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品德教育父母需做好榜样
孩子品德教育父母需做好榜样
人性教育(品德教育)是父母的义务
在予取予求的父母下成长的孩子很难从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也很难对他人进行让步。这也是为什么聪明的孩子四处有,心灵美好的孩子却越来越少的原因。
品格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动等的综合的表现。我们平时常说的人品好的人,就是指那些懂得从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尊重他人、知道自我约束、可以体会他人苦痛的人。以前都认为只有聪明的人可以获得成功。现在则更倾向于人品好的人,即使仅仅是为了可以让子女在以后的生活中顺利的同他人交往并从中获得幸福的角度来讲,这种人性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品格教育要从小开始,从点滴行动中培养,习惯成自然。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让小孩形成习惯,只有形成习惯,才能让小孩由内而外的散发出这种品格。这个过程中起很大作用的是父母的态度,虽然小孩的性格各有千秋,但是对于小孩品行的影响,父母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1、父母间的问题一定会影响子女的品行
在不幸福的家庭里面成长的孩子很难有好的品行,心理感到不安的孩子普遍自信感低,甚至会认为父母的不幸是因为自己造成的,这种不安与自责会对孩子的品行造成负面的影响。
并且父母之间相互忽视的态度,也会对子女造成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在同他人的接触中体现出来。只有看着父母互相爱护的模样成长的孩子,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存在,才会更加珍视自己,这种行为也会在同他人的互动中体现出来。
2、孩子是映衬父母的镜子
想要那些在乱扔垃圾、不尊老爱幼的父母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可以成长为知道体谅他人孩子根本是奢望。在看到孩子那些无礼的举动时,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在哪里见过这些行为”,许多父母都知道要对子女强调礼仪,但是却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如果期望子女有所改变,那么就要从自己做起,让子女看到自己的变化,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会直接投影到子女身上。
3、子女的变化同父母的努力成正比
品性受遗传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不同。根据一项针对双胞胎的调查研究发现,感性、社会性、攻击性、谨慎、保守等品格只有50%受遗传影响,其余50%则受生活环境左右。这也就是说孩子的品性会根据父母努力程度而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可以从我们的大脑中找到,影响人类气质的主要受位于大脑缘体系统下部的扁桃核影响,并且受额叶影响,额叶比大脑中其他部分具有更高的可塑性。这也就是说关于孩子情绪性与社会性的培养会受环境影响而不同,因此品行也会有所不同。
4、在发现错误的言行时要马上纠正
在发现孩子错误言行时,要马上用严厉的表情和行动去制止,用类似“这不是一个好的行为,重新按照正确的方式做一次”等让孩子清楚明白的方式进行说明,马上纠正其错误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5、进行适当的称赞
对子女进行品行教育时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子女进行称赞和激励,但是要注意不能用礼物,或者听从孩子愿望的方法来进行激励。这是因为孩子可能会由于想获得这些补偿而假装善良,这种为了获得补偿而做的行为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比起物质上的补偿,一个拥抱或者周末陪玩等精神上的补偿更为有效果。
6、遵守原则
有些父母虽然一开始对孩子强调要遵守公共秩序、礼仪、社会道德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所懈怠。如果这种现象反复出现就会让小孩陷入混乱,因此如果一开始说不可以的事情就要一直坚持下去。父母的育儿原则也要表现一致性,假设孩子在游乐场玩耍的时候和朋友打架了,如果平常妈妈教育孩子不可以打别人,这时候爸爸却突然说“打别人总比自己挨打好吧”也会给小孩造成混乱。
7、小心平时说话的方式
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格,要反思自己的话语中是否有轻视别人或者责难他人情况,特别是在看到小孩有这种情况出现时,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时无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责难别人,又或者有骂人情况出现,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和父母一样会没有任何负罪感的说出伤害别人的话语。
父爱与孩子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一直推崇“贤妻良母”的形象,不少人总以为照料和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其实不然,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父亲的爱抚和教导,正确得当的父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性格形成和未来的成才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长期缺乏父爱,孩子还会得一种叫“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心理性疾病。
联邦德国科研人员调查了400余名8岁左右的儿童,5年后再次跟踪调查。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精神障碍病大多发生在幼年失去父爱的儿童中。没有父爱的儿童,尤其是男孩,在性格上有些共同特征:害羞、抑郁、沮丧、举止古怪、性格孤僻、不合群、胆小怕事、多愁善感等。久而久之,便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危害其身心健康。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注意到,有些孩子并不缺乏父爱,但也出现道德性格的怪异、或碌碌无为或走上邪道,或成为“庸才”。这多与不妥的父爱、父亲的不良教育和不良榜样示范作用有关。
生活中常可见到有些为人父者,对孩子有求必应,逆来顺受,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享受欲。孩子不高兴,“给你十元钱”;孩子上学不走路,天天车接送;孩子要取乐,不惜恶作剧……这并不是真正的父有,如果说这是爱孩子,那这爱就是一种消极的爱。与此相反,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父亲形象,严格要求孩子,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美好的道德情操,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成才,都有积极作用。古今往来许多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什么样的父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呢?首先,作为父亲要经常给孩子以阳刚之气的熏陶。这种阳刚之气是指男性普遍具有的热情、开朗、进取、果敢、刚毅等多种品格。科学家们认为,一个孩子既需要母亲的温柔、含蓄、细致的爱抚,更需要父亲正确的引导和多种优良品格的熏陶,心理才能有健全的发展。
