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哮喘艾灸哪里位置图 哮喘艾灸位置图

哮喘艾灸哪里位置图 哮喘艾灸位置图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女性因乳头下垂,应该托起乳房取穴,或者根据乳头下垂的程度酌情上移1-2寸。

定喘:肩背正中第7颈椎下大椎旁开5分。

肺俞:背部第3胸椎下旁开1.5寸。

孔最:肘横纹正中的肌腱拇指侧下5寸。

内关:掌面腕横纹中点上2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

丰隆:外膝眼正中与足外踝高点连线中点。

艾灸哮喘能治好吗

艾灸对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都有一定的疗效,通常缓解期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无论是成人哮喘还是儿童哮喘,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


哮喘发作期艾灸:寒哮为突然发作,呼吸急促,胸闷气喘如塞,张口抬肩,喉中啸鸣有声,若咯痰,痰液清稀或呈泡沫状,色白,体寒无汗,苔白滑或腻,脉浮紧。

施灸穴位:肺俞,定喘,天突,尺泽,丰隆等穴位。

功效: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缓解期艾灸方法:肺气亏虚者哮喘反复发作,正气虚弱,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自汗怕风,食少脘痞,易感冒,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脾气亏虚者动则息促,耳鸣腰酸,畏寒肢冷,自汗,食少腹胀便溏,舌淡体胖,脉沉细无力。

肾气亏虚者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劳累后哮喘易发;肾阳虚者易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肾阴虚者兼见颧红,烦热,汗出,舌红少苔。

施灸穴位:定喘,肺俞,关元,太渊,膏肓俞,关元,太溪,命门,肾俞穴。

功效:补肺固卫,降逆平喘,补肾摄纳。

胃炎艾灸的位置图 胃炎艾灸的位置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建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梁门: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天枢:前正中线旁开2寸,平齐。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太冲:在足背侧,第一趾骨间隙的后方凹陷中。

寒邪所致胃炎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

艾灸取穴:中皖,内关,足三里,胃俞,关元穴。

功效:散寒止痛。

艾灸的使用方法

,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温管艾灸温管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因用苇管作为灸具,所以也称苇管灸。首载于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古代医家主要用于中风口口呙的治疗。现代不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较大改进,治疗病证亦有所扩展。另外,还出现了一种肛管灸法,亦属温管灸法。[1]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艾卷灸演示图艾卷灸(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 温针灸演示图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 温灸器灸演示图,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隔盐灸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 隔盐灸参照图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隔姜灸隔姜灸演示图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隔蒜灸隔蒜灸演示图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艾灸疗法穴位有哪些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疾病,但是艾灸的穴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每个人身体不同的穴位分管着不同的经络,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比如说艾灸的时候可以选用关元穴来治疗女性宫寒,再比如说肚脐上面的神阙穴能够治疗因为气血阴阳失调而导致的不同疾病。下面就来介绍艾灸疗法的有关穴位。

应用范围: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手上穴位;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操作: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 约推100~300次。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手掌穴位图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上面介绍了艾灸的适用范围以及艾灸的一些常见食用,并且粗略的介绍了艾灸的简单方法。其实艾灸的穴位还有很多,留在我们背部有一个穴位叫做命门穴,对女性进行这个穴位的艾灸能够治疗月经不调,还能够治疗习惯性流产。在我们的下腹部有一个气海穴,这个穴位的艾灸对于女性不孕有防治作用。

支气管哮喘艾灸位置 冷哮艾灸哪里

冷哮由感受风寒,邪入肺俞,寒饮内停,痰阻气道而成。症见呼吸气急,喉中有哮鸣声,咳吐清稀黏痰,或兼恶寒发热等表证,苔白滑。

治则:宣肺理气,化痰定喘。

艾灸取穴:主穴取肺俞,风门,列缺,尺泽,丰隆,膻中。喘甚加配穴定喘。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次选3-4个穴位,每穴每日灸1-2次,每次10分钟,4-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每次选3-4个穴位,每穴5-7壮,每日1次,必要时一日灸2次,7天为一个疗程。

艾灸脾俞的位置图 艾灸脾俞的位置

在背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取坐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下数4个椎体(第11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即为此穴。

