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癌患者颅内压增高怎么护理呢

脑癌患者颅内压增高怎么护理呢

随着肿瘤的长大,癌肿不断压迫颅腔可导致脑癌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伴发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甚至会危及生命,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救治护理。

1.体温的管理:应积极处理发热,发热可以增加血流量,动物实验表明可以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损害。持续性高热的患者应使用扑热息痛和低温毯,也可以使用消炎痛直接降颅内压。

2.预防癫痫: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可引起脑血流量增加,在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降低的情况下脑血容量的增加可以引起颅压增高,因此颅内压增高时一定积极预防癫痫。

3.类固醇激素: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类固醇激素,虽然对肿瘤和脓肿引起的血管源性脑水肿有效,但对细胞毒性脑水肿、脑梗塞引起的占位、脑出血和脑外伤无效。由于副作用大,临床研究显示并不比高渗性药物更为有效,临床中应慎用。

4.镇静:镇静是控制颅内压的关键因素,患者由各种原因引起紧张、焦虑、挣扎等都可通过升高胸内压、颈静脉压使颅内压升高。在进行其他治疗之前,患者应首先进行镇静治疗使患者安静下来。部分肠道外的镇静剂可以引起呼吸暂停和低血压,因此必须进行气管插管和监测血压。异丙酚是一种理想的用药,它半衰期短,具有抗癫痫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脑瘤早期征兆知多少

1.清晨头痛:头痛是脑癌常见的症状,常发生在清晨四五点钟,往往在熟睡中被痛醒,起床轻度活动后头痛逐渐缓解或消失,故称为“清晨头痛”。颅后窝的肿瘤可致颈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头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剧。

2.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会使眼球静脉血回流入脑不畅而致水肿,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眼底视网膜有点状、线状、片状病变甚至出血,视物模糊。

3.喷射状呕吐:与脑癌是颅内的恶性肿瘤,该疾病的死亡率非常高。目前为止,对脑癌的病因还没有研究彻底。那么你知道脑癌的早期症状有些什么吗?下面给大家介绍下脑癌的早期症状

1.清晨头痛:头痛是脑癌常见的症状,常发生在清晨四五点钟,往往在熟睡中被痛醒,起床轻度活动后头痛逐渐缓解或消失,故称为“清晨头痛”。颅后窝的肿瘤可致颈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头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剧。

2.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会使眼球静脉血回流入脑不畅而致水肿,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眼底视网膜有点状、线状、片状病变甚至出血,视物模糊。

3.喷射状呕吐:与胃肠疾病的呕吐相比,脑癌患者的呕吐不伴有腹胀、恶心、腹泻,但颅内压力增高时,头痛后会出现“喷射状呕吐”症状。

慢性颅内压增高

良性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组症候群。良性颅内压增高有两种类型,即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和先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再通过扩散波及全脑。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通常预后良好,能耐受的压力限度较高,可以通过生理调节而得到缓冲,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而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调节功能较差,可耐受的压力限度较低,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慢。

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种内容物,当儿童颅缝闭合后或成人,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约为1400—1500ml。颅腔内的上述三种内容物,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由于颅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力,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量来获得该压力数值,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 (70-200mmH2O),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 (50-100mmH20)。临床上颅内压还可以通过采用颅内压监护装置,进行持续地动态观察。

颅内压的调节与代偿

颅内压可有小范围的波动,它与血压和呼吸关系密切,收缩期颅内压略有增高,舒张期颅内压稍下降;呼气时压力略增,吸气时压力稍降。颅内压的调节除部分依靠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血液循环外,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当颅内压低于0.7kPa(70mmH20)时,脑脊液的分泌则增加,而吸收减少,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多,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不变。相反,当颅内压高于0.7kPa (70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较前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脑脊液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另外,当颅内压增高时,有一部分脑脊液被挤人脊髓蛛网膜下腔,也起到一定的调节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的总量占颅腔总容积的10%,血液则依据血流量的不同约占总容积的2%-11%,一般而言允许颅内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超过此范围,颅内压开始增高。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或颅腔容量缩减超过颅腔容积的8%-10%,则会产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

脑癌的喷射性呕吐与一般呕吐的区别

在临床上,脑癌患者多有呕吐表现,这种呕吐为喷射性呕吐,由此可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原因不同

