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
1.孩子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别,或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
2.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家长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认得以完成。
3.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适当时机,如洗澡、睡前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引导孩子要保持自体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不应回避,宜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言语和方式予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解决和满足。
5.父母自身行为的模范也很重要。父母之间感情真挚、融洽,道德高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会使孩子热爱人生,热爱生活,正确对待性的问题。
6.对常遇到的问题应恰当予以理解。如人是怎样出生的?可以从植物开花结果讲起,接着联系到人的性与生殖,也可以从动物的生殖活动进行示范性比喻。浅显地介绍人类生殖的生理,有助于孩子弄清问题。进行性教育时既要如实相告,又不能太复杂;既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又要把一些具体细节很自然地延迟到孩子的未来生活中去了解。
女童的生殖应注意什么呢
保护娇嫩的外生殖器,避免损伤。女孩的内裤要宽松,不要吊裆,以免刺激外阴。正确对待女孩的手淫和"夹腿综合征'对女孩进行适时适度的性教育。性教育要从小做起,应该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如植物的开花结果,打雄后的母鸡产下的鸡蛋能孵出小鸡等实例,科学地使孩子懂得两性的结合能孕育出新的生命。让孩子了解性是生命之源。适时地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和两性的差别。要从逐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把两性生理上的差别让孩子知道,教育她们懂得爱护自己,爱护身体的各个器官,特别要保护好自己的生殖器,不能被人触摸。要防止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受到"性抑制",譬如孩子在抚摸或玩弄生殖器时,就责难或打骂,或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不予回答或叫骂,而要善加诱导、耐心教育。
儿童性教育最大的绊脚石
1、家长成了儿童性教育的最大障碍
家长在对儿童做性教育时遇到的困惑可分两大类:一是因为观念守旧。中国长期处于一个性禁锢的文化环境中,性是一个敏感话题。父母年轻时,就没接受过教育,如今咋跟孩子说性?突破羞涩重点是在父母如何去改变观念。观念就像把无形的枷锁时时影响父母的行为教育举止。二是因为知识匮缺。许多家长不知该怎么说,于是将责任推给学校。但学校应试教育压力大,课表太满排不进去。此外,性教育涉及到性隐私,而孩子们的发育有早有晚,学校难以做到有针对性。
所以,家长要摒弃“羞于谈性、耻于谈性”的禁锢,不仅应向孩子传授人体结构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还应该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在面对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其实往往是父母自己想得过多,才羞于回答或者含糊其词。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自然真实、且趣味明了地告诉孩子答案。同时父母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互动通过老师去了解孩子在校时的行为表现,共同找出适合孩子的性教育方式。好让学校和家长的性观念不会滞后,跟上孩子的成长发育的需求。
2、农村儿童性教育严重的让步乱象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是当代中国社会遇到普遍性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在接受到家庭性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心理健康成留守儿童最大问题。而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塑造。这使得使得整个社会在追求农村硬性教育设施的完善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而性教育又是一个不可绕过和忽略的心理问题。
简而言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性教育。首选要改变整个社会“羞涩”的传统观念,同时还要认识到早期的性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时期,而且还体现在人的整个一生之中。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怎么让父母、学校和社会扭成一股绳,劲往一块使。而不是任何一方互相推让,任何一方的让步都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此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共识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三方有效沟通和配合才能让更多优质资源转移到农村教育发展上来。多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缺失的根本所在。
儿童性教育的缺失给孩子们的的生活跟其他的身体方面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因此家长们的重视了。
