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疏导身患疾病的老年人心理
正确疏导身患疾病的老年人心理
老年人的就诊心态和心理疏导需要
就诊病人因不知自己得了何种疾病,就医心切,加上环境陌生,需要相关检查,因此情绪紧张、焦虑,心理负担加重,这时护士应该主动接待,热情指导,诚挚相助,力求使病人适应变化的环境,让病人感到亲切和温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紧张情绪,使病人安心治疗。
对于复诊病人,尤其诊断未明确的病人,其内心焦虑,此时病人期望得到同情、关心、帮助和尊重,同时又希望尽早明确诊断和受到医疗保护,护士对此应尽量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给病人以心理安慰,同时应善于开导,解除患者的顾虑。
对慢性病患者,除叮嘱其坚持药物治疗外,要根据不同对象做好康复指导,并且用案例鼓励病人,增强其对治愈的信心。患者年老体弱,就诊时往往行动不便,护士应以儿女般的心情尊重、关怀老人,当老人走路不便时,应主动上前搀扶,如无陪护人员,应帮助陪送或指明路线,使病人感到温暖如家。
心理疏导主要措施
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医护心理学的学习,善于研究不同层次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提高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素质的能力,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热情、温和、细心、耐心、认真周到的态度对待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老年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宗旨,以热情周到的心态,做到面带微笑、积极主动、亲切自然、精神饱满、巧妙沟通,以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及家属,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引导患者、服务患者,消除其陌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疾病
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前提下,由于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首要问题。
对当今各种生活方式病,预防胜过治疗,促进老上人心理健康,就成为预防各种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并不强,研究发现,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黄昏心理: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无价值感: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碍: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
6、老年性精神病: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枸杞对人体有啥好处 强身
老年人也应该要多吃枸杞,中老年人身体素质是比较差的,身患疾病的中老年人平时不爱运动,气色看起来并不好,枸杞可以起到养生的功效,经常性的吃枸杞对身体很有好处。
常见的老年人心理疾病
老年性格异常:大多数性格异常表现为容易发怒,疑心重重,好管闲事,语言.罗嗦,常伴有妄想、幻觉、吝啬或无端慷慨,前者较多。妄想具有虚构倾向,其内心缺乏真实感,常喜欢“珍藏”一些废弃物,如搜集纸盒、布条.医学上称为“收藏癖”。
老年人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疑病症。例如:常怀疑得了某某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疾病或癌症),稍有不适便夸大症状,且有l/3病人伴有焦虑和恐怖。为此,病人常食欲不振、睡眠障碍,进一步可发展为忧郁症。对这类病人应主要采取心理治疗,详细解释十分必要。同时应及时治疗躯体疾病,否则精神异常难以消除。另外,应适当吃一些镇静剂。
情感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忧郁症或躁狂症,前者多见,后者少见。总的来说与其他精神异常相比,这类病人还比较少见。其主要表现是情感淡漠,终日惶惑使病人莫衷一是,主意全无,食欲减迟,睡眠减少。
老年性精神分裂症:很少见,尤其在60岁以后首次发病者更少。此类精神病分为三种类型:①以往有分裂症,晚年仍保持有发作特点,但症状常减轻,当有诱因时,可加重。②晚发性分裂症,即60岁以后第一次出现精神症状,具有性感妄想,性感幻觉障碍,但发作时间短,妄想和幻觉常在晚间明显。③缓慢进行性连续型。发病日期很难确定,既往可能有神经症或类似人格变态的表现。一般来说,妄想在进入老年期以前便已形成,整个病程时间较漫长。
老年病人心理异常对策
一是否认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病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既往身体较健康,没有患过什么大病的病人;另一种是自己年龄大了,行动本来就不方便,如再患病便害怕儿女们嫌弃自己而不承认自己有病。有的甚至不相信医护人员,不配合治疗、护理等等。
二是自尊心理。
老年人特别是当他们生病以后,很容易滋生失落感和没落感。他们不愿别人说他们老,喜欢别人恭维他们。要求子女、儿孙百依百顺,以此来显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使自尊心理得到满足。
三是孤独心理。
老年人闲散在家,离开了几十年忙碌而有规律的工作岗位,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特别是身患疾病时,以及本来性格就比较孤僻、不善言谈的老年病人。
男性心理健康的营养素
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
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都与童年缺少父母之爱有关。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青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晚年幸福的关键。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单指情爱,还包括关怀、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帮助和支持等。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爱,心理会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障碍或疾患。
第二种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渲泄和疏导。
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慰,都只能暂暂时缓解心理矛盾,求得表面上的心理平衡,治的只是标,而适度的渲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这种渲泄应当是良性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否则会恶性循环,带来更多的不快。比如,当你心情压抑时,可以去踢足球,把火发在他们身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对亲人和好友诉说,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这就是渲泄。与此同时,也希望有人帮助自己解开心里的疙瘩,或帮助出出好主意。渲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渲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盘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盘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2、黄昏心理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3、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惧怕外面的世界。
