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的症状 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肠套叠的症状 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般婴儿特发性肠套叠的起点并没有特殊的病灶,造成肠蠕动和收缩不协调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或是其他不明因素导致肠蠕动和收缩不协调,引发肠套叠;但因该个案较不典型,一天只有1到2次的发作且会焦虑不安,求诊时因肚子痛就医,多被误认是肠胃炎、腹胀或便秘所引起,直到接受肛诊检查时,才发现有血性黏便,安排腹部超声波,才确定为肠套叠。
婴儿突然尖叫要谨防肠套叠
婴儿从4-5个月开始会有患肠套叠病的危险,因此,如果婴儿出现突然尖叫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肚子痛。其中以肠套叠即肠管堵塞是最危险的,如果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肠套叠的特点是疼痛的反复性,一般婴儿会腹痛2~5分钟,停歇5~6分钟后又开始腹痛,这样不断反复。如果婴儿患了肠套叠,要去外科诊治,不要看内科或小儿科。
如果婴儿的疼痛不是反复性的,就不要以为是肠套叠。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疼痛,婴儿可能是患了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处可见到肿物,出现这种情况时,婴儿也会突然尖叫。父母要进行区分。如果哭闹的同时还出现发热,则多为中耳炎或外耳炎。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是婴儿时期的急腹症,多发生于4~12个月的健康宝宝。患了肠套叠之后,宝宝会很痛苦,肚子阵阵绞痛。由于宝宝不会说腹痛,常表现为大声哭闹,四肢乱挣动,面色苍白,额出冷汗。
发作数分钟后,宝宝安静如常,甚至可以入睡。但隔不久,10~60分钟,腹痛再次出现,宝宝又哭闹不止,如此反复发作。与此同时,宝宝还有呕吐、拒绝吃奶等现象,病初排便,1~2次为正常便,哭闹过4~12小时后,宝宝多排出果酱样便或深红色血水便,这是由于肠管缺血、坏死所致。
导致宝宝患肠套叠的原因至今尚不明,一般认为是婴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添加辅食来保证营养摄入,而消化道发育尚不成熟,功能较差,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使消化系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年轻的父母不了解这个特点,胡乱给宝宝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更增加了胃肠道负担,从而诱发肠蠕动紊乱,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处理方法:对阵发性哭闹的宝宝怀疑是肠套叠时,就应争取时间,迅速到医院就诊。凡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无脱水症,腹不胀,可以用气灌肠疗法使肠管复位,复位率在95%以上。晚期病情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辅食乱喂可能“毁”掉宝宝肠子
“辅食应该4个月开喂,还是6个月开喂?”
“辅食喂养不当,宝宝的肠子也会被毁掉?”
在我们妈咪帮忙团的YY频道上,南京市儿童医院专业儿童营养师刘长伟,就给家长们在线讲解了关于辅食添加的奥秘。
问题大了!乱加辅食诱发肠套叠
肠套叠是小宝宝好发的一种肠道疾病,会导致小宝宝不明原因的哭闹,肚子还会胀鼓鼓的,所以经常被妈妈们当成肠胀气。
不过,肠套叠却是比肠胀气要危险得多的疾病。这种疾病多见于4-6个月的小宝宝,除了会引起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宝宝还会出现呕吐、血便等症状,便便看起来像果酱一样。如果时间长了,宝宝就需要手术复位,甚至还可能因此发生肠瘘、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问题!
