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肥胖产后肥胖的因素是什么
产后肥胖产后肥胖的因素是什么
1、生理结构变化
在怀孕期间,母体的内分泌会发生相应变化,体内的动态平衡受到打破,这些也会导致产后肥胖的原因。
2、生活习惯改变
怀孕时期 怀孕妇女为了让腹中宝宝吸收充分的营养,能够健康地成长,遵循“一人吃,二人补”的原则,将以往因为怕胖而忌口的饮食观念,反而吃进过多的热量,胖到了母体本身,胎儿却未必能吸收到营养。所以,导致营养过剩,产后脂肪在身体上累积。
如何有效避免产后肥胖
产后减肥,食疗为先,顺利与否,对于减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要保证小宝宝和新妈妈营养摄入充分,又要不至于摄入太多能量,这时候哺乳期减肥的新妈咪一定要合理搭配饮食,控制饮食。母乳喂养的女性每天可以多吸收720卡热量,以保证乳汁分泌。适当控制摄入高脂肪食物,控制进食量,避免吃得过多。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多选择蒸、煮的烹饪方式。
尽早开始走路、形体训练。产后运动也是越早越好,顺产的第二天就可以开始,剖腹产的五天内。月子期间可以像孕期一样慢慢散步行走就。行走是孕妇最合理的运动方式,大医院的护士会催促产妇尽快下地行走。产后6周,可以开始减肥了,如仰卧起坐、俯卧撑、深蹲等简单的微运动,养成一个运动的习惯。产后4个月,加大减肥力度,这时可以练瑜伽、游泳等进行瘦身运动。新妈咪产后减肥运动一定要选择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对于恢复体能,减少身体脂肪非常有效。
不过,产后的身体恢复还是要结合自己状况,有些人恢复得快,有些人恢复得较慢,只要坚持,体重一定会减下去的。
应该做什么检查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肥胖度在±10%之内,称之为正常适中。肥胖度超过10%,称之为超重。肥胖度超过20%-30%,称之为轻度肥胖。肥胖度超过30%-50%,称之为中度肥胖。肥胖度超过50%,以上,称之为重度肥胖。肥胖度小于-10%,称之为偏瘦。肥胖度小于-20%以上,称之为消瘦。
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
BMI(kg/m2)=体重(kg)/身高的平方
轻体重BMI 健康体重BMI 超重BMI 肥胖BMI
BMI<18.5 18.5≤BMI<24 24≤BMI<28 28≤BMI
肥胖的四大因素
1、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一些对双胞胎、领养子女家庭和家系的调查发现,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人表现为肥胖,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的人较胖。人群的种族、性别不同和年龄差别对致肥胖因子的易感性不同。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还有些研究认为遗传因素的作用更大。 众所周知,遗传变异是非常缓慢的过程,但是在20 世纪后期,肥胖却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疾病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肥胖症发生率的快速增长主要不是遗传基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主要是生活环境转变所致。因此,改变环境和生活方式应该是预防肥胖的关键;它不仅是可能的,也证明是有效的。
2、进食过量
工业发达国家的肥胖症患病率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其原因之一是发达国家人群的能量和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大大高于不发达国家。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食物供应丰富,人们对食物能量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膳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消费量大增,能量的总摄入往往超过能量消耗。进食行为也是影响肥胖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吃早餐常常导致其午餐和晚餐时摄入的食物较多,而且一日的食物总量增加。晚上吃得过多而运动相对较少,会使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储存起来。胖人的进食速度一般较快;而慢慢进食时,传入大脑摄食中枢的信号可使大脑做出相应调节,较早出现饱足感而减少进食。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好吃零食,尤其是感到生活乏味或在看电视时进食过多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原因。由于食物来源比较丰富,在家庭中的备餐量往往超出实际需要量较多,为了避免浪费而将多余的食物吃下,也可能是造成进食过量的原因之一。
3、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坐着看电视是许多人业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消遣方式,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某些人因肢体伤残或患某些疾病而使体力活动减少;某些运动员在停止经常性锻炼后未能及时相应地减少其能量摄入,都可能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4、社会因素
