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父母忌扮“红白脸”
教育孩子父母忌扮“红白脸”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孩子这么说,“我觉得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刚给我,他不买。”……如此来褒贬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红白脸” 的教育方式屡见不鲜。即父亲与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采用打、骂、训的态度和方式;另一个则唱“白脸”, 采用哄、逗、护的方式。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父母双方故意为之,希望给孩子一个有人疼、又有人教的环境,另一方面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要求不一致,会导致不良后果:
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干脆就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错事。这很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
如果父母在家教中“分工”,一惩一纵,一严一松,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使孩子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喜欢溺爱、袒护自己的一方,而远离严格要求的另一方。“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父爱母爱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
影响教育的时效和效果
孩子犯错误时,需要父母立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以后如何改正?适时的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会心服口服。
如果在孩子出现过错时,唱“白脸”的包容袒护、不管不问或管不了,等到唱“红脸”的回来再“旧话重提”,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红白脸”教育让孩子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谁,甚至因为逃避责罚或迎合表扬而隐瞒过失、编谎说谎。调查表明:在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中,父母采用“态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为17。3%,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家长所采取该教育方式的比例9。24%。
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所受到教育应该说都是来自一个合力,即父母的整体效应,双方取长补短形成的最佳合力。需要的不是“严父慈母”,也不是“严母慈父”,而是每个家庭成员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态度一致,需要严的时候严得起来,需要慈的时候能真正有慈,有严有慈,集严慈于一身。如此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是给孩子最有利的成长环境。
教育孩子父母应先约束自己
朋友女儿1岁多了。他告诉我,虽然自己不喜欢读书,但每天他都会强迫自己坚持看书,目的是让年幼的女儿看到爸爸在读书,女儿也会喜欢上看书,喜欢学习。
在感叹做父母不易的同时,对朋友这方面的认识很赞同,这个举动对年幼的孩子的确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然而,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这点。
强强妈最近很烦心,强强才3岁,却经常便秘。问及强强的饮食情况,才知道强强只爱吃肉,不怎么吃青菜、水果。再深入了解发现,原来强强的挑食是有原因的,强强的父母也有同样的饮食习惯。
生活中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难道饮食习惯、言行举止会遗传吗?当然不会,但这些可以模仿和学习。父亲对儿子实行拳脚教育,儿子在幼儿园会经常跟小朋友打架;要求女儿举止端庄、礼貌待人,母亲却对邻居恶语相向。
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阅读、听他人讲述来学习模仿人类的行为。班杜拉及同事的一项著名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研究中,72名幼儿园儿童分组观看两个成人榜样:一个对充气玩偶拳打脚踢,另一个安静地玩玩具,对旁边的充气玩偶置之不理。
此后,让儿童玩这个玩偶,观察过暴力榜样的儿童模仿了攻击行为,他们不仅像“榜样”一样对玩偶施以暴力,而且发明了新的攻击玩偶行为,譬如用玩具枪向玩偶射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中国的一句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证了父母的行为处事对孩子的影响。
几个月大的儿童就开始跟父母“咿呀”学语,一岁左右蹒跚学步,孩子学会了说话、走路后,其说话的语调、走路的姿势都可能带有父母的痕迹,这一点在幼小的儿童(幼儿园之前)身上尤为明显。儿童3岁前处在“图谱时代”,他们把人们的行为模式看成一些图谱,照着这些图谱学习各种行为。
比如父母见到他人问好打招呼,分手挥手再见,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谢谢”等等,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图谱。红灯停,绿灯行,横穿马路走斑马线,把垃圾丢入垃圾桶等等,这些则是社会规范图谱。
在儿童的早期生活中,大量的行为图谱来自于父母,他们对父母的行为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记在心上,并照此行事,这些行为图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如果父母行为不端,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可想而知。
孩子性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的教育也是都很关注的,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性教育也是不能忽视的,那么孩子性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1.孩子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别,或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
2.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家长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认得以完成。
