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人容易中暑的原因

老人容易中暑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新陈代谢会变得缓慢,细胞更替的速度也会变得缓慢,同时细胞修复的能力也会下降。

所以,老人衰老的不仅是表面皮肤,而是内脏器官也在衰老,更重要的是年龄越大,肾气就会更加不足,因此,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年龄大的人比年轻人更怕冷,而且,老人不大象年轻人那样容易发高烧,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气血不足导致的。

这样说来,我老人对外界的温度感知力有所下降之后,他们就不太容易觉得热,有时候,明明是很热了,他们还会有些冷。

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说明老人在夏季不中暑,相反,老人一旦中暑还会比较严重,而且比年轻人更容易中暑。因为机体不能很快的将症状表现出来,也非常容易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那对于老人这样特定的人群夏季又该如何防中暑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根据美国专家的说法,65岁以上的老人特别容易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其中的原因包括肥胖症和其他一些慢性病等。一般老年人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容易比年轻人更肥胖,还有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也比年轻人的比例大很多,这些都会成为容易中暑的诱因。

对于一个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身体就会很难散热。尽管觉得不热,但是因为热量散发不好,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

老人的身体机能不断的下降,可能会是一些药物或者激素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会让老人的身体越变越不敏感,对温度的感知就小了。

那如何迅速发现中暑?如何读懂身体发给我们的信号呢?这些至关重要,对于中暑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诊治,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那老年人中暑有哪些信号呢?

体温极度升高(超过39.4摄氏度)、皮肤发红发热、皮肤干燥无汗、脉搏迅速且强劲、面色苍白、昏厥、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搏动性头痛、精神错乱、皮肤发凉潮湿和神志不清等。一旦发现,立即进行救治措施。

八种人群易中暑原因分析

第一种是在闷热的房间里容易出现的热射病。

病人会感觉到头痛、头晕、口渴,然后体温迅速升高、脉搏加快、面部发红,甚至昏迷。

第二种是日射病。

如果人们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就会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

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只有头部温度增加,高的时候可以达到39℃以上,然后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但体温不一定升高。

第三种叫热痉挛。

人在高温环境中,身体会大量出汗,丢失大量盐分,使血液中的钠含量过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

中暑症状有轻有重

在中暑的时候也有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高温环境下,人们首先可以出现“先兆中暑”,表现为多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这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如果上述症状加重,患者的体温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有可能是轻度中暑,需要及时处理,并休息。

重度中暑时,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症状,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8种人容易中暑

1.老龄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2.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长期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3.婴幼儿: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4.心血管病患者: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容易中暑。

6.感染性疾病患者: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7.营养不良的人: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8.正在服药的患者: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老人夏天怎样防止中暑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新陈代谢会变得缓慢,细胞更替的速度也会变得缓慢,同时细胞修复的能力也会下降,所以,老人衰老的不仅是表面皮肤,而是内脏器官也在衰老,更重要的是年龄越大,肾气就会更加不足,因此,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年龄大的人比年轻人更怕冷,而且,老人不大象年轻人那样容易发高烧,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气血不足导致的。因此。老年人对外界的温度的反应开始下降,可能对于年轻人已经感觉很炎热的夏季,老人可能都不觉得热,反而会觉得冷。

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说明老人在夏季不中暑,相反,老人一旦中暑还会比较严重,而且比年轻人更容易中暑。因为机体不能很快的将症状表现出来,也非常容易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那对于老人这样特定的人群夏季又该如何防中暑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根据美国专家的说法,65岁以上的老人特别容易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其中的原因包括肥胖症和其他一些慢性病等。一般老年人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容易比年轻人更肥胖,还有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也比年轻人的比例大很多,这些都会成为容易中暑的诱因。

对于一个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身体就会很难散热。尽管觉得不热,但是因为热量散发不好,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还有一些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过敏药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药物或是利尿剂)的老人也会很难保持身体凉爽。服用利尿剂,会导致人体中的水分流失,让高温造成的脱水效应更加恶化。也是导致容易中暑的原因。

那如何迅速发现中暑?如何读懂身体发给我们的信号呢?这些至关重要,对于中暑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诊治,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那老年人中暑有哪些信号呢?体温极度升高(超过39.4摄氏度)、皮肤发红发热、皮肤干燥无汗、脉搏迅速且强劲、面色苍白、昏厥、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搏动性头痛、精神错乱、皮肤发凉潮湿和神志不清等。一旦发现,立即进行救治措施。

老人中暑重在预防:

1.炎热的天气可用凉毛巾擦拭身体;用毛巾包好冰块在手腕、面部和脖颈处摩擦揉搓;

2.吃清淡饮食,多喝水。衣着要宽松、吸水。

3.远离酷热环境,在舒适凉爽的地方休息;炎热的城市最好还是呆在空调的环境下为好,避免剧烈的运动。

4.室内要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热天吃什么解暑 薏仁+绿豆+红豆+哈蜜瓜+西瓜