4、无价值感
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5、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6、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假如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惧怕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
儿女必知老人的五个不喜欢
1、不喜欢孤单
老人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2、不喜欢赋闲
人在年轻时,经常希望老年时会衣食无忧,不用再劳作。但是真正老来闲下来就会发现,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因而老了就更应该有点事儿做,哪怕帮人送送报、收收水电费,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3、不喜欢变故
有一句话叫做安度晚年,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不思饭不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解。
4、不喜欢封闭
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5、不喜欢疾病
人老体弱,一些疾病经常会侵袭老年人的身体,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越发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坏的心情极易引起疾病的恶化,如此反复,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老年朋友,心理健康非常的重要,子女要多考虑老人的心理感受,多为老人着想,多和老人交流,可以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并进行疏导,让老人不再有心理的问题,希望大家多注意。
老年人有哪些常见心理疾病?
1、黄昏心理: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无价值感: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碍: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
6、老年性精神病: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老年人怎样正确面对疾病
一、老年人怎样正确面对疾病
如今老年人患病的比率越来越高,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疾病老人们心力交瘁,如何才能正确对待疾病呢?
1、患慢性病也要定期就诊
不少老人了解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或“久病成医”,在家里备了小药箱,认为慢性病在家治疗既省事又省钱。还有的慢性病患者,凭着自己多年看病吃药得来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的“他人经验”给自己开处方,这样做隐患很多,弊大于利,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
2、看病要有全科意识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增大,而老年人通常是哪儿不舒服就看哪科,专科医生往往也只看本科病种,缺少全科意识,这样对老年人十分不利。
3、别把心理问题不当病
抽样调查显示,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大脑功能的退化,使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而这些老人却很少去看心理医生。心理问题现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
老年痴呆症心理护理方法 心理疏导
老年人患痴呆症初期,是心理变化最复杂,情绪最多变的时间段,患者会因为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困扰变得悲伤抑郁,失去生活信息。这时候家属尤其要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顾虑,多与老人心理交流,鼓励他们诉说心中的苦闷,针对性进行疏导。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热议的社会现象。那么,你知道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吗?对于老人的照顾,并非只有物质才是最好的。作为晚辈,照顾家中的老人应该及时注意到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根据老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有效地疏导老人的心理,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据了解,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某种程度上,心理疾病甚至可以引起生理上的疾病。
1、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决定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是老年期最为重要的健康标准之一。老年人认知功能正常表现为:感知觉、定向力(即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正常;记忆力正常,除良性遗忘(对事件的某些细节准确回忆存在困难)外,不出现明显的记忆损害;思维逻辑清晰,做事果断,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及决策能力;具备一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并能及时更新保持平和的心态。
2、保持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能否正确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也会产生不愉快甚至抑郁情绪。心理健康的老年人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而又稳定的情绪,并能适度宣泄不愉快的情绪,通过正确评价自身及客观事物而较快稳定情绪。
3、良好的适应能力
许多老年人不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总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老年人退休后,有充裕的时间去构建新生活,比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等就是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平台。此外,电视广播、网络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新知识的机会。所以,老年人应坚持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