3.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适当时机,如洗澡、睡觉前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引导孩子要保持自体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不应回避,宜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言语和方式予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解决和满足。
5.父母自身行为的规范也很重要。父母之间感情真挚、融洽,道德高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会使孩子热爱人生,热爱生活,正确对待性的问题。
6.对常遇到的问题应恰当予以理解。如人是怎样出生的?可以从植物开花结果讲起,接着联系到人的性与生殖,也可以从动物的生殖活动进行示范性比喻。浅显地介绍人类生殖的生理,有助于孩子弄清问题。总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既要如实相告,又不能太复杂;既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又要把一些具体细节很自然地延迟到孩子的未来生活中去了解。
上述就是对孩子性教育的要点的介绍,现在应该了解了,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也是不能忽视的,希望父母也能意识到,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思想认识应统一。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
方法二: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方法三:两代人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方法四: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方法五: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
方法六: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我们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宝宝为什么动不动就发脾气
1.脾气受父母影响
爱发脾气的宝宝可能也有一对脾气不好的爸妈。其次,爸妈教育孩子态度不一致,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红脸,会让宝宝觉得有“靠山”,更喜欢哭闹、无所顾忌的发脾气了。所以,像这种情况的宝宝需要爸妈自身先做好榜样。
2.发脾气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
当父母总是太忙而忽略了宝宝时,宝宝因为受到冷落常会借助哭闹来吸引爸妈的注意力,如果可以的话,爸妈要经常放心手头的事情,多陪陪宝宝。
3.想逃避责任
有的宝宝犯了错自知会受到父母责骂,就用哭闹来转移爸妈的焦点。这种情况下,如果宝宝是无意犯错的,那爸妈要轻轻告诉宝宝下次注意就好,不要责骂;如果是故意犯错,该批评还是得批评,让孩子知道发脾气不能逃避责任。
爸爸妈妈谁的教育责任重
我们先提出我们的观点: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位都不能轻弃自己的责任;同时,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那么,孩子祖辈呢?他们的教育责任是父母教育责任的延伸。尽管有不少家庭祖辈承担着对孙辈的大量的养育任务,然而据笔者调查,孩子父母的总体影响力在83.3%—88.5%。家庭教育专家们的共同建议是:孩子,尽可能多的时间由父母自己带,不宜过分地依赖孩子的祖辈们。
在现实中,令人遗憾的是,相当大比例的母亲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我们在一项调查中发现,从5岁孩子到初二的孩子,父母除了家务劳动外,母亲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管教孩子”,而父亲排在第一位的则是“看书报”或“看电视”,显然父亲们为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少。我以为,这可能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传统的(其实不止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到了家庭教育。二是做母亲的带孩子的主动性和“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亲和积极性。在孩子小时候,养育的事情多于教育,母亲们的确比父亲们细心、耐心、内行,一旦从养育为主过渡到以教育为主,就不是母亲一个人具有优势了。
我们曾经就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发展情况做过调查研究,下面是一幅父母教育影响力的比较图:
从图可以看出,母亲在孩子5岁时的影响力高于父亲19.1个百分点。母亲的影响力在小学三年级时达到高峰,但随后就有下降趋势。到初中二年级时,孩子们最爱听母亲话的是44.1%,最爱听父亲话的是44.4%,父亲稍稍超过了母亲。这项调查的结论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最初高于父亲,而从小学中年级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到初中超过了母亲。这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母亲们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减,甚至增加,而教育影响力反而下降?二是为什么父亲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没有母亲们多而教育影响力反倒逐渐上升?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们对孩子的管教内容和管教方式多少年一贯制,没有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变化,选择适合孩子的内容和方式。“啰嗦”与“重复”现象严重。而父亲们的管教内容和方式,又较多地适合了孩子的成长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做得很好,在教育中,需要提高认识和改变方法的地方有很多。这一切都是从总体趋势分析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会有自家的特点。
现在,我们就如何全方位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提些建议。
首先,建议做父亲的,从孩子较小的时候就为教育孩子投入较多的精力。一方面增加早期对孩子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减轻妻子的负担。同时,也建议做母亲的,不必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让丈夫有施展身手的机会。
其次,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上要有分工有合作。父母在性格特点、智能特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教育孩子中,每个人尽量扬长补短,夫妻之间优势互补。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涉及学习、生活、劳动、体育、文娱和其他活动。父母按教育内容分工也好,按时间分工也好,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都在关心他、教育他,就好像父母带孩子上街游玩,孩子最愿意走在中间,一手被父亲领着,一手被母亲领着,他会充满欢乐、倍感幸福地往前走。分工合作,不要怕麻烦,不合适时可以随时调整。孩子逐渐长大,应该有意识地跟孩子一起讨论他希望爸爸妈妈怎样帮助他。
