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父母要知道童话对孩子有何益处

父母要知道童话对孩子有何益处

在上个世纪初,就曾有心理学家将童话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并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使用。童话故事的解释可以同梦相联系,成人的潜意识和冲动是可以以梦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而童话故事就好像是儿童的梦一样,它是一个安全而又能宣泄消极情绪的情景。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教授贝特尔海姆也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现,文学最适合于培育儿童的心智能力,能够使他们获得寻找生活意义的能力和赋予生活更多意义的能力。这促使他对童话故事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童话心理学。

专家认为:童话世界可以反映出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冲突,并借助童话的特有形式,去帮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顺利的渡过心理成长的阶段。童话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会令儿童在童话中找到适合自己身份的角色,并对角色进行认同。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是童话世界中的主人,在童话中经历着生活中的种种磨练,最后获得成长,从而使自己成长。例如:《狮子王》会使孩子感悟到成长的艰辛并获得成长的经验;读《蓝精灵》会使孩子体会到爱的力量、友谊的崇高;读《灰姑娘》会使孩子懂得纯净的爱,使之心灵受到升华等等。

孩子在阅读童话故事过后,就会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更加丰富,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提高孩子记忆力的三大误区

区一:死记硬背书本大量知识

孩子的记忆特点属于短时记忆,记得快也忘得快。如果一味地让孩子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当下他也许记住了,但是由于缺乏对书本字面意思的理解,只是片面记住了文字符号,记忆的印象不够深刻而转身就容易忘记。因此父母要知道,与其让他坐在房间里死记知识,不如带着孩子走出户外,让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认识、与人的互动、游戏的操作等增长见闻。只有将“闻”和“记”相互结合,才能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书本的知识,记忆起来也就更加轻松,效果更好。

误区二:给孩子高强度的记忆训练

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经常是给孩子创造高强度的记忆练习。以至于时间一长,孩子渐渐就产生厌学的情绪,记忆的水平也会降低。因此父母要知道,提高孩子的记忆力,需从他的兴趣出发。孩子只有在愉快的情绪和自信中,才会积极学习、主动记忆、强化记忆的效果。当孩子表现好,父母不妨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或者给予一点小奖励,让他在获取知识经验的同时感受到美好的心情,从而增强自信心,也更加乐于学习。

误区三:让孩子进行反复、长时间的记忆练习

要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记忆知识的关键在于他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及时他反复背诵很长时间也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父母要知道,要让孩子记得更快更好,就要懂得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好。要提高孩子对记忆的兴趣,父母需做到如下几点:选择的记忆内容应为孩子感兴趣、能理解的知识;记忆方法以游戏为主,丰富多样,避免单一的死记硬背;记忆的过程中给孩子多一点鼓励和支持。

怎样做孩子喜欢的父母

第一个秘诀:就是把自己也变成孩子

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纳你。

第二个秘诀:和孩子密切相处。

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内在需要。

第三个秘诀: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很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孩子感觉与父母沟通不舒服,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第四个秘诀: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个秘诀: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第六个秘诀:回答孩子的问话。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孩子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及时纠正宝宝口吃的小妙招

1、从容不迫地说话,经常停顿,在你的孩子说话结束后,等上一些时间再开始说话。

你的放慢的轻松的说话方式,比任何批评或建议,诸如“慢点儿说”或“慢慢地再说一遍”都要更为有效。

2、减少你给孩子的问题。儿童在说出自已的想法时,更为自由,回答成人的问题时则非如此。不提出问题,而仅是对儿童所说的话加以评点,让他知道你听清了他的话。

3、用你的面部表情,以及其他身体语言,向你的孩子表明,你是在听他说话的内容,而非他说话的方式。

4、每天,在固定的钟点,用一些时间,给予你的孩子全部的注意。此时,让孩子自已选择他所想做的事。让他带你参加他的活动,让他自已选择是否说话。当你在这时候要说话时,要用慢慢的,平静的,轻松的,带有很多停顿的说话方式。

对你的年纪幼小的孩子而言,这段从容的安静的时光,可以树立他的信心,让他知道,他的父母喜欢和他在一起。当这孩子长大时,这个时间内,孩子可以与父母自在地讨论他的感受和经历。

5、让家庭所有成员学习如何轮流地说话和倾听。儿童,尤其是口吃的儿童,会发现当没有多少打断,且听众注意倾听时,会更加容易说话。

如何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从早餐开始,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和孩子一起吃早餐