夏天会暑热夹湿气,致使很多人容易中暑;所以想要防中暑,可吃些清暑益气利湿的薏仁、绿豆与红豆,至于能清暑气水果则是有哈蜜瓜与西瓜,尤其是西瓜白色的部份,中医称之为西瓜翠玉,可以切下凉拌吃,也可以切片煮水喝,能够清暑气,改善中暑。

为什么老人更容易中暑

在高温环境验证体温变化会给老人带来危险,根据研究分析发现,在气温32.5摄氏度、湿度60%的环境中待上90分钟,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只上升0.17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34摄氏度,而75岁的老人则上升0.66摄氏度,相当于65岁老人的1.9倍。

如果气温进一步提高到35摄氏度,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上升0.24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45摄氏度,75岁老人则升高0.83摄氏度。此外,在这一温度环境下,20多岁的年轻人很快就能出汗,65岁老人要15分钟后才出汗,75岁老人则要30分钟后才出汗,而且后者的出汗量很少。

研究指出,人靠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体温,体温调节中枢统一调节皮肤内的温度传感信息和内脏、骨骼的深层温度传感信息,以保持稳定的体温。体温上升后,这一调节中枢就会发出排汗指令,从而降低体温。但是老年人感知温度的功能降低,体温超出一定水平后,出汗等体温调节功能仍然不能发挥作用,导致无法阻止体温上升。

因此,老年人不要只靠自己的感觉,还要根据温度计等客观工具了解气温和湿度,身边的人也要多关照老人。

8种人容易中暑

和普通人相比,有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老年人 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孕产妇 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婴幼儿 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心血管病患者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 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映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引起中暑。

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源,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 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 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什么人容易中暑 婴幼儿

婴幼儿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差,而且皮下脂肪较多,特别是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对散热不利。从而容易引起中暑。

哪些人容易中暑

中暑与人的体质、对热的耐受力、体温调节能力等因素有关。临床观察发现,孕产妇、婴幼儿及以下几类人容易中暑:

老年人: 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导致体质较弱的老年人散热功能降低而易中暑。

心血管病患者: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者: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所以容易中暑。

某些服药者: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会引起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感染性疾病的患者: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而作用于下丘脑产热中枢,使机体产热增强。还可使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进入血液,导致血管痉挛收缩,影响散热,引发中暑。

老人容易中风原因和症状

血压波动

人体由于受生物钟的影响,血压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通常情况下,人到夜间入睡后,血压会自然下降一定幅度,血流速度也随之减慢,于是便成了夜间发生中风的生理病理基础。

血液凝固性改变

有人通过连续抽血化验24小时血液黏度,发现人体在早晨2时至6时血液中儿茶酚胺、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红细胞压积以及黏度均相对增高,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加之人经过夜间长时间的睡眠,不吃不喝,没有补充水分,仍继续有肾小球过滤,导致血浆丢失,血液变得更加浓稠,黏度更大,因此易发生中风。

睡眠姿势

还有学者指出,可能睡眠时姿势的固定侧卧,使颈部扭曲,压迫颈动脉,造成供血减少或静脉回流不畅,与发生中风有一定关系。

脑中风的症状

1、头痛:无论是脑出血或脑梗死,头痛非常常见,亦是一个重要的脑中风症状和信号。

2、呕吐:一般是伴随头痛一起出现的,也非常常见,其特点是多为喷射状呕吐。如遇有呕吐咖啡色(酱油样或棕黑色)液体,表示病情非常为重。

3、眩晕:眩晕还多伴有呕吐或耳鸣,是脑中风的症状中比较常见的。

4、出现异常感觉:一侧肢体和面部的感觉异常。

5、口角流涎(流口水):出现口角斜、流口水或食物从口角流出的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6、突发的视感障碍:表现为看不见左或右的物体或视觉缺损,也可以表现为一过性的眼前发黑或眼前突然飞过一只蚊子的感觉。

7、突发的言语不清和吞咽呛咳症状:表现为病人说话不清,吐词困难,喝水或吞咽时呛咳。

9类人易中暑

老年人。老人的皮肤汗腺逐渐萎缩,且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

孕产妇。女性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能力差,皮下脂肪又多,对散热很不利。

心脏病患者。天气炎热会加重心脏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体热不能及时散发,很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糖友的身体对温度的变化反应迟钝,尽管热量已经积聚在体内,但自觉症状出现得较晚,因此容易中暑。

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会产生内源性致热原,机体还会释放使血管收缩的物质,不利于散热而致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营养素缺乏会使得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患者易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很容易中暑。

正在服药的人:服用抗过敏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会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

