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奶期间来月经要注意些什么
喂奶期间来月经要注意些什么
其实,很多妈妈还是会对产后第一次来月经有些惶恐哦。而且来势汹汹的“大姨妈”还是在喂奶的期间出现,那么妈咪们要注意哦!
注意一:产后恶露,并非月经
通常情况下,产妈在分娩后,产道会流出如月经一般的血状分泌物,这种由胎盘着床位置的出血,混着残留在子宫的蜕膜、组织碎片及黏液等分泌物,称为恶露。正常情况下,起初的4—5天,恶露量多且呈红色;产后一星期后,恶露量逐渐减少而变成褐色;第10天以后,颜色变得更淡,慢慢地由黄色转为白色,没有特殊的气味。恶露一般在产后4—6周消失。但有时少量褐色的恶露会持续到产后第1次月经来潮。所以,要分清楚是恶露还是月经哦!
恶露一般不超过月经量。如果流血持续两周以上,超过月经量或有血块,阴道流出物呈烂肉样组织或有腐败臭味时,应该及时求医。
注意二:常见的产后月经异常
1、阴道出血
由于产后的第一次月经通常是无排卵的周期,或是因功能不良的黄体诱导而产生的,而且此时卵巢对于性腺激素的剌激仍不太敏感,所以,诸如产后恶露一直滴滴答答流不停、偶尔会有不定期的反复少量出血,或是还在坐月子期间即有类似月经来潮的出血等各种异常现象很常见。
如果确定以前并没有服用会抑制子宫收缩的食物或药物,而且产后出院前的检查并没有发现会引起产后出血问题的情况,可在产后回诊时询问医师。如果在坐月子期间与之后,有经常或大量出血等情形,建议还是要立即就医,接受妇产科医师的诊断及治疗。
2、闭经
产后闭经的情况主要见于长期哺乳和产后大出血、感染所致的汉氏综合征;另外,体内泌乳激素过高也会抑制排卵而形成无月经。分娩前,孕妇体内的泌乳激素浓度虽然高,但是由于受到雌激素的影响,泌乳激素无法表现其作用。在胎盘娩出之后,泌乳激素的作用因体内雌激素浓度骤减而加强。一般而言,泌乳激素在生产两周后才会回复到孕前状态。但是在哺乳产妇体内,泌乳激素不但维持在高于孕前的状态,而且还因受到宝宝吸吮的反应而增加。哺乳性无月经的低雌激素甚至可维持180天之久。因此只要有哺乳,新妈妈的月经应该不会太早来。当然,不同人的差异性也很大。另外,部分产妇由于哺乳时间过长,结果导致子宫内膜萎缩性闭经。
另一种主要的闭经情况,产生在产后大出血伴休克、严重的产后感染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妇身上。这些症状可导致闭经,即所谓的汉氏综合征,此症还可累及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出现如消瘦、消化不良、畏寒、乏力、性器官萎缩、基础代谢低及毛发脱落等症状,需经医生诊治。
注意三:没有月经,也须避孕
处于产褥期的新妈妈即使没有月经,也能怀孕。因为能否怀孕,在女方来说,取决于有无排卵。排卵的恢复不一定是与月经的恢复同步的,特别是在月经刚恢复的几个周期,常常是无排卵的月经周期,但也有不少人在月经恢复之前就已开始排卵,尤其是不哺乳的妇女,排卵往往恢复较早。因此,产妇在哺乳期间性交,随时都可能因已恢复排卵而受孕。产后只要开始有性生活,就应当采取避孕措施。
哺乳期来月经正常吗
实际上,喂奶期间来月经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生理现象。产后来月经的时间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月经恢复得早的可能满月后月经就来了,晚的要到宝宝1岁后才恢复。一般情况下,不哺乳的妈妈通常在产后6-10周就迎来了“老朋友”,哺乳妈妈月经的恢复时间一般会延迟,有的哺乳期一直不来月经。
从医学角度来讲,根据子宫内膜的组织形态来推测,可能早在产后33-42天,卵巢就可排卵了。
研究资料显示,没有哺乳的产妇,有4O%在产后6周恢复排卵;到了产后8-12周,还没有恢复排卵及月经的产妇大约只占35%。哺乳的产妇,在产后12周约有25%会恢复排卵与月经,大多数哺乳产妇通常要到18周才完全恢复排卵机能。
不过,有时很难在临床上确定产后第一次月经的确切时间,而且少数产妇会在分娩后马上开始有少到中量的间歇性出血。
女性母乳期间来月经正常吗