早餐,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早餐不仅要吃得好,富于营养,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但是,许多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让孩子单独就餐,并在一旁指指点点:今天该做什么?怎样做?这样会破坏孩子的好心情。一起就餐,也许孩子会告诉你一天的打算,应认真地去听,说上一两句鼓励的话。要知道,早晨的良好开端将给孩子带来新的气息和信心,从而去迎接一天的挑战。

同孩子谈谈你的工作

孩子们都很好奇,对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倍感兴趣。假如你能同孩子聊聊你的工作,让孩子对你所做的工作有所了解,比起孩子对你为何终日不在家而迷惑不解要好得多。让孩子懂得爸爸妈妈的工作责任、遇到的难题、工作的规律和安排。当你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一项任务满面笑容地回到家时,孩子也会同你一起庆贺,分享你的欢乐。同时,孩子也能从中学到更重要的道理,即完成一项任务会给人带来喜悦。

不要总是加班加点

许多父母为了工作总是加班加点地干,每天晚上回家很晚,就连星期天也要上班。这样孩子会感到冷落,不少孩子都认为他们的父母把工作看得太重,好象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到了晚上,孩子总想把一天中所发生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包括欢乐与痛苦。父母回来太晚,看着大人们满脸倦意和不耐烦的样子,孩子则欲言又止。父母应该重视八小时以外的家庭生活,尤其是你对孩子的态度,切不可顾了事业丢了孩子。

到家后不要发脾气

调查发现,有37%的孩子说他们的父母工作一天下来往往情绪不好,要发脾气。当你在工作中受到挫折时,千万不要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其实,孩子也需要安慰和关心,就象你一样,一天之中孩子也可能会遇到不愉快的事。如果你只注意自己的感情而不顾及孩子,孩子会感到孤独。你到家后,要先花几分钟放松一下情绪。比如先洗个澡、喝上一杯茶、听听音乐、看看电视、重要的是要忘却你遇到的不快,使你从懊丧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以享受同孩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要公正地评价孩子

有不少父母没有时间听孩子讲话,却随便批评孩子,而孩子在父母的斥责面前常常不知所措,他们特别抱怨那样种不公平或使人难堪的批评。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没有一个人总是对的,可孩子们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希望父母不要说一些使他们失面子的话,特别是当着他们同伴的面。可见,父母要多注意孩子好的方面,而不要总唠唠叨叨地讲其缺点,更不应该挫伤孩子们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确实应受到批评,也要在私下进行,同时不要伤害孩子的尊严。

童年,人生只有一次。

在大多数人看来,童年意味着天真,童年意味着快乐,童年意味着幻想,童年意味着无忧无虑,童年还意味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

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所以有的父母轻而易举地回答:我们当然倾己所能,给孩子一切。但童年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关注什么,父母考虑过吗?更有不少父母,在“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庇护伞下,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设计好了孩子的成长宏图。然而,父母是否知道,孩子的能力与特长是不是与这样的设计相吻合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的下一代理应有更幸福快乐的童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对童年的感受,相当多的孩子不无忧伤地表示:“……我们除了读书以外没有其他娱乐,我们缺少玩耍的伙伴,我们背负父母的高期望,我们没有自己的秘密,我们不能自己选择未来……”这,通常就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孩子的童年,往往承载了过重的负荷。童年不再天真,童年失去了快乐,童年消失了幻想,童年开始与忧愁相伴。

提高孩子记忆力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死记硬背书本大量知识

孩子的记忆特点属于短时记忆,记得快也忘得快。如果一味地让孩子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当下他也许记住了,但是由于缺乏对书本字面意思的理解,只是片面记住了文字符号,记忆的印象不够深刻而转身就容易忘记。因此父母要知道,与其让他坐在房间里死记知识,不如带着孩子走出户外,让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认识、与人的互动、游戏的操作等增长见闻。只有将“闻”和“记”相互结合,才能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书本的知识,记忆起来也就更加轻松,效果更好。

误区二:给孩子高强度的记忆训练

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经常是给孩子创造高强度的记忆练习。以至于时间一长,孩子渐渐就产生厌学的情绪,记忆的水平也会降低。因此父母要知道,提高孩子的记忆力,需从他的兴趣出发。孩子只有在愉快的情绪和自信中,才会积极学习、主动记忆、强化记忆的效果。当孩子表现好,父母不妨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或者给予一点小奖励,让他在获取知识经验的同时感受到美好的心情,从而增强自信心,也更加乐于学习。

