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血吸虫的知识 控制传染源
预防血吸虫的知识 控制传染源
血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牛、猪或其它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因此人和这类动物被称为血吸虫成的宿主。
肝炎预防
肝炎是一种传染性强的疾病,为了防止孩子的身体受到伤害,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要想有效预防肝炎,最首要的就是要控制传染源。肝炎的传染源是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不得与任何人接触,接受治疗,直至化验结果显示病毒已经完全消失为止。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因此这两类肝炎患者的排泄物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注意不得让患者的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源。乙、丙、丁三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因此血站在采血时,如果检测出结果呈阳性的,一律不得采用,以免在输血时将病毒传染给被输血者。
目前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都有研制出疫苗,建议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以及高危人群注射,以获得主动免疫。
除了控制传染源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做好以下工作:
1、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孩子养成爱清洁的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2、家长、老师要掌握一些肝炎预防知识,一旦发现病孩就要做好隔离工作。
3、提高警惕,如发现孩子有咳嗽、流鼻涕、发烧等感冒症状,或有不想吃东西、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治疗后不见好转,应考虑为肝炎症状,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总之,家长要做好以上预防工作,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孩子患上肝炎,影响身体健康。
幼儿应如何预防传染病
婴幼儿及儿童的抗病能力弱,而且对传染病的免疫功能不全,因此较成人易患传染病。传染病的流行往往给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有的导致终生残疾甚至死亡,可见传染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应采取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综合措施。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应做到控制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的消除或阻断,以及保护易感儿童),同时提高儿童自身的抗病能力。 (1)控制传染源:很多传染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而且病人是主要传染源。因此要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各种传染病的特点不同,隔离期也不相同。如水痘患儿隔离期应至皮疹全部结痂脱落,腮腺炎患儿应隔离至腮肿完全消失。此外,传染源除传染病患者外,还有病原携带者和被感染的动物,也应加以注意。 (2)切断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沭)传染、接触传染、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染比较多见,也有以昆虫(如蚊虫)为传播媒介的。因此,居室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免与传染病患儿接触。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
夏季如何控制红眼病发生呢
控制传染源、勤洗手 可防“红眼”:
由于红眼病病人眼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细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或物均可传染,因此专家提醒市民,应注意日常生活细节,避免染菌,万一接触到沾有病菌的物品应用肥皂洗手。如经常使用公用电脑键盘的人,在使用过程中切勿揉眼,使用后应记得清洗双手。
预防红眼病主要是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患者所用毛巾、手帕、脸盆、眼镜等须经常消毒,并与健康人分开。健康人可点消炎眼药水预防,不用脏手和衣袖揉眼睛。
少儿抵抗力弱,尽量少去人群中玩,并保持手、眼卫生,不与患病家人共睡。只要治疗得当,大多数病人在2周左右可恢复正常。
血吸虫病是怎样引起的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
(一)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三)易感性: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血吸虫肠病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流行于我国以及日本、菲律宾等地。所解放初期调查,此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13个省、市、区,其发布之广,几乎波及江南产粮区的大部分土地。估计患者约1000万人,受威胁者1亿人口以上。血吸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常和政府动员和组织大批专业人员到流行区开展普查普治,据1989年报道,过去有373个县血吸血病流行,现已有263个县达到卫生部颁发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患者总数的94%已被治愈,原有钉螺面积减少了80%。上海市和广东省、福建省已达到部颁布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目前我国血吸虫患者仍有150万,其中晚期患者5.5万。
血吸虫病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
㈠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血吸虫病患者及其保虫宿主的动物,如黄牛、水牛、猪、狗、猫、羊、兔、鹿、鼠类、猴等,可因粪便中排出的虫卵而成为传染源。在保虫宿主中以水牛及黄牛感染血吸虫病者较为普遍。
㈡传播途径:传染源含卵的粪便落入水体,而水全中有钉螺孳生及人们有机会接触疫水,这三点构成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㈢易感者:不论何种年龄、性别和种族,对日本血吸早皆有易感性。但以15~44岁感染率为最高。体内已有血吸虫寄生的人,对再感染可有部分获得性免疫力,是为伴随免疫。
㈠消灭传染源:治疗患者病畜,加强粪便管理,避免新鲜粪便污染水源。如建造无害化粪池;或粪尿混合加盖贮存,使尿素分解为氨,可以杀死虫卵。粪便中加生石灰或碳酸氢胺也可杀死虫卵。
㈡消灭中间宿主钉螺:灭螺应根据钉螺生态特点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采取改变钉镙孳生环境,结合物理和化学药物灭螺方法。物理灭螺方法有铲草、火烧、土埋等。化学灭螺药物有氯硝柳胺、五氯酚钠、烟酰苯胺等。
㈢个体防护: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如必须在疫水中作业时则须采取防护措施,皮肤涂抹防护药物,如氯硝柳胺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乳剂,或穿防水胶鞋、塑料防护裤等。
血吸虫病预防
一、消灭传染源。病人的确诊需要粪检虫卵或孵化毛蚴,随着血防工作深入开展,粪检虫卵的难度日增,因而不断改进检查方法,同时提出一系列血清学诊断方法,这些方法日趋完善,简便有效。在现场大规模普查,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综合查病方法。耕牛是重要的保虫宿主,在防治中切不可忽视。查出的病人、病牛要及时治疗。70年代我国合成了吡喹酮,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治疗药物。对晚期患者常在接受中药调理后,再作杀虫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等。
平原水网区及部分丘陵地区主要是结合生产与兴修水利来螺,局部配合应用杀螺药。湖沼地区主要是控制水位,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一定要结合生产,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从控制钉螺到减少钉螺密度,最后消灭钉螺。在某些地区采取化疗结合重要灭螺的防治措施,其关键是能找到易感地带,并进行易感地带灭螺。
二、加强粪便管理。结合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管好人、畜粪便,防止污染水体。如建造无害化粪池,粪尿混合贮存粪便方法。近年来推广沼气池,使粪便管理开辟了新途径。在易感地带反复来螺,做到安全用水。流行季节加强个人防护,可涂擦防护药或口服预防药。另外,要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很重要,引导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劳动方式到重视自我保健的轨道上来。
