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垂体腺瘤概述及治疗

垂体腺瘤概述及治疗

概述(Introduction):常见的良性肿瘤,人群发病率一般为1/10万,在颅内肿瘤中仅低于脑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但尸检率为20%-30%。近年来,由于环境、食品、精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发病率增多。垂体瘤的发生机理尚不完全明了。

垂体瘤对人体的危害:1.垂体激素过量分泌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和脏器损害。2.肿瘤压迫使其他垂体激素低下,引起相应靶腺功能低下。3.压迫蝶鞍区结构,如视交叉、视神经、海绵窦、脑底动脉、下丘脑、第三脑室、甚至累及额叶、颞叶、脑干等,导致相应功能的严重障碍。垂体瘤好发于青壮年,对病人生长、发育、劳动能力、生育功能有严重损害,并造成一系列社会心理影响。患有垂体瘤疾病后应积极早期治疗。

垂体的解剖及生理:脑下垂体位于蝶鞍内。呈卵圆形,约1.2x1.0x0.5cm大小,平均重量750mg(男350-700mg,女450-990)。女性妊娠时呈生理性肥大。垂体具有复杂而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分为腺垂体(前叶)和神经垂体(后叶)。腺垂体由外胚层的拉克氏囊(Rathke氏)囊分化而来,神经垂体来自前脑底部的 神经外胚层。垂体藉垂体柄与三脑室底和侧壁的下丘脑有密切的联系。垂体前叶分成漏斗部,包围着垂体柄(鞍上)和远侧部(鞍内)

腺垂体分泌六种明显生理活性的激素: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素(TS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血液供应: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都发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垂体与蝶鞍、鞍膈和海绵窦的关系。垂体与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关系:视交叉距垂体鞍膈上方约10mm,与鞍膈之间形成视交叉池。视交叉上有终板、前联合,后为垂体柄、灰白结节、乳头体和动眼神经,下为鞍膈和垂体。鞍内肿瘤向鞍上发展压迫视交叉,出现视力视野障碍。

垂体腺瘤的分类:既往按肿瘤细胞染色特性——嫌色性、嗜酸性、嗜碱性。目前为细胞分泌功能分类法——泌乳素腺瘤(PRL瘤)、生长激素腺瘤(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CTH瘤)等,有混合型腺瘤。如肿瘤直径分—— <1cm,限于鞍内生长称微腺瘤,确诊靠CT或MRI及血清激素水平测定,肿瘤直径 >1cm,突破鞍膈为大腺瘤,>3cm 为巨腺瘤。

头痛: 约有2/3的患者出现头痛,主要位于前额、眶后和双颞部,程度轻重不同,间歇性发作,引起头痛的原因一般解释为肿瘤造成鞍内压增高,垂体硬膜囊及鞍隔受压,肿瘤侵及颅底硬膜及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所致。晚期头痛是因肿瘤巨大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鞍内压增高所致。

视力、视野障碍: 微小垂体腺瘤体积很小,不会造成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压迫,故多无视功能障碍,个别病例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其机制可能是由于供应视神经视交叉和肿瘤的血管是同一血管,由于供应到肿瘤的血流较快呈高灌注状态,供应到视神经视交叉血液减少,从而后者出现缺血状态,因此发生视力、视野障碍.随着肿瘤长大,因视神经视交叉长短位置的不同,供应血管数量位置不同,肿瘤的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不同等因素,约60%-80%的病例出现不同程度地视功能障碍,双颞侧偏盲。根据视路纤维排列,首先受累的为颞下象限,呈束状缺损,随着肿瘤增大,依次出现颞上、鼻下、鼻上象限受累,以至全盲。红视野受损先于白视野。 少数视交叉前置者,肿瘤向鞍后上方发展,可无视功能障碍。

其它神经和脑损害: 肿瘤向后上方发展压迫垂体柄和下丘脑可出现尿崩症和下丘脑功能障碍,累及Ⅲ脑室、室间孔、导水管,可致颅内压增高。向前方伸展至额叶,可引起精神症状、癫痫、嗅觉障碍。向侧方侵入海绵窦,可发生Ⅲ、Ⅳ、ⅤI、ⅥI颅神经麻痹,突入中颅窝可引起颞叶癫痫。向后长入脚间池、斜坡压迫脑干,可出现交叉性麻痹、昏迷等。向下突入蝶窦、鼻腔和鼻咽部,可出现鼻出血、脑脊液鼻漏,并发颅内感染。

心理压力及免疫能力低下: 垂体是人体内分泌调节的中枢,一旦患有肿瘤即可出现轻重不同程度地内分泌失调.此外许多患者得知自己患有垂体瘤后,不能正确地对待,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顾虑多, 思想负担重,这些都会引起全身许多脏器功能紊乱,如神经衰弱、消化不良、血压增高、心律不齐等。久而久之,发展为营养不良,水和电解质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 所以许多垂体瘤患者感觉体质弱,容易感冒,易疲乏.

