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具体什么指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

具体什么指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

头痛翕翕发热,汗出则呕,形相中 风者,当以桂枝汤解肌。若下之,重则变结胸痞 硬,轻则为心中益烦、懊侬如饥。不以桂枝汤解 肌,而以麻黄汤发汗,表虚风人则致痉,故身强 难以屈伸也。或以火熏蒸劫汗,则不得小便,热 从湿化而发黄也。灸则火邪伤肺,故发咳唾不已 也。

补肾强身的方法

1、叩齿咽津:每天早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频频咽下,意送至丹田。然后做翕周运动,翕周即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1次,连续做50次。此法可滋阴降火,固齿益精,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2、按摩涌泉:取坐位,用手掌分别搓涌泉穴100次,摩擦时意守涌泉穴,手势略有节奏感。本法有交通心肾、引火归元之功,对失眠、遗精有良效。

3、双掌摩腰: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意守腰间椎棘穴下,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温热感。此法有温肾摄精之效,对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虚寒带下、月经不调等有防治效果。

腹露青筋的鉴别诊断

病性辨证,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确定疾病当前证候性质的辨证方法。

“病性”,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或称为“病机”。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症求因”之谓。应该说病因与病性的概念不完全相同,一般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始因素,如外感六淫、七情刺激、外伤、劳倦等,属于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而病性是当前证候的性质,如气虚、血瘀、湿热、痰饮等,属于诊断学、辨证学的范畴。然而由于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而推求原因,因而病因学研究的病因与辨证学探求的病性往往又是一致的,即前者是由因析果,后者是由果析因。

虚证、实证,寒证、热证,阴证、阳证,标证、本证等,都属于较为笼统的病性概念,或称为纲领证。具体的病性证候主要包括: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脓证、痰证、饮证、食积证、虫积证,气虚证、气滞证,血虚证、血瘀证,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津液亏虚证,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等。这些病性证候,属于辨证中的基础证。

辨病性是辨证中最重要的内容。由于病性是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是对邪正相互关系的综合认识,具有整体、动态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病性辨证时,一般须对全身症状、体征以及体质、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使辨证结果准确。

本章重点介绍六淫证候、气血证候、津液证候、阴阳虚损证候以及情志证候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第一节辨六淫证候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六淫病邪的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淫证候。

一、风淫证

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起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起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证候分析】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风淫证根据其所反映病位与证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名。

风邪袭表,肺卫失调,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则具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特征症状,并以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是为风邪袭表证;外邪易从肺系而入,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则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等症,而为风邪犯肺证。

风邪侵袭肤腠,邪气与卫气搏击于肤表,则见皮肤瘙痒、丘疹、??,从而形成风客肌肤证。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肌肤,经气阻滞,肌肤麻痹,则可出现肌肤麻木、口眼?斜等症,是为风邪中络证。风与寒湿合邪,侵袭筋骨关节,阻痹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从而形成风胜行痹证。风邪侵犯肺卫,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则见突起面睑肢体浮肿,是为风水相搏证。

风邪可与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兼并为病,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风寒证、风热证、风火证、风湿证、风痰证、风水证、风毒证等。

内风证是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热盛、阳亢、阴虚、血虚等所致,以出现类似风性动摇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为“动风”。而风淫证主要是感受外界风邪所致,证候表现亦与内风有所不同,临床时应加以鉴别。

风淫证的辨证依据是,可表现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症。

二、寒淫证

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证候分析】寒淫证主要是因感受阴寒之邪所致,感受寒邪的常见途径有淋雨、下水、衣单、露宿、在冰雪严寒处停留、食生、饮冷等。寒为阴邪,具有凝滞、收引、易伤阳气的特性。

寒淫证常分为“伤寒”(即“伤寒证”)和“中寒”(即“中寒证”)。伤寒证与中寒证在病因、病位、证候表现、病机等方面有异有同。

“伤寒证”是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又称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等。寒为阴邪,其性清冷,遏制并损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阻碍气血运行,郁闭肌肤,阳气失却温煦,故见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等症。