误区三:让孩子进行反复、长时间的记忆练习

要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记忆知识的关键在于他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及时他反复背诵很长时间也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父母要知道,要让孩子记得更快更好,就要懂得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好。要提高孩子对记忆的兴趣,父母需做到如下几点:选择的记忆内容应为孩子感兴趣、能理解的知识;记忆方法以游戏为主,丰富多样,避免单一的死记硬背;记忆的过程中给孩子多一点鼓励和支持。

性格软弱的孩子如何培养

1.性格软弱的成因

家长对孩子的性格软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父母的暗示造成孩子的软弱。孩子在雷电交加的晚上,正安静地睡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妈妈惊慌地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从妈妈惊恐的动作和雷电环境中学会了害怕闪电,甚至从此再不敢一个人在小房间里睡觉。

(2)过分的关怀造成孩子的软弱。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上幼儿园或妈妈上班时哭闹不止。原来,妈妈自己那种恋恋不舍、反复叮嘱和犹豫不定的言行,使孩子知道了“妈妈舍不得离去”。

(3)不适当的表扬造成孩子的软弱。表扬是对行为的鼓励和肯定,它起着心理的强化作用。不适当的表扬使孩子的行为向不良方面定型化。早期的行为定型,更容易持久,甚至影响终生。

2.坚强来自童年教养环境

懦弱的儿童到了青少年时代也可以变得坚强起来,但这需要一番巨大的周折和刻苦的心理锻炼。童年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方法只要得当,往往会事半功倍。培养软弱儿童的勇气,可在

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支持软弱儿童大胆地去做事。人类只有极少数的天性本能,大多是依靠父母的培养、教育、学习。父母教育孩子,一是在孩子未成熟期加以保护,这种保护应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越来越少。二是促进孩子能够单独生活,适应社会,这种促进应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越来越多。

(2)鼓励儿童大胆地说话。一些内向软弱的孩子不喜欢说过多的话,对这种孩子,父母应尽量少讲“你必须这样做或那样做”之类的话,多问“你看怎么办?”“你的想法是什么?”之类的话,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如果孩子的意见很对,家长就应该大大地赞许,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勇气。如果孩子说的话不好,表达的意见不正确,也不要责怪孩子,而应该指导孩子认真思索自己的意见为什么不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孩子的讲话能力。

(3)鼓励内向儿童与社会打交道。有些内向的孩子到了3岁之后,只习惯于同自己熟悉的人呆在一起,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时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惧怕。这种行为习惯保持到青春期,问题就不太好解决了。因此,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要培养他们的处世能力。

脑瘫儿童训练方法

脑瘫儿童训练方法一

脑瘫儿童训练方法,让孩子能够自己坚持的走路。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不要马上去扶孩子。要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走下去。这样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力,也可以帮助孩子的肌肉得到一定的伸缩。当然这也可以帮助孩子的成长。

脑瘫儿童训练方法二

脑瘫儿童训练方法,还有就是父母要在旁边手把手的教他。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存在,这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帮助。让孩子不在害怕,可以勇敢的迈出自己的一步。父母要多加的鼓励孩子,时常的给孩子多说一些话。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的教孩子发音,要手把手的教孩子,一步一步的纠正孩子的发音。另外由于是脑瘫儿童可能我们要教很多次才可能全部教会给他们。

脑瘫儿童训练方法三

脑瘫儿童训练方法,父母可以适当的教孩子一些教育知识。比如像是简单的算数的题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文字等等。

脑瘫儿童训练方法,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这可能需要很多的耐心才可以。但如果父母没有强大的耐心,孩子可能真的会有很大的困难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的。但只要父母肯努力坚持下去。奇迹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

父母要知道儿童偏食5大危害

营养失衡:宝宝需要的所有营养就像一块跷跷板,只有食物均衡,才能让营养跷跷板保持平衡,确保宝宝健康地生长发育。

鱼、肉、蛋、奶、蔬菜、水果、谷类中的营养各有侧重,只有每天吃足这7类食物才能保障宝宝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

体重不达标:偏食宝宝营养摄入不足,生长发育容易出问题。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摄入不足,体重偏轻,长高速度也减慢。研究发现,偏食宝宝的低体重发生率是饮食正常宝宝的2倍。

