。这种情况不必过于担忧,问明情况后,耐心教育即可。
原因2、逃避惩罚
多数情况下,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惩罚,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淘气惹祸了怕家长责罚。一旦发现这种情况,需讲明利害关系,果断制止。若一次达到目的,不良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
原因3、模仿大人
孩子有时会看到父母、周围的大人,或者电视上有撒谎的镜头,他们抑制不住好奇心,跟着学。因此,当着孩子的面时,家长一定要谨言慎行。
原因4、表示对抗
还有的孩子说谎,与父母干涉过多有关,比如孩子做作业时,一会叫他喝水,一会叫他吃点心,孩子很不耐烦,随口说“不渴、不饿”,以表示对抗。这种情况下,需从改善亲子关系入手,既不过度溺爱,也不过于纵容。
原因5、获得成就
有的孩子想象力丰富,描述事情时,常常参杂着自己想象的场景、人物,说得绘声绘色,炫耀自己。此时,在纠正的同时,要肯定他们的能力,不可粗暴制止,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撒谎怎么办
每个孩子都是要通过成长才能知道身边的事物,懂得正确的道理。因为是孩子,所以在表达能力上的时候往往会有些欠缺,而容易说谎。每位家长从小就会孩子教育不要撒谎,但是几乎没有几个小孩是从来都没有撒过谎的,那么面对孩子撒谎,到底该怎么办?家长们到底该怎么去做呢?
面对这个问题,给大家提出几点观点和建议:
要知道孩子因为什么撒谎
很多孩子撒谎并不是因为要去欺骗别人,而是在面对突然的指责或者是家长质问的时候,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就想逃避去面对事实,从而去撒谎。在孩子看来,他只是在自己的立场上保护自己,比如把吃早点拿去买玩具了,结果跟家长说自己吃了早点。
对于这个情况,家长要先去了解下孩子的问题,心平气和的跟孩子沟通。例如:当家长知道了孩子把吃早点钱用去买玩具了,家长可以跟孩子说:“这是给你买早点的钱,而不是给你买玩具,想要什么玩具可以跟我们说,不能骗我们,不吃早点是不行的,到时候上课会饿肚子哦,对身体也不好。”好好的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自己反思。
不要去打骂孩子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会因为一些原因去惩罚孩子,让孩子都不敢诚实回答家长的问题。例如:孩子每次的考试成绩。有的孩子成绩并不是那么好,试卷发下来拿给家长看,一些家长可能会骂孩子,甚至有些脾气比较暴躁的家长会动手打孩子,给孩子造成身心伤害,之后孩子就不敢说实话,为了免受到惩罚,渐渐地孩子就会撒谎了。
其实家长可以换个正确的方式去对待这个问题,不能用太极端的方式,尤其是体罚孩子。当孩子把试卷给家长看,家长不要因为分数而去责怪孩子,反而更应该去鼓励孩子,然后看孩子在试卷哪一块出现的错误并一起分析问题,这样孩子就不会去撒谎说没有考试,会跟家长说实话还会更加努力去学习。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
当发现孩子第一次撒谎的时候,家长要给予重视。很多孩子撒了一次谎那么就会撒第二次,第一次撒谎顺利的蒙混过去,就会接二连三下去,这个情况很严重,家长不能不管,这样孩子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逐渐不惧怕去撒谎。
因此,家长就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对于撒谎这个情况,家长要严肃的教育孩子,要求孩子不许去撒谎,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跟朋友在一起不可以作比较,吹牛,夸大自己;借用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同意,用完及时归还,不可以带回家;考试结果不管好与差,都要告诉家长,不能欺骗家长谎报成绩。
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应该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要关注孩子的自身承受力,教育孩子不要撒谎,多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孩子就不会去撒谎啦!
怎样纠正孩子说谎
我的儿子3岁9个月了,今年刚上幼儿园,我发现最近有这种情况发生。有一天放学,我发现他眼睛红肿,他说老师说要家长带他去看医生。我以为是在幼儿园受的伤,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小朋友抠的。回去再问老师,老师说没有这回事,一早上学就发现他红眼睛,怕是红眼病。出来再问他,他又说有一个小虫飞到眼睛里了。我不想指责他说谎,就问他,这两个答案哪个是编的故事,他说“小朋友抠的”是编故事,“小虫”是真的。他是在说谎吗?