建筑工人、交巡警等在室外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

要预防中暑,衣着最好选浅色的棉、麻、丝类,外出戴太阳镜、太阳帽,打遮阳伞。夏天要多补水,绿茶、绿豆汤、酸梅汤、淡盐水都是不错的解暑饮料。通风不畅易中暑,电扇能改善通风,但不要直吹人体。

为什么老人更容易中暑

日本每年因中暑而死亡的人中,65岁以上老人约占80%,而75岁以上老人占到60%。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公布研究结果说,根据模拟演算,在一定气温和湿度环境内,75岁的高龄老人与65岁的老人相比,前者的体温调节功能较低,体温上升幅度是后者的近两倍。

在气温32.5摄氏度、湿度60%的环境中待上90分钟,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只上升0.17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34摄氏度,而75岁的老人则上升0.66摄氏度,相当于65岁老人的1.9倍。

如果气温进一步提高到35摄氏度,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上升0.24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45摄氏度,75岁老人则升高0.83摄氏度。此外,在这一温度环境下,20多岁的年轻人很快就能出汗,65岁老人要15分钟后才出汗,75岁老人则要30分钟后才出汗,而且后者的出汗量很少。

人靠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体温,体温调节中枢统一调节皮肤内的温度传感信息和内脏、骨骼的深层温度传感信息,以保持稳定的体温。体温上升后,这一调节中枢就会发出排汗指令,从而降低体温。但是老年人感知温度的功能降低,体温超出一定水平后,出汗等体温调节功能仍然不能发挥作用,导致无法阻止体温上升。

次研究确认了70多岁老人更容易中暑的一个原因。因此,老年人不要只靠自己的感觉,还要根据温度计等客观工具了解气温和湿度,身边的人也要多关照老人。

为什么老人更容易中暑

日本每年因中暑而死亡的人中,65岁以上老人约占80%,而75岁以上老人占到60%。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公布研究结果说,根据模拟演算,在一定气温和湿度环境内,75岁的高龄老人与65岁的老人相比,前者的体温调节功能较低,体温上升幅度是后者的近两倍。

由于在高温环境验证体温变化会给老人带来危险,名古屋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平田晃正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日本和加拿大研究人员调查得出的体温数据,制作了计算气温和体温上升关系的公式,并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分析。

他们发现,在气温32.5摄氏度、湿度60%的环境中待上90分钟,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只上升0.17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34摄氏度,而75岁的老人则上升0.66摄氏度,相当于65岁老人的1.9倍。

如果气温进一步提高到35摄氏度,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上升0.24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45摄氏度,75岁老人则升高0.83摄氏度。此外,在这一温度环境下,20多岁的年轻人很快就能出汗,65岁老人要15分钟后才出汗,75岁老人则要30分钟后才出汗,而且后者的出汗量很少。

研究人员指出,人靠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体温,体温调节中枢统一调节皮肤内的温度传感信息和内脏、骨骼的深层温度传感信息,以保持稳定的体温。体温上升后,这一调节中枢就会发出排汗指令,从而降低体温。但是老年人感知温度的功能降低,体温超出一定水平后,出汗等体温调节功能仍然不能发挥作用,导致无法阻止体温上升。

平田晃正说:“此次研究确认了70多岁老人更容易中暑的一个原因。因此,老年人不要只靠自己的感觉,还要根据温度计等客观工具了解气温和湿度,身边的人也要多关照老人。”

8类人夏季最易中暑

①老龄人

由于老人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②孕产妇

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长期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③婴幼儿

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④心血管病患者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⑤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容易中暑;

⑥营养不良的人

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⑦正在服药的患者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⑧感染性疾病患者

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哪些人容易中暑

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还不够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差,而且皮下脂肪较多,尤其是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对散热不利。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的萎缩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衰退, 使散热不畅。

产妇:由于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终日呆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炎热会使人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地转移至皮肤而在体内积蓄,便容易中暑。

冬天会中暑吗

中暑是指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体内的体温调节出现了紊乱情况。特别是颅脑病患者、老弱人群、产妇尤其容易发生中暑。中暑严重会引起抽搐、死亡、永久性脑损害、肾脏衰竭。

冬天温度不高,一般在室外很难发生中暑的情况。但是冬天室内的温度高,空气流通不良,这也会引发“冬季中暑”。常见的中暑原因有:小孩子保暖过度;洗澡中暑;空气流通差;饮料喝多也会中暑。

冬季中暑在小孩子容易见到。家长给孩子过度的保暖,但是新生儿是通过皮肤散热,一旦被悟得过久,宝宝散热能力受到影响,身体的温度就会升起。这种情况下,婴儿需要加速呼吸排放热量,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快,水分消耗快,长时间的高热持续,会导致体内环境、新陈代谢紊乱。