影响智力发育:研究发现,正常宝宝的智力发育指数要比偏食宝宝高14分,偏食宝宝还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抵抗力差易生病:由于饮食不均衡,偏食宝宝不能很好地从食物中获取营养来提高免疫力,因而更容易生病,经常会感冒发烧。

出现极端性格:妈妈们可能不知道,各类食物在宝宝的性格发展中也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营养不平衡很可能促使宝宝形成极端性格。研究表明,幼儿时期营养不良的宝宝与营养良好的宝宝比较,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孩子童年的快乐父母怎么给

父母的成长与孩子的成密不可分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

不能令童年失去快乐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教育机构最先提出了这一理念,从此千千万万孩子快乐的童年就被这一句话所剥夺。对孩子来说,这真的很不公平,童年就应该是快乐的,应该好好玩,好好享受那份天真与无忧。然而,爸爸妈妈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想的只是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从而也让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童趣和童真。父母们不妨深思一下,孩子有多少个童年,童年失去了还会重来吗?

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现实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聪明,于是父母们早早地教会孩子要察言观色,见人说话,真难以想象这是社会现象,还是家庭的悲哀。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就能驾轻就熟地去揣测周边人的思想和动向,想想都令人害怕。孩子不应该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吗?为什么要教会他们那么多虚假和虚伪?父母觉得孩子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童年应该做孩子感兴趣的事

和孩子一起开心地玩泥巴,在田野上放风筝,找到蚂蚁回家的路,为了毛毛虫的逝去伤心地哭一场。这些是孩子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和时光,有哭,有笑,有喜悦,有悲伤,父母如果能给孩子的,那就尽量给孩子吧!

珍惜孩子在童年所拥有的一切,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童年,过去了也就再也没有了,也再也回不到童年。童年,总有一些事需要去冒一次险,去做一次坏孩子,去搞一次破坏,不然童年就没有留下可以值得回忆的东西。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无论父母自己的童年是否快乐,爸爸妈妈都不能剥夺孩子们的快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并且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童年时光。当有一天老去,看到那些老照片,想起孩子天真的笑脸,你才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做父母是如此的甜蜜。

失败父母的八大典型行为

一、没有原则(Parents fail at setting limits)

没有原则的父母,最终会被子女控制住。曾有位母亲一旦听到孩子说“我不上学了”,立刻投降,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这位母亲最终陷入绝望的境地。

二、过度保护(They're overprotective)

父母保护的越多,孩子越无能。尼采说过,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恶。

三、唠叨、说教、罗嗦、嚷嚷(They nag. Lecture. Repeat. Then yell)

这样的父母通常是低智商的父母,因为不会说些有用的话,因此,只会重复些无用的话。

四、赞扬泛滥(They praise too much—And badly)

对于4岁以上的儿童,“知心姐姐”式的赞扬已经不起作用了。你不能总是用“孩子,你真棒”这样毫无营养价值的话语“忽悠”自己的孩子。

五、惩罚过重(They punish too harshly)

记得初中时,我的一个朋友的妈妈太想让她的儿子优秀,曾经让她的儿子跪了一夜作为惩罚,结果,我的这个朋友从此精神失常。

六、剥夺孩子的感受(They tell their child how to feel)

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失去了感受、判断的机会。

七、成绩与创造力本末倒置(They put grades ahead of creativity)

绝大多数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不知道孩子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部分需要关心。

八、 忽略了乐趣(They forget to have fun)

乐观的天性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之一。

父母要知道好孩子的致命弱点

“开心果”变成了“林妹妹”刚入大学校门的莹莹,还没有度过新环境中的“蜜月期”,就已经哭哭啼啼地找妈妈、想回家了。最初她还凭着激情和热情独自处理问题,但不久就整天闷闷不乐、度日如年了。面对莫名的烦恼,她常常以泪洗面,只有在电话中跟妈妈哭诉一番才略觉安慰,最终竟发展到痛哭一场成为每天必做的“功课”。现在,就连感兴趣的事情也都成了她的烦心事,似乎只有回家才能逃避莫名的痛苦。熟悉莹莹的人都会说她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女孩儿。 她活泼开朗,是家庭和同学中公认的“开心果”。她是学生干部,成绩优秀,为人随和正直,通情达理,做事情有股子坚韧劲儿,是个典型的“好孩子”。

