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异常警惕糖尿病
出汗异常警惕糖尿病
一、出汗异常警惕糖尿病:
皮肤多汗常见,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而多汗,有时甚至大汗淋漓。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多汗原因之一。所以,当临床碰到诊断不明、皮肤多汗时,不要忘记查查尿糖、血糖和相关项目,力求早期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专家通过对比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活检取得的皮肤组织显示,糖尿病患者负责汗腺调节的去神经支配以及腺周神经存在损伤,同时,汗腺支配指数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排汗异常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糖友的生活质量。在治疗上首先要着眼于血糖的控制,血糖控制不理想是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血糖乃至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是不容忽视的。
二、案例:
超市管理员余阿姨今年44,爱出汗,稍稍活动一下就满身大汗。尽管同事们开玩笑说她爱出汗可以在工作表现上占便宜,但她为此烦恼得很。后来去医院做了一个检查,最终确诊患有糖尿病。
专家解读:
糖尿病患者有出汗的特点,就是头面部和躯干大汗淋漓,但四肢不出汗。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糖尿病患者多汗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多汗是糖尿病患者临床较常见的症状之一。汗液增多一般表现为对称性,以手掌、足底、腋窝、鼻尖、前额等处最明显。患者出汗多时,首先应该注意是局部的还是全身性的,还要看汗液的颜色和气味,再看是否合并有其它疾病以及伴随的症状。
少人都知道,汗液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钠,出汗多应当多补充食盐,但对出汗后应当补充钙却有所忽略。
据研究每1000毫升汗液中含钙1毫克当量。在平时每天由汗液中丢失钙仅15毫克并不十分重要,但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员,每小时从汗液中丢失钙在100毫克以上,这个量几乎占钙总排出量的30%,很容易导致低钙血症。病人手足抽筋,肌肉抽搐,长期钙缺乏会导致成人患软骨病,易骨折,以及经常腰背和腿部疼痛。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夏天气候炎热,人处于高温之下,多汗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在气温低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就应考虑是一种病态了。但糖尿病患者同时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通过血糖检查和尿糖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为了防止出汗后低血钙,糖尿病患者应当在生活中摄取足够的钙,多吃些含钙的牛奶、乳制品、鱼类、海产品及绿叶蔬菜等食物。此外,还应提高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
三、出汗异常除了排除糖尿病外,还需要警惕以下病症:
佝偻病
多汗是佝偻病的症状之一。让孩子多晒太阳,科学补钙和维生素D等,是治疗佝偻病的根本。
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也有多汗现象,进入更年期的女性,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多汗。
甲亢
一般来说,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代谢加快,周围血流量增加,必然会促进机体的散热,出现多汗症状。
因此,出现多汗症状时要及时就诊,对症治疗。
如何警惕糖尿病的发生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营养、适量的体力活动、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时间。人们经常会产生误区的是饮食和营养的摄入,要么认为营养越多越好,要么以为吃得少就可以使血糖增加不明显。其实这两种态度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是糖尿病患者或健康人,每日摄入的营养都应以满足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和热量为标准。
有些生活中的“美味佳肴”往往并非对健康有益,因此不宜多食。当然也不必要餐餐“粗茶淡饭”,丧失享受生活的乐趣。每个人都应计算并了解自己每日所需的营养成分和定量。
一个人的标准体重计算公式为:身高(cm)-105=体重(kg),然后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每天活动量计算所需总热量。一般轻体力劳动者按30-35kcal/kg体重计算、中度体力劳动者按35-40kcal/kg体重;重体力劳动者按40kcal/kg以上计算。
三大营养成分提供的热量比例按碳水化合物(主食)50%;脂肪(食用油)30%;蛋白质(瘦肉、鱼、虾、蛋)20%比例。此外保证每日进行一定量的体力活动,使得体重达到并保持在标准体重的上下5%。对于已经患糖尿病且已经开始药物治疗者,更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调整。
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 皮肤干痒
别以为皮肤瘙痒就是皮肤有毛病,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中也有皮肤小信号。如皮肤又干燥又发痒,脖子腋下皮肤都发黑,要警惕糖尿病的发生。专家指出,这类皮肤问题与血糖低下身体脱水有关。
夜尿多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
因血糖过高,尿中有大量糖排出可引起溶质性利尿。
此外,因为血糖升高,机体水分严重缺乏,病人会觉得口渴,并一直喝水,也会造成多尿。
老年糖尿病患者起夜多是很正常的,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体内肾功能造成了影响,要警惕糖尿病肾病。
因此,糖友出现夜尿多,要警惕是否肾脏出现了并发症。
警惕糖尿病黄昏现象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从半夜开始分泌并逐渐增加,至凌晨时分泌达最高峰,而在下午又有第2个分泌高峰。基础胰岛素分泌在体内主要受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都具有拮抗胰岛素降血糖、促进内源性葡萄糖生成的作用。正常人的机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可以随着这些拮抗激素的升高而增多,即在凌晨与下午各有1个胰岛素基础分泌的高峰,而在半夜与上午就分泌较少,这样非糖尿病患者正常的血糖水平总是能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3.6-5.9mm01/L)。
而糖尿病患者常由于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消失,会在凌晨与下午有两个很难控制的高血糖期,这分别称为“黎明现象”与“黄昏现象”。即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出现的高血糖称“黎明现象”,在傍晚时出现的高血糖称“黄昏现象”。 “黄昏现象”并不少见,只是没有规范的诊断标准,因而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通常认为,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2.0mmol/L者,应考虑有“黄昏现象”;但也有的患者“黄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是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诊断时需排除饮食、运动、情绪和低血糖等因素的影响。
注重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 饮食,将午餐分两次吃,血糖可能得到控制。
