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瘫的临床表现

脑瘫的临床表现

一、智力障碍

在所有的脑瘫儿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有一席之地/4。

二、运动障碍

在孩子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家长往往很难察觉,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三、姿势障碍

患儿会出现身体的各种姿势异常,并且姿势的稳定性较差,且在运动或者是静止的时候,姿势别扭,且左右两侧不对称。

有些严重的病例头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处于竖直正中位置,脑瘫的症状有哪些而是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

四、情绪以及行为障碍

可能很多年轻的家长对这种症状很难进行发觉,不少脑瘫儿童特别是手足徐动型和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五、视、听觉障碍

不少脑瘫儿童伴有近视或斜视,其中以内斜视为多见,听力减退以徐动型脑瘫较为多见。脑瘫儿童往往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存在困难。

六、健康和体力障碍

健康和体力障碍也是脑瘫小孩出现的一些症状,专家指出,脑性瘫痪患儿身长一般较健康儿童矮。由于咀嚼、吸吮、吞咽障碍和流涎等,给患儿从小的生长发育就产生了不食影响,使患儿营养差,常有呼吸感染,影响健康,阻碍生长发育。

脑瘫的特点是什么呢

脑瘫会使小儿表现出许多的异常现象,这也就是一些脑瘫症状了。脑瘫小儿表现出来的脑瘫症状主要是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这些障碍的存在使得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有哪些表现。

脑瘫是一种小儿病,它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小儿得上脑瘫之后,带来的症状还是比较明显的。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以上主要介绍了一下脑瘫小儿的临床表现以及特点等内容,可见脑瘫症状是比较明显的,即使小儿的年龄较小,只要有正确的诊断方法,也可以很快确诊。对于这些症状要正确理解,积极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脑积水和脑瘫有何区别

小儿脑积水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之间失去了平衡,引起了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等严重表现。由于脑积水具有十分典型的临床表现,所以可以区分小儿脑瘫。

重表现。由于脑积水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故容易区别于小儿脑瘫。

脑积水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可能是遗传性疾病引起的先天发育障碍,也有可能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颅脑损伤后引起的脑脊液产生过多、吸收障碍和(或)循环受阻。当发现脑瘫患儿头围明显大于同龄儿正常值的情况,应考虑脑积水的可能。

脑积水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头围大于正常范围,而且有颅骨分离,前囟增大、饱满,眼球常向下转形成落日征,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可以确诊。症状出现的早晚与颅内压增高的程度有关,若颅内压缓慢增长,可无症状,若颅内压较为快速地明显增高,可出现明显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嗜睡、食欲不好、营养不良,因头大过重可弓起患儿颈项肌不能支持头部而不能抬头,若患儿出现惊厥、呕吐、嗜睡等症状,可能已属晚期,即使治疗也会留下智力低下和脑瘫的后遗症。

早期如何判断小儿患上了脑瘫

一、从孩子的症状判断是不是患上了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患儿在出生不久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肉跳可能就是脑瘫的表现。婴儿期出现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瘫痪,表现为运动障碍或姿势异常。婴儿期是指1岁以内的小儿,非进行性是指小儿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甚至死亡,中枢性瘫痪是指神经系统检查时显示出脑损伤的阳性体征,包括肌张力、异常姿势、腱反射及病理征等。换句话说,如果症状在1岁以后出现,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恶化,或者不具备中枢性瘫痪神经系统体征者,就不能诊断为小儿脑瘫。

二、从仪器检查判断是不是患上了小儿脑瘫:

像小儿脑瘫这种疾病最重要的是早发现,病情发现的越早,对于治疗小儿脑瘫就越有利。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肌张力情况,来初步判断孩子是否有患上小儿脑瘫的可能性。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34周早产儿会出现脑瘫吗

1、脑瘫患儿中有40%由早产引起,且多发生于胎龄在28-34周的早产儿。出生时胎龄越小,脑瘫发生率越高。小于28周的早产儿脑瘫发生率为85.5‰,28-31周早产儿为60.4‰,32-36周早产儿为6.2‰,足月儿则仅为1.3‰。

2、32周前出生的早产儿脑瘫发生率是32-36周早产儿的10倍。所以,家长要更重视小胎龄早产儿的早期干预,减少他们的发育风险。

3、专家指出,脑瘫在临床上和生活中的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通过我们患者的不同的姿势体位表现出来的:

3.1、仰卧位上的表现:正常婴儿能展开四肢仰卧于床上,脑瘫婴儿则头部转向一侧,这一侧的手脚伸展,另一侧的手脚屈曲。家属用双手去逗仰卧的小孩时,正常婴儿能用双手来玩家属的手,且仍可保持平卧。脑瘫婴儿则是抓紧家属的手不放,甚至悬起上身都是脑瘫的临床表现。

