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春捂到底该怎么捂 春捂捂哪里

春捂到底该怎么捂 春捂捂哪里

春捂除了衣物的保暖外,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外,还要捂好几个关键穴位。

春捂第一穴就是位于手腕的“神门穴”,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原动力所在的穴位,有强化各脏腑,特别是保护心脑血管的功能。

除此之外,位于腰眼的肾俞穴、肚脐上的神阙穴、脚上的阳辅穴以及小腿外侧都是需要重点“捂”的部位。

春捂秋冻到底该捂哪些部位

1.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位置: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

2.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另外,还可在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有助于胃肠保暖。

3.小腿

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位置: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阳辅穴位置: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春捂秋冻”也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春捂”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不是说穿的越多越好,而是强调我们脱衣是要注意“递减”。还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捂”,要依个人情况而定,气虚者可以多捂几天,老人和孩子体质较弱也可以多捂几天。

吧!

宝宝春季穿衣的四大标准

1、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2、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花开又被风吹落”,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温度百变的春天,父母应得随天气变化为孩子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3、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最明显的就是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

4、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是减衣不能太快,否则会出现没“捂”到位的现象。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

立春后天气还会冷吗 立春后穿衣服的原则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花开又被风吹落”,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温度百变的春天,父母应得随天气变化为孩子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最明显的就是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

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是减衣不能太快,否则会出现没“捂”到位的现象。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

春捂到底该怎么捂 春捂不宜过度

虽说春捂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春捂不宜太过度,特别是小盆友,因为如果孩子整日衣物过厚,保暖过度,不进行适当的锻炼,会影响身体的耐受能力,抗寒能力下降,不能及时适应天气变化,易引起感冒等疾。

春捂怎么捂 春捂何时捂

春捂应该要把握时机,春天气候多变,冷暖天气交替无常,建议在冷空气来临的前1-2天提前预防,适当为身体加减衣物,以免受冷空气侵袭,当气持续回升1个星期后再逐渐减衣。

​开春时节 穿衣服得“捂”着点

春“捂”要“捂”头和脚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专家介绍说,但是这个“捂”还有一定的学问,“捂”不好反而会生病。

“春捂”最重要的是“捂”腿和脚。因为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能力要比上半身差,尤其是老年人,气血循环更不好,更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引发呼吸道疾病、关节炎等。

另外大家可以根据温度来确定该不该捂,一般认为这个分界点是15℃,当温度慢慢回升后,也不要突然减的太快,应该再捂个10天左右,等身体适应天气状况后,再慢慢地减。

还要提醒大家,也不要捂的过多,应该以身体没有汗意燥热之感为宜。同时,也要注意手、脸(口与鼻部)的保暖。

专家最后提醒大家,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戒烟限酒。

另外,春季人们容易发困,因此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并多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你防止春困。有个愉快的心情,也会让你的身体状况提高,避免疾病的困扰。

春季养生要点 春捂防寒应有度

春捂是防春寒的有效措施,也是保养人体阳气的科学方法。尤其是清晨与夜晚,穿衣盖被应该偏多偏厚一些,重点是捂身体下部。保养阳气能增强抵抗力,避免寒邪入侵,有效防止多种传染性疾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更需防寒、保暖、壮阳气,以预防中风或心肌梗塞的发生。

但是,春捂也应该有度,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就易诱发春火的产生。

春捂到什么节气 春捂到什么时候

当温度达到15℃时,就是“春捂”的临界温度,此时就是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老年人春捂重点是腿和脚

“春捂”应该捂哪里呢?重点就是腿和脚。由于屋子里有暖气,所以很多人习惯减衣服时先减掉几条裤子。然而,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极易导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等。

近年来,医疗气象学家对“春捂”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

1.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预备。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一两个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2.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3.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

4.持续时间:1~2周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春捂到底怎么捂 多少度才春捂

春捂不仅要适应天气的变化,还要看每个人的体质,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是春捂的信号。

相关推荐

雨水节气养生

要恰到好处 很多朋友因为要预防“倒春寒”就首先想到,但是也要的“”要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健康。具体的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健脾祛湿食芡实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