不同类型垂体瘤的临床表现:1. 泌乳素细胞腺瘤: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重者腋毛脱落、皮肤苍白细腻、皮下脂 肪增多,还有乏力、易倦、嗜睡、头痛、性功能减退等。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萎、乳腺增生、 胡须稀少、重者生殖器官萎缩、精子数目减少、不育等。据统计1/3的不孕患者为髙泌乳素血症所致,其中泌乳素腺瘤占39.7%-44%,泌乳素腺瘤未经治疗能自行排卵者仅9%。 个别泌乳素微腺瘤患者妊娠后肿瘤体积发生急剧变化,同时在妊娠期正常垂体组织也生理性增大,双侧视力恶化,鞍内压力上升,出现垂体卒中。促进PRL分泌的因素: 1.妊娠期雌激素2.吮吸、应激、睡眠3.TRH 升高4.鸦片。抑制PRL分泌的因素: 多巴胺

脑垂体微腺瘤的分类

1. 功能学分类

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 肿瘤大小分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

3. 生物学行为分类

分 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 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 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 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

4.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

Kovacs 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 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 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5. 按细胞质的染色性能分类

依 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色性和混合性4类。过去认为,嗜酸性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 症,嗜碱性腺瘤伴有柯兴综合征,而嫌色性腺瘤则无明显临床内分泌症状。实际上,仅依据垂体腺瘤细胞的嗜色特性进行分类,并不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内分泌特征以 及临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

6. 按组织结构分类

即按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及血管多少,分为弥漫型、窦样型、乳头型及混合型。

垂体瘤的分类具体有哪些

1. 功能学分类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推荐阅读:垂体瘤都有哪些治疗方法2. 肿瘤大小分类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3. 生物学行为分类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4.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Kovacs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5. 按细胞质的染色性能分类依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色性和混合性4类。过去认为,嗜酸性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嗜碱性腺瘤伴有柯兴综合征,而嫌色性腺瘤则无明显临床内分泌症状。实际上,仅依据垂体腺瘤细胞的嗜色特性进行分类,并不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内分泌特征以及临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6. 按组织结构分类即按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及血管多少,分为弥漫型、窦样型、乳头型及混合型

性功能障碍也许罪魁祸首在头部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一种常被误诊误治的疾病。男女患上垂体腺瘤后,症状各不相同,多表现出“性别病”。例如,女性表现为停经、泌乳、不孕、月经量减少、乳房闷胀等;男性则表现为阳痿、无性欲、不长胡须、声音变细、皮肤细白等女性化表现等。

许多女性患者由于不孕、月经不调而辗转在妇产科治疗,做了很多检查,吃了很多药物,最后确诊为垂体腺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还有一些男性患者,因表现为阳痿、性功能下降而自行服用补肾、壮阳药物,结果越补越差,最后因视力下降到神经外科就诊时,往往已经有了3-4年的性功能下降史。

垂体腺瘤还是婚姻的“隐形杀手”。据统计,约有 60%的垂体腺瘤患者有性功能障碍,由于多发人群为青壮年,这类人群通常都已步入婚姻,很多家庭甚至因此濒临破裂。

垂体腺瘤造成性功能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垂体腺瘤对正常垂体组织的压迫及放射性治疗的损伤造成垂体功能低下,影响了人体内的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以致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进一步导致性腺功能低下。此外,促甲状腺素腺瘤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全身代谢缓慢,使体内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代谢随甲状腺素的缺乏而减少。另外还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和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所引起的肥胖亦是性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脑垂体瘤有什么表现呢

脑垂体瘤垂体瘤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通常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指导意见: 治疗上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目前,伽马刀是目前较小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垂体腺瘤有什么症状

1、性功能低下

垂体腺瘤造成性功能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垂体腺瘤对正常垂体组织的压迫及放射性治疗的损伤造成垂体功能低下,影响了人体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以致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进一步导致性腺功能低下;患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影响性生活,与高泌乳素血症抑制了促性腺激素的释放、降低了垂体反应性并减少睾酮生成有关;促甲状腺素型垂体腺瘤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全身代谢缓慢,使体内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代谢随甲状腺素的缺乏而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和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所引起的肥胖亦是性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2、头痛

约有2/3的患者早期有头痛症状,疼痛主要位于眼眶后、前额部及双侧太阳穴附近,程度较轻,呈间歇性发作。

3、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垂体腺瘤在蝶鞍内可以突破鞍底向下生长,并向两侧侵及颅内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但最常见的生长方式是向鞍上发展而压迫视交叉和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患者往往诉说视力下降、看不到两边,出现了视力视野障碍需尽快手术。

4、面容及形体的改变

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由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四肢、肌肉和内脏过度生长。在青春期骨骺未融合前表现为巨人症,成人则表现为手脚变大,头颅及面容宽大,颧骨高,鼻肥大,唇增厚,皮肤松弛、粗黑、毛发增多,并出现声音嘶哑、睡眠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垂体腺瘤由于脂肪的代谢和分布异常,脂肪堆积在胸、腹、臀部,而四肢相对瘦小,呈“向心性肥胖”,脸部呈满月状,体重明显增加,四肢皮下血管显露并有紫纹。

