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耳鸣眩晕头痛是肝火旺吗
耳聋耳鸣眩晕头痛是肝火旺吗
1、耳聋耳鸣
见于《医学元要·耳》。耳聋之因于肝火上攻,致耳鸣善怒、面赤、口苦胁痛、耳窍胀塞、脉弦者。因肝肾同源,肾开窍于耳,故肝火可致耳聋。治宜清肝降火,可用龙胆泻肝汤等方。
2、眩晕
眩晕的一种,见于《证治汇补·眩晕》章。由于肾水亏少,肝胆相火上炎所致。症见头晕头痛,面红升火,口苦目赤,舌质红,脉弦数。可见于现代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因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行于巅顶。偏火旺者,宜清肝泻火为主,用龙胆泻肝汤;偏阴虚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
3、上炎
是指肝火病症中表现为上部有热象或具有上冲性特点者,如头晕、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甚或昏厥、发狂、呕血等。中医认为火有“火性炎上”的特点,因此多表现为人体上半身的病症。治宜疏肝降火为主,可用天麻钩藤饮等。
4、不得卧
见于《病因脉治》卷三,指肝火侵扰所致的失眠。多由思虑过度、恼怒伤肝,气火拂逆,或肝血耗伤,神失所守而成。因“肝藏魂”,肝火旺则神不守舍。症见夜卧不宁,善惊,口渴多饮,胁肋时胀,或小腹季胁引痛,痛连阴器,脉弦数。治宜疏肝清火为主,可用疏肝散或龙胆泻肝汤等方。
5、月经先期
经行先期证型之一。出自《妇人良方》,病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所致。症见经行先期,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或紫,或有瘀块,乳房及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6 、自汗
自汗之一,见于《证治汇补·汗病》章。因肝热所致,常兼见口苦多眠。治宜清肝敛汗,可用逍遥散加减。
7、恶阻
恶阻证型之一。因孕后血聚养胎,冲脉气盛,冲气挟肝胃之气上逆所致。多见于平时性情急躁的妇女,症见呕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晕口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可用加味温胆汤(陈皮、制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芦根、麦冬)。
8、头痛
头痛病证之一。因肝火上扰所致,见于《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症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等。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若兼肝胆火盛者可予龙胆泻肝汤或当归龙荟丸等。
肝火旺盛的表现
第一:身体上部有热
这种情况也被称之为上冲性。主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揉匀、眼睛发红、红潮并且难以退却、口干舌燥、嘴巴发苦以及头晕脑胀、睡眠质量不好等等,甚至还有一些人群会出现呕血以及昏厥的情况。
第二:月经失调
这种症状都是出现在女性肝火旺盛的情况之下,如果身体出现了肝火旺盛的情况,那么很容易出现月经失调或者是月经量减少以及月经延期的表现,甚至还可能出现闭经的严重后果。
第三:肝火旺盛导致失眠
专家告诉我们,日常出现肝火旺盛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思虑过重以及发怒等等导致的。所以说,这种情绪很容易导致伤害肝脏,这样肝火旺盛就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了。中医方面认为,肝藏魂,如果出现了肝火旺那么就会出现魂不舍守、容易受到惊吓,晚上的睡眠质量也会不好。所以说,想要治疗这种情况最好能够进行疏肝清火,这样效果很好。
第四:孕妇恶阻
这种症状主要是出现在怀孕期间的女性身上,表现为怀孕期间偏食挑食,并且还伴随有呕吐苦水以及头晕目眩、嘴巴发苦等等严重后果。
第五:肝火上炎
这种情况主要指的就是肝火旺盛导致出现上不具有热像或者是上冲性,这样患者就会出现头晕脸红、口苦易怒等等情况,肾脏还会出现晕厥以及吐血等等严重后果。
第六:肝火旺盛导致恶阻
这种情况主要就是由于肝火挟冲脉之火所导致的,常见的症状以及表现则是吐苦水、恶心、食欲不振以及头晕目眩等等。
第七:耳鸣耳聋
肝火旺盛的症状还表现为耳鸣耳聋以及容易发怒等等,这主要就是由于肝肾同源,并且肾脏的开窍位置就是在耳朵上,所以说如果出现了肝火旺盛的情况就会导致耳聋耳鸣。想要治疗这种情况,那么应该进行清肝降火,龙胆泻肝汤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第八:眩晕
这主要就是由于体内肾水亏损,并且肝火旺盛导致。主要的表现则是脸红口苦以及头晕脑胀等等,例如高血压以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症指的就是这种。最好能够吃一些具有清肝泻火作用的方子,这样身体才能够更好的恢复健康。
第九:自汗
这主要就是由于肝热导致的,并且还伴随有嘴巴发苦以及失眠多梦等等症状,最好能够服用一些具有清肝敛汗作用的方子。
第十:头痛
