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不满6个月用抗生素或致肥胖
婴儿不满6个月用抗生素或致肥胖
婴儿在6个月大之前使用抗生素,日后可能成为肥胖孩子
研究涉及1991年和1992年出生的一万多人,长期跟踪这些人的健康和发育状况。
研究发现,儿童如果在出生后6个月内用过抗生素,体重和身高的比值大于没有这一经历的儿童。两类孩子在出生后10到20个月间差异不明显。当孩子38个月大时,用过抗生素的儿童体重超标可能性比没用过抗生素的孩子高22%。
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在出生后6到14个月内用过抗生素,日后体重指标与同龄人没有明显差异。
过去20年超重婴儿比例增加2/3 孩子越早超重越有可能变成大胖子
据报道,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对12万名6岁以下幼儿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在过去20年里,婴儿患肥胖症的比例大幅增加。年龄不足6个月的婴儿中,超重婴儿的比例增加了近2/3,达到10%。
有研究现实表明:孩子越早开始超重,长大后成为一个胖子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孩子在大约5岁半的时候,体重和身高的比值应该达到一生中的最小值。体重正常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通常是苗条的,甚至偏瘦的。如果不是这样,以后孩子减掉多余的重量就相对困难了。研究表明孩子在5岁时如果体重超重或者肥胖,要比他10岁时超重更容易增加成年患肥胖症的危险。
算一算 你的宝贝超重了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脂肪过度堆积以至于影响健康和正常生活状态称为肥胖。根据下面的公式,先来测测你的孩子是否处于肥胖状态吧! 1~6个月幼儿: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月龄×600 7~12个月幼儿: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月龄×500 1岁以上:标准体重(千克)=年龄(岁)×2+8 计算标准体重(千克)的一般公式=身高(厘米)-105 具体而言,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19%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可称为肥胖。
6个“帮凶”让你的宝贝不知不觉变肥娃
爸爸妈妈都胖吗?
如果父母都胖乃至父母各自家庭都有肥胖的遗传史,那么孩子肥胖的可能就会比较大。而且如果出生时是巨大儿,由于先天因素,这样的孩子身体中的脂肪细胞数就可能会比其他孩子多,因此儿童期肥胖的几率也就更大些。不过如果父母双方都苗条的话,儿童时期的小胖子成年后长成体型标准的大人的机会会大一些。
吃了一大盘蔬菜还是一小个炸鸡腿?
所吃食物的种类有时比数量还重要。油炸煎烤的食物、饮料、快餐、甜食,奶油制品,这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也是最吸引孩子口味的,但它们同时也是最能导致肥胖的食品——高热量食物。也许孩子吃的东西量并不多,但热量绝对值大,这就很容易导致发胖。
“下午茶”的小小爱好者?
吃东西也要讲究时间。在减肥瘦身的团体中有一种说法是“下午4点以后不要吃东西”,它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人体在一天之中代谢热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早晨、上午比较高,下午之后就比较少了。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晚饭前及后吃的零食太多(或吃的东西热量过高),这些食物就极容易在安静的夜晚被“充分”地被消化吸收并在体内囤积成脂肪。
狼吞虎咽吃饭香?
家长们特别喜欢看着孩子狼吞虎咽地吃饭,把他表扬为“吃饭香”;或者大口大口吃完饭的孩子让家长觉得更省心。其实肥胖的问题与吃饭的速度也会相关。当人吃饭的时候,食物经过消化,使得血液里的血糖和血脂升高,反应到大脑,从而使人产生饱腹感。因此,吃饭吃得快的话,身体还来不及消化食物,在血糖和血脂得以升高给大脑发出“饱”的信号之前,由于饥饿而被饕餮的食物就全都吃进去了,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吃多了。
他也是个“沙发土豆”?
不好的饮食习惯除了会导致胃肠疾病外,也会引起肥胖。边看电视边吃饭,以及边看电视边吃零食的“沙发土豆”式生活,都是孩子很容易形成的有害的饮食习惯。电视会吸引孩子的大部分注意力,使得孩子在无意之间吃进很多东西,而且看电视就是坐着不动,这种久坐更加可怕。
越来越懒了?