脑癌患者发生喷射性呕吐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压迫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增高。颅脑是由颅骨组成的、不能伸缩的空腔。正常情况下,颅脑内容物的总体积与颅腔是相适应的。当颅内发生病变时,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刺激和牵拉颅神经、血管和脑膜的敏感系统而出现头痛。颅内压的增高及肿瘤压迫的作用可刺激延脑的呕吐中枢,而使患者出现呕吐。

一般的呕吐多为患者胃肠道受寒凉或有害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消化道反应。

各自特点

与胃肠疾病引发的呕吐相比,脑肿瘤患者的呕吐与进食无关,不伴有腹胀、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患者吐前多无恶心感,往往在一阵头痛后突然出现喷射状呕吐,常可喷出0.5―1米远。且这种呕吐。而是在一阵头疼后突然出现"喷射呕吐"。

而胃肠不适导致的呕吐常与进食有关,多先有恶心感,患者也可单独出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特别提示:婴儿的一般呕吐较为常见,也可出现喷射性呕吐,但多与脑癌无关,临床诊断时应认真鉴别。

颅内压增高综合症护理

(1)颅内压增高的动态观察:避免各种刺激因素(情绪激动、紧张、大量饮水、过量快速补液等)。对有颅高压症状的病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要及时处理。

(2)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运动的变化:意识改变是颅脑疾患病人最常见的体征之一。它往往反映了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状态。幕上肿瘤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朦胧意识等是脑疝的先兆症状。颅脑损伤病人有昏迷——清醒——昏迷过程,即有中间清醒期再昏迷是硬膜外血肿的有力证据。瞳孔的调节、对光反应灵敏度与动眼神经有关。瞳孔的观察在神经外科有着特殊的定位意义。幕上肿瘤病人出现病侧瞳孔先小后大、对光反应迟纯、消失,警惕颞叶疝的发生。颞叶疝首先出现意识、瞳孔、肢体运动的障碍,呼吸、循环系统的障碍在后期出现。枕骨大孔疝时突然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的障碍,后出现意识、瞳孔的改变。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宜在早期进行治疗,发生脑疝后再抢救则可留下不可弥补的后遗症。

(3)抢救的配合:脑疝的抢救需同心协力、争分夺秒,颞叶疝时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5mg,要求在20分钟内滴完(可迅速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颅内压作用快,维持时间长)。以后视病情可每4~6小时重复滴注。枕骨大孔疝呼吸突然停止者可立即进行眶脑室穿刺术,挽救病人生命,同时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及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及应用兴奋剂。有脑室引流管的病人可先剪开引流管再接脑室引流瓶。

(4)脑室引流护理:

①引流瓶挂在高于病人头部10~15cm部位(病人额骨到引流葫芦瓶滴管之间的距离),过高不能起到引流的目的。过低引流过快可使脑室塌陷引起皮层和脑室内出血。

②引流管要保持通畅,不能扭曲或皱折。

③观察滴出脑脊液的颜色及量。滴出血性脑脊液证明有活动性出血,滴出混浊脑脊液证明有感染。

④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及各衔接处敷料干燥。发现敷料湿时要及时寻找原因。

⑤脑室外引流不宜放过长时间,1周内应给予处理。

⑥病情稳定考虑拔管前先将引流瓶持高至20~25cm处,观察2日,注意有无颅压增高症状出现,若无不适可夹管2日,2日后正常无不适反应可考虑拔管。

⑦若挂高后仍出现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可考虑做脑脊液分流手术(脑室——腹腔引流术或脑室——心房引流术)。

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危及生命怎么办

高血压导致颅脑出血,这在老年中身上最多见,而且目前已经开始发展在40岁左右中年人身上常见了。这种疾病让很多人感到恐惧, 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变,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部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从而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

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就是血压增高导致,尤其是患者情绪异常强烈和激动的时候最容易引起突发。一般这种情况发生之后,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

1、 开始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干呕症状,并且情绪变得异常暴躁,还有患者会出现昏迷嗜睡的情况;

2、 瞳孔变化异常,早期瞳孔出现缩小,后期随着血压增高,颅内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从而导致患者开始出现血肿瞳孔扩散的危险现象;

3、 严重情况下患者开始出现呼吸障碍,开始脉搏减弱,血压升高,随后开始出现中枢性衰竭;

那么目前对于这种危险性极高的血压增高导致的脑出血情况,可以通过何种方式检查出来?还有目前治疗上如何?

