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应该做哪些检查
尿路感染应该做哪些检查
尿路感染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泌尿感染类尿常规、泌尿系统CT检查、尿路平片、尿中红细胞(RBC,BLO)、尿液病原体检查、12小时尿细胞计数、中段尿细菌培养计数、尿中白细胞(WBC,LEU)、一小时尿沉渣计数、浊度、磁共振水成像
一、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最简便而可靠的诊断尿路感染的方法。宜留清晨第1次尿液待测,凡每个高倍视野下超过5个(>5个/HP)白细胞称为脓尿。急性尿路感染时除有脓尿外,常可发现白细胞管型、菌尿,有时可伴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尤其是在布鲁杆菌、奴卡杆菌、放线菌、结核杆菌感染时。偶见微量蛋白尿,如有较多蛋白尿则提示肾小球受累。
值得一提的是,脓尿不等于表示尿路一定有感染,因为脓尿可被分为感染性脓尿和无菌性脓尿。无菌性脓尿可见于各种小管间质性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炎病因广泛,常见疾病有反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即系统感染引起的小管间质性肾炎)、变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许多药物均可引起)、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肾病、重金属中毒性肾病、放射性肾炎、反流性肾病及各种特发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2、尿细菌培养 以往认为,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万/ml才有临床意义,<1万/ml为污染所致。现有大量事实证明,虽然约92%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10万/ml,但是仅有70%左右的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超过10万/ml,而另外20%~30%的患者其菌落计数仅有1000~10万/ml,尤其是大多数下尿路感染者。菌落计数不高的原因有:
(1)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使尿液在膀胱内逗留的时间太短,不利于细菌的繁殖。
(2)已用抗生素治疗。
(3)应用利尿药使细菌不易生长繁殖。
(4)酸化尿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尿路感染的检查
当患者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确诊为尿感:
1、典型尿路感染症状+脓尿(离心后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尿亚硝酸盐实验阳性。
2、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或有尿路感染症状者>10个/HP。
3、有尿路感染症状者+正规清晨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5 /ml,且连续两次尿细菌计数≥105/ml,两次的细菌及亚型相同者。
4、作膀胱穿刺尿培养,如细菌阳性﹝不论菌数多少﹞。
5、典型尿路感染症状,治疗前清晨清洁中段尿离心尿沉渣革兰染色找细菌,细菌>1个/油镜视野。
慢性肾盂肾炎:X线静脉肾盂造影(IVP)见到局灶、粗糙的皮质癫痕,伴有附属的肾乳头收缩的扩张和变钝等征象可确诊。
尿路感染的十大检查项目
尿路感染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涂片检查、尿常规检查、尿细菌学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方式。其中尿常规检查可以通过查看脓细胞、红细胞、尿色、透明度等,帮助患者找出准确病因,尽快采取针对性治疗。而尿细菌定量培养是诊断有无尿路感染的重要指标,正确率为80~96%。
尿路感染的十大检查项目
1、尿道或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淋菌性尿道炎可见细胞内或细胞外淋病双球菌,非特异性尿道炎可用分泌物或前尿道拭子培养,见大量细菌生长。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均未发现细菌者,即有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可能,可行特殊方法培养或做PCR检查。
2、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来查看脓细胞、红细胞、尿色、透明度等,从而有利于医师判断尿道炎患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尿细菌学检查:尿细菌定量培养是诊断有无尿路感染的重要指标,正确率为80~96%。因此,尿细菌学检查对于尿路感染的检查有特殊意义。这也属于尿路感染的检查项目。
4、尿沉渣镜检:白细胞脓尿是指尿沉渣中白细胞显着增多。脓尿对尿路感染的检查有显着意义。这种尿路感染的检查比较常见。
5、杯量试验检查:该检查主要是取患者的三杯尿液,将最初10~20ml尿留于第一杯中,中间30~40ml尿留在第二杯中,终末5~10ml留在第三杯中。这项检查可明确的诊断尿道炎,若第一杯尿液异常,且程度重,病变部位可能在前尿道;第三杯异常且程度重,病变在膀胱颈或后尿道;三杯均异常,病变在膀胱颈以上。
6、尿浓缩功能的测定:通过最大尿浓缩功能的测定来评价肾髓质的功能,可用来区分肾脏和膀胱的感染。肾髓质部位的感染,可出现最大尿浓缩功能的改变。急性或慢性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常引起尿浓缩功能的减退,因而可应用最大尿浓缩功能来对其进行最佳的评价。这也是常见的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
7、双侧输尿管插管法:双侧输尿管插管法是惟一直接对感染进行定位的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虽然其损伤性较大,但与所有其他感染的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相比,仍最为准确。