喂奶期间来月经是正常生理现象。生宝宝以后,月经的恢复及排卵的时间都会受哺乳影响。不哺乳的妈妈通常在产后6—10周就迎来了“老朋友”。哺乳妈妈月经的恢复时间一般会延迟,有的哺乳期一直不来月经。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产后初次月经样阴道出血被很多妈妈视为月经来潮,其实通过基础体温测定,其中60%是无排卵的,严格地说是无排卵性月经,算不上是真正的月经。其出血量和持续时间较正常月经长得多,月经周期也不准,所以,很多妈妈产后的月经会有一段时间不正常。
喂奶期间来月经乳汁还有营养吗
其实,这种担忧是有根据的,因为一般月经来潮时,人体会发生相应的内分泌变化,因此母乳的成分会受到改变哦。我们都知道来月经时一般乳量会减少,乳汁中所含蛋白质及脂肪的质量也稍有变化,蛋白质的含量偏高些,脂肪的含量偏低些。也就是成分会发生变化,这种乳汁有时可引起宝宝消化不良症状,所以很多人都会强硬要求给宝宝戒奶。
事实上,月经来潮后乳汁质量并不会变差,但有时会比较浓缩,部分产妇乳汁的分泌会有所减少。而且乳汁的分泌很大程度上与宝宝的吸吮和产妇的饮食密切相关,所以适当增加宝宝每天的吸奶时间和次数可达到促进乳汁分泌的效果。新妈咪在月经期应多喝点汤水,这样乳汁就不会太过浓稠;同时多吃些鱼类、牛奶、禽肉等也能够帮助母乳分泌哦。
产后月经恢复是一个自然生理现象,而母乳喂养本身有利于子宫、卵巢复原,来月经并不影响乳汁的根本营养哦。
哺乳期妈妈来例假的注意事项
1、监测宝宝体重发育,不必急于断奶,如奶量确实不能满足婴儿需要,可添加辅食。
2、妈妈在经期多喝开水,多吃鱼、奶、禽肉、蔬菜和菜汤等。
3、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情绪放松和精神舒畅;适当增加哺乳次数。
4、两侧乳房均应吸吮并排空。
喂奶期间来月经好吗?专家谈观点:
哺乳期来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年轻妈妈们无须为此感到特别担忧,在经期也不必停止哺乳。经期护理工作与日常一样即可,但是需要注意在此期间可多补充营养。
喂奶期间来月经的注意事项
1、产后恶露,并非月经
通常情况下,产妇在分娩后,产道会流出如月经一般的血状分泌物,这种由胎盘着床位置的出血,混着残留在子宫的蜕膜、组织碎片及黏液等分泌物,称为恶露。
正常情况下,起初的4-5天,恶露量多且呈红色;产后一星期后,恶露量逐渐减少而变成褐色;第10天以后,颜色变得更淡,慢慢地由黄色转为白色,没有特殊的气味。恶露一般在产后4-6周消失。但有时少量褐色的恶露会持续到产后第1次月经来潮。
恶露一般不超过月经量。如果流血持续两周以上,超过月经量或有血块,阴道流出物呈烂肉样组织或有腐败臭味时,应该及时求医。
2、常见的产后月经异常
常见的产后月经异常,有不间断阴道出血和闭经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由于产后的第一次月经通常是无排卵的周期,或是因功能不良的黄体诱导而产生的,而且此时卵巢对于性腺激素的剌激仍不太敏感,所以,诸如产后恶露一直滴滴答答流不停、偶尔会有不定期的反复少量出血,或是还在坐月子期间即有类似月经来潮的出血等各种异常现象很常见。
如果确定以前并没有服用会抑制子宫收缩的食物或药物,而且产后出院前的检查并没有发现会引起产后出血问题的情况,可在产后回诊时询问医师。如果在坐月子期间与之后,有经常或大量出血等情形,建议还是要立即就医,接受妇产科医师的诊断及治疗。
第二种情况:
产后闭经的情况主要见于长期哺乳和产后大出血、感染所致的汉氏综合征;另外,体内泌乳激素过高也会抑制排卵而形成无月经。
分娩前,孕妇体内的泌乳激素浓度虽然高,但是由于受到雌激素的影响,泌乳激素无法表现其作用。在胎盘娩出之后,泌乳激素的作用因体内雌激素浓度骤减而加强。一般而言,泌乳激素在生产两周后才会回复到孕前状态。但是在哺乳产妇体内,泌乳激素不但维持在高于孕前的状态,而且还因受到宝宝吸吮的反应而增加。
哺乳性无月经的低雌激素甚至可维持180天之久。因此只要有哺乳,新妈妈的月经应该不会太早来。当然,不同人的差异性也很大。另外,部分产妇由于哺乳时间过长,结果导致子宫内膜萎缩性闭经。