许多女性患者由于闭经不孕、月经不调而辗转于妇产科治疗,往往做了很多检查、吃了很多药物,最后到神经外科确诊为垂体腺瘤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有一些男性患者,因表现为阳痿,性功能下降而自行服用补肾、壮阳药物,结果越补越差,最后因视力下降到神经外科就诊时,往往已经有了平均3至4年的性功能下降史。

脑垂体瘤严重吗

垂体瘤系指垂体前叶(腺部)所发生的肿瘤而言,为成年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多发生在 20 ~ 40 岁的青壮年,因肿瘤来自脑垂体腺部,故主要位于蝶鞍内。由于肿瘤在鞍内生长可压迫正常垂体腺,并向上经过鞍隔压迫视交叉或视神经,肿瘤如穿过鞍隔,则可向上突入第三脑室前部、侧脑室或嵌入额叶等引起垂体腺瘤的一系列特殊临床表现,即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表现,出现内分泌及代谢障碍以及头痛及颅内压增高等3 组症状与体征。

此外尚可因肿瘤扩展压迫邻近组织而出现其他症状与体征。垂体腺瘤多数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腺瘤极少见。在临床及病理上可按细胞染色的性质将垂体腺瘤分为嫌色性、嗜酸性、嗜碱性和混合性4 类。

科学的了解这些疾病,那么我们才可以更正确理智的对待,这也是治疗疾病的时候,大家都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只有注意更多的了解这些疾病的原因症状,菜可以有效治疗,同时也要注意生活当中,做好身体保健工作,不管出现了一些异常状况,都应该注重治疗预防。

垂体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对于脑垂体瘤也许您还有些陌生,但是脑垂体瘤已经相当常见,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导致脑垂体瘤的病因有很多,针对性的了解有助于后期的积极治疗。下面由垂体瘤各方面的发病原因:

脑垂体瘤的病因是由于下丘脑多肽激素促发垂体细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后,可引发大鼠促GH细胞增生,并进而发展成真正的垂体肿瘤。抑制因素的缺乏对肿瘤发生也可起促进作用,如ACTH腺瘤可发生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脑垂体瘤的病因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通常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脑垂体瘤的病因有两种学说:

一种是下丘脑起源说;另一种是垂体起源说。根据对肿瘤细胞的克隆分析,目前认为大多数脑垂体瘤是由于体细胞的单克隆突变引起的,即肿瘤是垂体细胞的突变引起的。可以将脑垂体瘤分为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和无功能型脑垂体瘤。

前者主要包括: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垂体泌乳素腺瘤、垂体ACTH腺瘤又称库欣病、垂体TSH腺瘤、垂体促性腺激素腺瘤等。由于垂体无功能腺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发现时多数是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视交叉压迫症状就诊,此时肿瘤多数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

据报道在垂体腺瘤的发生与7号染色体三体和8号三体有关。由于7号染色体的三体在正常脑组织、肾脏培养细胞中均有发现,其作为肿瘤染色体异常曾受到怀疑。但在最新研究中发现:高频率的7号染色体三体提示7号三体再现了体内的垂体腺瘤细胞中染色体异常。国外学者运用短期培养法对垂体腺瘤进行染色体研究时也同样发现7号染色体三体较为常见,其认为7号三体可能会增加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高表达。近来有人运用G显带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发现较多的7号三体,因而推测7号三体可能参与了垂体腺瘤发病机理,8号三体在肝癌和乳腺癌均有报道。8q22-q23区域是myc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区,有学者运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垂体腺瘤中发现有较高频率的8号三体。以上结果提示:7号、8号染色体的三体、四体或多倍体较常见,但在垂体腺瘤的各个亚型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7、8号染色体的获得可能参与了垂体腺瘤形成的启动阶段。

垂体腺瘤是如何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垂体腺瘤来源于腺垂体细胞,如单激素细胞腺瘤如生长激素、泌乳素细胞腺瘤等来源于分泌相应激素的腺细胞,而对一些多激素来源的腺瘤还有争议。过去一直认为一种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相应的激素,20世纪70年代Zimmemrman用PAP法研究5例正常人垂体组织证实,在同一种细胞内具有能与生长激素和泌乳素两种激素抗体结合的颗粒,说明两种激素可以同时在同一垂体细胞内产生。Midyley认为促卵泡素和黄体生成素可由同一种细胞分泌。Horvath报告了9例垂体泌乳素、生长激素细胞腺瘤。Kovacs也指出在非肿瘤情况下这种双激素分泌细胞同样散在于腺垂体中,只是数量较少而已。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垂体内一种细胞不是只能分泌一种相应的激素。这类多激素细胞腺瘤,称之为“异源性垂体腺瘤”。其发生机制一般认为与瘤细胞的基因表达有关,可能牵涉到基因的不稳定性和优势选择,也可能是细胞表型的变化,而没有基因潜能的变化。