全球肥胖症患病率的普遍上升与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有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对生活方式和进食模式有很大影响。在中国,随着家庭成员减少、经济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可选择的食物品种更为丰富。随着妇女更广泛地进入各行各业,在家为家人备餐的机会日益减少;加上家庭收入增加,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其中不少食品的脂肪含量过多。特别是经常上饭店参加‘宴会’和‘聚餐’者,常常进食过量。在遇到烦恼、愤怒等不顺心事时,有人往往以进食消愁。此外,经常性的吃肉过多(尤其是猪肉含较多脂肪和蛋白质)容易导致消化器官(肠道、肝脏)和肾脏负担过重和脂肪在体内蓄积,也不利于健康。另一方面,各种机械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进步、轿车的普及和生活中各种省力的设计使职业活动、出行和家务劳动中的体力输出越来越少,城市道路和建筑的设计也更多地从方便汽车行驶和省力角度出发。在体育锻炼还不能更广泛地在大众中普及的情况下,人们业余休闲时间更习惯于看电视、玩牌、打游戏、上网等静态的方式消磨,也为肥胖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看清肥胖再减肥
遗传性肥胖:肥胖带有家族性,子女的饮食习惯、肥胖特点与父母相似,父母肥胖者子女的肥胖发生率也较高;近年的研究还发现,肥胖者的体内含有较高的肥胖基因。
青春性肥胖:多为女性,尤其是月经初次来潮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失衡造成肥胖,此期肥胖之脂肪多分布集中在臀部及大腿根部。
产后肥胖:怀孕期由于热量摄入过多,造成产后体重大幅度增加,以腹部肥胖为主,并多为浮肉,皮肤起皱。
中心性肥胖:俗称“将军肚”、“啤酒肚”,以男性为主,多由生活不规律、应酬较多与饮酒过多、活动量小造成,对健康危害最大,易引起冠心病、脂肪肝、高血脂、糖尿病等。
中老年肥胖:多指中老年妇女,由于更年期或内分泌紊乱,活动量小,代谢缓慢引起。
多次减肥引起的再度发胖:因不切合实际盲目使用减肥方法,或多次更换减肥品,造成体内代谢紊乱,伤害心肌,引起再度肥胖,对身体危害很大。
专家提醒胖友,减肥之前最好三思,弄清楚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的肥胖,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对“症”而“疗”,取得既减肥又健身的效果。
更年期注意事项
尝试吃鱼,虾和豆类。蛋白质负责人体组织的构建和修复以及免疫功能的维持。但要知道,陆地动物肉通常伴随着大量的饱和脂肪,使你体重增加。因此,建议减少陆生动物肉类食品,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低脂乳制品,豆类和鱼虾,这是更年期妇女需要关注的地方。
更年期妇女易发生肥胖,因为更年期内的内分泌变化使得喂养中心失调。随着年龄的增加,活动量下降,人体热能消耗量减少,导致肥胖导致的过量热量,可导致糖代谢紊乱,诱发肥胖。肥胖可导致糖代谢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此绝经期妇女必须控制饮食,特别是控制高脂肪的摄入量。
脚总是出汗怎么回事 肥胖因素
体型肥胖的人脚容易出汗,因为体内的脂肪有很好的保温作用,而体型肥胖的人体内脂肪阻止了这些热量的散发,身体为了尽快的将体内热量散发出去,所以就会采用大量出汗的方式进行散热,因此脚上也就比较容易出汗多了。
导致肥胖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因素
很多人都有着能吃就是福的观念,现今社会,食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美食常在引诱你,再加上大吃一顿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娱乐,这当然成为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2.心理的因素
为了解除心情上的烦恼、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少人也是用吃来作发泄。这都是引起饮食过量而导致肥胖的原因。
3.与运动有关的因素
运动有助消耗脂肪,在日常生活之中,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工作的机械化,家务量减轻等,使得人体消耗热量的机会更少,另一方面因为摄取的能量并未减少,而形成肥胖。胖导致日常的活动越趋缓慢、慵懒,更再次减低热量的消耗,导致恶性循环,助长肥胖的发生。
什么是心理因素型肥胖
一、猫头鹰人格
晚睡的人通常会令“瘦体素”下降,于是会增进食欲,尤其是爱吃高卡路里及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品。专家认为这一类人应当下午开始便不喝咖啡,而且晚上过了9时一定不可进食。
二、完美主义者
这种人最大的问题是对自己的体重经常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所以反而常常不能够保持体重达标;精神科医生更发现,饮食失调症很多时候都跟病人不断要求完美有关。应付这种性格的方法是不要制定“目标”而制定对自己的“每周要求”,如:不要求自己减十五磅,改而要求自己每星期做四次有氧运动。
三、乐善好施者
研究发现,有强烈同理心及热心助人的人,往往由于容易感受到别人的不快,故亦很容易通过进食抒怀。解决方法是当不开心的时候,尝试写下自己的感受,以避免吃零食。
四、压力爱好者
喜欢与人相争,很容易分泌大量皮质醇而变胖。专家指出,要求这一类人减少争胜心的难度甚高,倒不如在他们感到成功与胜利后,切戒以饱餐一顿来奖励自己。
给肥胖型人格者的建议:
拥有这些“肥胖人格”中最胖的一成人,平均会较同一类人当中“身体体重指数”最小的那一成人相差二十四磅,换言之,即使你拥有“肥胖人格”,你只要用心改变性格上的缺陷,可以轻松减掉约10公斤的体重哦。
小儿肥胖症会影响智力发育吗
小儿肥胖症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摄入过多高热量和脂肪食物,超过机体的需要,转化成脂肪贮存在体内,导致肥胖;②遗传因素,肥胖双亲的后代发生肥胖者约80%;③小儿活动过少,消耗减少;④胎内因素,孕妇进食过多,易发生胎儿过重并导致小儿肥胖;⑤因病长期卧床、脑部疾病、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等也可引起继发性肥胖。
小儿肥胖症最常发生在婴儿期,5~6岁时和青春期。由于婴儿期肥胖时脂肪细胞不仅体积增大,而且数目增多,因而以后发生成人肥胖的可能性大。婴儿肥胖易患呼吸道感染、哮喘和佝偻病。