谁曾想,这位“开心果”和“好孩子”怎么就变成了愁容满面的“林妹妹”呢?“好孩子”的心灵画像在不长的时间里,为什么莹莹的表现会判若两人呢?从深层的心理机制来看,可以用“退化”的机制来解释。面对问题束手无策时,采用大哭来表达情绪,这是儿童惯用的手法之一。但是如果大哭成为了主要的应对手段,尤其已经成为每天的“必修课”,以致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么一定是出现了心理失调。其实学校中有许多像莹莹这样的“好孩子”,他们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他们学习优秀,明是非、讲道理,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认真努力,行为中规中矩,几乎从不犯错误;他们善于反省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不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情感敏锐、细腻,自尊心强。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典范、家长心中的骄傲。但是正是他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家长、老师疏忽了对他们成长中弱点的关注,这缺少的一环就有可能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比如,由于非常关注成绩和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尤其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这些“好孩子”无形中要求自己在学习、才艺、交往各方面都要有突出表现,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他们在“光环”的下面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小心地维护着自己完美的“面具”。但是他们在内心深处积聚着许多消极情绪。他们在高考、上大学、恋爱等重要人生阶段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会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

据一项对某重点高中学生的调查,被公认的“好孩子”中竟有30%的学生心理或行为出现偏差。“好孩子”群体中的这些学生如果要健康成长,还真需要滋补一下他们的心灵。“好孩子”的家庭画像一种行为如果频繁发生,就不是偶然现象。固然,环境的变化、特殊事件都可能让和莹莹相似的孩子表现暂时失调,但是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回顾“好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好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有很多的“应该”、“不应该”等潜在原则。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随便与其他的孩子玩耍,除非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以免受到不良影响;他们要求孩子不能随便耍脾气,不能随便评论别人,不能和别人吵架,因为那是很没有修养的表现;孩子不能上网,因为网络很危险,晚上不能和同学出去玩,不能睡得太晚,不能穿太花哨的服装,不能追星,不能看无聊的电视剧……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一个完全纯净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们也已经把这些清规戒律烂熟于心,凡事都要与之比对,来决定取舍。

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误

不少父母都喜欢去寻找孩子的失误,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并要求多多,孩子的表现总是不能使他们满意。这时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及教育态度。父母要正确的评价孩子的成长,不应该用过高的目标去要求孩子,或者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当孩子进步或表现优秀的时候,要去表扬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信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父母要知道,要想孩子拥有坚强的意识及较强的能力并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是需要经过时间磨练的。父母不断的去挑剔孩子,只会使孩子失去做事的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等负面心理,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当孩子体验痛苦的时候,父母也会觉得很痛苦。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要求父母不能够过分的去挑剔孩子,并且看到孩子进步,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应该给予鼓励表扬。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好,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聪明的父母会让孩子在一个阶段内要求孩子做好一件事情,或者做好的事情的一个方面,从量的积累转换为质的变化。

相关推荐

教育孩子父母应先约束自己

朋友女儿1岁多了。他告诉我,虽然自己不喜欢读书,但每天他都会强迫自己坚持看书,目的是让年幼的女儿看到爸爸在读书,女儿也会喜欢上看书,喜欢学习。 在感叹做父母不易的同时,对朋友这方面的认识很赞同,这个举动对年幼的孩子的确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然而,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这点。 强强妈最近很烦心,强强才3岁,却经常便秘。问及强强的饮食情况,才知道强强只爱吃肉,不怎么吃青菜、水果。再深入了解发现,原来强强的挑食是原因的,强强的父母同样的饮食习惯。 生活中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难道饮食习惯、言行举止会遗传吗?

如何能让孩子爱上写作业

NO1. 加强娱乐教育,提高学习兴趣。 对所谓的“问题儿童”,识之士已经多次指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而不应该过早地强调孩子掌握靠死记硬背孩子还不能理解或很长时间都派不上用场的知识。 父母应该明白“鱼”与“网”的关系。只要孩子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就不愁学习不到知识了。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是“网”,知识是“鱼”,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经常都在说一句话,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很简单,要教给孩子的是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不是东拉西扯的所谓知识。

怎么树立父母的威信

信--以信树威。父母要取信于孩子,对孩子要讲真话,不讲假话;讲实话,不讲空话。不要乱许愿,承诺要兑现。 德--以德树威。父母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力量,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能--以能树威。父母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掌握真实本领。没真才实学的父母,很难让孩子真正佩服。 尊--以尊树威。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严--以严树威。父母孩子真势的爱心,丰富的情感,要建立起融洽