2 午餐后2小时运动30-60分钟,每分钟步行100步为一个运动单元,可消耗热量80-100卡,降低血糖1.0-2.0mmol/L。
3 将胰岛素应用改为早餐前用短效,中午用诺和灵30R,晚饭前用短效或口服降糖药,对控制“黄昏现象”有利。
4 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黄昏现象”较多,最好使用胰岛素泵。
5 早晚餐前用磺脲类降糖药,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
6 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午餐前用赛庚定4-12毫克,该药为一种抗组织胺药,有抑制生长激素作用,3-7天见效。必舒胃(哌仓西平)是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有抑制生长激素分泌作用,50-100毫克早餐前服用。
7 根据血糖情况,晚餐前的胰岛素可提前1-2小时注射。
8 中午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黄昏现象”,应注意调整,或加服安定药消除精神紧张。
但注意,这些知识可以指导患者了解糖尿病规律。但是精准治疗一定要在专业诊断下实施治疗。
手指麻木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
如果经常感觉到手指发麻,并且伴有酸痛的症状,需要警惕糖尿病,一般情况下,手指麻木通常是糖尿病周围神经出现病变的重要表现。
警惕糖尿病的危害
血糖控制不好会有很多合并症,如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可以发展到全身从头到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如糖尿病肾病、病足、心脏、脑梗、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眼部病变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危及生命。
因此,患者只要控制好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威胁不大,但是如果发生了并发症,患者就要多加警惕。急性并发症(糖尿病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昏迷等)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器官,影响患者的生活,对患者的生命有很大的威胁。
患者要积极控制好血糖,选择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以避免并发症对患者的损害。患者可选用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糖尿病,细胞移植术是如今较为先进的治疗糖尿病的技术。
头面部爱出汗警惕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有出汗的特点,就是头面部和躯干大汗淋漓,但四肢不出汗。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糖尿病患者多汗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多汗是糖尿病患者临床较常见的症状之一。汗液增多一般表现为对称性,以手掌、足底、腋窝、鼻尖、前额等处最明显。患者出汗多时,首先应该注意是局部的还是全身性的,还要看汗液的颜色和气味,再看是否合并有其它疾病以及伴随的症状。
少人都知道,汗液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钠,出汗多应当多补充食盐,但对出汗后应当补充钙却有所忽略。
据研究每1000毫升汗液中含钙1毫克当量。在平时每天由汗液中丢失钙仅15毫克并不十分重要,但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员,每小时从汗液中丢失钙在100毫克以上,这个量几乎占钙总排出量的30%,很容易导致低钙血症。病人手足抽筋,肌肉抽搐,长期钙缺乏会导致成人患软骨病,易骨折,以及经常腰背和腿部疼痛。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夏天气候炎热,人处于高温之下,多汗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在气温低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就应考虑是一种病态了。但糖尿病患者同时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通过血糖检查和尿糖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为了防止出汗后低血钙,糖尿病患者应当在生活中摄取足够的钙,多吃些含钙的牛奶、乳制品、鱼类、海产品及绿叶蔬菜等食物。此外,还应提高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
警惕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大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引起尿毒症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可能仅有微量白蛋白尿,因此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微量白蛋白尿经过若干年可发展成明显蛋白尿,而此时患者可见尿泡沫增多。遗憾的是,一旦临床明显蛋白尿形成,有一半患者约在5年里就可能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如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则肾功能下降速度更快。
一定要定期检查小便和肾功能。糖尿病患者明确诊断后,不仅要重视血糖的控制,而且要定期检测小便和肾功能,不要以为血糖控制好了就万事大吉,许多人虽然血糖控制不错,但仍有可能发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肾脏损害。
要积极治疗高血压。因为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后,更容易导致动脉硬化,从而加重肾脏的损害。患者应在家里备有血压计,天天多次测量血压,血压控制不良往往是加速肾脏功能恶化的重要诱因。
要积极治疗微量白蛋白尿。由于早期微量白蛋白尿没有症状,所以要定期随访检查,一般近3个月检测一次,如病人有浮肿、高血压或视力减退,则更应重视肾脏功能的定期检查。早期微量白蛋白尿是非常容易控制的,而控制好微量白蛋白尿,可以显着延缓肾功能恶化的速度。
要戒烟。临床研究表明,吸烟不仅对心血管不利,而且可促进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故糖尿病患者应下决心戒烟。
糖尿病患者应注重合理营养。营养治疗是控制糖尿病重要的基础性措施。然而临床上发现,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营养治疗的原则把握不好,要么不重视,要么过于控制饮食,导致营养不良。近年来,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在老年人当中相当普遍,低蛋白血症可加速肾功能的减退。
早期发现有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优先考虑腹透而非血透。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管条件较差,如果选择血透,透析效果相对不太理想。但是,如果本身有腹腔黏连、腹部做过手术、皮肤出现感染、慢阻肺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进行腹透,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其他治疗方案。
怎么都吃不胖是什么原因 糖尿病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会以为跟胖人有关,其实瘦人也同样会得糖尿病。医学上总结糖尿病人有“三多一少”的特点,即多食、多饮、多尿、消瘦。
所以,如果有些人吃得多喝得多还不胖,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也应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进行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