其次是树立父亲的良好形象,让孩子了解父亲的精神风貌。俗话说:将门出虎子。当将军的父亲,其一言一行及将军的风度、气质、形象必将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对孩子的成长意向和奋斗目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反,有些孩子的不良习气和性格都是从父亲那里沿袭下来的。孩子4岁开始至整个小学阶段,是性格、意志、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父亲的感知也渐渐由外表形象感知为主转为内在形象的感知,这时孩子充分了解父亲的性格、职业道德、精神风貌等,十分重要。父亲可给孩子介绍父亲的为人,使孩子产生自豪感;介绍父亲的工作、事业上的成就,使孩子产生崇敬感。当然,对孩子生活、学习上的关怀等,则是每个父亲应尽的天职。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长的基础
首先,为孩子创设好成长的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创设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和睦温馨、人与自然的和谐安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真爱,自然的博大,纯真的魅力,有助于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境,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创设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探索释疑,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赏识孩子的探究成果,增强孩子的自信,鞭策孩子持之以恒,磨砺孩子的意志。
创设礼貌诚信的文明环境。父母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热情开朗,有助于孩子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为孩子树立好成长的榜样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
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二、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齐抓共管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同时又与学校教育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因此,父母应当努力与学校教育保持协调一致。
第一,父母要主动关心学校和孩子班集体的发展状况,及时了解老师对孩子作出的阶段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与老师保持联络,经常性地互通情报、沟通思想,准确把握孩子发展特征、找出症结、共商措施,齐抓共管。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步进行,为孩子的成长把脉,保证孩子的正向发展。
第二,父母要鼓励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并为孩子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支持孩子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捐物传递爱心,为班集体创建“图书角”“自然角”做出贡献,为孩子参加运动会、演讲比赛、竞选班干部出谋划策等。
第三,父母还应当积极参加父母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不断学习补充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法律、卫生与健康等知识,参与听取教育专家的教子建议,学习成功父母的家教经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父母忙于生计做生意或外出打工,也有的感情不和打闹不休,无暇顾及孩子,连父母会都拒绝参加,认为进了学校就万事大吉,一旦出了问题则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这种完全依赖于学校的脱节教育,是造成孩子学业不成、道德迷失、人格缺陷,甚至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要结合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社会是个大家庭,是所大学校,是位无形的指导老师,它一方面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形式多
样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金钱至上、暴力倾向、黄色网站等。因此,父母应充分利用社会的积极因素,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衔接,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教育格局。
一要引导孩子积极主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孩子共同谈论国家大事、时事政治,交换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看法,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违反、践踏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进行谴责和制止,教会他们明辨是非、辨别美丑、判断善恶。
二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博物馆,举行国旗献辞、宣誓仪式等活动,让孩子接受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三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争当环保卫士、参与志愿者行动服务等等,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孩子教育大于工作挣钱
1.别全都靠学校
很多家长抱着这样的想法,我给学校交了钱的,学校就应该把我们家孩子给教育好。学校给的教育,往往是片面的,有的家长的理解也是片面的,认为孩子学习学好就够了,其他的都不需要,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学校可以使孩子学业有成,但却不能让孩子品质和道德也有成,而一个人既需要成才也需要成人,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抱着什么事情都考学校的这种想法,孩子良好的品质和道德修养需要在家庭中培养。
2.家长做好榜样
不同家庭环境孕育出来的孩子肯定是有很多不同的,一个在父母经常赌博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而在一个书香世家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满腹诗书气自华的。这是为什么呢?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父母正一边抱着电视机看着会让人哈哈大笑的娱乐节目,一边督促着你去看那些你觉得很乏味的书时,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父母都做不到耐着性子看书的话,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孩子?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父母要树立榜样!