怎样做好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经过上述专家的详细讲述之后,想必现在大家应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如何去积极的预防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了吧,希望大家在血吸虫病的相关知识提请做好了解,积极的对此病进行预防,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血吸虫病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伤害。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血吸虫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包括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及无症状的感染者。而血吸虫携带者将含有活卵的粪便排入水中,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
感染血吸虫病的家畜和动物也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也称为保虫宿主。
家畜包括:黄牛、水牛、奶牛、山羊、绵羊、马、骡、驴、猪、犬、,猫、兔等。
野生动物包括:家鼠、白鼠、沟鼠、野鼠、猴、獐、麝鼩、鹿、獾、貉、豹、野猪、野兔、野猫等。
血吸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哪些环节
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 要传染源。病畜(牛、羊、犬)及鼠等含有虫卵,随粪便排出, 污染水源。钉螺:为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本病传染过程的主要环 节。钉螺感染率以秋季为最高。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尾蚴侵人的数量与皮肤暴露面积、接触疫水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成正 比。有时因饮用疫水或漱口时被尾蚴侵入口腔粘膜受染。易感性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流行区以学 龄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此与保护性免疫力有关。
怎样做好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血吸虫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每年普查普治血吸虫病患者、病牛,做到不漏诊。一般慢性患者可采用单剂吡喹酮疗法,可使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病牛可用硝硫氢胺(2%混悬液)一次静脉注射法,水牛的剂量为1.5mg/kg,黄牛为2mg/kg,治愈率达98%以上。
血吸虫病的预防二:切断传播途径
灭螺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
应摸清螺情,因地制宜,采用物理灭螺或药物灭螺法,坚持反复进行。可结合兴修水利和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垦种、养殖、水淹、土埋及火烧等办法。常用的灭螺药物有五氯酚钠和氯硝柳胺。五氯酚钠对成螺、幼螺、螺卵均具有较好杀灭作用,但对农作物、鱼类和人也有一定毒性;氯硝柳胺仅对鱼有毒性,其杀螺效率高,持效长,作用缓慢,与五氯酚钠合用可提高药效。
加强粪便与水源管理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
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粪便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如推广三格式粪池,或沼气粪池。在流行区,提倡饮用自来水、井水或将河水储存3天,必要时每担水加漂白粉1g,或漂白粉精1片,15分钟后即可安全使用。
血吸虫病的预防三:做好个人防护
做好血吸虫病的个人防护主要是不要在流行区的河中下水游泳、玩水或洗衣,必须与疫水接触时,皮肤上可涂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及苯甲酸苄酯原液,有驱避尾蚴作用。也可用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泡面料和衣服或2%氯硝柳胺脂肪酸制剂涂肤,穿上浸过药的衣服至少半年内有防御尾蚴的及效果,涂肤后有10小时的避驱尾蚴效果。
血吸虫病作什么检查对身体危害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病因 1.传染源 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3.易感性 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2临床表现 1.侵袭期 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 2.急性期 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 (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2)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黏液。 (3)肝脾肿大。 (4)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 3.慢性期 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本期一般可持续10~20年,因其病程漫长,症状轻重可有很大差异。 4.晚期 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
家中有乙肝如何预防
乙肝是属于乙类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可以从两大途径入手,第一个控制传染源,第二个切断传播途径,传染源方面主要是乙肝病人,不要跟有乙肝的病人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输他的血制品。对于有乙肝的母亲来说,她容易把乙肝传染给小孩,因此对于小孩来说出生的时候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普通人也可以打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防止感染乙肝。
控制传染源有哪些措施
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而且有可能受感染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限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应尽早明确诊断。甲类传染病的疑似患者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隔离、治疗和送检病原学标本,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应在两日内明确其诊断。
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并进行管理,指导督促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道德风尚;定期随访,经2~3次病原检查阴性时可予解除隔离。在食品行业、服务行业及托幼机构工作的病原携带者须暂时调离工作岗位;久治不愈的伤寒或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携带者不得再从事威胁性职业。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疟疾的病原携带者严禁作献血员。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的易感染群
基本上所有人都对血吸虫病易感,只要人体与疫水接触,就会被感染。并且病人可重复感染,也就是说疾病经过治疗和康复后,还可再次被感染,无免疫性。
其他脊椎动物,如猫、狗、羊、兔等,也易感血吸虫病。
因此无论是青壮年还是老人、小孩,都需要注意预防血吸虫病。
结核性腹膜炎应该如何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发现和管理传染源是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此应定期集体肺部健康检查,实施登记管理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
管理和处理患者的痰液,其主要方法是: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广泛宣传防痨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结核患者的痰应吐在纸上并焚烧,或咳在痰杯中加2%煤酚皂或1%甲醛溶液(约2h即可灭菌),接触物直接在阳光下曝晒(数小时可灭菌)。
3.接种卡介苗
接种卡介苗可增强人体对结核菌的抵抗力,有利于预防结核病的发生。目前我国规定出生后即接种卡介苗,阴性者加种。对少数民族、边境居民进入内地城市,或新兵入伍时,必须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接种卡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