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的中医症状表现
胃疼的中医症状表现
1、寒邪犯胃型:表现特点为突然胃疼,受寒后疼痛加重,遇暖则痛缓,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
2、饮食停滞型:表现特点为胃疼常由暴饮暴食引发,胃疼胀满,嗳腐吞酸或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后疼痛暂可缓解,舌苔厚腻。
3、肝气犯胃型:表现特点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精神情志因素而发作,苔多薄白。
4、肝胃郁热型:表现特点为胃脘灼热疼痛,痛较急迫,易怒烦躁,返酸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
风寒感冒的症状
中医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西医症状:
1.后脑强痛
即头后部疼痛,连带颈部转动不灵活。
2.怕寒怕风
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
3.流清涕
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如果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开始流清涕,这也属于风寒感冒;舌无苔或薄白苔,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鼻尖痛是什么原因 上火
鼻子疼中医认为鼻为肺之外窍,肺开窍于鼻,肺气充沛则呼吸通利,鼻炎,鼻窦炎其病源在“肺”,由于邪热伏肺,肺热不出或风寒犯肺,导致“水湿”停滞鼻窍,造成鼻甲水肿,通气不畅,鼻腔干燥或鼻涕不断,喷嚏连连等症。鼻尖疼也可能是上火,上火是中医的理论,西医一直没有明确支持 中医专家谈上火 上火有着更深层次的意思,也就是上火的一些广义的症状,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干等症状,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黄痰等症状,肝火会有一些烦躁、失眠、女性会有乳房胀痛等。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度左右,如果火过亢人就 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正常意义上说来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须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 的,对于实火来说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显为实火。另一种情况阳是正常的阴偏少,显得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虚火。可能造成的症状。
胃疼中医6方养胃护胃
①外邪(寒邪)犯胃
主证:胃痛突然发作,遇寒则加重,喜温恶寒,喜热饮拒按,伴呕吐,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处方:良附丸(高良姜、沉香、木香、炒青皮、当归、干姜、制香附)。
②饮食伤胃
主证: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后疼痛减轻,大便臭如败卵,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处方:保和丸(山楂、茯苓、制半夏、六神曲、莱菔子、陈皮、麦芽、连翘)。
③肝郁犯胃
主证:胃脘作痛,痛引两胁,攻窜不定,每因情志不舒则诱发,得嗳气与矢气后则舒,舌淡苔薄,脉弦。
处方:柴胡疏肝散(柴胡、芍药、 枳壳、 炙甘草、陈皮、 川芎、 香附)。
④血瘀型
主证:胃脘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拒按,食后痛甚,甚则吐血,舌质紫暗,有淤点或淤斑,脉涩。
处方: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⑤胃阴不足
主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处方:益胃汤(生地、沙参、麦冬、玉竹、冰糖)。
⑥脾胃虚弱型
主证:胃脘隐隐作痛,喜按喜温,得食则减,大便溏薄,呕吐清水,四肢不温,神疲,舌淡苔薄,脉沉迟。
处方:黄芪建中汤和理中丸(黄芪、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人参、白术、干姜)。
胃疼的症状
1、疼痛的位置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2、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3、观察症状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但如果打嗝、黄疸、发烧等症状,与胃可能无关,或是胆囊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腹痛外所伴随的各项症状。
4、到医院检查
如果情况复杂,难以判定是哪个位置不舒服及发作的时间与疼痛的性质,应马上到医院请医生帮助诊断与检查,这才是最直接且准确的方法。
老年人经常感觉胃疼怎么治疗好
胃疼中医治疗方法:
1、肝胃热盛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泻肝清胃、行气止痛。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作痛,舌苔多薄白,脉沉弦。疏肝理气、和中缓急。柴胡疏肝散加减。
3、湿热中阻证:胃脘疼痛,身热不扬,身体困重,口苦而腻,纳呆,大便溏薄,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行气止痛。清中汤加减。
4、食滞胃肠证:胃疼,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5、瘀阻胃络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脉涩。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6、胃阴虚证:胃疼隐隐或灼痛,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通络止痛。益胃汤加白芍、百合等。
7、脾胃虚寒证:胃疼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时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温补脾胃。黄芪建中汤加良附丸。
胃疼的症状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症状。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那么胃痛到底有哪些表现症状呢?
1、疼痛的位置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2、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3、观察症状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
胃疼的症状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那么胃痛到底有哪些表现症状呢?