哮喘艾灸有效果吗 哮喘艾灸操作手法

哮喘病可以采用艾条灸,隔姜灸,艾灸器灸,每穴每次3分钟,顽固性哮喘可施行艾炷瘢痕灸法。

哮喘艾灸哪里位置图 哮喘艾灸注意

哮喘在发作期以控制症状为主,每日应该治疗2次以上;缓解期以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控制或延缓急性发作为主,可以每个1,2日治疗1次。肺脏内伤性咳喘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应从调整肺,脾,肾脏三脏功能入手,坚持长期治疗。

哮喘艾灸哪里位置图 哮喘艾灸配穴搭配

虚证还应加灸关元(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或气海(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脾俞(第11胸椎下旁开1.5寸),肾俞(第2腰椎下旁开1.5寸)。

腰疼艾灸什么位置

常用艾灸位置:阿是穴

阿是穴就是指疼痛的部位,也就是哪里疼痛就艾灸哪里,这也叫阿是穴局部艾灸,且在调理疼痛类毛病时作用尤其明显。

阿是穴一般是随病而定的,多位于病灶的附近,但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故阿是穴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穴,“有痛便是穴”。

阿是穴(痛点)是由于经病灶部位的气血不通而致,也就是说,只要阿是穴存在,就会影响经络功能,阻塞经气运行。所以要想缓解疼痛,疏通经络,激发气血运行,充分发挥经络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艾灸阿是穴。

腰冷痛艾灸位置

症状: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得热则减,苔白腻而润,脉沉紧或沉迟。

配穴: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阳陵泉、委中。

艾灸方法:采用温热灸,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初始每穴艾灸15分钟,适应后逐渐延长时间,直止肢体每穴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一周内休息1-3天。

腰酸痛艾灸位置

症状:腰部以酸软疼痛,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

配穴:膈俞、气海俞、志室、三阴交、太冲。

艾灸方法:采用温热灸,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初始每穴艾灸15分钟,适应后逐渐延长时间,直止肢体每穴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一周内休息1-3天。

肾虚腰痛艾灸位置

症状:腰部以酸软疼痛,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

偏肾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偏肾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

配穴:关元、命门,肾俞、太溪、然谷。

艾灸方法:采用温热灸,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初始每穴艾灸15分钟,适应后逐渐延长时间,直止肢体每穴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一周内休息1-3天。

清宫后闭经怎么办 艾灸

艾灸法具有温阳特性,能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对于气滞血淤引起的闭经有治疗作用。

艾灸时间: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

艾灸方法

温和灸:艾灸头距离穴位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皮肤可有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每次选4到5穴。

艾灸位置:同按摩位置类同。

支气管哮喘艾灸位置 肺肾两虚型哮喘艾灸哪里

病人表现为喘促短气,动则气喘,痰清稀而多,自汗畏风,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脑转耳鸣,盗汗遗精,舌质淡。

治则:肺肾双补。

艾灸取穴:肺俞,肾俞,命门,太溪,定喘。咳嗽频繁加天突配伍。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每日1-2次,每次1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2.艾炷无瘢痕灸:每次穴2-4穴,各灸10分钟,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3.艾炷瘢痕灸:艾炷如麦粒大,每穴5-7壮,10日1次,3-6次为1个疗程。

哮喘艾灸有效果吗 哮喘艾灸穴位辨析

膻中为气之会穴(别称“上气海”),与内关配用宽胸理气,舒展气机;肺俞内应肺脏,直接调理肺脏功能,止哮平喘;定喘为止哮平喘之经验效穴;孔最是肺经主治急性发作性呼吸道病症的要穴,降逆平喘;足三里能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丰隆为化痰第一要穴。主穴合用,能够收到较好的宣肺化痰,止哮平喘效果。

艾灸治哮喘的图 哮喘缓解期艾灸部位

缓解期症状:肺气亏虚者哮喘反复发作,正气虚弱,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自汗怕风,食少脘痞,易感冒,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脾气亏虚者动则息促,耳鸣腰酸,畏寒肢冷,自汗,食少腹胀便溏,舌淡体胖,脉沉细无力。

肾气亏虚者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劳累后哮喘易发;肾阳虚者易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肾阴虚者兼见颧红,烦热,汗出,舌红少苔。