肝火旺盛的表现还包括了头痛,这也是由于肝火旺盛所导致的。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好、头晕、烦躁等等,这个时候应该服用一些具有平肝潜阳作用的方子。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过多的服用了一些过于油腻的食物,或者是精神状况不好老是发脾气,那么就很容易导致体内肝火旺盛,这样身体就会出现耳鸣耳聋以及头晕失眠等等严重后果。所以说,想要避免肝火旺盛的情况出现,那么日常生活中就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同时饮食方面也清淡一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调理肝脏。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清楚并且了解肝火旺盛的症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现自己身体的不良情况,及时的采取有效的保健以及治疗手段,这样身体才能够更加的健康。
肝火旺的8种表现
肝火是中医的一种说法,肝火旺是指肝气亢盛之热象,多因七情过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可表现为肝脏之热,又可表现为肝经之热。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体阴而用阳”,若肝火旺盛,可见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脉弦数,甚或昏厥、发狂、呕血等。具体肝火旺有哪些表现呢?中医给大家总结如下。
肝火旺的八种表现
1肝火上炎:是指肝火病症中表现为上部有热象或具有上冲性特点者,如头晕、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甚或昏厥、发狂、呕血等。中医认为火有“火性炎上”的特点,因此多表现为人体上半身的病症。治宜疏肝降火为主,可用天麻钩藤饮等。
2肝火不得卧:见于《病因脉治》卷三,指肝火侵扰所致的失眠。多由思虑过度、恼怒伤肝,气火拂逆,或肝血耗伤,神失所守而成。因“肝藏魂”,肝火旺则神不守舍。症见夜卧不宁,善惊,口渴多饮,胁肋时胀,或小腹季胁引痛,痛连阴器,脉弦数。治宜疏肝清火为主,可用疏肝散或龙胆泻肝汤等方。
3肝火耳聋耳鸣:见于《医学元要·耳》。耳聋之因于肝火上攻,致耳鸣善怒、面赤、口苦胁痛、耳窍胀塞、脉弦者。因肝肾同源,肾开窍于耳,故肝火可致耳聋。治宜清肝降火,可用龙胆泻肝汤等方。
4肝火眩晕:眩晕的一种,见于《证治汇补·眩晕》章。由于肾水亏少,肝胆相火上炎所致。症见头晕头痛,面红升火,口苦目赤,舌质红,脉弦数。可见于现代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因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行于巅顶。偏火旺者,宜清肝泻火为主,用龙胆泻肝汤;偏阴虚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
5肝火月经先期:经行先期证型之一。出自《妇人良方》,病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所致。症见经行先期,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或紫,或有瘀块,乳房及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6肝热自汗:自汗之一,见于《证治汇补·汗病》章。因肝热所致,常兼见口苦多眠。治宜清肝敛汗,可用逍遥散加减。
7肝热恶阻:恶阻证型之一。因孕后血聚养胎,冲脉气盛,冲气挟肝胃之气上逆所致。多见于平时性情急躁的妇女,症见呕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晕口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可用加味温胆汤(陈皮、制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芦根、麦冬)。
8肝火头痛:头痛病证之一。因肝火上扰所致,见于《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症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等。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若兼肝胆火盛者可予龙胆泻肝汤或当归龙荟丸等。
怎么按摩去肝火 按摩行间去肝火
行,循行,穴在第1,2趾趾间缝纹端,喻脉气行于两趾之间,而入本穴。
肝火旺时,人容易发怒,大怒时甚至会导致肝火上冲于头部,出现头痛,目眩,青盲,上冲于耳出现耳鸣,耳聋,上冲于口出现口喎,怒气对人体有很大损害,不放经常给自己按揉行间泻火,本穴为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荥主身热,固有清泻肝胆实火,利头目之功,主治肝火旺所致头痛,目赤痛,眩晕,失眠等症。
耳聋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耳聋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凡事会有利弊,治疗方法多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麻烦,那就是:哪种耳聋治疗方法最好。那么,耳聋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有请专家为我们介绍一下吧。
要想治好耳聋,就要了解病因与症状,这样才能彻底的治愈。耳聋比如爆震性耳聋、外伤性耳聋、突发性耳聋,发病原因明确且容易察觉,而有些耳聋如老年性聋则发展缓慢,不容易察觉。我院专家指出,如出现耳鸣眩晕、精力不集中、说话声音变大等耳聋前兆,一定要及时就医。