四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性格

现在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孩子的教养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父母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父母孩子时"下手之狠"让人痛心;父母孩子时"没分寸"让人费解,不管是"爱"还是"恨"都会对孩子的人生造成深远的影响。那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个性性格的形成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教养方式来培养孩子的优良的个性品质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之一。 一、实验目的 父母

儿童性教育最大的绊脚石

1、家长成了儿童性教育的最大障碍 家长在对儿童做性教育时遇到的困惑可分两大类:一是因为观念守旧。中国长期处于一个性禁锢的文化环境中,性是一个敏感话题。父母年轻时,就没接受过教育,如今咋跟孩子说性?突破羞涩重点是在父母如何去改变观念。观念就像把无形的枷锁时时影响父母的行为教育举止。二是因为知识匮缺。许多家长不知该怎么说,于是将责任推给学校。但学校应试教育压力大,课表太满排不进去。此外,性教育涉及到性隐私,而孩子们的发育晚,学校难以做到针对性。 所以,家长要摒弃“羞于谈性、耻于谈性”的禁锢,不仅应向孩

怎样和自己的孩子成为好朋友

首先要表扬一下你的观点:和孩子成为好朋友。这样的父母并不多,这样做父母才是正确的。 孩子都需要理解和尊重,在学前期,孩子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并且对父母很依赖,这就需要做父母孩子充分的呵护,让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给他充分的重视,但切忌溺爱,要给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让他知道虽然父母很爱他,但也是原则的,最好赏罚分明,以鼓励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其次,在这个时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尤其是独生子女会孤独的感觉,这就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关心,并且引导孩子与其它小朋友相处,学会与人分享,与人合作,这是十分必要的

日本家庭教育的6大黄金法则

不会珍惜自己的人,也不会珍惜孩子。 养育孩子确实很重要,但是繁重的家务和社会压力会使人神经紧绷,谁也吃不消。慢慢的,父母的烦躁不安就会传染孩子。所以拥属于自己的时间,保持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二人应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另外,求助并不是可耻的。鼓起勇气,去家庭教育咨询中心、保健中心,儿童咨询所等处跟专家谈谈。在家里,父母充满幸福的笑容会使孩子感受到幸福。 养育孩子是母亲的事,这种想法的父亲要当心。 一般认为,在现代家庭里,父亲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使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大减弱了。通常父亲和母亲的育儿

父母是权威还是朋友呢

一个角色都是偏颇的。权威的意思是父母说了算。讲权威的父母往往对小孩管教很严。孩子错就责骂或惩罚。若父母只强调权威,而忽视孩子心理上被爱和被认可的需要, 就可能使父母孩子处在对立面上,从而阻碍父...相关:◇ 父母要在爱与管教中平衡 >>详细◇ 半权威式家教 >>详细◇ 夫妻育儿搭配 严厉VS放任 >>详细◇ 树立你作为母亲的权威形象 >>详细 世界上最难承担的角色恐怕莫过于为人父母了。天下可能没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今后事业成,生活幸福。但如何才能效地教育好孩子呢?按照中国传统

为什么说“听话”的孩子是“问题儿童”

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最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是外表胆小、怯懦,很少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不说出来不等于没不同看法,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更善于压抑自己,即使心里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议。孩子表现为在幼儿园或学校是个特别听话、特别守纪律的好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反抗父母,听惯了周围人的表扬和夸奖;但他们往往最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心理脆弱。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已经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凡事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更不能片面强调让孩子听话,也应该多听听孩子的话。大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也不乏片面、错误的认

孩子进行性教育要讲究技巧

儿童对性问题比较敏感,但又不愿多求教父母,很多少年儿童的性知识不是来自家长、学校,而是在与同伴的交流或者是从书刊影视中得来的。从这些渠道得来的性知识往往会带给孩子不正确的引导,而许多性心理障碍都植根于童年时期,因此,性教育应该开始于儿童和少年时期,家长应积极参与性教育,使孩子从小就得到正确的性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对孩子进行不同内容的性教育。5岁前的孩子,性教育主要是解决性别认同问题。家长应在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意地把女孩扮成男装或将男孩扮成女装,以免孩子从小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