其实,热量之所以会囤积为脂肪,就是由于它们没有被消耗掉,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消耗<摄入”。因此,运动量不够,是儿童发胖的关键。之所以1~3岁的孩子不太容易发胖,除了因为他们年龄小、家长照顾更加精细、涉及的高热量食物会相对少一些之外(例如饮料、巧克力、油炸食品等),就是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动得比较多;而4岁以后,孩子不仅会接触到大量的“垃圾食品”,而且惰性会逐渐增长,运动量很可能就会减少下来(除了一些天生比较好动活泼的孩子)。
感冒用药的注意事项
感冒发烧不可以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是能够杀死细菌,对于感冒病毒来说一点用也没有,经常使用抗生素还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导致滥用抗生素,所以我们不要再孩子发烧的时候使用抗生素。
孩子发烧了,选择退烧药需要注意,孩子只有在发烧达到38.5度以上的时候才能够选择使用药物进行降温,并且间隔时间最少六个小时以上,同时只要是体温降下来就需要立刻停药。小于三个月的婴儿不要用药物降温,需要采取物理的方法降温。不同的退烧药不能够并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对患儿刺激性和副作用较大,不建议使用。肌内注射不良反应较多,除非体温过高,一般不主张使用。发热时间超过1周甚至更长,或者原因不明的发热,一定要就医检查,以确认发热是否因为结核病菌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等引起。
为什么虚胖的孩子容易得病
有些白白胖胖的孩子虽然惹人喜爱,可是平时容易生病,稍不留意便会感冒咳嗽,得了病还很不容易治好,平时喉咙里经常痰鸣漉漉,父母亲为此费了不少脑筋。
为什么虚胖的孩子容易得病呢?据检查了这些孩子后的分析,发现他们血液中抗体不足,而且还常常伴有贫血或缺锌。抗体是人类战胜病原微生物的一项重要“武器”,它能制止病原菌的活动,还能中和毒素,缺少抗体便会削弱人体的抵抗力。缺铁不仅会影响制造抗体的淋巴细胞繁殖,还会削弱白细胞消化细菌的能力;缺锌更会妨碍淋巴细胞的成熟,使之无力与病菌作斗争。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缺少抗体和缺铁、缺锌呢?原来他们平时往往以吃奶糕为主,奶糕的主要成分是米粉和面粉(有的加一些黄豆粉),其中蛋白质含量较少,铁、锌也不足,主要含大量的淀粉。长期吃奶糕会使婴儿缺少蛋白质及铁、锌等微量元素,而蛋白质是制造抗体的原料,原料不足抗体也就减少了。奶糕所含的大量淀粉除了供应能量外,多余部分便转化成脂肪贮存在婴儿的皮下、腹壁和内脏的间隙,使婴儿显得白白(贫血)胖胖(皮下脂肪过多),实际抗病能力差。为了要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应及时添加辅食品,保证充足的睡眠并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
孩子过胖也是一种病
小胖墩,这是现在经常看到来形容身材较为肥胖的儿童,有的人觉得孩子胖胖的也可爱,但是儿童肥胖也是一种病。
造成儿童肥胖的原因
1、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度进食、快速进食、喜吃甜食、油炸及多油脂类食品;
2、运动不足;
3、具有家族肥胖症的遗传史;
4、下丘脑部发生病变如炎症、创伤、肿瘤等;
5、内分泌代谢失调;
6、心理因素,如父母离异、亲属死亡所致的精神创伤等。
对于儿童肥胖症的治疗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矫治;
2、加强运动;
3、饮食调整;
4、加强健康教育;
5、坚持控制增重的指导思想,不使用用“减肥”或“增重”的观念。
在治疗中应做到四禁忌
禁忌采用饥饿疗法;
禁忌短期(3个月)快速减重;
禁忌服用“减肥食品”、“减肥药品”或“减肥饮品”;
禁忌采用手术、物理治疗等介入性手段去除脂肪。
俗话说得好:“一分预防胜过十二分的治疗”。预防才是降低肥胖发生率的关键。儿童患单纯性肥胖症有三个关键时期,因此首先应重点做好此三期的预防工作:
孕末期:正常孕妇在妊娠过程中,体重增加10-12公斤,其中在孕7-9个月所增加的体重为孕期前6个月的总和,每周可增加350-400克。所以,孕妇在孕期末不要过度营养,以免因胎儿生长过快而生出肥胖儿;
哺乳期:小儿在2-3个月时,不少家长生怕婴儿吃不饱而过早地给婴儿添加米粉、奶糕等食物,导致婴儿发胖。有资料提示,出生3个月内体重增加3公斤以上的婴儿,在他5-15岁时将会显着肥胖。如婴儿在6-8个月时有肥胖趋势,则应适当减少奶制品入量,可吃淀粉类事物,并增加水果和蔬菜类食品。
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第2个高峰期,由于各种激素水平的提高,造成小儿食欲旺盛,可能会因摄食过多但缺乏运动而致肥胖。所以此期应使儿童正确认识肥胖的危害性,坚持体育锻炼。
究竟可不可以跟宝宝玩举高高呢 可以跟宝宝玩举高高吗
举高高是许多爸妈与宝宝爱玩的游戏,不过这样的动作会不会导致婴儿摇晃症候群呢?