1、疼痛的位置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2、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3、观察症状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但如果打嗝、黄疸、发烧等症状,与胃可能无关,或是胆囊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腹痛外所伴随的各项症状。
4、到医院检查
如果情况复杂,难以判定是哪个位置不舒服及发作的时间与疼痛的性质,应马上到医院请医生帮助诊断与检查,这才是最直接且准确的方法。
胃疼的症状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1、疼痛的位置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2、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3、观察症状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但如果打嗝、黄疸、发烧等症状,与胃可能无关,或是胆囊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腹痛外所伴随的各项症状。
胃疼中医治疗怎么样
胃疼中医治疗怎么样?对于胃疼,我想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肠胃疾病,也是人人都容易患上的病,胃疼是很容易复发的一种胃部疾病,患者如果长期服用药物治疗就会损伤胃粘膜,这样胃疼就更加难以好起来了,所以很多人在治疗胃疼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中医治疗,因为中医本身在治疗胃疼的同时,就可以调理肠胃,加强患者消化系统的功能,那么胃疼中医治疗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胃疼中医治疗都有以下几种类型类型供大家参考:
胃疼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疼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选择适合胃疼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最佳。
【饮食停滞型】
(1)加味保和丸:每次6g,一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l/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2)开胃山楂丸:每次l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山楂内消丸:成人每次服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4)山楂丸:每次1丸,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5)木香槟榔丸:每次3—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6)沉香化滞丸:每次次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7)槟榔四消丸:水丸剂每次6g,或大蜜丸每次1丸,均为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8)开胸顺气丸:每次3—9g,一日1—2次,温开水送服。
【寒凝停滞型】
(1)良附丸:每次3—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1/2成人量,3—7岁儿童服1/3成人量。
(2)胃气痛片:每次5片,一日2次,早晚或痛时温开水送服。
(3)十香止痛丸:成人每次服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4)丸气拈痛丸:每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9)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袋,一日2—3次,开水冲化服。
【肝胃不和型】
(1)香砂养胃丸(冲剂、口服液):水丸剂每次9g,或浓缩丸剂每次1.2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或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或口服液每次1支,一日2次。
(2)香砂平胃丸:成人每次服9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每次服6g,3一7岁儿童每次服3g。
(3)舒肝健胃丸:大蜜丸成人每次l丸,或水丸每次3—6g,均为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4)木香顺气丸: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一日2次;或水丸剂每次6—9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
(5)沉香化气丸:每次3—6g,一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6)健胃片:每次6片,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7)舒肝和胃丸:每次1丸,一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8)沉香舒气丸:每次2丸,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9)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袋,一日2—3次,开水冲化服。
【肝胃郁热型】
(1)左金丸:每次3—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加味左金丸:每次6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3)胃益胶囊:每次6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脾胃虚寒型】
(1)理中丸:蜜丸剂每次1丸,或水丸剂每次5—9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桂附理中丸:每次1丸,一日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3)附子理中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水蜜丸每次6g,或浓缩丸每次8—12丸,均为一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小儿用量酌减。
(4)参桂理中丸:次1—2丸,一日1—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5)健脾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蜜丸每次9克,或浓缩丸每次8丸,均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6)温中健胃丸:每次6克,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7)启脾丸:每次1丸,一日2—3次,用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l/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8)枳术丸:每次6—12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9)开胃健脾丸:每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10)枳实消痞丸:每次6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11)虚寒胃痛冲剂:每次1—2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小儿用量酌减。
(12)温胃舒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3个月为一疗程。
【胃络瘀血型】
元胡止痛片:每次4—6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胃阴亏虚型】
玉竹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
【特别详解】胃疼中医治疗怎么样?肠胃专家,专家表示:胃疼患者不管如何用药治疗,也要注意日常的饮食,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轻胃部负担。
腰疼中医诊断
1.气滞血瘀:患者一般可有明显外伤史。伤后即感腰部不能活动,疼痛难忍,脊柱侧弯。腰4.5或腰5骶1一侧有明显压痛点,并向下肢放射,咳嗽加重;后期可见下肢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质紫暗,脉涩弦数。此为受伤后,气血瘀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2.风寒湿:无明显外伤史,病因不明显,逐渐感到腰部伴下肢重着疼痛,转侧不利。渐渐加重,脊柱侧弯,亦有椎旁压痛及放射痛。遇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苔白腻脉沉缓。此属风寒湿之邪所致。
3.肾虚:患者素体禀赋不足,或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以致肾脏精血亏损,无以滋养经脉,出现腰腿疼痛,酸重无力,缠绵数年,时轻时重。属肾阳虚者,伴有畏寒肢冷,面色浮白,尿后余沥甚则不禁,气喘;属肾阴虚者,多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面部潮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