另一种主要的闭经情况,产生在产后大出血伴休克、严重的产后感染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妇身上。这些症状可导致闭经,即所谓的汉氏综合征,此症还可累及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出现如消瘦、消化不良、畏寒、乏力、性器官萎缩、基础代谢低及毛发脱落等症状,需经医生诊治。
3、没有月经,也须避孕
处于产褥期的新妈妈即使没有月经,也能怀孕。因为能否怀孕,在女方来说,取决于有无排卵。排卵的恢复不一定是与月经的恢复同步的,特别是在月经刚恢复的几个周期,常常是无排卵的月经周期,但也有不少人在月经恢复之前就已开始排卵,尤其是不哺乳的妇女,排卵往往恢复较早。
因此,产妇在哺乳期间性交,随时都可能因已恢复排卵而受孕。据统计,在哺乳期受孕的妇女中,有一半是月经复潮以前受孕的。所以,产后只要开始有性生活,就应当采取避孕措施。
满月后,产妇就有恢复排卵的可能,所以,产后第一次性生活起就应采用避孕措施。适宜的哺乳期避孕方法可以是避孕套和单纯孕激素避孕针。单纯孕激素避孕针的使用方法是月经来潮第5天注射一针,以后每3个月一次。由于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使乳汁分泌减少、质量降低,还能进入乳汁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哺乳期的新妈妈不宜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
喂奶期间来月经怎么办
哺乳期会来月经吗
喂奶期间来月经是正常生理现象。生宝宝以后,月经的恢复及排卵的时间都会受哺乳影响。不哺乳的妈妈通常在产后6—10周就迎来了“老朋友”。哺乳妈妈月经的恢复时间一般会延迟,有的哺乳期一直不来月经。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产后初次月经样阴道出血被很多妈妈视为月经来潮,其实通过基础体温测定,其中60%是无排卵的,严格地说是无排卵性月经,算不上是真正的月经。其出血量和持续时间较正常月经长得多,月经周期也不准,所以,很多妈妈产后的月经会有一段时间不正常。
哺乳期间的妈妈在产后的月经恢复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产后多久月经才会来?这是个常见的问题。恢复的时间有早有晚,早的可在满月后即来月经,晚的要到宝宝1岁后才恢复。
妈妈用母乳喂哺宝宝,她们的排卵及月经恢复相对较慢,如果是未哺乳的妈妈,产后月经恢复时间就会比哺乳的妈妈快一些,大概快6-10周。大部分的产后妈妈在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月经量会比平时的多一些,等到第二次月经来的时候,基本会恢复正常,因此妈妈不必过分紧张,也无须治疗。
当月经来潮时,哺乳妈妈的乳量一般会有所减少,乳汁中所含蛋白质及脂肪的质量也稍有变化,蛋白质的含量偏高些,脂肪的含量偏低些。这种乳汁有时会引起婴儿消化不良症状,但这是暂时的现象,待经期过后,就会恢复正常。因此无论是处在经期或经期后,都无须停止喂哺。
喂奶期间月经不规律
一般来说,喂奶期间月经不规律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这是因为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的,多数不用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恢复,等到完全不哺乳了,慢慢就会恢复正常了。
哺乳期月经不正常平时的生活要注意,不要吃生冷辛辣或刺激性食物,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也可以找当地比较有经验的中医进行辨证治疗。哺乳期月经可能不规律,但会排卵,要注意避孕。可以用避孕套或上节育环。
来月经还能喂奶吗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哺乳期来了月经,母乳便没有营养,甚至对宝宝有毒,必须断奶。这种说法不科学。