那么,肠套叠是如何发生的呢?原因或许让你猜不到:它竟然可能和辅食胡乱添加有关。
刘长伟告诉记者,小儿肠套叠的病因目前还不明确,但胡乱添加辅食可能引起婴儿胃肠道功能紊乱,诱发肠套叠。“我在儿科病房见到的肠套叠宝宝,往往都比较胖,家长都反映宝宝特别能吃,所以除了奶,辅食也早早就加上,而且加得量还特别多。这种胡乱添加辅食的情况,增加了肠套叠发生的风险,甚至让宝宝大吃苦头。”
发生肠套叠的原因 婴儿肠套叠症状及治疗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一腹痛,腹痛为阵发性、规律性发作,表现突然发作的阵发性绞痛,患儿哭吵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腹痛缓解安静入睡,间歇十到二十分钟又会反复发作;第二呕吐,为早期症状,初为反射性,含有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有胆汁;三血便,为重要的症状,85%左右在发病后六到十二个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四腹部包块,多在右上腹棘肋下,可触及轻微出众的套叠肿块。全身症状,全身症状在早期一般情况好,无全身中毒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全身症状恶化,可引起脱水、高热、昏迷、休克等中毒症状。治疗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小儿肠套叠巧行灌肠法
日前,刚出生6个月的张薇哭闹不停、面色苍白,还出现了果酱样血便,这可把父母急坏了,赶紧将小宝宝送到了医院。“小儿患的是急性肠套叠症。”接诊医生仔细询问小宝宝病情后,得出初步诊断。在放射科通过灌肠整复仪进行空气灌肠检查后,果然在小儿回盲部看到肠套叠头部形成的“杯口”状影,确诊为肠套叠。随即,医生们利用空气整复法为其进行了治疗,加上腹外手法推拿,孩子病症很快消失,当即停止了哭闹。“宝宝腹痛时,不懂得诉述病情,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大意。
”该院妇儿产科宋少俊主任介绍说,肠套叠作为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80%发生在2岁以下的儿童,病因可能与饮食规律的改变、肠道感染刺激、肠道畸形等有关,多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另外,肠套叠与感冒、发烧等疾病也有一定关系。出现肠套叠症状后的48小时,是空气灌肠的最佳时机。病情一旦耽误,可能会因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空气灌肠具有无创伤、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诊断和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靠方法。但对肠壁较薄不适宜灌肠的、伴有腹膜炎、病期超过48小时的肠套叠患儿不适用,应尽早手术治疗。(吴志 葛建伟)
肠套叠的症状
肠套叠依据临床发病缓急和梗阻程度,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型,急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儿,以持续、完全性急性肠梗阻者为特征;亚急性肠套叠,痉挛发生时间轻短,呈不完全性肠梗阻,多见于儿童;慢性肠套叠为慢性反复发作,好发于成人,因病理改变不同,其临床症状各异。
1、急性肠套叠:多有腹痛,呕吐,便血,肿块及全身情况的改变。
(1)腹痛:为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占就诊主诉的90%~100%,因肠套叠形成后,肠腔即发生梗阻,近端肠段发生剧烈的蠕动和痉挛性收缩,随着每一蠕动波发生,使套入段不断向前推进,将肠系膜牵入鞘内而产生剧痛,营养良好,平素健康的婴儿常出现阵发性的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呈痛苦状,持续10~20min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数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如此反复,体质较弱或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可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腹痛发作间歇期一般较长。
(2)呕吐: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为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有发生,吐出物多为奶块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夹有胆汁,12~24h后,呕吐可渐停止,但常有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肠腔内渗出血液与肠黏膜分泌液混合可出现便血,便血常于腹痛后4~12h发生,起初混有黄色便,很快即排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可仅为少许血丝,回结肠型套叠早期即有便血,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较迟,较大儿童往往缺乏肠套叠便血症状,或在发病数天后才发生,若患儿无自行排便,肛门指诊可见手套染血。
(4)腹块:病初腹痛暂停期一般能顺利进行腹部检查,扪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检查自右下腹开始,依次摸右季肋部,上腹中部及左腹部,因婴幼儿肠套叠以回盲型居多,肿块的部位多沿结肠框分布,严重者可达直肠,肿块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多如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度,略带弹性,此为确立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发病超过1~2天者,因套叠部以上小肠胀气显著,故往往难以扪及肿块。
(5)全身情况:随肠套叠的病情进展可出现精神萎靡,表情冷漠,呈重病容,48h后出现肠坏死者可产生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更趋恶化,常有高热,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明显中毒症状与休克等表现。
2、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成人,症状颇不典型,83%~92%具有导致肠套叠的器质性病变,其病程发展缓慢,表现为慢性,间歇性,不全性梗阻,症状出现数天,数月~1年以上,最后可逐渐发展为急性完全性梗阻,初发为反复出现肠道炎症及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腹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大便中可有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也可完全正常,腹部肿块在疼痛发作时可出现或变硬,并可见到肠型,疼痛间歇期恢复原状,若套叠自行复位,则腹块可完全消失。
Felix报道,慢性肠套叠症状中痉挛性腹痛75%,恶心呕吐68%,腹胀45%,压痛60%,肠蠕动改变34%;25%~50%可触及肿块,30%~60%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3、亚急性肠套叠:典型的痉挛性腹痛,腹块和黏液血便不显著,病初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肠炎,阿米巴结肠炎,菌痢,扪及腹部肿块者又被误诊为肠蛔虫症,接受多种诊疗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正确处理,直到套入部肠管血运发生障碍成为绞窄性肠梗阻,体征上因鞘部包裹着套入部虽有血运障碍,尚未能污染腹腔,因而腹膜刺激征不明显,但病人全身状况可迅速恶化,临床常见于较大儿童或成人发生的肠套叠,此外,胃切除手术后空肠胃套叠都有上腹部疼痛,早期呕吐胆汁或胃引流量增多,一般手术后并发小肠套叠,可有腹胀,腹痛,腹块,少数有黏液血便,大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多呈亚急性型,后期慢性复发型较少见。