3.2、俯卧位上的表现:俯卧时,正常婴儿能用双手臂撑起上身,并抬起头。脑瘫婴儿则不会。家属用手抬起小孩的头部,正常婴儿没有抵抗,脑瘫的婴儿则有抵抗这些就是脑瘫的临床表现。

3.3、端坐时候的表现:家属用手按压在端坐小孩的背后,正常婴儿较稳定,仍可坐稳。脑瘫婴儿则不稳定,很容易低下头向前倾,伸开双手上下摆动。

3.4、站立时候的表现:家属双手握住小孩两腋下,让其双足着地,正常婴儿呈现足底着地的正常站立姿势。具有脑瘫的临床表现婴儿则出现足尖着地,足跟悬空,两腿交叉的独特姿势。

3.5、倒提时候的反应:家属用手抓住小孩一条腿从卧位倒提起来,正常婴儿会屈起另一条腿以对抗。脑瘫婴儿则伸直双腿任您倒提,无明显的对抗反应。

脑瘫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运动自控制能力差,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3个月仍不能头部坚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孩子不喜欢洗澡,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

(3)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

(4)语言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

(5)视听觉障碍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生长发育障碍矮小。

(7)牙齿发育障碍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

(8)情绪和行为障碍固执、任性、易怒、孤僻,情绪波动大,有时出现强迫、自伤、侵袭行为。

(9)有39%~50%的脑瘫儿童由于大脑内的固定病灶而诱发癫痫,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

脑瘫患儿不一定都表现为智力低下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脑瘫是指出生前后一个月内由各种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孩子不会坐立行走或行动失衡无力。资料显示,脑瘫的发病率约为1.2~2.5 %。脑瘫儿童不仅给家庭带来心理痛苦和经济压力,更给孩子的人生蒙上了阴影。

脑瘫的病变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主要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其他类型等。脑瘫患儿不一定就智力低下,常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与姿势异常,主要病因有早产、缺氧窒息、黄疸、中毒、产伤、新生儿外伤等。

每个脑瘫儿的症状都不同。轻度脑瘫的孩子,正常坐立行走都没问题,而中度或重度脑瘫的孩子,主要表现为肢体不灵活,严重的即便是靠助行器都无法行走。但即使是重度脑瘫也不该放弃恢复运动能力的希望,及早开始系统的康复治疗,就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小儿脑瘫的临床具体症状有哪些

1、姿势异常是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

专家称,小儿脑瘫的孩子异常姿势有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俯卧位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仰卧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关节等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2、肌张力异常是小儿脑瘫临床具体症状的常见表现。

专家指出,肌张力异常也是小儿脑瘫的临床具体症状之一。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伸、摇晃四肢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小儿脑瘫的临床具体症状有哪些?专家表示,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异常增高。

3、反射异常同样是小儿脑瘫的主要症状反应。

小儿脑瘫的临床具体症状有哪些?专家指出,小儿脑瘫孩子的神经反射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4、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是确诊小儿脑瘫不可缺少的依据。

专家表示,小儿脑瘫的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两方面。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前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1~1岁半时能行走。脑性瘫痪患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瘫的特点是什么呢

脑瘫是一种小儿病,它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小儿得上脑瘫之后,带来的症状还是比较明显的。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以上主要介绍了一下脑瘫小儿的临床表现以及特点等内容,可见脑瘫症状是比较明显的,即使小儿的年龄较小,只要有正确的诊断方法,也可以很快确诊。对于这些症状要正确理解,积极诊断和治疗。

导致小儿脑瘫的主要原因有哪几种

小儿脑瘫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小儿脑瘫。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小儿脑瘫的范畴。

小儿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小儿脑瘫,因为小儿脑瘫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小儿脑瘫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小儿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小儿脑瘫,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小儿脑瘫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脑瘫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痉挛型脑瘫:最常见,约占55%。痉挛状态是当肌肉受到被动牵伸时,肌肉内张力增加的一种状态。这是由于正常的肌肉牵张反射加强而引起的。

(2)手足徐动型:该种类型在脑瘫患者中约占25%,是运动障碍性脑瘫的最常见形式。其引起运动障碍的病损是在大脑基底或在中脑,常累及整个身体,极少看到一个肢体的运动紊乱。患者经常伴有面肌和控制语言的肌肉病变,表现为持续痛苦的面部表情,流口水,说话困难,导致人们误认为这些人反应迟钝,而事实上很多患者具有正常智力。

(3)僵硬型:僵硬型脑瘫约占3%~5%,是广泛脑部损伤的一种表现。脑瘫僵硬型的临床表现为肌肉弹性丧失。在脑瘫的僵硬型中,患者的肌肉强直可以间断或持续存在。由于脑部组织弥散性损害,精神障碍的发生率相当高。