检查方法:主要是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可以通过这两方面的具体检查,明确患者病变部位,从而对进一步的治疗做好最基础的准备工作。

治疗方面:主要是通过脑室多管引流技术。通过这种方式缓解患者血压,降低患者颅内压,从而达到让患者颅内血压恢复正常的效果。进一步消除患者因为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持续头晕是脑癌吗

(1)头痛:多因颅内压变更和肿瘤直接沾染等原因,使颅内敏感结构脑膜、脑血管、静脉窦和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为广泛的早期的的症状,百分之九十的脑肿瘤患者均有头痛。多为搏动性胀痛或钝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产生,性质多较激烈,常在凌晨发作,有时在睡眠中被痛醒,但起床轻度运动后头痛就会逐渐减轻或消散。重要时可伴有恶心、呕吐,每次呕吐后头痛多可减轻。任何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如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激烈运动等,均可使头痛加重。

(2)恶心、呕吐:早期的或首发症状,多伴以头痛、头昏。常产生在凌晨空腹时,典范临床诊断表现为与肿瘤饮食无关的恶心或喷射性呕吐,且常于较激烈的头痛、头昏以后产生,头位变动可引起或加重。幼儿颅后窝肿瘤呈现呕吐较早而频繁,易误诊率为胃肠道疾病;成年人呕吐呈现较晚。恶心、呕吐是因颅内压增高或肿瘤直接沾染迷走神经核(呕吐中枢)所致。

总之,持续头晕是脑癌吗需要患者去医院检查确诊是不是脑癌。

怎样检查脑癌

在日常生活中,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能尽早摆脱疾病的困扰。

脑癌的检验可以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一般来说,经过以下检验手段,即可判断脑癌的进展情况:

1、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可以观察有否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与头痛、呕吐并称为颅内压增高的“三证”。

2、头颅X线摄片:有助于了解有无颅内压增高,颅骨的局部破坏或增生,蝶鞍有无扩大,松果体钙化的移位及脑瘤内病理性钙化等。

3、脑电图检查:可看到病侧的波幅降低,频率减慢,但对中线的、半球深部和幕下的脑瘤诊断帮助不大。

4、脑部CT检查:检验脑癌病变大小、形态、数目、位置、密度和性质,解剖关系明确,检出率在90%以上,是目前脑癌的主要诊断方法。

5、磁共振显像: 显示出绝大多数的颅内肿瘤及瘤周水肿,可精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6、生化测定:对垂体瘤病人,尤其是垂体前叶激素分泌过多的病人,可通过血生化检查而予以证实。

早期脑瘤有哪些较明显特点

1、颅内压增高的病症有逐渐加剧的间歇性头痛,以早晨从睡眠中醒来及晚间出现较多。脑癌晚期死前症状有哪些呢?部位大都在两颞,可触及枕后及眼眶部。咳嗽、使力、喷嚏、俯身、垂甲等勾其时头痛减轻。头痛猛烈时可伴有吐逆,常呈放射性,严重者不能进食,食后即吐,可因此影响病人的营养情况。

2、视乳头水肿为颅内压增高的客观体征,如具有则有较大诊断价值。除此以外,对于脑癌晚期死前症状有哪些?专家提醒我们颅脑癌死前症状内压增高还可惹起两眼外展神经麻木、复视、目力减退、黑蒙、头晕、猝倒、熟悉阻碍等。

3、局灶病症取决于肿瘤地点的部位,脑癌晚期死前症状有哪些可出现各类各样的病症及分析征,这里只能将各部位脑肿瘤所发作的较罕见的临床表示作一繁杂的引见。处所区肿瘤:包罗额叶的处所前回及顶叶的处所后回及其相邻部位。有对侧的中枢性面瘫、单瘫或偏瘫及偏感受阻碍。优势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勾当性失语。

婴儿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1.一般护理

床头抬高15°~30°的斜坡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昏迷病人取侧卧位,便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通过持续或间断吸氧,可以降低PaCO2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不能进食者,成人每天静脉输液量在1500~2000ml,其中等渗盐水不超过5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并且应控制输液速度,防止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重脑水肿。神志清醒者给予普通饮食,但要限制钠盐摄入量。

加强生活护理,适当保护病人,避免意外损伤。昏迷躁动不安者切忌强制约束,以免病人挣扎导致颅内压增高。

2.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的护理

(1)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清醒病人不要用力坐起或提重物。稳定病人情绪,避免情绪激烈波动,以免血压骤升而加重颅内压增高。