“中寒证”是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寒邪客于不同脏腑,可有不同的证候特点,寒邪客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等症;寒滞胃肠,使胃肠气机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等症。此外,临床上寒淫证还有多种类型,如寒滞肝脉证、寒滞心脉证、寒凝胞宫证、寒胜痛痹等,均可见肢冷、患部拘急冷痛、无汗、面白或青、苔白、脉沉紧甚至脉伏等症。

寒邪常与风、湿、燥、痰、饮等邪共存,而表现为风寒证、寒湿证、凉燥证、寒痰证、寒饮证等。寒邪侵袭,常可形成寒凝气滞证、寒凝血瘀证,耗伤阳气则可演变成虚寒证,甚至导致亡阳。

本证属实寒证,与由于机体阳气亏虚所形成的虚寒证有所不同,主要根据是否感受寒邪、发病及病势的新久缓急、病体的强弱等方面进行鉴别。

寒淫证的辨证依据是,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三、暑淫证

指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神疲气短、心烦头晕、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证候分析】暑与火热的性质同类,但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病机与证候也与一般火热证有一定的差别。暑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病理变化。暑为阳邪,具有暑性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

由于暑性炎热升散,故见发热恶热,汗出多;暑邪耗气伤津,而见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尿短黄等症;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苔白或黄;暑闭心神,引动肝风,则见神昏,甚至卒然昏倒、昏迷、惊厥、抽搐;暑闭气机,心胸气滞而见胸闷;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腹痛、呕恶;肺气闭阻,玄府不通,则为无汗、气喘。

临床上常见的暑淫证有暑伤津气证、暑湿袭表证、暑闭气机证、暑闭心包[神]证、暑热动风证等,各自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征。

暑淫证的辨证依据是,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

四、湿淫证

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湿浊,阻遏气机与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证候分析】湿淫证既可因外湿侵袭,如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等而形成,又可因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浊,或多食油腻、嗜酒饮冷等而湿浊内生,前者称为外湿,后者称为内湿。但湿淫证常是内外合邪而为病,故其证候亦常涉及内外。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

湿邪阻滞气机、困遏清阳,故湿淫证以困重、闷胀、酸楚、腻浊、脉濡缓或细等为证候特点。外湿、内湿在证候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外湿以肢体困重、酸痛为主,或见皮肤湿疹、瘙痒,或有恶寒微热,病位偏重于体表,是因湿郁于肤表,阻滞经气所致;内湿以脘腹痞胀、纳呆、恶心、便稀等为主,病位多偏重于内脏,是因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调所致。

湿为阴邪,故临床多见寒湿,但湿郁又易化热,则成湿热。寒湿相合的寒湿证、湿热蕴结的湿热证,临床均颇为常见,如有寒湿凝滞筋骨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肠道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湿热下注证等。辨证时应注意区分寒与湿的孰轻孰重,是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抑或湿热俱盛。

此外,湿邪还可与风、暑、痰、毒等邪气合并为病,而为风湿证、暑湿证、水湿证、痰湿证、湿毒证,以及湿遏卫表证、湿痰犯头证等,各自可有不同的证候表现。

湿淫证的辨证依据是,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酸闷、腻浊等为证候特点。

五、燥淫证

指外界气候干燥,耗伤津液,以皮肤、口鼻、咽喉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

凉燥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温燥常见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证候分析】燥邪具有干燥,伤津耗液,损伤肺脏等致病特点。燥淫证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是秋天的常见证候,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者为凉燥。

燥邪侵袭,易伤津液,而与外界接触的皮肤、清窍和肺系首当其冲,所以燥淫证的证候主要表现为皮肤、口唇、鼻孔、咽喉、舌苔干燥,干咳少痰等症;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口渴饮水,系津伤自救的表现。

由于燥淫证主要是感受外界燥邪所致,所以除了“干燥”的证候以外,还有“表证”的一般表现,如轻度恶寒或发热、脉浮等。初秋之季,气候尚热,余暑未消,燥热侵犯肺卫,故除了干燥津伤之证候表现外,又见类似风热表证之象;深秋季节,气候既凉,气寒而燥,人感凉燥,除了燥象之外,必见类似寒邪袭表之表寒证候。