小儿肠套叠巧行灌肠法
日前,刚出生6个月的张薇哭闹不停、面色苍白,还出现了果酱样血便,这可把父母急坏了,赶紧将小宝宝送到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患的是急性肠套叠症。”接诊医生仔细询问小宝宝病情后,得出初步诊断。在放射科通过灌肠整复仪进行空气灌肠检查后,果然在小儿回盲部看到肠套叠头部形成的“杯口”状影,确诊为肠套叠。随即,医生们利用空气整复法为其进行了治疗,加上腹外手法推拿,孩子病症很快消失,当即停止了哭闹。
“宝宝腹痛时,不懂得诉述病情,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大意。”该院妇儿产科宋少俊主任介绍说,肠套叠作为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80%发生在2岁以下的儿童,病因可能与饮食规律的改变、肠道感染刺激、肠道畸形等有关,多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另外,肠套叠与感冒、发烧等疾病也有一定关系。出现肠套叠症状后的48小时,是空气灌肠的最佳时机。病情一旦耽误,可能会因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空气灌肠具有无创伤、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诊断和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靠方法。但对肠壁较薄不适宜灌肠的、伴有腹膜炎、病期超过48小时的肠套叠患儿不适用,应尽早手术治疗。(吴志 葛建伟)
宝宝腹泻引发的并发症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泻时机体不仅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水份和电解质,而且还会以肠液的形式将它们进一步丢失。所以腹泻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水份和电解质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中,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低钾、低钙和低镁,它们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钾可引起顽固性的腹胀,低钙可引起手足抽搦或惊厥。
病毒性心肌炎:它发生在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之后,腹泻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脏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此病的患儿会有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重症患儿会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肠套叠:婴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腹泻和伴随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警惕。
营养不良:多发生在迁延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之后。营养不良会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易继发各种感染,如鹅口疮、支气管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泻迁延不愈还会加重营养不良,造成恶性循环。
婴儿肠套叠是怎么引起的
肠套叠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95%为原发,多见于婴儿,是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容易引起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5%的继发性病例,多为年长儿,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多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如美克尔憩室翻入回肠腔内,成为肠套叠的起点;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致肠壁肿胀增厚可以引发肠套叠。另外有些促进因素,可以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及腹泻等,可以诱发肠套叠的发生。
肠套叠要不要动手术 小儿肠套叠容易复发吗
肠套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其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复位。复位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灌肠疗法,在肠套叠四十八小时之内,全身症状好,腹部不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以采取气钡灌肠的方法复位。那如果是肠套叠超过四十八到七十二个小时,或者是有肠坏死、肠穿孔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肠套叠都有一部分病例可以复发,大约5%-8%,灌肠复位比手术复位的复发率高。
肠套叠的病理生理及分型
肠套叠的病理生理及分型:
肠套叠在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扩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进入肠腔内,与血液及粪质混合呈果酱样胶冻状排出。进一步发展,导致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最终发生肠壁坏死。
根据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远端肠段部位将肠套叠分为以下类型:
1.小肠型包括空肠套入空肠型、回肠套入回肠型和空肠套入回肠型。
2.回盲型以回盲瓣为起套点。
3.回结型以回肠末端为起套点,阑尾不套入鞘内,此型最多,约占70%~80%。
4.结肠型。
5.复杂型或复套型常见为回回结型,约占肠套叠的10%~15%。
6.多发型在肠管不同区域内有分开的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肠套叠。
肠套叠的危害: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时间性,延误诊断及治疗,常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要立即送医院治疗。否则,便会贻误病情,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环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像收起单眼望远镜一样。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有些季节性的发作-例如春天的发作-可能与某些病毒的有关。
宝宝肠套叠的症状
不少妈妈会问,肠套叠是个什么鬼?其实肠套叠就是一段肠子套入相邻的一段肠子里,造成肠道梗阻而不通畅。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那么以下关于宝宝肠套叠的症状你了解吗?