第三,建议母亲在孩子上小学中年级时,反思、清理一次自己的教育言行。哪些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有所改变,避免孩子的厌烦心理产生。如果母亲自己认识不清,可以全家讨论,也可以请教家教专家或老师。同时,建议父亲也经常检讨自己的教育言行,适时地进行调整。
第四,父亲和母亲经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互相提出建议,制定配合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父母都承担起教育责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更快进步的“合力”,也是孩子的一种幸福。
如果父母有一方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常和孩子接触,就应该用写信,打电话,寄录音(像)带,赠书、赠小礼品等方式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家长可以打骂孩子吗
家长可以打骂孩子吗
1、有些家长也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那么就理所应当。然而,教育孩子还是需要讲求方式、方法。打骂教育不可取。
2、不管是什么程度的打和骂(轻微的、温和的,偶尔的、经常性的)都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产生误解。如果这就是家长对待他的方式,他将会用不好的行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3、另外,其实家长自己也不知道,对于纠正坏习惯,打孩子究竟能不能起作用。作为一种惩罚方式,打孩子只能将错误行为变成“地下行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装作很听话,再背后行事。因此,打孩子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既然法律都倡导家长要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那打骂教育还是不可取的。
家长打骂孩子的危害
打骂孩子是自古以来中国父母比较赞成的一种教育方式,因为打骂孩子起到的效果很明显。家长打骂孩子的危害?一起来看看。
1、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孩子遭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
2、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
3、导致孩子说谎
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违心地说谎,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皮肉之苦。但是孩子说的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
1、要以身作则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空洞说教远不及实际行动的影响力大。同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家长的如果品行不端,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说不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可见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2、大人的意见要统一
有的时候家长之间相互要通气,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要争取一致,态度也要统一,切忌你说东我说西,你扮白脸我扮红脸,更不能当着孩子面就相互数落。否则的话孩子往往会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时间一长,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会荡然无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较困难了。
3、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
学业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泉。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爱好,千万不要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项技能。
育儿之时这些“不要”要谨记
一、父母教育孩子须知
1.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
父母教育孩子,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应该多给自己一点自由,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否则很容易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父母,那么以后孩子就会比较难适应新的环境。
2.不要过于严厉批评指责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地进行批评指责。被适当表扬着长大的孩子,身心健康比经常被批评指责长大的孩子要好得多 ,所以作为家长的,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那么平时就不要经常对孩子过度严厉批评指责。
3.不要为了孩子失去自我
父母教育孩子也不要为了孩子就完全失去自我,不可以让自己没有爱好、没有时间、没有自由,这样反而会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一份埋怨。
4.不要让孩子经常看电视
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经常看电视。现在好多的孩子都喜欢整天看电视或者玩电子产品,但是这样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另一方面孩子就会渐渐失去活力,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5.不要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
父母教育孩子,就不要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孩子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帮忙做家务是应该的,而且多让孩子做家务,不仅可以使亲子感情变得很好,而且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自理自立的好习惯。
二、父母教育孩子禁忌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对孩子过度溺爱,也不能对他要求过高,平时要注意多关心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在家里不要什么事情都帮孩子搞定,多鼓励自己动手动脑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何改掉孩子的坏脾气呢