其实一般正常的举高高游戏并不会有危险,因为爸妈大多只会举几次就将宝宝放下来了,除非是连续举了大约10分钟以上,或是很大力地举(像是往上抛一样),才比较会有危险。
虽然偶尔玩一下举高高不用太担心,不过还是提醒爸妈,为了保险起见,最好还是等到宝宝满4~6个月以上再玩举高高比较安全;
不满4~6个月如果想玩举高高,一定要支撑着宝宝的头颈部,而且动作也不能太激烈(注意不能跟新生儿玩举高高喔!)
宝宝满6个月以后,颈椎的肌肉发展比较成熟,宝宝的反射性也比较好,倘若是一般正常的活动,爸妈比较不用再担心发生婴儿摇晃症候群了;
1岁以后,颈椎肌肉则发展得更成熟、更稳固。但是即使宝宝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跟宝宝玩举高高也建议不要持续太久,不要玩超过10分钟,并且不要太大力。
半岁前用抗生素哮喘危险高
科学家发现,如果婴儿在生命头几个月就接受一个疗程的抗生素治疗,那么日后罹患不可治愈型哮喘的危险会增加40%。为了治疗难治感染而接受第二个疗程抗生素治疗的婴儿,其哮喘危险会增加70%。
科学家表示,即便哮喘家族病等因素可以解释一些孩子罹患哮喘的原因,但是,小儿使用抗生素与儿童期哮喘之间依然存在密切关联。儿童期,男孩哮喘发病率比女孩更高,但是青春期时,女孩哮喘几率比男孩高。多项研究暗示,小儿过早使用抗生素是导致哮喘的关键因素之一。
很多小儿因为胸腔感染而接受抗生素。但是一些专家认为,导致日后哮喘危险增加的正是小时候的胸部感染,而非抗生素惹的祸。另一些专家认为,哮喘家族病史更可能是增加哮喘危险的病因。
科学家调查了1400名儿童,目的是为了探明小儿使用抗生素是否会导致6岁前哮喘危险升高。新研究特别关注6个月大之前因为非胸腔感染而使用过抗生素的孩子。研究还涵盖一些无哮喘家族病史的孩子。
科学家发现,半岁前使用抗生素会扰乱小家伙肠道保护性微生物的平衡,婴儿肠道的这些微生物具有防病作用。早期保护性微生物(特别是肠道中的微生物)对于儿童期成熟而平衡的免疫系统非常必要。而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会改变孩子肠道菌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失衡,抗过敏反应能力削弱。
新研究负责人表示,新研究结果提醒广大医生,婴儿(特别是对于那些低危险患儿)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
婴儿不满6个月用抗生素或致肥胖
婴儿在6个月大之前使用抗生素,日后可能成为肥胖孩子
研究发现,儿童如果在出生后6个月内用过抗生素,体重和身高的比值大于没有这一经历的儿童。两类孩子在出生后10到20个月间差异不明显。当孩子38个月大时,用过抗生素的儿童体重超标可能性比没用过抗生素的孩子高22%。
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在出生后6到14个月内用过抗生素,日后体重指标与同龄人没有明显差异。
过去20年超重婴儿比例增加2/3 孩子越早超重越有可能变成大胖子
据最新报道,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对12万名6岁以下幼儿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在过去20年里,婴儿患肥胖症的比例大幅增加。年龄不足6个月的婴儿中,超重婴儿的比例增加了近2/3,达到10%。
有研究现实表明:孩子越早开始超重,长大后成为一个胖子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孩子在大约5岁半的时候,体重和身高的比值应该达到一生中的最小值。体重正常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通常是苗条的,甚至偏瘦的。如果不是这样,以后孩子减掉多余的重量就相对困难了。研究表明孩子在5岁时如果体重超重或者肥胖,要比他10岁时超重更容易增加成年患肥胖症的危险。
算一算 你的宝贝超重了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脂肪过度堆积以至于影响健康和正常生活状态称为肥胖。根据下面的公式,先来测测你的孩子是否处于肥胖状态吧! 1~6个月幼儿: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月龄×600 7~12个月幼儿: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月龄×500 1岁以上:标准体重(千克)=年龄(岁)×2+8 计算标准体重(千克)的一般公式=身高(厘米)-105 具体而言,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19%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可称为肥胖。
6个“帮凶”让你的宝贝不知不觉变肥娃
爸爸妈妈都胖吗?