临床上常见的燥淫证,有燥邪犯表证、燥邪犯肺证、燥干清窍证等,各自症状虽可有所偏重,但由于肌表、肺系和清窍常同时受累,以至三证的症状常相兼出现,因而辨证时可不严格区分,而主要在于辨别凉燥与温燥。

燥淫证与由于血虚、阴亏所导致的机体失于濡润而出现的干燥证候不同,前者因于外感,属外燥;后者因于内伤,属内燥。但两者亦可相互为因、内外合病。

燥淫证的辨证依据是,常见于秋季或处气候干燥的环境,具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

六、火热证

指外感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或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甚者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

【证候分析】火、热、温邪的性质同类,仅有轻重、缓急等程度之别。程度上认为“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病机上有“热自外感,火由内生”之谓,但从辨证学的角度看,火证与热证均是指具有温热性质的证候,概念基本相同。

形成火热证的原因,可有外界阳热之邪侵袭,如高温劳作、感受温热、火热烧灼,过食辛辣燥热之品,寒湿等邪气郁久化热,情志过极而化火,脏腑气机过旺等。火为阳邪,具有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致肿疡等特性。

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恶热,颜面色赤,舌红或绛,脉数有力;热扰心神,则见烦躁不安;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等。

由火热所导致的病理变化,最常见者为伤津耗液,甚至亡阴;火热迫血妄行可见各种出血;火热使局部气血壅聚,血肉腐败而形成痈肿脓疡;火热炽盛可致肝风内动,则见抽搐、惊厥;火热闭扰心神,则见神昏谵语等,其中不少为危重证候。

火热证的临床证候,可因病变发生脏腑、组织等部位的不同,所处阶段的不同,以及轻重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常见证有风热犯表证、肺热炽盛证、心火亢盛证、胃热炽盛证、热扰胸膈证、肠热腑实证、肝火上炎证、肝火犯肺证、热闭心包[神]证、火毒入脉证、热入营血证、热[火]毒壅聚肌肤证等。

按八纲归类,火热证有表实热、里实热之分。热邪外袭,卫气抗邪于外为表实热证;邪热传里,或火热之邪直接内侵,或体内阳热有余,以热在脏腑、营血等为主要表现者,为里实热证。

外感温热类疾病的基本病性是热[火]。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说明温[火]热类疾病在不同阶段、层次以及轻重、演变等方面的证候特点。

火热证常与风、湿、暑、燥、毒、瘀、痰、饮等邪同存,而为风热证、风火证、湿热证、暑热证、温燥证、火[热]毒证、瘀热证、痰热证、热饮证等。

病久而体内阴液亏虚者,常出现低热、五心烦热、口渴、盗汗、脉细数、舌红少津等症,辨证为阴虚证。阴虚证虽与火热证同属热证范畴,但本质上有虚实的不同,火热证以阳热之邪有余为主,发热较甚,病势较剧,脉洪滑数有力。

火热证的辨证依据是,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等为主要表现。

第二节辨阴阳虚损证候

辨阴阳虚损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阴津、阳气的生理、病理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阴、阳虚损的证候。

内容包括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等。作为阴阳病性的辨别,还应包括阴盛证、阳盛证,但由于“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其具体内容即八纲辨证中的寒证、热证和本章辨六淫证候中的寒淫证、火热证,故本节不再论述。

一、阳虚证

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养,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以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证候分析】形成阳虚证的原因,主要有:久病损伤,阳气亏虚,或气虚进一步发展;久居寒凉之处,或过服寒凉清苦之品,阳气逐渐耗伤;年高而命门之火渐衰。

由于阳气亏虚,机体失却温煦,不能抵御阴寒之气,而寒从内生,于是出现畏冷肢凉等一派病性属虚、属寒的证候;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见便溏、尿清或尿少不利、舌淡胖等症;阳虚水湿不化,则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和蒸腾津液上承,则可见渴喜热饮。