1、以正确的方法关心和爱护子女
父母疼爱子女是可以理解的,但应以孩子的正常发展为目的来关心和爱护。对孩子的关爱,不应只局限于物质享受,而要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以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父母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提高社交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品格。父母也应当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参与劳动,打破家庭封闭之门,让孩子了解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从而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2、转移法
当孩子出现乱发脾气行为时,应利用当时的周围环境,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被一些新颖事物所吸引,使孩子放弃无理要求。
3、把握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人的很多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有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当孩子放弃了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感,促使他产生更多的积极行为。
教育孩子父母不能缺少这三样
一、缺少反思意识——外视而不内视。
父母的眼睛总是外视——始终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而从来不内视——内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听话,让人省心则无话可说,一旦出现问题了,却不管三七二十一,觉得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都是孩子的错,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去寻根朔源,不去反思一下教育方法是否不对头?教育方式是否过于严厉或放任?自己是否做到表里如一,言传身教?自己是否给他创造了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只会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孩子个性太强啦,不好管教啦等等。
比如,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为什么会没兴趣?是什么导致没兴趣?怎么才能调动他的兴趣?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在家庭中找得到根,父母身上寻得到影。父母应该有反思意识,静下心来反思一番了。
二、缺少欣赏眼光——看坏而不看好。
赏识教育的实践者周泓老师培养周婷婷成才的感人故事证明了欣赏对孩子的重要性。欣赏,是孩子成长中的阳光,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然而不少父母却缺少这种欣赏孩子的眼光。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对缺点耿耿于怀,对优点熟视无睹。一味地埋怨和指责,以为自己是侦察兵,以发现缺点、时时提醒为已任,以为挑“刺”就可促其健康成长。
其实,这是一个教育误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赞赏。”因而孩子需要的是被人肯定、被人欣赏、被人表扬。孩子是愈“扬”愈高,愈“抑”愈低,孩子的成功是“捧”出来的,“捧”出了自信心,也就捧出了孩子的成材。
我们应当用显微镜找孩子的优点,用望远镜看孩子的缺点;弱化缺点,强化优点。
三、缺少正确心态——近看而不远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缺少对孩子的细微体察和深入了解,盲目跟风攀比,人云亦云。
看别人的孩子练琴,也不顾孩子有无兴趣,赶“鸭子”上琴。听说上奥数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也不顾孩子有无数学特长,又逼孩子游“水”。满足了父母的一时的虚荣,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只看重眼前一时的效益,却没有想过,孩子不是速成品一夜成名,也不是橡皮泥随你捏弄。没兴趣、被迫的学习最终导致厌恶学习的恶果。
又比如,家长只看到眼皮底下考试的分数,为差一、两分而斤斤计较,有的甚至大动肝火,却没有把目光抬起向远看,从长计议。
其实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孩子的综合或整体素质,应该多从课外着手,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动手,多思考,多探索,多阅读,培养各种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孩子承担责任要从小教育
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因为责任感是任何一个民族和文化所崇尚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而要发展孩子的责任感,就必须让他们从很小甚至从出生的时候就学会如何承担责任。
那么,孩子的责任感的培养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我国家庭里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责任感更多地限于针对孩子自我的责任,比如听话、完成作业和其它学习任务,而忽略了针对他人、社会的责任,事实上后者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更有意义。成熟的责任感应该是对自己、对家庭、对自己所属团体以及对社会的负责的意识和行为,我们培育孩子的责任感也必须从这四个层面入手。
首先,教育孩子对他们自己负责,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强自立的习惯。例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信守自己的承诺,到一定年龄时打工挣自己的零花钱等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
其次,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家庭负责,让孩子把自己当作家庭所需要的、且应该对家庭做出贡献的一名成员看待。过去的家庭里几乎所有的成员都要为家庭的生存做出贡献,现在,随着家庭规模的变化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大多父母都希望自己对孩子奉献而并不要求孩子对家庭会有所奉献。其实,父母应该让孩子认为作为一名家庭成员,自己和父母一样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庭的所有事务和困难,除了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如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衣物、书籍等,同时还要帮助父母打扫房间、在厨房当帮手、看护弟妹、照管宠物等等。子从小培养孩子对家庭、对亲人的爱和责任感。