如果父母都胖乃至父母各自家庭都有肥胖的遗传史,那么孩子肥胖的可能就会比较大。而且如果出生时是巨大儿,由于先天因素,这样的孩子身体中的脂肪细胞数就可能会比其他孩子多,因此儿童期肥胖的几率也就更大些。不过如果父母双方都苗条的话,儿童时期的小胖子成年后长成体型标准的大人的机会会大一些。
吃了一大盘蔬菜还是一小个炸鸡腿?
所吃食物的种类有时比数量还重要。油炸煎烤的食物、饮料、快餐、甜食,奶油制品,这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也是最吸引孩子口味的,但它们同时也是最能导致肥胖的食品——高热量食物。也许孩子吃的东西量并不多,但热量绝对值大,这就很容易导致发胖。
“下午茶”的小小爱好者?
吃东西也要讲究时间。在减肥瘦身的团体中有一种说法是“下午4点以后不要吃东西”,它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人体在一天之中代谢热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早晨、上午比较高,下午之后就比较少了。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晚饭前及后吃的零食太多(或吃的东西热量过高),这些食物就极容易在安静的夜晚被“充分”地被消化吸收并在体内囤积成脂肪。
狼吞虎咽吃饭香?
家长们特别喜欢看着孩子狼吞虎咽地吃饭,把他表扬为“吃饭香”;或者大口大口吃完饭的孩子让家长觉得更省心。其实肥胖的问题与吃饭的速度也会相关。当人吃饭的时候,食物经过消化,使得血液里的血糖和血脂升高,反应到大脑,从而使人产生饱腹感。因此,吃饭吃得快的话,身体还来不及消化食物,在血糖和血脂得以升高给大脑发出“饱”的信号之前,由于饥饿而被饕餮的食物就全都吃进去了,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吃多了。
他也是个“沙发土豆”?
不好的饮食习惯除了会导致胃肠疾病外,也会引起肥胖。边看电视边吃饭,以及边看电视边吃零食的“沙发土豆”式生活,都是孩子很容易形成的有害的饮食习惯。电视会吸引孩子的大部分注意力,使得孩子在无意之间吃进很多东西,而且看电视就是坐着不动,这种久坐更加可怕。
越来越懒了?
其实,热量之所以会囤积为脂肪,就是由于它们没有被消耗掉,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消耗<摄入”。因此,运动量不够,是儿童发胖的关键。之所以1~3岁的孩子不太容易发胖,除了因为他们年龄小、家长照顾更加精细、涉及的高热量食物会相对少一些之外(例如饮料、巧克力、油炸食品等),就是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动得比较多;而4岁以后,孩子不仅会接触到大量的“垃圾食品”,而且惰性会逐渐增长,运动量很可能就会减少下来(除了一些天生比较好动活泼的孩子)。
新冠疫苗加强针必须满6个月吗
是的,必须满6个月。
现阶段新冠疫苗的加强免疫接种必须在完成全程新冠疫苗接种后6个月后实施,即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第2针接种后要求间隔6个月,才能再进行加强免疫剂次的接种或是接种完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后6个月进行加强免疫。
对于不满6个月的接种者,建议等待全程疫苗接种完成后满6个月再打,过早去预约接种打新冠疫苗是没有用的,接种地点不会进行接种,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正确接种。
选择怀孕时间的极大禁忌
为了生育出优秀的宝宝,夫妻应当计划好怀孕的时期,切避免在下列情况中受孕。
·精神受创、情绪低落、激动愤懑的情况下。
·戒烟戒酒尚不满6个月的情况下。
·生殖器官动过手术不满6个月的情况下。
·产后恢复时间尚不满6个月的情况下。
·身体疲劳、长途出差,休息不足2周的情况下。
·脱离有害物质不足3个月的情况下。
·服用避孕药或采取避孕措施停止时间不足3个月的情况下。
·服用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或者慢性疾病的药物停药不足3个月的情况下。
·照射X射线、放射线治疗不足3个月的情况下。
宝宝说话晚的迹象
按各个年龄段进行划分:
4个月:不能模仿父母发出的声音。
6个月:不会笑、大声叫。
8、9个月:还没开始发声、学说话,不会用声音吸引你。
10个月:脑海里对自己的名字没有意识,呼唤自己的名字没有回应,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情绪。
一周岁:不会做简单的肢体动作,不能发出简单的声母,当他有需求时,无法交流。
满15个月:不理解简单的日常用语,比如“不可以”、“再见”等,做不出正确的反应;能够做到的简单的肢体语言不满6种,会说的词语不到3个。
1岁半:会说的词语很少,甚至不满6个,不会指东西。
20个月:会说的声母还不到6个。
21个月:不能理解和回应简单的指令,不会玩简单地过家家游戏。
两周岁:不能把词语串联,不知道日常用品如牙刷的用途,无法模仿动作或说话,不能指出对应的身体部位。