你的介绍很形象,用了两个例子把问题说清楚了。
茅于燕:你说孩子"编故事"而不说他"说谎",这是很好的,因为说谎比较严重,是故意的。孩子不说真话有许多原因:
1、做错了事怕惩罚,比如打碎了一只盘子,把帽子丢在公园里了等。
2、记忆错误,到过动物园,看见猴子吃香蕉,记成看见黑熊吃香蕉,妈妈给他指出,他还坚持是看见猴子吃香蕉了,实际是记错了,完全不是说谎。
3、被人欺侮,不敢向妈妈报告实情,怕再被欺侮,因而不说真话。
4、恶作剧,闹着玩,比如一个三岁半的儿童忽然对妈妈说:奶奶来电话了,明天要你去她家,纯粹为了玩,一个四岁的小男孩说:我把娃娃扔到对面小水沟里了,等妈妈去我而没找到时,他在一旁哈哈大笑,完全是恶作剧。
5、幻想与现实不倒退。比如一个孩子明明没有毛绒熊猫,便为了在小朋友面前炫耀自己,却说自己有好几只毛绒熊猫,而且绘声绘色。
6、不认真,随便说,即兴说,不当一回事,好像在说着玩。
7、模仿成人,妈妈明明没有病,却打电话到单位去请病假,也会模仿不说真话。
8、真正为隐瞒什么不好的行为而不说真话,比如自己把小娃娃的胳膊弄断了,却说某某小朋友弄断的。
你孩子3岁9个月了,他编了一些故事,说了一些不真实的话,我认为主要是他忘记了,是幻想和现实不分,是即兴说而不是模仿,也不是隐瞒真实情况,为了怕惩罚。
怎样纠正呢?
1、一定要弄清楚不讲实话的原因,对症下药。不要想当然,甚至冤枉孩子。
2、不要把"编故事",不讲实话的孩子都当成坏孩子。孩子有时不讲实话并不是坏。
3、对真正隐瞒实情而裁脏他人的孩子,要严厉(不是打骂),要让他认错,以后不再犯。
4、坦白了要欢迎,孩子以后说了谎,才会告诉你,才便于教育,纠正。
5、对孩子说谎要个别处理,要保护他的自尊心。
6、要对事不对人,不要说凡是说了谎的孩子都是坏孩子,只说说谎本身是坏事。
7、常讲诚实的孩子受人爱的故事,间接让他懂得不诚实的孩子无人爱的道理。
8、千万不能打骂,否则他会更隐瞒实情,以后天天说谎。
9、自己绝对不要说谎(或"编故事"),不要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
10、对即兴说,随便说谎(或编故事)的行为要善意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希望他以后认真说话,有进步时要表扬。
孩子说谎话该怎样教育最好 降低对孩子要求
孩子说谎,大多因为”怕“字引起,怕自己表现不好,做错事,家长责罚;有些孩子,说谎只为引起父母的注意。对说谎的孩子切忌打骂,应分析辨别孩子说谎的动机。对孩子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不仅易导致孩子撒谎,还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为什么孩子要说谎
满足小小虚荣心
当孩子看到别人有一件好玩具,就谎称自己家里也有或者有一件更好的,或是欺骗父母说老师表扬了他。这很可能是平时父母有意无意的言行激发了孩子的虚荣心,于是他以说大话来自我满足。
逃避一些事情
有时孩子因为内心的某种恐惧而说谎。如为了不去上幼儿园而说身体不舒服。逃避去幼儿园的原因可能是他被老师批评了、受小朋友欺负了或是不敢参加一些活动等等。面对这样的谎话时,父母应先搞清楚谎言背后的真正原因,及时帮助孩子解决他面临的问题。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总是以打骂来惩罚,那么,为了逃避责骂,孩子就可能学会用谎言来掩盖事实,保护自己。比如“全盘否认”,极力辩解说不是自己的错误,如不承认打碎了盘子等;要么就“避重就轻”,只承认一部分错误,如明明打了小朋友却只承认轻轻推了一下;或者“嫁祸他人”,如说是别人把盘子打碎了。
模仿父母的言行
作为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父母任何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影响孩子。很多情况下,父母的说谎行为,包括所谓的权宜之计,都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潜移默化中把孩子变成了“大话王”。例如有人打电话来找爸爸出去,爸爸不想去,就推说家里有客人。孩子看在眼里,就会觉得说谎是对的。以后当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时,情急之下就可能会说谎。
当孩子有意说谎时……
当孩子说谎时,父母最应该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谎言背后的含义,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责罚,而是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应该说谎。
下面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对待孩子的谎言。
妈妈在楠楠的口袋里发现一个没见过的玩具,就问楠楠:“这个玩具是从哪儿来的?”楠楠小声说:“小朋友给我的。”看到楠楠躲闪的眼神,妈妈很怀疑。于是,她蹲了下来,轻轻握住楠楠的小手,温和地说:“楠楠,看着妈妈的眼睛,告诉妈妈实话,玩具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只要你说实话,妈妈一定不会骂你。”
孩子是不是在说谎?敏感的父母会从孩子的表情、语言中发现蛛丝马迹,而要想让孩子说出真话,需要一定的询问技巧。楠楠妈妈的做法中值得借鉴的是:
语气亲切、温和。过于严厉、苛刻的问话方式只会吓得孩子更不敢说出真话。
保持目光对视。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谎对大人来说都很困难,何况孩子。父母看着孩子时,用眼睛传递信任和鼓励,很容易突破孩子的心理防线。
鼓励孩子说真话。大部分情况下,孩子是因为畏惧惩罚而说谎,所以,向孩子保证他不会因为承认错误而受罚,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然,父母必须说到做到。
楠楠承认,自己因为喜欢这个玩具,所以就偷偷把它拿回家了。这时,妈妈把楠楠抱在怀里,说:“妈妈很高兴你对妈妈说了实话。喜欢别人的玩具,你可以请他借给你玩玩,但不能偷偷地拿走。那个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一定很着急,你说,是吗?”楠楠点点头。
后来,妈妈拨通了小朋友家的电话,楠楠在电话里小朋友道了歉,告诉他明天一定把玩具还给他。楠楠还准备把自己的一个玩具也带去给小朋友玩呢。
楠楠承认了错误后,妈妈做了很好的处理:
1.给孩子说真话以积极回应。
2.对孩子做错事和说谎的动机表示理解,并引导孩子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
3.启发孩子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
特别提醒:父母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父母平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诚实做人。如果一时失信于孩子,应向孩子说明原因、虚心承认错误并改正。
家长可以打骂孩子吗
家长可以打骂孩子吗
1、有些家长也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那么就理所应当。然而,教育孩子还是需要讲求方式、方法。打骂教育不可取。
2、不管是什么程度的打和骂(轻微的、温和的,偶尔的、经常性的)都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产生误解。如果这就是家长对待他的方式,他将会用不好的行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3、另外,其实家长自己也不知道,对于纠正坏习惯,打孩子究竟能不能起作用。作为一种惩罚方式,打孩子只能将错误行为变成“地下行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装作很听话,再背后行事。因此,打孩子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既然法律都倡导家长要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那打骂教育还是不可取的。