近年来认为嫌色细胞腺瘤来源于分化程度较低或未分化的细胞,这种细胞可以向其他分泌激素的细胞转化,临床上可伴有相应激素分泌增多的症状,电镜下可见分泌颗粒。Leuis认为这类非功能垂体腺瘤虽有分泌颗粒,但瘤细胞分化较低,未能形成有生物效应的激素。Kovacs认为这种瘤细胞能够合成少量的激素或产生无活性的激素前体;或为目前尚未能检测的激素。Betzdorf测定瘤细胞组织培养液内生长激素的浓度,发现一些嫌色性细胞瘤与嗜酸性细胞瘤同样是升高的,这就可解释一些嫌色细胞腺瘤为什么伴有肢端肥大症。

(二)发病机制

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可归为两大学说:一为垂体内在异常学说,另一为下丘脑调节机制失常学说。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后,使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的垂体学说和下丘脑学说趋向于统一。目前认为垂体腺瘤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起始阶段和促进阶段,即垂体细胞先发生突变,然后在内外因素的促进下突变的细胞增生,发展为垂体腺瘤。

1.垂体内在异常

(1)基因突变:垂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在垂体腺瘤发生中的作用近年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已肯定的主要为一些与细胞信号转导有关的基因的点突变,这些基因包括G蛋白Gs的α亚单位(Gsα)基因、ras原癌基因、蛋白激酶C的α亚型(PKCα)基因等。

Gsα是最先明确与垂体腺瘤有关的基因。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有人发现约1/3的GH腺瘤腺苷酸环化酶(adenosine cyclase,AC)活性及cAMP水平升高且不受GHRH和霍乱毒素(可通过刺激Gs而激活AC)的调节。稍后的研究证实:GH瘤细胞内AC的激活乃Gsα的突变所致。Gsα有2个突变热点,其一使201位精氨酸变成半胱氨酸或组氨酸;另一使227位谷氨酰胺变成精氨酸或亮氨酸。此2位点对于Gsα的GTP酶活性极为重要,突变使得Gsα的GTP酶活性下降,导致Gs信号系统持续地处于激活状态,于是cAMP产生增加。在垂体细胞,cAMP不仅与激素的合成和释放有关,而且参与细胞的增生。有人发现,霍乱毒素转基因小鼠的垂体出现增生,说明Gs信号系统的激活确实可引起垂体细胞的增殖。目前已知,约40%的GH瘤和约10%的无功能垂体腺瘤与Gsα的突变有关。Gsα基因现已被视为原癌基因,称为gsp。Gi也是一种G蛋白,其功能与Gs相反。Gi的突变亦与垂体腺瘤有关。有人在32例ACTH瘤中发现2例,22例无功能垂体腺瘤中发现3例有Giα亚单位的突变。Giα也已被视为原癌基因,称为gip。其他G蛋白与垂体腺瘤的关系尚不清楚。

ras原癌基因的产物P21ras在细胞的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已发现,ras原癌基因的激活是许多人类肿瘤的重要原因。Ras基因的突变在人类垂体腺瘤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有人研究了11例无功能垂体腺瘤、6例GH瘤和2例PRL瘤,只在1例PRL瘤中发现有ras的突变,这提示ras基因的突变在人类垂体腺瘤中较为罕见。其后的一些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目前认为,尽管ras原癌基因的突变在人类非内分泌肿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不是人类内分泌肿瘤的常见病因。

PKC是一类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激酶。Alvaro等发现,垂体腺瘤组织的PKC表达水平较正常垂体组织高;侵袭性垂体腺瘤PKC的表达更高。他们还发现一些侵袭性垂体腺瘤的PKCα有突变,使其294位天冬氨酸变成甘氨酸,这一突变位点正好位于PKCα分子的V3区,此区含有Ca2 结合位点,上述突变导致PKCα过度激活。PKC可调节细胞外多种蛋白酶、胶原酶的活性,PKC活性的升高可促进肿瘤向正常组织的浸润。故目前认为,PKCα的突变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

研究显示,垂体瘤组织的PTTG表达显著增加,提示PTTG在垂体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目前,对PTTG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有关的研究已提供了一些信息。人PTTG蛋白含有SH3入坞基序(motif),提示它与细胞的信号传导有关。人PTTG蛋白还可诱导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表达,而FGF可促进细胞的生长和血管生成。因此,PTTG蛋白可能通过影响细胞信号转导和促进FGF的表达而发挥致瘤作用。

有些研究显示,一些垂体腺瘤瘤细胞cmyc、c-fos的表达增加,提示这些原癌基因可能也参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垂体腺瘤细胞可产生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包括下丘脑促垂体释放激素(TRH、CRH、GHRH)、生长因子等,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在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也起一定的作用。

(2)激素受体的异常:下丘脑激素或因子可作用于垂体细胞表面的受体而发挥效应,这些受体的数目和(或)亲和力的改变、表达异常、受体-G蛋白-效应器偶联异常在垂体腺瘤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多巴胺受体:多巴胺受体有DL、D2、D3、D4、D5 5种亚型,它们均为G蛋白偶联受体。垂体细胞表达的为D2亚型,它有D2A和D2B 2种异形体,这2种异形体是由于mRNA剪接的不同而形成的。D2B较D2A略短,其信号转导的能力较D2A为低。