3.父母要补充教育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既少不了学校这个集体大环境的教育,也少不了家庭这个个人小环境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从大的方向上防止孩子走歪路,而家庭的教育就应该从孩子个人的角度来,让他把路走好。
家庭教育可以给孩子补充学校教育不全的部分,比方说,一个好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优秀的品质等等,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给不了孩子,都是需要父母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的。
此外,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带给孩子一种幸福感,这是学校教育所给不了的。这种幸福感就像是黑暗里的一盏明灯,指引着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所以父母们要放缓匆忙的脚步吧,把孩子教育好,才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父母也是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孩子教育也是要有正确的方法的,下面介绍下正确教育孩子的十个方法。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5、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具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能与周围的人交往;我能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能,发展出勇气、信仰、自信、信赖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质。反之,低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憎恨等毁灭性感觉始终伴随一生。
6、设立明确家规,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里,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没有规则孩子反而没有安全感。家规不超过5条到6条,应适合于家里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须用肯定句来陈述,将家规贴出来。如果违反家规应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一旦建立,就应坚决执行,每隔一段时间,应对家规作调整和修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发展的过程,发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爱的氛围。
教好孩子的几句话
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世界中学生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有多高,孩子就能走多远有多高
几个法宝来教育孩子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5、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具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能与周围的人交往;我能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能,发展出勇气、信仰、自信、信赖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质。反之,低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憎恨等毁灭性感觉始终伴随一生。
不听话的孩子怎样教呢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
四点让孩子更受欢迎
1.不要护犊子
很多父母爱子心切,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一定第一时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即使明明是孩子的错,有的父母还是会帮孩子开脱罪责,还会用“他还小,还不懂事。”或者“他只是个孩子,你都是大人了,应该要让让孩子,这点错就算了。”这样的言辞来护着孩子,可是护得了一时却护不了一世,父母有没有想过,等孩子长大以后,要用什么理由来护着孩子呢?所以说,如果孩子犯错,教导孩子要积极地承认错误就好。
2.学会基本的礼仪
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无论到哪里都是受人欢迎的,有的孩子不懂事,看到长辈也不知道问好,有的父母就会纵容孩子,孩子不问好就不问吧,也没多大的事情,但其实,就是在这一点小事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懂不懂礼貌。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小视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即使孩子不想跟长辈问好,也必要通过教育等手段让孩子向长辈问好。学会基本的礼仪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人的尊重。
3.尽量不要打扰别人
想要受到大家的欢迎,首先就不能做一些让别人觉得讨厌的事情,父母最好要让孩子在和他人合理、平等的交往的同时也要学会不去打扰别人,给别人一个空间,没有人是想要被打扰的。那么,生活中有哪些会打扰到别人的事情呢?比方说,在别人睡觉的时候,弄出噪音影响别人休息;在别人看书的时候,唱歌影响别人思绪……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的。
4.做个好榜样
除了教育宝宝,父母也要最好榜样,如果父母自己就是一个不受周围人欢迎的人,孩子又怎么能做到呢?其实父母身教的力量是大于言传的,说得再多,不如直接做给孩子看。只要父母做好榜样,相信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