肥胖儿童大多数为单纯性肥胖,除进食较多外无其他不适,患儿食欲极好,常有多食,喜食肥肉、油炸食物或甜食的习惯。明显肥胖儿童可有疲乏感,用力时气短或腿痛。严重肥胖者,可出现呼吸浅快,肺部换气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紫绀,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肥胖儿童常有心理障碍,既是引起肥胖的原因,也是肥胖持续存在的附加因素。
近年来有人对部分小学肥胖儿童进行智力检测,认为肥胖可使儿童智力得不到充分发育,学习方面运算和思维的敏捷性处于劣势。因而动手能力、辨别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如普通儿童。
由于小儿肥胖症对小儿危害较大,故我们家长要注意预防,不要错误地认为小儿吃的越多越好,长得越胖越壮。当小儿体重高于同年龄、同身高正常小儿标准的20%为肥胖;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30%~50%为中度肥胖;75%为重度肥胖。肥胖小儿的治疗可控制饮食,高蛋白,低脂肪,少吃肉,多食水果、蔬菜。还要加强锻炼,使能量消耗增加,如跑步、散步、踢球、做体操等,开始小儿常因运动时气短、动作笨拙不愿锻炼,家长应鼓励小儿多锻炼,逐渐养成习惯。药物治疗很少用于儿童。
诱发糖尿病的原因都有哪些
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但这种遗传性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 感染等。
肥胖因素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 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其机理主要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导致胰岛素作用受阻,引发胰岛素抵抗。这就需要胰岛β- 细胞分泌和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β- 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引发2型糖尿病。
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 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体力活动减少已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饮食结构
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精神神经因素
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神经因素所起的重 要作用是近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因为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病毒感染
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病人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
产后肥胖的因素是什么
一、单纯性肥胖
1、体质性肥胖
原因
先天性。体内物质代谢较慢,物质合成的速度大于分解的速度。
现象
脂肪细胞大而多,遍布全身,脸上有婴儿肥现象。
2、获得性肥胖
原因
获得性肥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过量的饮食造成的,在饮食中含有大量的糖类和脂肪,没有被消耗就被身体储存了起来。
现象
脂肪细胞大,但数量不增多。虚胖型体质,一捏肉松垮垮的,不紧实。
二、病理性肥胖
1、柯兴综合症
原因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皮质醇分泌过多。
现象
脸、脖子和身体肥大,但四肢则脂肪不多。
2、胰源性
原因
对于胰岛素分泌过多,也是会导致肥胖的情况出现的哦,身体的代谢变慢,脂肪分解减少就导致身体肥胖了。
现象
全身肥胖。
总是疲劳怎么回事呢
因素1、用眼过度:如果全神贯注于某物过久,人体会感觉骨头松散、四肢麻木,不如闭目养神片刻。因素2、肥胖:超重是人体的沉重负担,身上多余的脂肪会令人感觉疲倦。
因素3、缺乏运动:人们误以为运动会令人疲累。但事实恰好相反,若缺少运动,肌肉会变得虚弱,当机体要运用它们时,便需花更大的气力。
因素4、睡眠问题:有些人常利用双休日睡懒觉,且振振有词地辩白这是养精蓄锐。殊不知,迟睡迟起扰乱了生物钟,直接影响精神状态。
因素5、心理问题:抑郁是导致疲倦的最普遍原因,情绪不好、过度紧张也会睡眠不佳,引起疲倦。
因素6、营养不良:若日常饮食以加工食品为主,人体会感到疲乏,不妨多吃新鲜蔬果、鱼、鸡、全谷类食物和豆类。
因素7、甲状腺分泌不足:甲状腺控制新陈代谢,如果甲状腺分泌不足,便会减慢新陈代谢,令人觉得疲惫。
因素8、脱水:人在脱水后,血容量降低,体力下降,精力不支。一般每人每日最好饮用8~10杯水。
高血压的原因 肥胖因素
高血压与肥胖的关系明显,肥胖的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要比瘦人高2~3倍。体重的增加往往会伴随着血压的增高,肥胖的高兴也患者体重减轻后血压可有所下降。
引发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少动:体力活动减少是诱发糖尿病的病因之一。因为人体骨骼肌是最大的葡萄糖利用的器官,长期缺乏体力活动将会大大减少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导致肌肉萎缩、肌肉组织中的脂肪含量增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肥胖:遗传、缺少运动、吃的太多、太油腻、高热量饮食都可导致肥胖。其中,晚上吃得过饱最容易导致肥胖,因为一吃完就睡觉,脂肪代谢缓慢,在体内堆积,导致肥胖;肥胖进一步引起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糖尿病。这也是一个糖尿病的病因。
遗传因素:在部分糖尿患者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