对于耳聋的治疗来说,方法比较多,但是一般最佳的还是中西结合疗法,治疗耳鸣耳聋更为合理,在清耳毒、开耳窍、全面激活耳神经等与其他的疗法治疗耳鸣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疗效,达到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具有副作用药物之用量,增加协同疗效,达到更有效的治疗耳鸣。是耳鸣治疗最佳方法。耳聋最佳治疗方法 “中西结合疗法”全面治疗耳聋耳鸣。耳聋耳鸣不及时治疗常常会影响睡眠、工作、心情。严重的耳鸣伴有耳聋、眩晕、头痛等其他症状,则要提高警惕,尽早就医。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耳聋的最佳治疗方法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了。希望上文对大家有必帮助。最后,小编提醒,对于耳聋的治疗,不管是采用哪种方法,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出发,只要能治疗耳聋,那就是最好的方法,切不可盲目。
这8个都是肝火旺的表现
1、肝火上炎
是指肝火病症中表现为上部有热象或具有上冲性特点者,如头晕、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甚或昏厥、发狂、呕血等。中医认为火有“火性炎上”的特点,因此多表现为人体上半身的病症。治宜疏肝降火为主,可用天麻钩藤饮等。
2、肝火不得卧
见于《病因脉治》卷三,指肝火侵扰所致的失眠。多由思虑过度、恼怒伤肝,气火拂逆,或肝血耗伤,神失所守而成。因“肝藏魂”,肝火旺则神不守舍。症见夜卧不宁,善惊,口渴多饮,胁肋时胀,或小腹季胁引痛,痛连阴器,脉弦数。治宜疏肝清火为主,可用疏肝散或龙胆泻肝汤等方。
3、肝火耳聋耳鸣
见于《医学元要·耳》。耳聋之因于肝火上攻,致耳鸣善怒、面赤、口苦胁痛、耳窍胀塞、脉弦者。因肝肾同源,肾开窍于耳,故肝火可致耳聋。治宜清肝降火,可用龙胆泻肝汤等方。
4、肝火眩晕
眩晕的一种,见于《证治汇补·眩晕》章。由于肾水亏少,肝胆相火上炎所致。症见头晕头痛,面红升火,口苦目赤,舌质红,脉弦数。可见于现代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因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行于巅顶。偏火旺者,宜清肝泻火为主,用龙胆泻肝汤;偏阴虚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
5、肝火月经先期
经行先期证型之一。出自《妇人良方》,病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所致。症见经行先期,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或紫,或有瘀块,乳房及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6、肝热自汗
自汗之一,见于《证治汇补·汗病》章。因肝热所致,常兼见口苦多眠。治宜清肝敛汗,可用逍遥散加减。
7、肝热恶阻
恶阻证型之一。因孕后血聚养胎,冲脉气盛,冲气挟肝胃之气上逆所致。多见于平时性情急躁的妇女,症见呕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晕口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可用加味温胆汤(陈皮、制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芦根、麦冬)。
8、肝火头痛
头痛病证之一。因肝火上扰所致,见于《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症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等。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若兼肝胆火盛者可予龙胆泻肝汤或当归龙荟丸等。
春天为什么要养肝 春天上火是肝火吗
可能是,需根据症状进行判断。
春季往往容易肝火过旺,表现在有些人身上就是爱发无名火,可根据以下症状进行判断:肝火过旺亦称肝火亢盛或阳亢,可表现为口苦、易起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夜寐不安或多梦,甚至出现耳聋耳鸣、舌红苔黄。肝火犯肺为木火刑金,可出现咳嗽,肝火犯胃,可出现胃痛等。
肝火旺会引起高血压吗 肝火旺会导致哪些疾病
肝火炽盛,气火循肝经上逆于头面,容易出现头晕目眩、头胀且痛、头筋突起、面红目赤、耳鸣耳聋、口干舌燥等不适。
肝主要主疏泄,情绪不佳时往往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化“火”,特别是大怒、受惊之后,肝脏有余火,进而会扰乱心神,让人心神不宁、烦躁不安,无法安然入睡。
肝火旺可导致月经失调,这是因为肝火旺而引起妇女月经紊乱,表现为经血量减少、经期延迟或者闭经等。
什么是肝火胃火
肝火是因为肝失疏泄、肝炎亢盛、气郁化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口苦舌燥、容易发怒、肢体麻木等。一般都是因虚而导致火旺,即通常所说的相火旺动,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或疼痛。傍晚口干、烦热、失眠、盗汗,伴有腰膝酸痛或胫骨痛、足跟痛及遗精等,舌红无苔。
肺火旺具体表现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干咳时间长,身体发热,盗汗。
胃火多由邪热犯胃,和过量饮酒及其食用辛辣食物有关系,主要体现在易饿、烦躁不安、大便干结、牙痛、牙龈出血、鼻子出血、舌红苔黄等。
小儿耳聋的中西医诊断方法
中医是如何诊断小儿耳聋的?