家长怎么样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家庭是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儿童性教育的启蒙老师。做父母要懂得如何向孩子进行教育。父母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去进行:
孩子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别,或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
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父母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认得以完成。
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适当时机,如洗澡、睡前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引导孩子要保持自体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要讲究技巧
儿童对性问题比较敏感,但又不愿多求教父母,很多少年儿童的性知识不是来自家长、学校,而是在与同伴的交流或者是从书刊影视中得来的。从这些渠道得来的性知识往往会带给孩子不正确的引导,而许多性心理障碍都植根于童年时期,因此,性教育应该开始于儿童和少年时期,家长应积极参与性教育,使孩子从小就得到正确的性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对孩子进行不同内容的性教育。5岁前的孩子,性教育主要是解决性别认同问题。家长应在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有意地把女孩扮成男装或将男孩扮成女装,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
5~7岁的孩子,在求知欲驱使下常对男孩与女孩的差异感到迷惑不解,会向父母提出各种问题,此时父母应该根据自然现象,简单明了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能过分详细地讲述性、生殖等情节,如果讲不透,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会更觉得神秘。
7~14岁的孩子,这期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较系统的性知识教育。在同青春期之前的儿童谈性时,可借助自然现象、童话、寓言故事,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性教育内容穿插其中。家长可以从植物开花结果讲起,接着联系到人的性与生殖。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位漂亮的姑娘春天把西瓜种子种到地里,之后她每天都给种子浇水、施肥,种子慢慢长出绿色的叶子。到了夏天,叶子上结出了小花,花谢了就变成了小西瓜,小西瓜越长越大就变成熟透的香甜可口的大西瓜,这个时候就可以摘下来吃了。妈妈在肚子里也种了一粒种子,在妈妈的精心哺育下,这粒种子慢慢长大,十个月后就变成了一个小人,然后妈妈就把他摘下来,于是这个世界上就出现了活蹦乱跳的宝宝。家长还可以在看《动物世界》等节目时,用动物的生殖活动进行比喻,和孩子谈蝴蝶的交配,金鱼或鸡、猫的繁殖等,以帮助孩子理解性知识,可避免直接、详细地介绍人类的性行为,避免给这个年龄的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在性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须进行性道德教育,帮助少年控制自己萌发中的性冲动,防止性过错行为的发生。
14~18岁的孩子,这期间父母应主动关心询问孩子的性困惑。有一位男孩睡觉时遗精,他认为是生病了,非常担心,又不好意思告诉父母,自己在书摊买来不健康的书籍想从中找到答案。一日,母亲整理他的房间时,发现孩子在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母亲这才意识到该告诉孩子一些正确的性知识了,但是父母都不好意思向他讲性知识。最后,这位母亲买来有关的青春期性知识的书籍放在孩子的桌上,并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性心理障碍如何预防
正确的性教育是预防的最重要的社会措施,性教育必须从儿童开始,父母既不能对孩子的性发育进行放纵和诱惑,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性禁忌和性封闭;既不能让孩子接触色情事物,也不能使其对性产生恐惧和罪恶感或其他不良印象,并予以适当的引导和科学的解释。
1.性心理教育 目前青少年时期的性心理教育工作已逐步开展,但对其重视的力度依然不够,根据目前国内有关该问题的教育趋向,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 儿童期性别角色教育:角色是社会在文化与个人关系中产生的,是与某一特定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自古以来,由于男女不同性别构成的特殊性,使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对男女性别角色都逐渐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如男女着装,婚姻,性心理,性行为和性道德都有特定的规范,性别错扮(因家庭长者对子女错误的异性期盼和装扮)和性别角色行为误导影响了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人的心身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性别角色的健康教育,应从4个方面着手:给予正确的角色期盼和性别角色装扮,使子女能根据自己的服式,颜色等装扮来识别性角色;要予以正确的性别角色行为引导,根据儿童性别特点开展有益于性别形成的游戏活动,注意男女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避忌,不做与该性别角色相悖的事情,从小形成与性别角色相适应的男子汉与姑娘行为;给予相应性别角色的知识教育(性知识,性道德)和心理诱导;家长要认真扮好自身的性别角色,给子女做好榜样。