8、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损伤较小的方法是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这种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它不能区分肾脏感染是单侧还是双侧。然而与所有非侵入性方法相比较,它具有易操作、安全、廉价且无需膀胱镜专业人员的帮助,它已代替输尿管插管法而作为感染的定位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
9、B超检查:B超检查是利用超声波在肾脏的回音所形成的影像做检查,可以发现肾脏外型大小及内部构造的变化。
10、血常规检查: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白细胞可轻度或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并可有核左移现象。血沉可加快。慢性肾盂肾炎则可有轻度贫血。
温馨提示:鉴于尿路感染的复杂性,除了上诉检查项目之外,有时还需要通过尿培养+药敏试验、浓缩试验、稀释试验、血尿素氮、血肌酐、静脉肾盂造影等协助,提高确诊的准确性。
尿路感染要做什么检查
(一)临床检查
1.急性膀胱炎
(1)白细胞尿,偶可有血尿,甚至肉眼血尿,膀胱区可有不适。
(2)血白细胞计数常不增高。
2.急性肾孟肾炎
血白细胞数升高等。血培养可能阳性。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其他较常见的是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产气杆菌、沙雷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引起,仅约5%为粪链球菌等球菌引起。肾浓缩功能可下降,但治疗后可恢复正常。必须指出不少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可以与膀胱炎相同,仅凭临床表现很难鉴别。
3.无症状细菌尿
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尿液检查时发现。
(二)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
(1)尿常规检查
1)常见白细胞尿:离心后尿沉渣镜下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
2)尿蛋白多为阴性或微量。
3)可有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镜下红细胞多为2~10个/高倍视野。
(2)尿细菌学检查:
1)尿培养正常结果判断:①细菌尿:≥105/ml;②可疑阳性:104-105/ml;③污染:<104/ml。
2)尿培养临床意义:正规清洁中段尿(要求尿液在膀胱停留4~6小时以上)细菌定量培养杆菌细菌数≥105/mI,球菌数≥103/ml,如临床无症状,则要求2次中段尿培养均高于105/ml,且为同一菌种,亦诊为尿路感染。女性膀咣刺激征,且尿白细胞增多,可疑为尿路感染。如果尿细菌定量培养不低于102/ml,且为常见致病菌则可拟诊为尿路感染。
具备上述①②者可确诊尿路感染,如无②,再做细菌计数,仍不低于105/ml,且两次细菌相同可确诊。
(3)尿化学检查:有助于尿路感染的快速诊断,常作为菌尿的辅助诊断试验。在临床上应用多是Griess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其基本原理为大肠埃希蒴等革兰阴性细菌可使尿内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哑硝酸盐与本试验试剂发生反应,使尿液变为红色(应用晨尿检查),如为革兰阴性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则阴性,变形杆菌约半数为阳性。总的来说,本试验时诊断尿路感染的敏感性可达80%,一般无假阳性。
(4)膀胱穿刺尿培养,细菌阳性(不论菌数多少),可确诊。
(5)菌落数经复查均在104~105/ml者,需结合临床表现或做膀胱穿刺尿培养确诊。
2.血液检查
血常规偶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急性肾盂肾炎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尿路感染检查什么
一、尿路感染的检查方法
尿路感染的检查目前主要有血、尿标本检查等几种手段,可以较精确地对尿路感染的进行诊断。如果患者怀疑有尿路感染,应及时到医院接受尿路感染的检查,尽早确诊,方便治疗。
二、尿路感染的尿常规检查
UTI时尿镜检可以发现白细胞增多,过去认为新鲜离心尿沉渣镜检WBC≥10个/高倍视野为脓尿。现在多采用定量计数法,新鲜非离心尿用血细胞计数盘检查,WBC≥10/ml为脓尿。脓尿提示尿路感染,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75%。UTI时尿中还可以有红细胞,但如有大量扁平上皮细胞则提示采集标本时受到污染。
三、尿路感染的尿细菌涂片
其特点是快速、简便、可靠。方法为用离心尿沉渣或非离心尿沉渣镜检,可以进行革兰染色或亚甲蓝染色,甚至不需要染色直接镜检,细菌数≥1个/高倍视野为阳性(应连续观察10个视野)。阳性者进行清洁中段尿培养,约80%菌落计数≥105/mm3,尤其是离心尿沉渣革兰染色法相符率可达97%。
四、尿路感染的肾功能检查
应注意及时检查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肾小管功能,防止急慢性肾功不全及肾小管酸中毒的漏诊。
五、尿路感染的X线尿路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逆行尿路造影、排尿时的膀胱输尿管造影等,其目的为了解尿路情况,以明确是否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或改变治疗方案。对于初次发生的女性尿路感染原则上不做X线尿路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女性UTI,如果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或有持续血尿,或怀疑肾乳头坏死、肾周脓肿、肾肿瘤时,则应进行X线尿路检查。
六、尿路感染的B型超声检查
可以发现尿路的结构异常,如梗阻、肾盂积水、多囊肾等,简便、可靠,病人容易接受,尤其适合于儿童,应作为儿童及成人UTI的常规检查。