第三,教育孩子对自己所属的团体负责,让孩子从小学习各类社会角色的扮演,培养团队精神。比如让孩子与幼儿园小伙伴友好相处,尊敬和配合老师的工作,帮助老人等弱势群体解决困难等等,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第四,教育孩子对社会负责,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让孩子懂得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并为之做出贡献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有益的志愿工作、义务募捐活动等,为更广泛的社会团体做出贡献,开拓和提升孩子的思想境界。
责任训练应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抓起,父母必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孩子,父母通过帮助孩子担当起真正责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早学会道德推理,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发展相应的道德行为,在道德成熟的漫长道路上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家有幼儿怎么教
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有的家长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有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性格容易变得偏激。
要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空洞说教远不及实际行动的影响力大。不是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吗,母亲给外婆洗脚,小儿子看在眼里,便有模有样学着要给母亲洗脚。同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家长的如果品行不端,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说不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可见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大人的意见要统一。有的时候家长之间相互要通气,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要争取一致,态度也要统一,切忌你说东我说西,你扮白脸我扮红脸,更不能当着孩子面就相互数落。否则的话孩子往往会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时间一长,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会荡然无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较困难了。
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学业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泉。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爱好,千万不要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项技能。
这些育儿方法让你充满智慧
1.了解孩子
虽然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很多父母可能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前提就是要了解孩子。父母必须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然后实行措施,加以改变。如果孩子性格内向,那么父母就应该多多鼓励孩子,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让孩子和人群接触,多让孩子站在闪光点;如果孩子太自负,那么父母可以告知孩子,自负会让人退步,适当的父母还要让孩子体验失败的失落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父母只有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2.懂得批评和奖励双重规则
孩子们做的对,父母就该奖励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做的不对,父母就该批评孩子。想要教育好孩子,永远赞美孩子是不够的,这样容易让孩子出现骄傲和自负以及目中无人的缺点。如果只知道批评孩子,那么容易让孩子出现自卑的心理。作为父母,不能出现这种做法,父母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该批评时,要批评孩子,该奖励时,要奖励孩子。
3.懂得尊重孩子
孩子们同样要面子,所以爸爸妈妈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记得给足孩子面子,爸爸妈妈记得不要在其他小朋友面前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然孩子会觉得没面子,即使他们自己错了,在朋友面前,孩子们可能还是会据理力争,死不认错。所以,爸爸妈妈记得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哦。
4.爸妈自己做个明智的人
只有爸妈自己明智,那么孩子们才不至于糊里糊涂。爸妈想要拥有超棒的宝宝,那么首先,爸爸妈妈要成为很棒的爸爸妈妈。初次成为人父和人母后,爸爸妈妈记得要自己充电,要多看育儿书籍和提升自我的书籍。这样才不会在育儿的道路上走弯路。
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爸爸妈妈们只要在育儿的道路上艰苦卓绝的奋斗,同时给宝宝树立好榜样,那么宝宝们一定会成为很棒的人。
孩子爱顶嘴父母该如何处理
面对“顶嘴”的孩子,父母该怎样做:
宽容对待
这需要父母们应有足够的民主风范,切忌为了面子和尊严,而置孩子的“委屈”和“苦衷”于不顾,以势镇人,以“大”压小,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逆反和逃避心理的形成。
耐心倾听
要真诚地去倾听孩子辩解的理由,并且加以具体分析。不要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而下结论。
营造辩论氛围
因势利导,充分让孩子申辩,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良好习惯,能使他们既明事理,又练口才。
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分析
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他们能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足信心去克服它。
最后,请父母们少些“权威教育”吧!善待孩子的“顶嘴”,把他们的思辨和不讲礼貌分别开来,让他们在争辩中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对与错,从而更坚定自己的正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