(2)性知识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进行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解剖,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知识教育,青少年甚至大学生的性知识目前主要来源于科普书刊和文艺宣传,极少得到父母及社会的关注和指导,因此,青少年时期性知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3) 性道德教育:性道德是指规定每个人性行为的道德规范,性道德渗透在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及社会道德之中,性道德标准应具备自愿的原则,无伤原则,爱的原则,具备性道德观念,可以正确控制生理本能表现出的性要求,而不造成对他人的骚扰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可以使自己的恋爱及以后的家庭组成沿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性道德教育应贯穿于青少年时期品德教育之中,具有高尚品德及情操的青年人,一定会有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当发现孩子的某些性偏离倾向有频发或固定趋势时,应及时处理,此时态度要严厉,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协助处理,经过耐心的解释和教育,并结合环境调整,其异常性行为可得到完全纠正。
2.性身份障碍的预防
(1)建立恰当的母子关系,母婴接触过程中,既要避免接触过少,也要避免接触过分,尤其是男孩,应该为其创造“父子认同”的机会,避免母子间“共生”关系延续过长。
(2)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性身份指定和符合其生物学性别的行为训练有较重要意义,使每个儿童都有健康合理的家庭生活,尽量避免某些亲子关系紊乱,也有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
(3)注意社会环境的影响。
3. 性偏好障碍的预防 预防工作应从儿童期开始,大力提倡科学的性教育和性知识的普及,创造合理的异性接触环境,父母,家长应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及教养方式,清理整顿文化市场,避免不良文化的诱惑,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出现的早期性偏好障碍倾向,应在正面引导的基础上,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4. 性指向障碍的预防 青春期前是预防同性恋的最佳时期,预防要首先弄清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否容易促使其发育成为同性恋者,以及时发现有同性恋倾向的儿童,对于不能认同自己性别,或不能与同性伙伴建立满意关系的儿童,要高度注意,对于有同性恋倾向的儿童,家庭要十分重视,及时处理,不可认为孩子幼小而掉以轻心。
多动症怎么进行家庭教育
由于如今患上多动症的儿童有很多,所以许多家长开始对多动症这种疾病关注起来了。孩子得了多动症后,除了要带去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外,在家里的时候家长要懂得教育孩子,这对孩子多动症的康复很重要。那么,多动症怎么进行家庭教育呢?
一、要求必须切合实际。
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之前,首先应该对疾病的特点进行了解,然后在根据患儿的病情,找出相对应的辅助治疗方式,然后耐心的进行纠正。对孩子的态度一定不要像对正常儿童那样,过于严苛会让患儿心理产生很多压力,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适当的教育,合理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二、把过多精力引导起来。
日常生活中,多动症患儿都会伴随活动过多的症状,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对患儿进行正面的指导,让她们将过多的精力予以释放。比如说一些体育活动,都可以使过多的精力宣泄,不仅能够缓解多动行为,还能够让患儿舒缓内心的紧张情绪。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做一些非常危险的动作。
三、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着重培养患儿的注意力,可以从静坐开始锻炼。布置一项简单的任务,让患儿去完成,根据反应逐渐延长时间,像看书、讲故事等。当孩子的行为有所进步的时候,可以予以适当的奖励,并鼓励其继续坚持。
上文详细介绍了多动症怎么进行家庭教育,多动症的发生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了解多动症的人都知道该病会有多大的危害,因此,在发现孩子得了多动症,家长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积极应对。
儿童性教育四个小窍门
性教育有窍门可循
不单独去你得不到帮助的地方;不要独自呆在僻静的地方;外出活动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尽量避免黑夜单独外出;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跟不认识的 人外出……这些都是家庭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家庭性教育一定要涉及到性别、隐私的范畴,这是家长最薄弱的环节,这方面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教育。
1、性教育从两岁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起性别意识,让他们知道男女有别。
性教育可以从两岁开始,爸妈同孩子一起洗澡的时候,就是教孩子分辨男女和怎样保护自己的最佳时间。比如, 就是告诉孩子,这些器官是女宝宝的,那些器官是男宝宝的,不能乱碰别人,也不能让别人碰这些隐私部位。“我一般建议家长跟女宝宝说,你有一个小妹妹,这个小妹妹好脆弱,需要你的保护。”
2、让孩子了解身体