(2)保持呼吸道通畅:当呼吸道梗阻时,病人用力呼吸、咳嗽,致胸腔内压力增高,加重颅内压。呼吸道梗阻使PaCO2增高,致脑血管扩张,脑血容量增多,也加重颅内高压。昏迷病人或排痰困难者,应配合医生及早行气管切开术。

(3)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当病人咳嗽和用力排便时胸、腹腔内压力增高,有诱发脑疝的危险。因此,要预防和及时治疗感冒,避免咳嗽。应鼓励能进食者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促进肠蠕动。已发生便秘者切勿用力屏气排便,可用缓泻剂或低压小量灌肠通便,避免高压大量灌肠。

(4)控制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可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

3.脱水治疗的护理

最常用高渗性脱水剂,如20%甘露醇250ml,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静注后10~20分钟开始颅内压下降,约维持4~6小时,可重复使用。通过减少脑组织中的水分,缩小脑的体积,起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若同时使用利尿剂,降低颅压效果更好。脱水治疗期间,应准确记录出入量,并注意纠正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停止使用脱水剂时,应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以防止颅内压反跳现象。

4.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要通过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并能减少脑脊液生成,使颅内压下降。常用地塞米松5~10mg,每日1~2次静脉注射;在治疗中应注意防止感染和应激性溃疡。

5.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体温,使病人处于亚低温状态,其目的是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脑水肿、中枢性高热病人。但儿童和老年人慎用,休克、全身衰竭或有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此法。

冬眠低温疗法前应观察生命体征、意识、艟孔和神经系统病症并记录,作为治疗后观察对比的基础。先按医嘱静脉滴注冬眠药物,通过调节滴速来控制冬眠深度,待病人进入冬眠状态,方可开始物理降温。若未进入冬眠状态即开始降温,病人的御寒反应会出现寒战,使机体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加,反而增高颅内压。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为宜,体温降至肛温31~34℃较为理想,体温过低易诱发心律失常。在冬眠降温期间要预防肺炎、冻伤及压疮等并发症,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脉搏超过100次/分,收缩压低于100mmmHg,呼吸慢而不规则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停药。冬眠低温疗法时间一般为3~5日,停止治疗时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渐停用冬眠药物,任其自然复温。

6.健康教育

(1)病人原因不明的头痛症状进行性加重,经一般治疗无效;或头部外伤后有剧烈头痛并伴有呕吐者,应及时到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

(2)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要预防剧烈咳嗽、便秘、提重物等使颅内压骤然升高的因素,以免诱发脑疝。

(3)指导病人学习康复的知识和技能,对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病人,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调动他们的心理和躯体的潜在代偿能力,鼓励其积极参与各项治疗和功能训练,如肌力训练、步态平衡训练、排尿功能训练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能力。

脑癌的喷射性呕吐与一般呕吐的区别

原因不同

脑癌患者发生喷射性呕吐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压迫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增高。颅脑是由颅骨组成的、不能伸缩的空腔。正常情况下,颅脑内容物的总体积与颅腔是相适应的。当颅内发生病变时,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刺激和牵拉颅神经、血管和脑膜的敏感系统而出现头痛。颅内压的增高及肿瘤压迫的作用可刺激延脑的呕吐中枢,而使患者出现呕吐。

一般的呕吐多为患者胃肠道受寒凉或有害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消化道反应。

各自特点

与胃肠疾病引发的呕吐相比,脑肿瘤患者的呕吐与进食无关,不伴有腹胀、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患者吐前多无恶心感,往往在一阵头痛后突然出现喷射状呕吐,常可喷出0.5―1米远。且这种呕吐。而是在一阵头疼后突然出现"喷射呕吐"。

而胃肠不适导致的呕吐常与进食有关,多先有恶心感,患者也可单独出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特别提示:婴儿的一般呕吐较为常见,也可出现喷射性呕吐,但多与脑癌无关,临床诊断时应认真鉴别。

脑癌诊断有哪些方法

1、眼底检查:观察有否视神经乳头水肿b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与头痛、呕吐并称为颅内压增高的“三证”,但仅见于四分之一脑癌患者,所以不能简单地以眼检查阴性而排除脑癌的可能。