家长打骂孩子的危害
打骂孩子是自古以来中国父母比较赞成的一种教育方式,因为打骂孩子起到的效果很明显。家长打骂孩子的危害?一起来看看。
1、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孩子遭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
2、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
3、导致孩子说谎
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违心地说谎,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皮肉之苦。但是孩子说的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
1、要以身作则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空洞说教远不及实际行动的影响力大。同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家长的如果品行不端,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说不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可见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2、大人的意见要统一
有的时候家长之间相互要通气,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要争取一致,态度也要统一,切忌你说东我说西,你扮白脸我扮红脸,更不能当着孩子面就相互数落。否则的话孩子往往会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时间一长,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会荡然无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较困难了。
3、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
学业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泉。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爱好,千万不要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项技能。
孩子为什么说谎
1、他们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
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妈妈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兴的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的真心话。
2、被家长哄骗之后心态发生改变。
孩子的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例如,孩子生病时,不想服药,家长骗他说药不苦;不想打针,家长骗他说打针不痛。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说谎的方法欺骗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实现自己的意愿。
3、家长所谓的权宜之计往往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
如有人敲门找爸爸,爸爸不愿见,就叫孩子告诉找他的人说:“爸爸不在家”。家长骑车带孩子,被民警发现并批评时,家长就对民警说:“孩子生病,急着送医院”。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会说谎。所以,家长平时应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断孩子说谎的隐性心理动机,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4、在家长的诱导和刺激下说谎。
母亲急着催孩子起床去上学,孩子还想睡一会,哼哼唧唧的一脸苦相。母亲不应提示说:“是不是肚子疼?”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就会按母亲的提醒顺杆爬,谎称肚子疼得利害。如果真的肚子疼,孩子会主动说出来的。
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的母亲会不由自主地鼓励孩子说谎:“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的,对不对?”,“你没有打他,他就哭了,对不对?”,“他头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对不对?”这样的提示绝不会使孩子诚实地说出事实真相“不,他是我打哭的”。刺激孩子说谎的家长往往自食其果。
5、孩子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孩子内心有一种渴望。
孩子由于判断不准,把心里想的当作事实说出来,说出自己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的一种想象,如“我看见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飞”,“我爸爸有一把手枪”,或是把邻居奶奶送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奶奶送的。这种谎言说出了孩子希望的事实和渴望的场景。这时候,审慎的家长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动机,而不是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从谎言中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用于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希望。
总而言之,父母的态度和言行不应该引起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的心理动机,也不应该有意提供说谎的机会。发现孩子说谎,我们的反应不应该是斥责和惩罚,而是就现有的事实向孩子讲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没有必要对我们说谎。
孩子说谎家长怎么办 冷静处理
孩子出现撒谎行为后,父母首先要冷静下来,认真听取孩子撒谎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尊重孩子,认真听听他的辩解,即便错了,也不要采取任何偏激的方式来惩罚他、苛责挖苦他,这些处理方式只会逼迫他以更多的谎言来保护自己。只有理智面对孩子撒谎行为,跟孩子讲说谎的害处,“狼来了”的故事就非常生动,使孩子认识到说谎是不良行为,从小说谎得不到纠正,长大了可能发展成欺骗行为,甚至犯罪。取得孩子信任,孩子才会带家长敞开心扉,不再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