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有些家长会觉得不好意思,说得含含糊糊。“其实,这种关键部位不仅要让孩子有正确认识,还要告诉他们,这些地方除了爸爸妈妈帮你洗澡时以及医生检查时,其他任何人不能看、不能碰。”郭嘉说。
“还要告诉孩子,只要涉及到身体的隐秘部位,大人、老师的话不是都对的,老师的要求不是非要完全要听。”黄家良提醒道。
3、告之孩子什么是不恰当的触摸
家长平时要与孩子讨论不同种类的触摸的区别,让孩子区分清楚什么是好的触摸,什么是不恰当或有害的触摸,还有哪些触摸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
好的触摸是孩子喜欢的,如父母亲的拥抱,朋友的手拉手;不恰当(或有害的)触摸是儿童想停止的触摸,如打、拍、踢或触摸儿童的隐私部位;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触摸,是让孩子感到迷惑或不舒服的触摸。教育孩子,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触摸时,要迅速离开,跑向人多的地方。
4、要坦荡地说性
家长告诉孩子防范**的知识时,郭嘉医师建议家长尽量用科学的语言告诉孩子一些常识,不要用含糊的,遮遮掩掩欲语还休,这样孩子才会很自然地接受知识,才会有坦荡的心态而不会有羞耻感,也不会觉得这个话题不可言说。
造成孩子吃饭太挑食的原因是什么
(1)母亲的饮食习惯,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孕期得母亲的饮食喜好通过羊水影响着胎儿,例如:母亲在孕期喜欢吃辣椒,一般孩子出生后接受辣椒味道就比母亲不吃辣椒的孩子容易得多。
(2)孩子到了一岁时,因为进入了第一反抗期,由于自我意识加强,处处显示“自我”的力量,所以可能会坚持自己的意愿而出现“挑食、偏食”的行为。
(3)孩子因为娇生惯养,喜欢吃什么食物就要求家长给他买,零食一大堆了,或者是甜食太多,这样到了正餐时间孩子吃饭就不会有食欲,也就不会饿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偏食和挑食的习惯。
(4)家庭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孩子,尤其是孩子出生一年内是味觉发育得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对某种事物的偏好,贯穿日常生活中,活着家长不喜欢的食物在家中不吃,或言谈举止中吐露出不喜欢某种食品,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暗示,造成孩子也不喜欢这种食物,使得孩子失去品尝多种食物的机会。
(5)疾病的原因:一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会造成孩子缺乏营养物质,如:锌、铁、铜造成孩子的食欲减退,寄生虫的感染、严重的营养不良,这些原因也是造成孩子出现挑食和偏食的坏习惯养成。
(6)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例如:红霉素有降低食欲的副作用。
(7)在吃饭的过程中,家很脏训斥孩子似的孩子情绪不佳,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和味道的选择,造成孩子心情受到影响,出现排斥吃饭甚至不吃饭的现象。
科学和健康的性观念
性作为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贯穿人的一生始终。每一个人的性行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否则将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性文化建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中国人的性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与性有关的
社会现象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青少年性早熟引发的性教育问题、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大量增加,未婚先孕人数增多,卖淫嫖娼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性病艾滋病不断蔓延,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生活节奏加快引发性功能障碍增加,性观念混乱,等等。因此,弘扬性科学,倡导性文明,普及性教育,促进性健康,乃当务之急
性教育有七大误区
误解一:性教育导致过早发生性行为。专家认为,据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清楚地显示,性教育不仅不会导致性行为过早发生,反而能导致推迟的、更负责任的性行为。
误解二:性教育剥夺了儿童的“天真无邪”。专家认为,在幼年时获得科学准确、与年龄相适应的、完整的正确信息,是所有儿童和青少年的权利。由于缺乏这些正确信息,儿童和青少年会从他们的同伴、媒体或其他信息来源得到相互矛盾、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而优质的性教育通过提供正确信息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使儿童及青少年免受错误信息的误导。
误解三:给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父母和广大家庭的事情。专家认为,我们必须要承认父母在性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且家庭在性健康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仅仅有家庭的教育是不够的,而政府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为优质的性教育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工具和材料。
误解四:家长会反对学校开展性教育。专家表示,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和教育机构度过大部分的时间,因此学校是他们学习性、艾滋病毒及性病传播感染知识的非常恰当的环境。而且,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教师是最合格、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提供者。