②生长抑素(SS)受体:SS受体(SSTR)有5种亚型:SSTR1、SSTR2、SSTR3、SSTR4和SSTR5,它们与SS-14和SS-28都能高亲和力地结合。SS类似物奥曲肽(octeotide)与SSTR2和SSTR5的亲和力较高,与SSTR3的亲和力中等,与SSTR1和SSTR4的亲和力则较低。SS及其类似物抑制GH释放的作用主要由SSTR2介导:SSTR2激活后可抑制AC的活性,使K 通道开放,细胞超极化,于是细胞膜上的电压依从性Ca2 通道关闭,引起[Ca2 ]i下降,从而抑制GH的释放。SS及其类似物抑制GH细胞增生的作用主要由磷酸酪氨酸磷酸酶的激活来实现,由SSTR2和SSTR5共同介导。

GH瘤细胞表达多种SSTR亚型,其中比较重要的为SSTR2和SSTR5,此2亚型激活后可使[Ca2 ]i和cAMP水平降低,故既能抑制GH的释放又能阻止GH细胞的增生。体外结合实验表明:SS结合位点的数目与肿瘤对SS类似物的反应性相关,结合位点越多则SS类似物的治疗效果越好。gsp突变性GH瘤的SS结合位点一般较多,此种肿瘤对奥曲肽的反应较好。

用核酸杂交技术在PRL瘤、ACTH瘤、TSH瘤及无功能垂体腺瘤中也检测到各种亚型SSTR的mRNA,说明这些肿瘤细胞中也有SSTR的表达。这些受体激活后也可引起[Ca2 ]i和cAMP水平的下降,提示它们也具有功能。但是,有些肿瘤细胞上的SSTR兴奋后却使[Ca2 ]i升高,这可能因SSTR-G蛋白-效应器偶联异常所致。

③TRH受体:TRH受体也属于GPCR,它与Gq偶联,兴奋后可激活磷脂酶Cβ(PLCβ),使[Ca2 ]i升高。大多数PRL瘤细胞存在高亲和力TRH受体,但这些肿瘤对TRH无反应,原因未明,推测可能与受体后缺陷有关。TSH瘤罕见,是否含有TRH受体尚不清楚。有些学者基于大多数TSH瘤对TRH无反应这一事实,认为TSH瘤不表达TRH受体或虽表达但表达产物无功能。与PRL瘤和TSH瘤相反,不少GH瘤(40%~50%)、无功能垂体腺瘤(30%~50%)、ACTH瘤(20%~30%)、促性腺激素瘤(70%~80%)对TRH有反应,说明这些肿瘤表达TRH受体,这一点虽无治疗意义但却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④GnRH受体:GnRH受体也属于GPCR,受体兴奋后可激活磷脂酶Cβ,使[Ca2 ]i升高,产生一系列效应。绝大多数促性腺激素瘤表达GnRH受体,对GnRH有反应。有些促性腺激素瘤对GnRH无反应,原因可能是这些肿瘤的GnRH受体后信号转导系统有缺陷。促性腺激素瘤细胞的GnRH受体同正常的GnRH受体有明显的不同:后者在受到持续性GnRH刺激时表现出失敏现象,即不再对GnRH有反应;前者无失敏现象,即对GnRH的持续刺激仍有反应。由于促性腺激素瘤的GnRH受体不存在失敏现象,故长效GnRH类似物对这些肿瘤效果不佳。

有15%~20%的GH瘤和ACTH瘤也表达GnRH受体,这些患者在给予GnRH后血GH或ACTH水平明显升高,说明这些受体是有功能的。大多数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在接受GnRH后血促性腺激素和(或)其亚单位水平升高,说明无功能垂体腺瘤也存在GnRH受体。

⑤GHRH受体:大多数GH瘤表达有GHRH受体,这些肿瘤对GHRH有反应。核酸杂交研究显示,GH瘤对GHRH的反应性与GHRH受体mRNA水平之间无相关关系。其他垂体腺瘤如PRL瘤、ACTH瘤及无功能垂体腺瘤也含有GHRH受体,但表达水平低,这些肿瘤对GHRH的反应也差。GHRH受体无失敏现象。

⑥CRH受体:CRH受体也属GPCR,受体活化后可激活AC。ACTH瘤表达有CRH受体,这是它们对CRH有反应的基础。ACTH瘤的CRH受体既不受皮质醇的调节,也不受CRH的调节。非ACTH瘤罕有CRH受体的表达。