阳虚可见于许多脏器组织的病变,临床常见者有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胃阳虚证、肾阳虚证、胞宫(精室)虚寒证,以及虚阳浮越证等,并表现有各自脏器的证候特征。

阳虚证易与气虚同存,即阳气亏虚证;阳虚则寒,必有寒象并易感寒邪;阳虚可发展演变成阴虚(即阴阳两虚)和亡阳;阳虚可导致气滞、血瘀、水泛,产生痰饮等病理变化。

阳虚证的辨证依据是,病久体弱,以畏冷肢凉、小便清长、面白、舌淡等为主要表现。

二、阴虚证

指体内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以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证候分析】导致阴虚证的原因,主要有: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情志过极,火邪内生,久而伤及阴精;房事不节,耗伤阴精;过服温燥之品,使阴液暗耗。

阴液亏少,则机体失却濡润滋养,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内扰的证候。

阴虚证可见于多个脏器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并表现出各自脏器的证候特征。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存在,或互为因果,而表现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燥热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阴虚证的辨证依据是,病久体弱,以五心烦热、尿黄便结、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

三、亡阳证

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证候分析】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

由于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失却温煦、固摄、推动之能,故见冷汗、肢厥、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气息微弱、脉微等垂危病状。

临床所见的亡阳证,一般是指心肾阳气虚脱。由于阴阳互根之理,故阳气衰微欲脱,可使阴液亦消亡。

亡阳证的辨证依据是,有长期阳虚病史,或有导致阳气暴亡的因素,以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四、亡阴证

指体内阴液严重耗损而欲竭,以身灼烦渴、唇焦面赤、脉数疾,而汗出如油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证候分析】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由于阴液欲绝,阴不能制阳,故见脉细数疾,身灼烦渴,面赤唇焦,呼吸急促等阴竭阳盛的证候,阳热逼迫欲绝之阴津外泄,故见汗出如油。

亡阴所涉及的脏腑,常与心、肝、肾等有关,临床一般不再逐一区分。亡阴若救治不及,势必阳气亦随之而衰亡。

亡阴证的辨证依据是,有阴液严重耗损的病理基础,以身热烦渴、唇焦面赤、脉数疾,而汗出如油为主要表现。

由于阴阳互根,所以亡阴与亡阳皆可相互累及而最终导致同损俱亡。但具体证候中,常有先后、主次之别。

亡阳和亡阴均出现于疾病的危重阶段,故必须及时、准确地辨识。在病情危重的基础上,若突然汗出,往往是亡阴或亡阳之兆,根据汗质的稀冷如水或黏热如油,结合病情,身凉或身灼、四肢厥逆或温和、面白或面赤、脉微或数疾等,一般不难辨别亡阳与亡阴。

葛根桂枝汤的应用

本方的古今应用

古代应用

《圣济总录》:桂心汤(即本方),治四时伤寒初觉。

《伤寒大白》:阳明无汗而恶寒,用前方葛根汤,若有汗恶寒,用此方主治。

然此亦冬令治法,南方人里有热,以防风、羌活易去桂枝。口渴消水,加石膏、知母;积热重者,加栀、连。

现代临床应用

高血压:刘渡舟以本方驱风通络,滋润经脉,治疗冠心病,胸背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之后脑痛,均有效。

半身不遂:王永谦以本方治疗半身不遂。属阳虚者,亦可加附子;中风、颈项强直,既或无汗出、恶风,亦颇有效。

颈椎病:王占玺应用本方治疗太阳中风加有葛根证外,亦常用以治疗颈椎病、落枕及着凉引起的项背筋肉疼痛,拘急不舒者。

临床应用:

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恶风寒,汗出头痛,项背拘急不舒,脉浮数或浮缓,苔薄白;风寒外感,日久不愈,体弱气虚者,加黄芪。