尿路感染时需做的检查
尿路感染时需做的检查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虽然它对尿路感染没有确诊价值,但结合临床症状,常可作为临床医生初步诊断尿路感染的依据。爱迪计数是尿沉渣镜检的方法之一,可作为尿常规的辅助检查。
尿液细菌培养是尿路感染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只有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才能诊断尿路感染,否则诊断不能成立。尿液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对治疗时选择抗生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疑有其他并发疾病或疑诊的尿路感染患者可做肾、膀胱B超、X线检查(包括腹平片、静脉肾盂造影),甚至CT检查,以除外肾结核、尿路结石、肾积水、肾囊肿、肾肿瘤、尿路畸形等。
对于不能确定是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的患者,检查尿沉渣中抗体包裹细胞(ACB)、尿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尿路感染怎么检查
常见尿路感染的检查方法有什么
1.病史采集
(1)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相关症状的特点、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既往史、药物史及相关疾病史等 寻找发病的可能原因、伴随疾病、曾经的药物治疗史及可能影响疾病发展、转归的因素等;
2.体格检查
包括泌尿外生殖器的检查;腹部和肾区的体检。盆腔和直肠指诊对鉴别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有意义。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尿涂片镜检细菌、中段尿细菌培养+药敏、血液细菌培养+药敏、肾功能检查等;
(2)影像学检查 包括超声、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等,必要时可选择CT或MRI检查。
尿路感染检查项目都有什么
1、尿常规、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虽然它对尿路感染没有确诊价值,但结合临床症状,常可作为临床医生初步诊断尿路感染的依据。爱迪计数是尿沉渣镜检的方法之一,可作为尿常规的辅助检查。
2、尿液细菌培养。尿液细菌培养是尿路感染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只有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才能诊断尿路感染,否则诊断不能成立。尿液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对治疗时选择抗生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对疑有其他并发疾病或疑诊的尿路感染患者可做肾、膀胱B超、X线检查(包括腹平片、静脉肾盂造影),甚至CT检查,以除外肾结核、尿路结石、肾积水、肾囊肿、肾肿瘤、尿路畸形等。
4、对于不能确定是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的患者,检查尿沉渣中抗体包裹细胞(ACB)、尿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尿路感染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最简便而可靠的诊断尿路感染的方法。宜留清晨第1次尿液待测,凡每个高倍视野下超过5个(>5个/HP)白细胞称为脓尿。急性尿路感染时除有脓尿外,常可发现白细胞管型、菌尿,有时可伴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尤其是在布鲁杆菌、奴卡杆菌、放线菌、结核杆菌感染时。偶见微量蛋白尿,如有较多蛋白尿则提示肾小球受累。
值得一提的是,脓尿不等于表示尿路一定有感染,因为脓尿可被分为感染性脓尿和无菌性脓尿。无菌性脓尿可见于各种小管间质性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炎病因广泛,常见疾病有反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即系统感染引起的小管间质性肾炎)、变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许多药物均可引起)、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肾病、重金属中毒性肾病、放射性肾炎、反流性肾病及各种特发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2、尿细菌培养 以往认为,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万/ml才有临床意义,<1万/ml为污染所致。现有大量事实证明,虽然约92%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10万/ml,但是仅有70%左右的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超过10万/ml,而另外20%~30%的患者其菌落计数仅有1000~10万/ml,尤其是大多数下尿路感染者。菌落计数不高的原因有:
(1)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使尿液在膀胱内逗留的时间太短,不利于细菌的繁殖。
(2)已用抗生素治疗。
(3)应用利尿药使细菌不易生长繁殖。
(4)酸化尿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吃什么预防尿路感染 绿豆
绿豆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的功效,常吃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做菜或煮粥、煮汁都可。红豆(赤小豆)也有和绿豆同样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