2.调节机制的失常 很早就有人提出,激素调节机制的失常是引起垂体腺瘤的重要原因,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有:下丘脑GHRH瘤和CRH瘤可分别引起垂体GH瘤和ACTH瘤;异位GHRH也能引起GH瘤,惟作用较下丘脑GHRH瘤为弱(原因可能是后者产生的GHRH直接进入垂体门脉系统,故垂体局部GHRH浓度较高)。近年的动物实验证明:GHRH转基因小鼠极易发生GH瘤。这些均说明下丘脑促垂体释放激素在垂体腺瘤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下丘脑抑垂体激素(因子)的缺乏是否也能引起垂体腺瘤呢?这方面尚缺少有说服力的证据。一些研究显示,PRL瘤的病人下丘脑多巴胺水平并无下降,提示下丘脑抑制因子的缺乏在垂体腺瘤的发病中可能不起重要的作用。

外周靶腺激素水平的下降可减弱其对垂体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相应的垂体细胞的增生,如Cushing病患者切除双侧肾上腺后可使原已存在的ACTH微腺瘤转变成大腺瘤(Nelson综合征)。有研究指出,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者垂体腺瘤的发病率并不高于普通人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虽有TSH细胞的增生但罕有TSH瘤,这些提示外周靶腺激素的缺乏不是垂体腺瘤发生的始动因素。

近年,一些学者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垂体腺瘤细胞的克隆性作了研究,这使得人们对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有了新的认识。根据下丘脑调节失常学说,垂体腺瘤应为多克隆起源;根据垂体起源学说,垂体腺瘤应为单克隆起源。Alexander等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垂体腺瘤都是单克隆起源的,这一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垂体起源学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下丘脑调节机制失常在垂体腺瘤的发生中不起作用。事实上,垂体腺瘤的发生可能是多阶段的(multistage),其始因为垂体细胞的内在异常(如基因突变),在此基础上如下丘脑调节机制发生紊乱则进一步刺激垂体细胞的增殖,最后形成肿瘤。下丘脑调节机制失常可能为形成垂体腺瘤的促进因素。但是,长期过量的下丘脑促垂体释放激素的刺激可诱使相应的垂体细胞发生突变,这可解释何以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瘤能引起相应的垂体腺瘤。

随机尸检和用高分辨率MRI所作的人群普查结果表明,微小的无症状垂体腺瘤是相当常见的(约10%),但临床显性垂体腺瘤的患病率则很低(1/500~1/1000),这说明垂体内在异常作为垂体腺瘤发生的始发事件是相当常见的,但必须同时合并存在其他的促进垂体细胞增生的因素方可进一步形成显性垂体腺瘤。影响垂体细胞增生的因素可能也不限于下丘脑激素或因子,垂体局部的自分泌/旁分泌因子及某些性腺肽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能也参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

有一些研究认为垂体腺瘤与病毒感染有关。有报道称,接种鼠多瘤病毒的小鼠易发生垂体腺瘤;多瘤中间T抗原(polyomamiddle T antigen)转基因小鼠也易患垂体腺瘤。但这些研究未能为人类的流行病学资料所证实,说明病毒感染与人类垂体腺瘤的关系不大。

术中看到的正常垂体为橘红色,质韧,而腺瘤常为紫红色且质软,有的呈烂泥状,当有变性时,瘤组织可呈灰白色;有的伴瘤组织坏死、出血或囊性变。在光镜下结合尸检材料,垂体腺瘤外有边界,但无包膜。大的腺瘤部分可以垂体的硬膜为包膜。瘤组织不同于腺垂体组织。一般说,瘤细胞形态较一致,但呈圆形、立方形或多角型的瘤细胞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与淋巴细胞相似,仅在核外有少量胞质,这些多是未分化的干细胞;大的胞质较多,其中可充满一些颗粒或呈泡沫状,瘤细胞的大小较一致,亦常见大核和双核,偶尔环状核即核凹入,把一部分胞质包入核内,很少看到核分裂。