麻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具有本方证者,酌加柽柳。

荨麻疹:以疹色不红,素体常自汗出,恶风寒,脉浮缓或弱,以风寒束表者,本方酌加防风、蝉衣。

落枕、头痛、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具有本方证者。

医案选录

医案:中风兼经输不利证

郑×,女,成年,1978年10月初诊。

患感冒三天,自服解表药如银翘丸、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未效,故求余诊。病见发热(37.6℃),微恶风寒,身见自汗,鼻塞流涕,项背拘急,不能自如,面部自觉有拘紧感(既往患过颜面神经麻痹)。切其脉缓而弱,舌淡红苔薄白。证属风邪客表,营卫不和,经输不利而致。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舒经活络,拟桂枝加葛根汤化裁。遂以原方加嫩桑枝10克,进药二剂,取微汗出,药后病去七八,继服二剂而安。

孕妇感冒能吃鸡蛋吗 孕妇感冒吃什么好

食材:葱头10克,生姜3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葱头、生姜洗净切片,与糖同放人沙锅,加水适量,煎沸10分钟,取汁趁热饮用。饮后宜盖被出微汗。

功效:发汗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畏寒,鼻塞流清涕等症。

食材:生姜10g,红糖15g。

做法:生姜洗净,切丝,开水闷泡15分钟,文火熬2分钟,加红糖调溶。趁热顿饮,饮后盖被取微汗。

功效: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主治风寒感冒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疼,鼻流清涕,无汗等症。

孩子生病前的5种信号

情绪变化

健康的孩子往往精神头很足。如果孩子突然变得烦躁不安、面色发红,多为发热征象;目光呆滞、两手握拳,常是惊厥预兆;两腿屈曲、翻滚则是腹痛的表现。但如果哭声无力或一声不哭,则说明病情严重了。

胃口变化

如果孩子平时吃奶、吃饭很好,突然间拒奶或无力吸吮,或进食减少,则可能存在感染的情况;如果孩子有腹胀,口腔气味酸臭,则提示婴儿消化不良。

睡眠改变

孩子如睡前烦躁不安,睡眠中踢被,或睡醒后颜面发红,则常是发热的反映;睡觉前后不断做咀嚼动作或磨牙,则可能是睡前过于兴奋或有蛔虫感染等。

呼吸改变

若孩子呼吸变粗、频率增加面部发红则可能是发热;呼吸急促,鼻翼翕动,口唇周围青紫,呼吸时肋间肌肉下陷或胸骨上凹陷,很可能是患了肺炎。小儿经常口唇紫绀、面色灰青,要提防心肌炎或先天性心脏病。

体重改变

孩子出生后,体重增加速度加快。如体重增长速度减慢或下降,则应怀疑疾病的影响,如腹泻、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或疾病。

按摩肾俞穴防女性月经不调

叩齿咽津翕(xī)周法

每日早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频频咽下,意送至丹田。

翕周即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1次,连续做50次。此法可滋阴降火,固齿益精,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按摩涌泉穴

取坐位,用手掌分别搓涌泉穴100次,摩擦时宜意守涌泉穴,手势略有节奏感。本法有交通心肾、引火归元之功,对失眠、有良效。

双掌摩腰法

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第2腰椎棘突下),意守命门,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温热感。女子虚寒带下、月经不调等有防治效果。

引起太阳病的原因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其常见病因有以下两种类型。

太阳病的病因: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病的病理性质:

汗腺的开闭,是受体温调节中枢节制的。在生理状况中,冷感发生于肌肉收缩颤抖;肌收缩颤抖又产生体温,亦发生冷感。如打喷嚏或小便时的肌收缩颤抖中有冷的感觉。这可以证明:肌收缩与冷感是同时伴随而来的东西。在太阳病中,发热恶寒汗不出则颤抖,颤抖越强则发热越高,恶寒越甚;若发热次一等,颤抖亦弱一等,恶寒也轻一等。发热恶寒所以是表病的阳性过程,正因为它是在体表组织部位发生的功能亢进的抗御反应。