误解五:性教育只适合年轻人而不适合年幼的儿童。专家表示,性教育包括了一系列的合作关系,不仅是性关系。要在儿童采取性行为之前,让他们知道和认识这些关系。
因此从小就需要一些技能来了解他们的身体、关系及情感。性教育奠定了这个基础——例如,学习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了解人类生殖的原则、探索家庭和人际关系、学习例如安全和信任的概念。这些可以按照儿童的年龄增长逐步建立起来。
误解六:教师们也许愿意进行性教育,但是会感到不舒服、缺乏技能或害怕去做。专家表示,训练有素和积极进取的教师是进行高质量性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明确学校政策及课程,是对在课堂中进行性教育的教师的最大支持。
误解七:性教育已经包含在其他学科中(生物学、生活技能等)。专家表示,在许多地区,各部门、学校及教师已经在应对改善性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性心理障碍日常预防
正确的性教育是预防的最重要的社会措施,性教育必须从儿童开始,父母既不能对孩子的性发育进行放纵和诱惑,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性禁忌和性封闭;既不能让孩子接触色情事物,也不能使其对性产生恐惧和罪恶感或其他不良印象,并予以适当的引导和科学的解释。
1.性心理教育 目前青少年时期的性心理教育工作已逐步开展,但对其重视的力度依然不够,根据目前国内有关该问题的教育趋向,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儿童期性别角色教育:角色是社会在文化与个人关系中产生的,是与某一特定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自古以来,由于男女不同性别构成的特殊性,使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对男女性别角色都逐渐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如男女着装,婚姻,性心理,性行为和性道德都有特定的规范,性别错扮(因家庭长者对子女错误的异性期盼和装扮)和性别角色行为误导影响了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人的心身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性别角色的健康教育,应从4个方面着手:给予正确的角色期盼和性别角色装扮,使子女能根据自己的服式,颜色等装扮来识别性角色;要予以正确的性别角色行为引导,根据儿童性别特点开展有益于性别形成的游戏活动,注意男女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避忌,不做与该性别角色相悖的事情,从小形成与性别角色相适应的男子汉与姑娘行为;给予相应性别角色的知识教育(性知识,性道德)和心理诱导;家长要认真扮好自身的性别角色,给子女做好榜样。
(2)性知识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进行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解剖,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知识教育,青少年甚至大学生的性知识目前主要来源于科普书刊和文艺宣传,极少得到父母及社会的关注和指导,因此,青少年时期性知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3)性道德教育:性道德是指规定每个人性行为的道德规范,性道德渗透在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及社会道德之中,性道德标准应具备自愿的原则,无伤原则,爱的原则,具备性道德观念,可以正确控制生理本能表现出的性要求,而不造成对他人的骚扰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可以使自己的恋爱及以后的家庭组成沿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性道德教育应贯穿于青少年时期品德教育之中,具有高尚品德及情操的青年人,一定会有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当发现孩子的某些性偏离倾向有频发或固定趋势时,应及时处理,此时态度要严厉,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协助处理,经过耐心的解释和教育,并结合环境调整,其异常性行为可得到完全纠正。
2.性身份障碍的预防
(1)建立恰当的母子关系,母婴接触过程中,既要避免接触过少,也要避免接触过分,尤其是男孩,应该为其创造“父子认同”的机会,避免母子间“共生”关系延续过长。
(2)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性身份指定和符合其生物学性别的行为训练有较重要意义,使每个儿童都有健康合理的家庭生活,尽量避免某些亲子关系紊乱,也有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
(3)注意社会环境的影响。
3.性偏好障碍的预防 预防工作应从儿童期开始,大力提倡科学的性教育和性知识的普及,创造合理的异性接触环境,父母,家长应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及教养方式,清理整顿文化市场,避免不良文化的诱惑,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出现的早期性偏好障碍倾向,应在正面引导的基础上,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4.性指向障碍的预防 青春期前是预防同性恋的最佳时期,预防要首先弄清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否容易促使其发育成为同性恋者,以及时发现有同性恋倾向的儿童,对于不能认同自己性别,或不能与同性伙伴建立满意关系的儿童,要高度注意,对于有同性恋倾向的儿童,家庭要十分重视,及时处理,不可认为孩子幼小而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