2、头颅X线摄片:有助于了解有无颅内压增高,颅骨的局部破坏或增生,蝶鞍有无扩大,松果体钙化的移位及脑癌内病理性钙化等,对定位、定性诊断都有帮助,但x线摄片的阳性率不足三分之一,故不能因摄片阴性而排除脑瘤。

3、脑电图检查:对大脑半球生长快的脑瘤具有定位价值,可看到病侧的波幅降低,频率减慢,但对中线的、半球深部和幕下的脑癌诊断帮助不大。70年代后发展的脑电地形图可以图形的方式显示颅内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对脑瘤的诊断比常规脑电图敏感,其主要表现为肿瘤区及肿瘤区周围的慢波功率异常,不失为CT检查前的一种有效的筛选方法。

过多检查可能导致脑疝的发生

在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中有时由于采取不适当的检查和治疗而诱发脑疝者也屡见小鲜,这些是值得引以为诫的沉痛教训。CUSHING曾指出颅内压增高时腰椎穿刺的危险性。许多人也强调腰穿危险,甚至列为禁忌。我们认为腰椎穿刺对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并非绝对禁忌,仍不失为颅内压增高患者的一项重要检查治疗方法。关键在于掌握好适应证、禁忌证。

不适当的腰穿。如穿刺针过粗,故脑脊液过快、过多,或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均可诱发或加重脑疝。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腰穿当时及数小时以至数1小时以后。我们曾有一例颅脑损伤并发硬膜下血肿,经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由于术后进行腰穿放液过快过多、又加以经腰穿注氧过多,虽在幕上去骨瓣区看不到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去骨瓣区仍见塌陷),但患者表现为昏迷加深,一侧瞳扎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伴有生命体征的明显改变。

临床考虑为上行性天幕疝(小脑蚓疝)形成,在脱水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很快缓解。此外在颅内压增高患者进行气脑造影,不适当的搬动或输液过量、过快时均可诱发脑疝形成,应予以特别注意。

脑疝的发生与患者颅内的代偿能力有关

在慢性颅内压增高时,儿童由于颅缝未闭合,头颅常可随颅内压缓慢增高发生颅缝分离,囱门扩大而使颅腔容积增大。扩大了颅内代偿空间而延缓了脑疝的发生。老年人,由于脑萎缩,使颅内容物体积缩小,颅内空间相对扩大。增加了代偿能力,致使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延缓了脑疝的发生。

相关推荐

脑挫裂伤患者非手术治疗时的观察重点有哪些

脑挫裂伤患者非手术治疗时的观察重点有:(1)意识变化与脑损伤的轻重密切相关,是判断患者颅内压高低和脑水肿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意识分为清醒、朦胧、嗜睡、浅昏迷、深昏迷,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意识变化,通过问话、咳嗽反射、疼刺激反映、压迫眶上神经以及吞咽反射等观察患者意识改变情况。使患者平卧,头部抬高15〜20cm对于降低颅内压、保持意识清醒有重要作用。(2) 瞳孔变化对于判断患者病情改变,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瞳孔改变,看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的直接或间接反应是否灵敏,发现异常

脑癌的原因 脑癌的症状

头晕、头痛是脑癌常见症状之一,随着脑部肿瘤的逐渐增大,脑内神经受到压迫或颅内压逐渐增高。颅内脑膜、神经、血管受到刺激导致头部疼痛越来越剧烈。 随着颅内压增高,脑髓呕吐中枢、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头痛的同时还会出现呕吐,而且呕吐时呈喷射状。如果是小儿颅内肿瘤,出现呕吐较早时还容易与胃肠疾病相混淆。 随着颅内压增高,人体的视觉神经也可能受到影响。当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肿瘤直接压迫视神经时可以致视神经萎缩,最终可以导致视力减退、复视、甚至失明、角膜反射减退等疾病。 随着脑内肿瘤的肿大,还可能影响到脑内的神经系统发生异常

脑膜瘤会不会遗传 脑膜瘤颅压高如何缓解

脑膜瘤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主要是由于肿瘤体积增加,或者肿瘤周围脑组织水肿所致。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受肿瘤大小、肿瘤的部位、性质、生长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颅内压增高以后,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意识障碍、视力视野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因此,在临床上脑膜瘤。 颅内压增高患者首选手术,切除肿瘤病灶,同时用一些脱水降颅内压,镇静止痛等相关药物,一般效果良好。