1、痰热郁结
证候: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耳鸣眩晕,时轻时重,烦闷不舒,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小儿耳聋的中西医诊断方法
辨析:①病机,痰热郁结,蒙蔽清窍,气道不畅,故耳鸣如潮,甚则气闭失聪;痰浊内盛,气机不利,故胸脘满闷;痰火中阻,影响健运则口苦,二便不畅;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火之症。②辨证:双耳蝉鸣时轻时重,有时闭塞憋气,痰多胸闷,苔黄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风热侵袭
证候:开始多有感冒症状,起病较速,耳闷耳胀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而自声增强,伴头痛、恶寒、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脉浮数,苔薄白或薄黄,局部检查见鼓膜轻度潮红及内陷。>>>推荐阅读:中耳炎偏方
辨析:①病机:外感风热上扰,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有耳内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发热恶寒,脉浮数,苔黄均为外感之征。②辨证:外感热病中出现耳鸣耳聋,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3、脾胃虚弱
证候:耳鸣耳聋,休息暂减,劳而更甚,蹲下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劳怯神疲,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搪薄,面色萎黄,脉虚弱,苔薄白腻。
辨析:①病机:脾胃虚弱则清气不能上升,耳部经脉空虚,故耳鸣耳聋;脾弱运迟,胃虚纳呆,则食少便溏;脾阳不实四肢,则懈情无力,脉细弱、苔白腻,均为脾气虚馁之征。②辨证:耳鸣耳聋,时轻时重,四肢困倦,昏愦食少,大便时糖,脉细苔薄为辨证要点,
4、肝火上扰
证候:突然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风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耳鸣耳聋突发加重,并兼有耳胀,耳痛感,眩晕,口苦咽干,头痛面赤,心烦易怒,夜寝不安,胸胁胀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①病机:因足少阳经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胆,所以情志抑郁,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伤肝,肝胆之火上扰,清窍被蒙,则生耳鸣耳聋。火盛炎上,故头痛面赤;肝胆火旺,扰动心神,故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肝气郁结,络气不畅,故胸胁胀闷;肝内火郁,肠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征候。②辨证:突发耳鸣耳聋,头痛面赤,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5、肾精亏损
证候:中年以后双耳听力逐渐下降,伴细声耳鸣、夜间较甚,失眠,头晕眼花;腰膝酸软,遗精多带,口渴多饮,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辨析:①病机:经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半即衰之谓也。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窍,邪火转而上乘,以致耳鸣耳聋逐渐加重;腰为肾之府,肾亏则髓不充于骨,故腰膝酸软;肾亏相火妄动,干扰精室,故多虚烦失眠、梦遗走泄;舌红少苔为肾精不足之征;精血不足,故脉来细弱无力;若见细而兼数,则为阴虚相火亢盛。②辨证:中年以后耳鸣耳聋,夜间较甚,兼见腰膝酸软,遗精多带,舌红脉细为主要辨证要点。
判断耳聋程度的方法
低声耳语,一般相当10—20分贝之间。普通耳语相当于30分贝,低声话语相当于40—55分贝,普通话语相当于60—70分贝,高声话语约相当于85分贝。患者如何能在耳前高声话语。则听力损失不超过85分贝
轻度耳聋:远距离听话或听一般距离低声讲话感到困难。听力损失在10—30分贝。
小儿耳聋的中西医诊断方法
中度耳聋:近距离听话感到困难,听力损失在30—60分贝。
重度耳聋:一般谈话听不清,只凭对方讲话的口型来猜测近距离的讲话,或对着病人耳边高声喊叫才能听到,听力损失在印一如分贝。
全聋:完全听不到声音,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上。相关推荐:关于小儿耳聋的基本知识
西医诊断小儿耳聋的依据