施灸穴位:定喘,肺俞,关元,太渊,膏肓俞,关元,太溪,命门,肾俞穴。

功效:补肺固卫,降逆平喘,补肾摄纳。

相关推荐

口臭艾灸灸哪个部位 肝胆火旺导致的口臭

艾灸位置:肝俞穴、胆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太冲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 如何判断:肝胆火旺者一般会有口臭,还会有易怒,易躁,头目胀痛,舌红苔黄,脉弦等临床症状。

艾灸哮喘能治好吗

艾灸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都有一定的疗效,通常缓解期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无论是成人哮喘还是儿童哮喘,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

艾灸可以治疗口臭吗 胃强脾弱导致的口臭

这个类型的口臭是最为常见的。胃强脾弱者,胃口大但是脾虚导致无法完全消化吸收,胃中积食恶气上漫从口中泛出,导致口臭,可表现为寒湿证和湿热证两种。 艾灸位置:脾俞穴、命门穴、左阳池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 诸穴均可采用温和灸、隔姜灸或隔蒜灸。 如何判断:寒湿证者除了有口臭外,还有畏寒,便溏,喜热饮,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等临床表现。 艾灸位置:胃俞穴、腰

三伏灸可以天天灸吗 三伏灸怎么灸最好

三伏灸一般是对应穴位进行的,不同穴位对应不同的功能以及疾病,进行三伏灸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需要治疗预防什么,就对应艾灸哪个部位即可,具体如下所示: 1、三伏灸取穴主要对应“肺”相关病症的穴位:大椎穴、肺俞穴、膏盲穴等5个穴位。 2、有哮喘、支气管炎、咳嗽的人群:天突穴、膻中穴。 3、经常感冒的艾灸:悬灸整个鼻梁,从印堂穴一直灸到鼻尖。 4、有鼻炎患者:悬灸整个鼻梁、通天穴。

外关针灸位置和作用 外关针灸位置

取穴:坐位,肘关节半屈,前臂旋前。腕关节水平以上2寸,即前臂下1/6与上5/6交界处,指总伸肌腱尺侧缘。 简易取穴:在掌腕背横纹中点直上2横指,前臂两骨头之间处即是本穴。

三伏灸好还是三九灸好 三伏灸灸哪些部位

视具体情况而定。 1、传统三伏灸取穴主要对应“肺”相关病症的穴位:大椎穴、肺俞穴(2个)、膏盲穴(2个)等5个穴位,主要针对肺气虚、哮喘、支气管炎、鼻炎及经常性感冒、咳嗽的人群。 2、有哮喘、支气管炎、咳嗽的人群,可以增加:天突穴、膻中穴; 3、经常感冒的艾灸,可以增加:悬灸整个鼻梁,从印堂穴一直灸到鼻尖; 4、有鼻炎的人群,可以增加:悬灸整个鼻梁、通天穴。

腰疼艾灸什么位置 腰酸痛艾灸位置

症状:腰部以酸软疼痛,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 配穴:膈俞、气海俞、志室、三阴交、太冲。 艾灸方法:采用温热灸,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初始每穴艾灸15分钟,适应后逐渐延长时间,直止肢体每穴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一周内休息1-3天。

腰疼艾灸什么位置 肾虚腰痛艾灸位置

症状:腰部以酸软疼痛,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 偏肾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偏肾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 配穴:关元、命门,肾俞、太溪、然谷。 艾灸方法:采用温热灸,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初始每穴艾灸15分钟,适应后逐渐延长时间,直止肢体每穴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一周内休息1-3天。

伏天隔姜艾灸督脉方法 身柱穴具体位置

具体位置:大椎穴往下摸,大椎穴往下第三个凹陷就是身柱穴。 功效: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病症,特别是此穴用于儿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说是儿童的强身保健穴,经常艾灸小孩的身椎穴,孩子能够少感冒,身体成长也有很能大帮助。

有效治疗哮喘的穴位你知多少

脚踩小球按摩足底涌泉穴可防治哮喘 脚心的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足少阴肾经的首穴。 据临床实践统计,揉搓涌泉穴疗法有助于防治哮喘、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五十多种疾病。 通常涌泉穴保健手法有:揉、搓、摩、敲、踩。其中最简单、最易操作的手法是踩;也可坐在椅子上,用脚底转动小球,按摩脚底穴位;或穿防止哮喘一双根据人体脚部穴位设计的按摩鞋、拖鞋,尤其是在涌泉穴处放置药片的保健鞋,可在行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