满30个月:家里人无法理解他的意思,没有能力说简短的句子,不会表达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
3岁:不会说词语和短句,无法理解简短的命令,不能和其他朋友交流,无法和父母分开。
3岁半:不能表达出完整的一句话的意思。(如拿玩具,只会说“拿”)
4岁:经常结巴,不能让其他人完全听懂他表达的思想。
第三针新冠疫苗与第二针间隔多长时间 不够6个月能打新冠疫苗加强针吗
不能。
根据目前各地发布的政策来看,不满6个月是不可以打新冠加强针的,因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需要满足全程免疫满6个月的人群,就是已接种灭活疫苗第二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第一剂次满6个月的人群,也就是说第二针新冠疫苗接种时间后6个月才能接种新冠疫苗第三针加强针,同理,接种一针剂新冠疫苗的,也需要6个月后才能接种加强针,具体条件包括以下三点:
1、全程接种:接种完2针,包括国药(北京生物、成都生物、兰州生物、长春生物)、科兴(北京科兴中维、北京科兴大连、北京科兴生物)、武汉生物的灭活疫苗。或者完成腺病毒载体疫苗(康希诺)1针。
2、完成全程接种后已满6个月(至少180天)。
3、年龄在18周岁或以上(包括60岁以上人群)。
来月经可以打新冠疫苗第三针加强针吗 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什么要间隔六个月
目前新冠疫苗加强针只对完成全程接种满6个月的人开放,未满六个月不予以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因为根据临床数据显示,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6个月,体内开始出现抗体下降的情况,此时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能增强体内的抗体,从而能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如果不满6个月或者时太晚接种加强针,则也会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
新冠疫苗加强针没满6个月可以打吗
不可以打。
因为新冠疫苗加强针是针对之前打完全程免疫新冠疫苗的人群,进行的再次加强免疫针剂,其注射时间需要达到一定的间隔,必须满足全程免疫满6个月才行。
也就是说已接种完灭活疫苗第二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第一剂次满6个月的人群才可以打新冠疫苗加强针,而且根据各地新冠疫苗接种点的规定来看,如与上一次接种时间不满6个月的话,是无法预约并接种新冠加强针的,因此大家最好对照自己打完全程疫苗后的时间计算,是否满6个月后再去接种点打疫苗为宜,不宜过早,以免白跑一趟。
婴儿长时间哭会损伤大脑
如果婴儿啼哭会损伤大脑,那么我们周围一定会有很多脑神经受损的婴儿。苏黎世大学雅各布基金会的科学总监迪特尔-沃尔克称:“如果你关注婴儿的哭泣现象,就应该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确保爱哭的婴儿大脑神经并没受损。”
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任由婴儿啼哭是危险的,有时他们的啼哭是向外界发出特别的信号。这种说法,引起了运用“可抑制的啼哭”法来养育孩子的家长的特别关注。而这种方法可是育儿专家推荐的。
一位叫玛戈特-桑德兰的专家,开办了一个举办研讨会和讲座的机构——名为“儿童精神健康中心”,她说,婴儿因感觉不适而啼哭时,体内的压力水平就会升高,而且这种较高的压力水平长时间持续的话,就会引起脑细胞死亡。所以经常长时间啼哭会导致婴儿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神经官能症和情绪紊乱。 那么,何谓长时间的哭泣呢,5分钟,10分钟,还是更多?
桑德兰研究了几百份有关压力与大脑发育的论文后,得出结论:“大约20分钟就足以引起脑损伤。”
“如果这是真的,一定会令人震惊。”儿童健康研究所认知发展学教授安妮特-卡米洛夫-史密斯博士面对这一结论,如是说。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发育神经科学专家马克-约翰逊也说:“对我来说这还是新闻。”
但沃尔克坚持自己的论点,“婴儿啼哭多半是对身体感到不适。不满6个月的婴儿,啼哭大体上属于纯粹地请求帮助,而不仅仅是一种吸引大人注意的方式。平均起来,不满3个月的婴儿,每天会哭两个半小时,而1岁大的婴儿每次会哭到1个小时。
沃尔克说,一旦婴儿满6个月后,如果只是为了吸引注意而啼哭的话,就随他们长时间哭叫也没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可抑制的啼哭”。
但他认为,“在孩子还不到6个月大的时候,千万不要任其哭泣而置之不理,因为不满6个月大的时候,他们还不具备仅仅为了吸引注意而哭泣的能力,他们哭泣一定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