1、腹痛
宝宝可能表现为哭闹、屈腿、面色苍白。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渐差、嗜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
2、呕吐
腹痛发作不久后就可能产生呕吐现象,开始的时候会吐乳汁和食物残渣,后期会吐粪便。
3、果酱样大便
宝宝的大便呈果酱状,以后便排出含血和粘液的粪便,少数婴儿来诊时无血便,仅肛门检查时手套上染有血迹。
4、腹部肿块
由于肠管发生了套叠,因此宝宝的腹部会隆起成肿块状。早期可以用手按压感觉到肿块,晚期会有脱水腹胀的反应。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分析
小儿肠套叠患儿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二十分钟到十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十分钟都爱五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小儿肠套叠患儿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小儿肠套叠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小儿肠套叠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等等。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2.呕吐
小儿肠套叠患儿呕吐时,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大约一到两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小儿肠套叠病情已经加重。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3.腹部包块
在两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小儿肠套叠患儿的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的小儿肠套叠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4.果酱样血便
小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家长往往以血便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六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三到四个小小时即可出现血便,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便血原因是发生小儿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是什么?综上所述,就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小儿肠套叠的地点常见危害,无论如何,只要碰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以上表现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诊治,避免小儿肠套叠带来更多危害。
肠套叠是什么
概述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为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年龄增长该病发病率逐渐下降,约75%的病例见于2岁以内婴儿,尤以4~10个月婴儿最多见,男婴较女婴多2~3倍,春夏发病率较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约95%以上的小儿肠套叠属原发性的,初期,套入的肠管受挤压,特别是颈部,可因肠壁的痉挛收缩而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而肠梗阻又增加了肠蠕动阻力,导致套入部蠕动增强,迅速向前伸,套入部肠系膜套入加深,使其血管回流障碍,发生静脉性瘀血、组织水肿、管壁增厚、变硬,使自动脱套成为不可能,在婴儿期,回盲部、升结肠游离度大,肠系膜缺少脂肪、单薄,有利于肠套叠发展。
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
临床表现
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年长儿发病稍缓,症状不如婴儿典型。
1. 腹痛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腿,两臂乱动,或以手抓按腹部,面色苍白,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消失,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较大儿童发作间隔时间较长。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 呕吐早期呕吐为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吐出物为奶块或食物残渣等胃内容,次数不多。随后吐出物含胆汁,晚期可为粪样物。
3. 便血为婴儿肠套叠的特征。在腹痛发作后可有1~2次正常大便,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小肠型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便血率较低,出现也较晚。
4. 腹部肿块早期腹部平软,无压痛。多数病例可扪及肠套叠的肿块,小肠结肠型肠套叠沿结肠框分布,常位于右上腹部或脐上,呈腊肠样,表面光滑,中度硬,略有弹性,稍可移动。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循结肠移至左腹部。少数病例的套入部可达直肠,多数病例的回肠末端及盲肠套入结肠内,右下腹部扪诊常有空虚感。小肠套叠肿块多在脐周,活动度较大,不易扪及。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及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及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 全身情况早期病儿一般状况尚好,体温正常,但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渐重,精神萎靡或嗜唾、阵发性哭闹等腹痛症状反而不明显。发病二三天后的晚期病儿,由于肠坏死或伴腹膜炎,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新生儿系胃肠病高发期
6个月大的琪琪最初因哭闹被诊断为肠炎,治疗3天无效。后送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被确诊为肠套叠,无奈切除部分结肠。
27日下午,儿童医院举行胃肠外科医患交流会,专家特别提醒家长,眼下正是肠套叠等新生儿胃肠病多发期,应该特别留意宝宝的哭闹。
“肠套叠是新生儿常见、多发病,但也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儿童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王佚说,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
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该科室几乎每个月都要收治60多例肠套叠患儿,如今这个时节是高发期,有时一天都要收到6、7个孩子。
如何发现宝宝是否肠套叠呢?王佚说,要确诊,只能通过B超下检查发现。但是,家长如果发现宝宝阵发性哭闹、呕吐等现象,就应该警惕是否肠套叠,及时送到正规医院儿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