(4)共济失调型:共济失调型约占5%,是小脑损伤的一种临床表现。小脑病变所致损害多数为先天性,偶尔亦可因分娩时出血所致。因运动觉、空间定位觉损害,不能辨别传入冲动而致共济失调。共济的失调主要是位置觉、姿势和平衡觉丧失,患儿可有习惯用手侧不完全固定。

(5)混合型:混合型约占10%,源于大脑几个区域的损害同时存在,但不是弥散性损害。患者表现为几种类型症状相互混合,如痉挛型和共济失调型相混合等。

脑瘫的临床表现都有什么的介绍就为大家讲到这了,希望脑瘫患者能够尽快的接受相应的脑瘫治疗。避免自身脑瘫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导致不可治愈的后果,最后祝广大脑瘫患者及早治愈好自身的脑瘫,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脑瘫的临床表现

一、智力障碍

在所有的脑瘫儿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有一席之地/4。

二、运动障碍

在孩子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家长往往很难察觉,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小儿脑瘫症状都有哪些

很多人对于脑瘫症状往往存在疑惑,脑瘫表现是很多人都尤为恐惧的,它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若是不及时实施脑瘫治疗,对于孩子的未来是非常有影响的,大家要科学认识,谨慎对待脑瘫症状。

脑瘫症状丰富多样,它都有哪些?专家指出:脑瘫症状的临床表现有异常运动和姿态。拇指内收、伸张反射、头软、腰软。异常肌张力。肌张力或高或低,有不随意肌收缩,这也属于脑瘫的临床表现。运动发育迟缓。脑瘫的临床表现如:不会翻身、不会爬、不会站立及行走,手抓握不灵活或没有抓握意识。这些脑瘫的临床表现比较常见。

需要注意的是,该病发病率较高,患有该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多发于各个年龄,而患者在治疗时一般不重视脑瘫的临床表现,这就导致无法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到时就很难治愈。只要知道这些脑瘫的临床表现,就可以让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到时就能很好的控制病情。所以请大家谨记这些脑瘫的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病情肯定会有用。

34周早产儿会出现脑瘫吗

1、脑瘫患儿中有40%由早产引起,且多发生于胎龄在28-34周的早产儿。出生时胎龄越小,脑瘫发生率越高。小于28周的早产儿脑瘫发生率为85.5‰,28-31周早产儿为60.4‰,32-36周早产儿为6.2‰,足月儿则仅为1.3‰。

2、32周前出生的早产儿脑瘫发生率是32-36周早产儿的10倍。所以,家长要更重视小胎龄早产儿的早期干预,减少他们的发育风险。

3、专家指出,脑瘫在临床上和生活中的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通过我们患者的不同的姿势体位表现出来的:

(1)仰卧位上的表现:正常婴儿能展开四肢仰卧于床上,脑瘫婴儿则头部转向一侧,这一侧的手脚伸展,另一侧的手脚屈曲。家属用双手去逗仰卧的小孩时,正常婴儿能用双手来玩家属的手,且仍可保持平卧。脑瘫婴儿则是抓紧家属的手不放,甚至悬起上身都是脑瘫的临床表现。

(2)俯卧位上的表现:俯卧时,正常婴儿能用双手臂撑起上身,并抬起头。脑瘫婴儿则不会。家属用手抬起小孩的头部,正常婴儿没有抵抗,脑瘫的婴儿则有抵抗这些就是脑瘫的临床表现。

(3)端坐时候的表现:家属用手按压在端坐小孩的背后,正常婴儿较稳定,仍可坐稳。脑瘫婴儿则不稳定,很容易低下头向前倾,伸开双手上下摆动。

(4)站立时候的表现:家属双手握住小孩两腋下,让其双足着地,正常婴儿呈现足底着地的正常站立姿势。具有脑瘫的临床表现婴儿则出现足尖着地,足跟悬空,两腿交叉的独特姿势。

(5)倒提时候的反应:家属用手抓住小孩一条腿从卧位倒提起来,正常婴儿会屈起另一条腿以对抗。脑瘫婴儿则伸直双腿任您倒提,无明显的对抗反应。

相关推荐

治疗脑瘫儿童的方法有哪些

小儿脑瘫,全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脑瘫婴儿前半期(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临床表现:患儿突然僵硬:在某些体位,如在仰卧位时给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体或拥抱他时感到困难。松软:婴儿的头颈松软抬不起头来。将他悬空抱时,他的四肢下垂。婴儿很少活动。发育迟缓:学会抬头、坐和运用双手却迟于同龄孩子,可能用身体某一部分多于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儿常用一只手而不用双手。进食差:吸和