老人早春锻炼注意5个不宜

1.不宜空 老年人新陈代谢慢,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楼慧玲建议,在晨练前应喝些热饮料,如牛奶、蛋汤、咖啡、麦片等,以补充水分、增加热量,加速血液循环。糖尿病患者尤其需注意不能空腹做运动。 2.不宜早 初春,晨间气温低、雾气重。过早出户,人体骤然受冷容易患伤风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寒冷刺激还易诱发心脑疾病急性发作。所以,老年人应在太阳初升后外出锻炼为宜,最好不要早晨五六点就去做运动。 3.不宜露 早晨户外活动,要选择避风向阳、温暖安静、空气新鲜的旷野、公园或草坪等,不要顶风跑,更不宜脱衣

秋冻有科学依据吗 秋冻的好处

春秋都是过渡性季节,在气温变化上,春季趋于回暖,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环境,所以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但进入室内就会比较凉爽,初春时节不要将衣物过早的脱去,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不至于受凉;秋季则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但室内温度还是比较热,秋季适当的少穿点衣服,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和抵抗力,对于过好冬季有帮助。

女人春季养生有误区

1、春天情绪不宜平和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可以说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季节,对于养生也是如此。以往,一说到养生,人们就会说心态平和,但春季养生却不同。春天不要平和,春季一定要让心情欣然、愉悦,秋天才要讲求平和。 2、香蕉和梨不宜吃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所以春天应多吃一些辛味的东西。比如,民间讲究在农历二月二吃春韭做成的春饼,韭菜就是辛味的,具有生发的作用,让人微微出汗,可以帮助体内的寒气发散。另外,也可以吃一些辣椒、萝卜等。 相反,那些滋阴的、寒凉的食物就不宜在春季食用(特殊病人除外),比如香蕉、梨、百合、

春末夏初养生小常识

1、防寒应有度 是防春寒的有效措施,适度是保养人体阳气的科学方法。尤其是清晨与夜晚,穿衣盖被应偏多偏厚一些,重点是身体下部。保养阳气能增强抵抗力,避免寒邪入侵,有效防止多种传染性疾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更需防寒、保暖、壮阳气,以预防中风或心肌梗塞的发生。但是,也应有度,15℃是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减衣,不要再了,再下去就易诱发春火的产生。 2、运动勿大汗 春末夏初是运动的最佳时节。遵循“勿大汗,以养脏气”的原则,找个湖畔园林做些户外活动,以养阳强体。最好在醒来后

秋冻有道理吗为什么 秋冻宜适度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机体跟外界相适应有一个调节过程。总之,秋冻也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秋冻”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缓解春困有妙招

第一,。大家都知道“秋冻”这个词。这是中国比较传统的、普通百姓都普遍效法的保养方法。什么叫?,就是到了春天,先不要急着把冬天的衣服换下来,再一段时间,等气温稳定了,确实暖和了,再慢慢换下来。春天为什么要?一个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由冬季转到春季气候还不稳定、忽冷忽 热。先不急换下冬装是避免身体受风寒。有句话,叫春寒料峭就是这个意思,有的时候春天比冬天感觉还冷,所以要。另一个原因,就是一个冬天我们都在忙,本应早睡晚起、多休息和积蓄能量的冬天,大家都没闲着,照样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晚上11点

宝宝要做到三暖二凉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季节,气候特点是阳气渐生、阳寒未尽,时常有冷空气活动,天气多变且昼夜温差大。乍暖还寒的早春天,年轻的父母们要给孩子“”着点儿,可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有利于维护孩子恒定体温的调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所谓“。 “”可不是简单地不给宝宝褪衣,这里可是有讲究的。 “”的讲究 穿衣“下厚上薄” 古代的养生家指出,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

春季养生男性不适宜做的四件事

1、雾天不宜锻炼 春天来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加入到了锻炼的行列,可是在雾天不宜进行锻炼。这是因为雾珠中含有大量的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锻炼时由于呼吸量增加,肺内势必会吸进更多的有害物质。 2、香蕉和梨不宜吃 在春天养阳,应多吃一些辛味的东西。比如,民间讲究在农历二月二吃春韭做成的春饼,韭菜就是辛味的,具有生发的作用,让人微微出汗,可以帮助体内的寒气发散。另外,也可以吃一些辣椒、萝卜等。相反,那些滋阴的、寒凉的食物就不宜在春季食用(特殊病人除外),比如香蕉、梨、百合、银耳等。特别是生冷的东西,像冰

秋裤怎么穿 秋裤不穿过晚更健康

有的人响应”秋冻“,到实在冷的受不了才穿上秋裤,这其实是对秋冻的误解。所谓的秋冻,正是讲究”冻肉不冻腿“,室外温度降至10摄氏度,就应结束秋冻。否则可能引发膝盖发凉、酸麻等关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