近些年来,由于内分泌激素测定的进步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超微结构以及染色方法的改进、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病理上的广泛应用,现在一个比较好的把形态(组织化学和电镜)和功能(临床表现)相结合的垂体腺瘤的新分类已经形成。这个新分类是:①泌乳素细胞腺瘤(PRL腺瘤):PRL腺瘤占垂体腺瘤的40%~60%,临床表现女性为闭经-溢乳(Forbes-Albright综合征),男性为阳痿,性功能减退等。血浆中PRL水平升高。瘤细胞多为嫌色性,呈乳突状排列,瘤内可有小钙化灶。少数瘤细胞为嗜酸性。在电镜下,分泌颗粒多少不等。大多数瘤细胞内分泌颗粒较少,体积较小,在120~300nm;体积较大的,最大长径达1200nm,形状不规则,可为圆形、卵圆形、短杆状、泪滴状。电子密度大而均匀,在核旁Golgi体附近与粗面内质网一起形成泌乳素小体。少数分泌颗粒可在胞膜外,如分泌颗粒错位胞溢。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PRL阳性。较长期溴隐亭治疗后可导致肿瘤钙化,内分泌淀粉样变沉着,血管周围和间质纤维化,可影响手术疗效。泌乳素细胞增生引起高泌乳素血症,极罕见于外科标本中,偶在肿瘤周围可见到。②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占分泌性腺瘤的20%~30%,临床主要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血浆中GH水平升高,并引起全身代谢紊乱。在HE染色中,瘤细胞可呈强或弱嗜酸性,橘黄G染色(+),PAS(-)。在电镜下,根据细胞分泌颗粒的多少分为:A.浓密颗粒型:颗粒直径大多为200~350nm,颗粒多而密集、圆形、密度大而均匀。其他细胞器很少。B.稀疏颗粒型:颗粒直径大多在100~250nm,颗粒少而散在,胞核形态变异较大,在核凹入部有圆形纤维小体,含有数目不等、长短不一的微纤维,核旁常见中心粒。用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质内GH阳性,其染色深浅与细胞内GH分泌颗粒的多少成正比。浓密型和稀疏型分泌颗粒在临床和生化上无区别,但在年轻人稀疏型肿瘤可能生长较快、较大,切除较困难,也容易复发。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占垂体腺瘤的5%~15%,临床表现为皮质醇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可引起全身脂肪、蛋白质代谢和电解质紊乱。当切除肾上腺皮质后可出现Nelson综合征,多数腺瘤较大,并有侵蚀现象。微腺瘤瘤体埋在腺垂体中后部;或由于ACTH细胞增生(结节性,弥漫性,多数为混合性)。瘤细胞可为嗜碱性或嫌色性。PAS(+),橘黄(-),红素(-)。瘤细胞常呈筛网状排列。在电镜下,细胞内分泌颗粒多少不等,直径150~450nm,电子密度极不均匀,深浅不等,或有中心空泡,核旁有成束的平行排列的微纤维积聚,可伴Crooke透明变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呈ACTH阳性。④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此瘤罕见,不足1%。血浆中TSH升高。临床表现为甲亢或甲低。瘤细胞较小,PAS(+)。在电镜下瘤细胞颗粒小而圆、直径为50~150nm,密度不均匀。胞质中散在平行排列的微小管。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TSH阳性。⑤促性腺激素腺瘤:很罕见。血中性激素升高,临床上可有性功能失调,如阳痿、性欲减退等表现。很少单独存在,常与其他激素细胞如PRL细胞并存。分泌颗粒圆而小,直径150~250nm。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LH和FSH阳性。⑥多分泌功能细胞腺瘤:在临床上腺瘤内含有2种或2种以上的分泌激素细胞。有多种内分泌功能失调症状的混合征候。最常见的是GH+PRL,此外还有GH+ACTH,PRL+ACTH,PRL+LH或FSH,GH+ACTH+TSH。这些细胞可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出。⑦无内分泌功能细胞腺瘤:占垂体腺瘤的20%~35%。这种肿瘤临床上无明显内分泌失调症状。当瘤体较大时,可出现视交叉压迫和颅内压增高症状或伴垂体功能低下的症状。本瘤可包括大嗜酸性细胞腺瘤和未分化细胞瘤,Kovacs等又称裸细胞腺瘤。胞质较丰富,染色较淡,无特殊染色颗粒。瘤细胞围绕血管及间质,呈乳突状排列,有的可见腺样分化,或弥散生长,胞核圆,染色质丰富。瘤内血管或血窦较丰富,易发生出血。若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肿瘤内可含GH、PRL或GnH细胞,分泌颗粒小而稀疏,直径为50~200nm,无细胞排粒作用,所测激素多为糖蛋白类激素为α-亚单位。部分亚单位激素因无生物活性而无临床症状。

相关推荐

垂体腺瘤的诱发因素

根相关资料统计,垂体腺瘤发病率是7.5-15/10万。在正常死亡病人尸检过程当中,垂体腺瘤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从9%到65%不等。垂体瘤的检出率是非常高的,只是多数患者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而已。诱发脑垂体腺瘤有多种原因: 1.疾病家族史:没有证据显示垂体瘤有遗传因素,虽然一些研究表明垂体瘤也和一些固定基因突变相关。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 inggene,PTTG)是一种原癌基因,研究发现PTTG是一种很强的细胞转化基因,在垂体细胞的转化、垂体腺瘤的形成和生长过程中

垂体瘤的发病机制

垂体瘤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多步骤过程,至今尚未明确。主要包括两种假说:一是下丘脑调控失常机理,二是垂体细胞自身缺陷机理。前者认为病因起源于下丘脑,在下丘脑的异常调控下,引起垂体功能亢进、增生以致产生腺瘤;垂体腺瘤只不过是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的表现形式之一。后者则认为是垂体局部因素使垂体细胞功能亢进状态,进而形成腺瘤。目前越来越多学者支持垂体腺瘤始发于垂体本身,因为下丘脑释放激素的过度分泌,极少引起真正的腺瘤形成,而仅仅是刺激相应垂体内分泌细胞增生及相应激素的分泌增加;垂体微腺瘤切除术显