正常情况下,产后11天至4个月母乳质量最好。月经来潮后,乳汁比平日浓缩,所含脂肪减少,蛋白质增多,这种乳汁对宝宝并无害处。
为了避免乳汁浓缩和成分改变,母亲在月经期可多喝点开水,多吃些鱼类、牛奶、禽肉和菜汤等。
产后4个月月经来潮亦不必断奶,奶量不够,可添加牛奶和米糊等辅助食品。如至产后8个月月经来潮,则可给宝宝断奶,逐日减少吃奶次数,增加辅助食品用量。
军训期间来月经能请假吗 军训期间来月经要注意什么
月经期间吃生冷的食物或者喝冷饮,会影响子宫的收缩,使经血排出不畅,导致痛经等问题。此外,经期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平衡失调,水钠潴留和抗利尿激素过多,很多女性往往会变得烦躁、焦虑。如果吃过咸的食物会加重水钠潴留,导致头痛、水肿等问题。
月经期间,女性体内的解酒酶比例减少,分解酒精的能力也相应下降。此时大量喝酒除了比平时更容易醉之外,酒精也难以排泄出去,并滞留在身体里造成伤害。而浓茶和咖啡中含咖啡因较高,容易导致痛经、经期延长或出血过多。同时,茶中的鞣酸在肠道与食物中的铁结合,进而影响铁质吸收,引起贫血等问题。
女性在月经来潮期间,阴道容易感染,子宫内壁相对脆弱,尽量避免减少剧烈运动,如若需要运动时及时跟教官反映情况,防止出现不适而导致妇科疾病,甚至因出血过多而导致头晕等症状。
酷热时节军训,对凉水的需求无疑是加大。可是,对于月经期的女孩子来说,就不要乱喝了。即使天气再热,也不要喝,否则到头来受苦的只有你自己。同时,不说洗澡,就连洗脸时也最好用温水。
喂奶期间来月经怎么回事
生宝宝以后,月经的恢复及排卵的时间都会受哺乳影响。不哺乳的妈妈通常在产后6—10周就迎来了“老朋友”。哺乳妈妈月经的恢复时间一般会延迟,有的哺乳期一直不来月经。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产后初次月经样阴道出血被很多妈妈视为月经来潮,其实通过基础体温测定,其中60%是无排卵的,严格地说是无排卵性月经,算不上是真正的月经。其出血量和持续时间较正常月经长得多,月经周期也不准,所以,很多妈妈产后的月经会有一段时间不正常。
女性在产后的月经恢复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产后多久月经才会来?这是个常见的问题。恢复的时间有早有晚,早的可在满月后即来月经,晚的要到宝宝1岁后才恢复。
从医学角度来讲,根据子宫内膜的组织形态来推测,可能早在产后33—42天,卵巢就可排卵了。研究资料显示,没有哺乳的产妇,有4O%在产后6周恢复排卵;到了产后8—12周,还没有恢复排卵及月经的产妇大约只占35%。哺乳的产妇,在产后12周约有25%会恢复排卵与月经,大多数哺乳产妇通常要到18 周才完全恢复排卵机能。不过,有时很难在临床上确定产后第一次月经的确切时间,而且少数产妇会在分娩后马上开始有少到中量的间歇性出血。
母乳喂哺婴儿的新妈妈,排卵及月经恢复较迟,有的要在一年后才来月经。大多数人第一次的月经量比平时月经量多,第二次月经就正常了,因此不必治疗。
喂奶期间来月经好吗
喂奶期间来月经好吗
哺乳妈妈在产后12周左右有可能会恢复排卵和月经,晚一点的可能需要18周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月经和排卵。因此喂奶期间来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代表哺乳妈妈身体不健康,也不会影响乳汁质量。
哺乳期来月经好吗?
哺乳妈妈在产后12周约25%会恢复排卵与月经,有的甚至孩子满月后即来月经,大多数要到18周甚至更长才完全恢复排卵机能。 还有研究表明,给婴儿添加辅食越晚,妈妈月经复潮时间越晚。 所以,哺乳期的月经复潮,并不表示乳母体质差或不健康,更不能表明乳汁的质量出什么问题了。只是月经来潮后,乳汁分泌量要比以往有所减少而浓缩,特别是哺乳在8~10个月以后的母乳,主要是脂肪减少,蛋白质增多。虽然不能满足宝宝的全部营养需求,但是这种母乳对宝宝并无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