颅内压增高的缓解方法

保持大小便通畅 颅脑损伤的病人常有呕吐、高热,加上早期限制水钠的摄入,脱水剂、利尿剂的应用,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加上意识障碍或瘫痪导致长期卧床,使胃肠蠕动功能降低,多伴有排便不畅,神经损伤等致尿潴留。当病人表现躁动不安时,要及时观察,避免其用力排便,根据情况给予缓泻剂或低压小量灌肠通便,避免高压大量灌肠,必要时用手指抠出粪块,并及时解除尿潴留,防止腹压增高,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 亚低温疗法 调整室内温度在10℃~20℃,头部用冰枕或戴冰帽,体表降温,颈、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冷敷或遵医嘱给予人工冬眠,

常头晕小心是脑癌

三岁的小标活泼可爱,三月份,突发几场高烧,随后诊断发现,他脑里竟有一个瘤。家人马上带着小标来到深圳求医,证实他患了脑胶质瘤,四月份接受手术治疗后,现在正在恢复中。脑胶质瘤也就是俗称的“脑癌”,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左右,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约为1.2%,年死亡人数达3万人。 脑癌初期无症状 医生介绍,“脑癌”发生之初,通常没有典型症状,随着肿瘤不断增大,会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癫痫发作等,常用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和化疗。患者在医院接受手术后,必须

慢性颅内压增高病因

引起颅高压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一、颅腔狭小 多见于颅骨先天性病变和畸形、颅骨异常增生症及外伤性颅骨广泛凹陷性骨折等,都可引起颅腔变小,使脑组织受压,影响脑的正常发育和生理功能,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 二、脑血流量增加 各种原因引起的二氧化碳蓄积和碳酸血症;颅内各种血管性疾病如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瘤,脑毛细血管扩张症,丘脑下部、鞍区或脑干等处血管运动中枢附近受到刺激后所导致的急性脑血管扩张(急性脑肿胀);以及各种类型的严重高血压病等,均可致脑血容量的增加而引起颅内压增高。脑血管疾

脑疝患者吃什么好

宁神排骨汤 原料:黄芪 10 克,淮山药 20 克,玉竹 25 克,陈皮 2 克,百合 20 克,桂园肉 15 克,枸杞子 10 克,猪排骨 300 克或整鸡一只,食盐。 制法:先将黄芪、山药等药材放入布袋中,扎紧口,放约 500 毫升水中浸 5-10 分钟;再加入排骨,先大火后小火,炖煮 3-4 小时;捞出布袋,加入盐,胡椒粉等即可食用。每次 1 碗,每天 1 次。 功效:健脾开胃,补气益神。本膳主要适用于颅内压增高而气血两虚者。颅压增高,可出现头晕、耳鸣等症状。

婴儿颅内压增高的治疗

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留院观察。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以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 2病因治疗 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应考虑作病变切除术。若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颅内压增高已引起急性脑病时,应分秒必争进行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 3.降低颅内压治疗 适用于颅内压增高但暂时尚未查明原因或虽已查明原因但仍需要非手术治疗的病例。常用口服的药物有:①氢氯噻嗪25-50mg,每日3次;②乙酰唑胺250mg,每日3次;③氨苯蝶啶50mg,每日3次;④呋塞米(速尿)

常头晕小心是脑癌

脑癌初期无症状 医生介绍,“脑癌”发生之初,通常没有典型症状,随着肿瘤不断增大,会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癫痫发作等,常用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和化疗。患者在医院接受手术后,必须自己再找医院放疗,费时费力,深圳成立的首家诊疗中心,为患者提供方便。 目前医学普遍认为,脑癌的发生和遗传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活压力有关,一级二级脑癌经过治疗可以痊愈,但是三四级的预后很差,死亡率高达70%,医生建议,经常头痛头晕的患者要及早就医。 警惕头晕头痛是脑癌的症状 脑瘤患者在任何年龄段的都有,但是儿童患者比较多,通常情况下

患上脑溢血能治好吗

急性脑出血的急救原则 ①防止进一步出血;②降低颅内压;③控制脑水肿;④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 积极合理的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程度和降低复发率。 1、内科治疗 患者卧床,保持安静。重症须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动脉血氧保护度维持在90%以上。加强护理,保持肢体功能位。意识障碍和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小时,之后放置胃管。 (1)控制高血压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应及时应用适当的降压药物以控制过高的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