小儿脑瘫的诊断方法

1、端坐: 家长用手按压在端坐小孩的背后,正常婴儿较稳定,仍可坐稳。脑瘫婴儿则不稳定,很轻易低下头向前倾,伸开双手上下摆动。 2、站立: 家长双手握住小孩两腋下,让其双足着地,正常婴儿呈现足底着地的正常站立姿势。脑瘫婴儿则出现足尖着地,足跟悬空,两腿交叉的独特姿势。 3、倒提: 家长用手捉住小孩一条腿从卧位倒提起来,正常婴儿会屈起另一条腿以对抗。脑瘫婴儿则伸直双腿任您倒提,无明显的对抗反应。 此外,脑瘫患儿还有喂哺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等明显的异常表现以及患儿动作不协调、不对称、随意运动

脑瘫有哪些临床表现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一个希望,家长最希望的就是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而且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脑瘫会严重威胁到孩子的健康,因为,脑瘫的症状是非常严重的,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1、痉挛性双瘫 以双下肢肌张力增高为突出表现。此型多见于早产儿。患儿常在1-3月内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低下。继之为所谓肌张力不全期,患儿在立位并且足底触及检查床面时将诱发双下肢强直性伸直并交叉呈剪刀状。最后进入痉挛期,髋与膝关节屈曲、下肢内旋、剪刀步态,严重者不能独立行走。上肢受累较轻,常表现为行走时上

产前检查能查出脑瘫

(1)发生在母孕期、围生期或新生儿期的及1岁以内的致病因素,或称之为高危因素。所谓围生期,是指母孕28周起到新生儿7天为止的这一时期。该阶段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会导致小儿脑瘫的发生,尤其重要的是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早破、羊水混浊、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出生体质量儿(尤其是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者)以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等。婴儿期的致病因素多见于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脑外伤、脑膜炎、脑炎、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头小畸形、脑积水等。 (2)婴儿期出现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瘫痪,表现为运动障碍或姿势异

脑瘫的分类有什么

脑瘫的分类 因为脑瘫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临床上常表现为不同脑区受累的特征。根据相应的临床特点,脑瘫可分为多种类型。 1、手足徐动型: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

宝宝脑瘫有哪些异常

小儿脑瘫的表现 1、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小儿脑瘫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宝宝出生后1个月就可见到。 2、哺乳无力。 3、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小儿脑瘫的重要标志。 4、斜视:3-4个月的宝宝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小儿脑瘫的存在。 5、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小儿脑瘫。 这些就是关于小儿脑瘫表现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十分了解,大家一定要留心观察,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病情。临床有很多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据悉,

脑瘫地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脑瘫以非进行性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姿势异常、步态异常为特点。因为是脑地广泛损伤,所以常伴其他神经症状。如25%-80%患儿伴神经发育迟滞,25%-50吭伴有癫痫,50%伴有眼部症状。少数伴有听觉、视觉、语言及行为障碍。 (1)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减少 患儿不能完成相同年龄正常小儿应有地运动发育进程,包括竖颈、坐、站立、独走等粗大运动,以及手指地精细动作。 (2)肌张力异常 因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瘫痪肢体松软,但仍可引出腱反射;而手足徐动型表现为变异性肌

准确诊断脑瘫的方法是什么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脑瘫的症状,应该及早带孩子去专业的医生那里进一步检查、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一般来说,家长应该带孩子到儿童康复科或是神经科专业治疗脑瘫的科室就诊。通常检查方式有病史询问、头颅MRI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格检查及康复评定。 头颅CT、MRI:通过头颅CT、MRI的检查,会有1/2-2/3的脑瘫患儿出现异常,但正常者不能否定本病的诊断。大多数脑瘫患者可发现脑萎缩、外部性脑积水、脑软化或脑穿通畸形。 临床表现评定表评定: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特殊感觉障碍的评定、言语功能评定、智力评估,以及日常

小儿脑瘫有哪些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尽相同。 (1)运动发育落后:100天不能抬头;4个月后拇指向收,手张不开;5个月后不会伸手抓物;4-6个月不会笑,不认人,面貌异常;8个月不会坐;10个月不会爬;15个月不会走。 (2)主动活动减少。 (3)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如坐位时,向各方向推患儿,患儿不会用手支撑。 (4)肌张力异常及姿势异常。直立位下肢内旋伸直,足下垂,双腿交叉呈剪刀状。 ?从仰卧到坐起,头后倾,下肢

怎么检查出脑瘫

对于脑瘫疾病我只是听说过,并不了解,可身边有很多人都得了脑瘫,对此我对脑瘫疾病也很关注,医生告诉我,脑瘫疾病是一种神经疾病,为了防止身边的人得了脑瘫,检查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只要检查出了疾病,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这样也能更快的恢复,所以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下脑瘫的检查。 1临床诊断检查:脑萎缩患者除询问病史及观察症状外,可发现其各种神经发生反射均不同程度的迟钝或减低。 2脑血管造影检查:脑血管造影可见脑动脉血管曲屈变细。脑血流面也可以发现血流减慢,血管阻力增加等现象。 3影像检查:通过CT及MR(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