1.双耳或单耳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全聋无所闻,可与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力的耳鸣相鉴别。
2.根据病情、病史,耳科检查等进行诊断思考。
(1)耳聋而耳内有耵聍堵塞者,为耵耳。
(2)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可为气郁或气厥。
(3)以耳聋为主症的疾病有暴聋、久聋、聋哑等。
(4)耳聋伴有耳内胀闷不适感者,可见于耳胀、耳闭等病。
(5)年老体弱者耳聋,多因精气亏虚所致,或见于虚劳类疾病。
(6)因药物中毒所致者,多为药物中毒牲耳聋。
(7)耳聋有头目胀痛、眩晕者,多与脑病相关,如风眩、脑瘤、脑痨、出血中风等。
(8)感冒、乳蛾等病,偶有阵发耳闭欠闻之感。
3.根据需要,可进行必要的检查,如电测听、脑部CT扫描等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小儿耳聋的具体方法
1、感音性聋
(1)多伴有高调耳鸣。
(2)可有传染病、药物中毒、噪声等病史。
(3)电测听检查:听阈多为高频听阈高,骨导听阈提高,气、骨导听阈曲线差距小或重合。
(4)音叉检查:RT(+),ST缩短,WT偏向健侧。
2、传音性聋
(1)音叉检查:RT(-),ST延长,WT偏向病侧。
(2)有外耳或中耳病史及症状。
(3)电测听检查:多为低频听阈高,骨导正常,气、骨导听阈曲线差距大。
肝火旺盛八大表现
1、肝火上炎:是指肝火病症中表现为上部有热象或具有上冲性特点者,如头晕、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甚或昏厥、发狂、呕血等。中医认为火有“火性炎上”的特点,因此多表现为人体上半身的病症。治宜疏肝降火为主,可用天麻钩藤饮等。
2、肝火耳聋耳鸣:见于《医学元要·耳》。耳聋之因于肝火上攻,致耳鸣善怒、面赤、口苦胁痛、耳窍胀塞、脉弦者。因肝肾同源,肾开窍于耳,故肝火可致耳聋。治宜清肝降火,可用龙胆泻肝汤等方。
3、肝火眩晕:眩晕的一种,见于《证治汇补·眩晕》章。由于肾水亏少,肝胆相火上炎所致。症见头晕头痛,面红升火,口苦目赤,舌质红,脉弦数。可见于现代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因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行于巅顶。偏火旺者,宜清肝泻火为主,用龙胆泻肝汤;偏阴虚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
4、肝火不得卧:见于《病因脉治》卷三,指肝火侵扰所致的失眠。多由思虑过度、恼怒伤肝,气火拂逆,或肝血耗伤,神失所守而成。因“肝藏魂”,肝火旺则神不守舍。症见夜卧不宁,善惊,口渴多饮,胁肋时胀,或小腹季胁引痛,痛连阴器,脉弦数。治宜疏肝清火为主,可用疏肝散或龙胆泻肝汤等方。
5、肝火月经先期:经行先期证型之一。出自《妇人良方》,病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所致。症见经行先期,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或紫,或有瘀块,乳房及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6、肝热自汗:自汗之一,见于《证治汇补·汗病》章。因肝热所致,常兼见口苦多眠。治宜清肝敛汗,可用逍遥散加减。
7、肝火头痛:头痛病证之一。因肝火上扰所致,见于《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症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等。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若兼肝胆火盛者可予龙胆泻肝汤或当归龙荟丸等。
8、肝热恶阻:恶阻证型之一。因孕后血聚养胎,冲脉气盛,冲气挟肝胃之气上逆所致。多见于平时性情急躁的妇女,症见呕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晕口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可用加味温胆汤(陈皮、制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芦根、麦冬)。
行间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行间的作用
肝火旺时,人容易发怒,大怒甚至会导致肝火上冲于头部,出现头痛,眩晕,上冲于眼部出现目赤肿痛,目眩,青盲,上冲于耳出现耳鸣,耳聋,上冲于口出现口喎,按摩行间可泻火,本穴有清泄肝胆实火,利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症。
行间为肝经之荥火穴,除了具有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功,还有宣肺止咳功效,能有效缓解呃逆,泄泻,咳嗽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