在太阳病中,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强疼是一个整体,不是孤立的东西。唯有脉浮才能使体表组织血流增加,唯其体表组织血流增加才可能发热,唯其体表血流充足才有可能使其代谢增高。这一切都是适应对生物病原体进行抗御的需要而动员的。由于抗御过程中体温的调节,病理物质的代谢,都需要通过汗腺的生理功能来完成。

这一系列反应——脉之浮象,体表之发热恶寒,肌之颤抖,汗腺之调节代谢,都是体表组织的抗御反应,所以太阳病位为表。由于太阳病中,脉的浮象,是在循环功能强盛和体液充足的生理条件上发生的,发热恶寒是功能亢进、代谢增高的表现,所以太阳病的病理性质是阳性的,也就是表病的阳性过程。

推荐的几种养肾方法

1.叩齿咽津翕周法

本法包含两点:第一,每日早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

含津液满口之后再咽下,意送至丹田,此为叩齿咽津。

第二,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1次,连续做50次,此即翕周。

本法有滋阴降火、固齿益精、补肾壮腰的作用,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2.双掌摩腰法

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腧穴,中指正对命门穴,意守命门,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温热感。

本法有温肾摄精之效,对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虚寒带下、月经不调等,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煅龙骨的功效与作用 治疗失眠

煅龙骨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尚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质最粘涩,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对失眠有一定作用。

小儿肺炎临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可 伴有呼吸加快、鼻翼翕动、口唇和指甲发 紫、食欲不振等。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可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肝肿 大、少尿或无尿、下肢及颜面浮肿等。

麻黄的选方

①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伤寒论》麻黄汤)

②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③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④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⑤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⑥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⑦治病疮疱倒黡黑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声)

相关推荐

如何帮宝宝顺利将痰排

1、将枕头倾斜度约为20-30度,头低脚高俯卧在枕头上。 利用地心引力,使肺部的痰液自动流。 2、让宝宝侧身睡在枕头上,左侧或右侧都可以,同样头低脚高。 因为采取不同的位置摆放身体,会令肺部不同部位的积痰容易排。 3、将五稍屈,握成空手拳状,轻轻地拍打宝宝前胸及侧胸背部,两侧交替进行。 拍背法能促使宝宝肺部和支气管内的痰液松动,而且可促进心脏和肺部的血液循环,使疾病能早期痊愈。 4、可以利用热水上升的水蒸气通过鼻翼的一张一翕来稀释痰液,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家长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好防护,以防宝宝烫伤。

治疗感冒的中药有哪些

一、中药治疗感冒讲求辨证而治: 中医认为,当人的体质虚弱,生活失调,卫气不固,外邪乘虚侵入时就会引起感冒,轻者现乏力、流涕、咳嗽等症状,称为“伤风”;重者会发烧。中医把感冒归为外感(外邪)疾病,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按临床证候表现,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时行(疫)感冒和暑湿感冒四类。只有根据辨证施治的理论,认真加以区别,然后选用相应的药物,才能药到病除。 1、风寒型感冒:老年人、小孩或体质虚弱者,因起居不慎、偶感风寒而获病。典型症状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声重、打喷嚏

宝宝生病前的五大信号

1.情绪变化 健康的孩子往往精神头很足,如果孩子突然变得烦躁不安、面色发红,多为发热征象;如果孩子目光呆滞、两手握拳,常是惊厥预兆;两腿屈曲、翻滚则是腹痛的表现。但如果宝宝哭声无力或一声不哭,则说明病情严重了。 2.胃口变化 如果孩子平时吃奶、吃饭很好,突然间拒奶或无力吸吮或进食减少,则可能存在感染的情况;如果孩子有腹胀、口腔气味酸臭,则提示婴儿消化不良。 3.睡眠改变 孩子如睡前烦躁不安,睡眠中踢被,或睡醒后颜面发红,则常是发热的反应;睡觉前后不断做咀嚼动作或磨牙,则可能是睡前过于兴奋或有蛔虫感染等。