相关推荐

夏季容易中暑怎么办

中暑是高温影响下常见的疾病,其原理是: 正常人体温通过大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得到平衡,恒定在37。C左右。 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靠出汗、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还可通过循环血流,将深部组织的热量带至上下组织,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 如果人体在不通风闭塞环境工作,或烈日曝晒、高温环境下重体力劳动,流汗太多,补充水与盐分不够...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当体内有过量热蓄积,就会使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高热中暑中暑可分为: 1、先兆中暑中暑者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

中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容易中暑的大多为缺乏体育锻炼、穿紧身、透气性差的衣裤、睡眠不足、饮酒、饥饿以及突然进入旅游热区和高温环境人群。部分有散热障碍的人群也容易中暑,如过度肥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人群。

这6种孩子容易中暑

1、超重、肥胖的孩子,这类孩子体内含水量较少,心血管系统负荷重,容易中暑。 2、患有急性病期间,如发热、胃肠炎等,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3、有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孩子。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负荷加重,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4、营养不良的孩子,因为容易脱水使血压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出现中暑。 5、有脑功能障碍的孩子,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及时调

孕妇夏天中暑了怎么办

孕妇中暑原因和危害: 孕妇妊娠期间,由于孕妇的生理负荷加大,机体代谢产热增多,而且她们的皮下脂肪层比任何时候都要厚,这一切都不利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如果再碰上居住环境狭小、不通风,就很容易发生中暑。孕妇中暑轻则头晕、胸闷、多汗、恶心,重则高热、昏迷、抽搐,不仅严重影响孕妇的健康,对胎儿的危害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孕妇中暑后急救措施: 1、如发现产妇有中暑的症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通风较好的凉爽处休息。 2、解开衣服,多饮些淡盐水或服十滴水、仁丹、解暑片、藿香正气水等,短时间内即可好转。 3、出现高烧、

预防中暑 中暑最易盯上这几类人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需要提醒的是,喝冷饮并不能防止中暑,还会使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更高。 熬夜或睡眠不足7~8小时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功能,不利于散热。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热,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此外,身体有大块肌肉的人,运动时产热的量比一般人多,是中暑高危人群。 压力大、有强迫性格、事事求胜者,夏季容易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生理

冰水喝多了有什么坏处 更容易中暑

冰水喝多了会使人更容易中暑。这是因为喝冰水的时候身体的体温快速下降,而使体内的热量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排泄,大量的余热堆积在体内而使人更容易中暑

经期发烧是怎么回事 中暑引起发烧

炎炎夏日本身是容易中暑的季节,而处于月经期间的女性朋友身体更加虚弱,对外界的抵抗力差,这个时候再加上高温的“熏陶”,难免容易中暑而出现发烧,头晕恶心呕的症状。 处理方法:中暑后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哪些人容易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是中医的说法,并且表现的症状是很明显的。因此,可以及时发现症状并且加以调理。 先天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者。脾胃虽为后天之本,但若是先天体质虚弱、根基不牢,也会引起后天的脾胃虚弱、中气不足。 劳倦过度,忧思日久者。身体和精神上的过度劳累都会损伤脾气,脾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肢体失养,出现神疲乏力等中气不足的症状。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者。所谓“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也就是说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会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运化失常、中气不足。

老人中暑应该注意什么

夏日炎炎,老年人由于口渴等感觉变迟钝,往往难以发现自己出现脱水症状,所以更容易进入“隐性脱水”状态,也就更容易中暑。老年人在炎热的夜晚也不爱开空调,加之睡前为避免起夜也常常不敢多喝水,所以中暑的危险更大,有时在室内就出现中暑。 水分这样补充,在1升水中加入40克砂糖、3克盐,就可以制成既补充水分又补充盐分的补液。由于这种糖盐水更容易补充体液,所以即使在睡前饮用,也不会导致老人起夜的次数增加,可以放心饮用。 家中常备解暑药 老人独自在家,需要时刻注意下列信号:体温极度升高(超过39.4摄氏度)、皮肤发红发热

老人容易失眠原因

一、生理因素 ①睡眠生理改变,易醒;晚期阶段睡眠深,不易醒。老年人的早期阶段加长,晚期阶段缩短,所以易醒。 ②褪黑素缺乏,有维持睡眠节律的功能,老年失眠患者,血循环的褪黑素减少,高峰出现延迟,也会影响睡眠。 ③睡眠过早,早睡早醒。 二、病理因素 ①性格欠完美、焦虑、紧张等,是失眠的常见原因。 ②器质性疾病(男性前列腺肥大、女性尿失禁)、心脏病、关节炎、帕金森氏病、停经、癌瘤等。 ③服用多种药物、服药多,有些药物可干扰睡眠。 ②不安性腿动综合征,老年人多见(约20%),可有麻木、蚁走、针刺等感觉。 ③阵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