脑瘤治疗方法有哪些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特别是有脑疝症状者应紧急手术。对生长在不能手术切除部位的脑瘤,可施行姑息性手术(如脑脊液分流术)以暂时缓解高颅压,延长病人生命和为综合治疗创造条件。有的肿瘤可先行辅助疗法使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如先服嗅隐亭使垂体的泌乳激素腺瘤体积缩小后再用显微手术切除。 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方法之一,有时作为肿瘤部分切除后或化学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适用于下列对放射治疗敏感的脑瘤:垂体腺瘤、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细胞瘤、松果腺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血管

女性闭经是怎么回事 垂体性疾病导致的闭经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主要起源于垂体的前叶,30-40岁多见,患了垂体腺瘤后,垂体激素的异常分泌会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和脏器损害,肿瘤的压迫也会导致其他垂体激素的分泌低下,引起相关靶线的功能低下,从而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因此,垂体腺瘤在临床上的症状很多,既可表现为肢端肥大或巨人症,也可表现为闭经、溢乳或性功能低下等,少数人还可表现为甲亢或甲低,还有少数人无明显的内分泌失调症状,仅有视力视野改变。

伽玛刀治疗适合哪些疾病

1、海绵窦或颅底受侵袭的垂体瘤,术后残留复发或首选治疗。 2、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副反应或不愿手术的垂体微腺瘤患者。 3、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垂体腺瘤;(垂体大腺瘤与视束、视交叉间距>3- 5mm)。 4、由于年老或伴有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凝血障碍等)等不能耐受手术的垂体瘤患者。

脑垂体瘤需要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适合于肿瘤较小,对视力视野未造成影响的病人,口服溴隐亭就可以抑制垂体瘤的生长,一般对泌乳素型垂体瘤效果较好,但不能根治肿瘤。(药物治疗仅对一部分的病例有一定的疗效。如溴隐亭治疗PRL腺瘤、GH腺瘤,ACTH腺瘤,生长抑制素或雌激素治疗GH腺瘤,赛庚啶,甲吡酮治疗ACTH 腺瘤,无功能腺瘤及垂体功能低下者,采用各种激素替代治疗,均为姑息性治疗,可不同程度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本治愈,停药后症状复发,瘤体继续增大。)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指征是:视力视野严重障碍者、视力视野急剧恶化者、放射治疗

中医治疗垂体腺瘤

脑垂体瘤是常见的脑部肿瘤,虽然绝大多数多良性肿瘤,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还是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脑垂体瘤中西医治疗有各自的优缺点,由于不同患者的脑垂体瘤的病情,病程,患者体质等存在差异,所以应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符的方法。中医治疗脑垂体瘤的方法主要是针灸和中医中药,虽然中医中医治疗方法在改善缓解症状,延缓病情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具有一些局限性,所以不能盲目依托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进而避免延误病情。 脑垂体的手术,虽然手术的性质不是很大,但是后期的护理是相当的重要的,患者一定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安排

常见的体毛过多的疾病症状

1、嗜酸碱性垂体腺瘤 患有嗜酸性垂体腺瘤的妇女,阴部常发生多毛现象。出现手指象香肠样、牙床变厚、舌头肥大、性腺机能失调。 患有嗜碱性垂体腺瘤的妇女,阴部常发生多毛现象。出现脸部如满月、腹大如鼓、皮肤粗糙伴有闭经和高血压。 2、肾上腺皮质增生 患有肾上腺皮质过度增生及肿瘤的妇女,雄性激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体毛过多及阴蒂肥大。 3、多囊卵巢综合征 其特点是开始不多,出现闭经或月经稀发、肥胖、不孕等病情之后体毛、体毛明显增加。

垂体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垂体瘤的病因至今仍有争论,而不同患者的具体发病病因都各有区别。而了解垂体瘤需要从发病病因入手,那么,下面我们就有请专家为大家介绍一下垂体瘤的发病病因是什么。 1.垂体腺瘤对正常垂体组织的压迫及放射性治疗的损伤造成垂体功能低下,影响了人体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以至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进一步导致性腺功能低下,是常见的一种垂体腺瘤的病因。 2.泌乳素瘤,女性表现为停经、泌乳、不孕,男性表现为阳痿、性功能减退,这与高泌乳素血症抑制了促性腺激素的释放、降低了垂体反应性并减少睾酮生成有关,这种情况下单纯补充睾酮制剂是

垂体腺瘤的药物治疗

对于脑垂体腺瘤,90%以上的患者(无论是微腺瘤还是大腺瘤)都可以用多巴胺激动剂(短效制剂溴隐亭,长效制剂卡麦角林)控制PRL水平,使肿瘤的体积缩小。只有那些对该类药物过敏或不耐受、肿瘤压迫导致的急性症状需要急诊手术解压或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泌乳素瘤病人,才选择手术治疗。在服用溴隐亭治疗期间,应该逐渐增加溴隐亭的剂量,直到血清PRL水平降至正常水平以后,调整剂量长期维持治疗。 生长激素分泌型肿瘤的患者不论接受何种治疗,都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治疗目标:消除肿瘤,减少肿瘤的复发,GH达标,缓解临床症状,尽量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