经常汗是怎么回事

汗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所谓的被动汗,是由于天气闷热、心情烦躁而形成汗,这种汗方式对人体是不利的。相反,人体主动运动而的汗,被称为主动汗,它有利于保持人体内的温度,散发热量,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 经常汗是什么原因 引起多汗症的病因有很多,可因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多原因导致。一般来说,人体汗很正常,但如果稍微动一下就一身汗,或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依然常常流汗,吃顿饭、做点事就满头大汗,稍一紧张也汗流浃背,就得当心多汗症,并警惕以下几种疾病: 1、低血糖症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

夏天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食疗缓解

组成:葱头10克,生姜3克,红糖适量。 制作:将葱头、生姜洗净切片,与糖同放人沙锅,加水适量,煎沸10分钟,取汁趁热饮用。饮后宜盖被取微汗。 功效:发汗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咳嗽、畏寒,鼻塞流清涕等症。 组成:豆豉30g,葱白3茎,生姜10g。 制作:葱、姜分别洗净,拍破与豆豉同置砂锅内,加水500ml,同煮至200ml止,取汁。每剂分2次温服。 功效:解表散寒。主治外感风寒,头痛,流鼻涕、发热等症。

夏天感冒是热感冒吗

中医认为,人会得病,主要是因为自然界的邪气侵犯。自然界有六种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风邪侵害人体,一般多侵害人的头面部位,如感冒引起的头痛、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咽痛等,中医通常认为是受风引起的。而“风为百病之长”,寒邪和热邪往往要借助风邪才能侵犯人体,故感冒又有“风寒”和“风热”之分。 医生表示,70%的人夏天感冒都是“热感”,即使是体质虚寒的人,在感冒初起时也容易现风热感冒的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咽燥咽痛、大便秘结、头痛身痛、鼻塞流黄涕、咳嗽咯黄痰、舌红苔黄等,常伴有高热和轻微的恶寒,

薄荷药用价值

【薄荷的功效与作用】: 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主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肝郁胁痛。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 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

如何发现孩子睡眠呼吸障碍

很多人认为打鼾代表睡得香,殊不知打鼾是睡眠呼吸障碍症状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打鼾的儿童大多张口呼吸,会在睡眠中现憋气甚至呼吸短暂停止等。频繁发生睡眠呼吸暂停,轻者可造成儿童精神不集中、疲倦乏力、智力发育滞后等;重者可现高血压、心律失常、肺水肿、呼吸衰竭,甚至猝死。 家长如何早发现孩子有睡眠呼吸障碍呢?其典型表现包括:1.在睡眠过程中现明显的打鼾、呼吸困难,如鼻翼翕动、肋间和胸骨上凹陷、张口呼吸、晨起头痛、口干舌燥等;2.常呈俯卧位睡姿,膝部屈曲至胸部,颈部过度伸展,头转向一侧;3.吸气时胸腹矛盾运动,

四方法有效调理肾虚

1、叩齿咽津翕周法 本法包含两点:第一,每日早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 含津液满口之后再咽下,意送至丹田,此为叩齿咽津。 第二,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1次,连续做50次,此即翕周。 本法有滋阴降火、固齿益精、补肾壮腰的作用,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2、双掌摩腰法 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腧穴,中正对命门穴,意守命门,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温热感。 本法有温肾摄精之效,对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虚寒带下、月经不调等,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

暑热感冒的症状有哪些

暑热感冒,是暑热之邪,侵袭肺卫,热蒸肌表,兼以耗伤津气,现以发热、微恶风寒、汗热不退、心烦、口渴为主症的证候。因本证发生于盛夏暑热季节,其证候属性为阳热,故名曰“暑热”。此类感冒,季节性强,热象突,是四季感冒中症状较重的一种类型。在大部分情况下,汗多患者感受暑热之邪在发病之初即见一派里热症状,没有明显的肌表受邪征象,即温病学家所言“夏暑发自阳明”。 夏月暑热既盛而又雨湿偏多,所以暑热又多夹湿。中医根据暑夹湿的多少,将夏日感冒区分为暑热感冒和暑湿感冒。二者具体鉴别点,其一在于了解发病的气候条件:久旱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