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脱易混淆的症状
虚脱易混淆的症状
休克:一种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微循环障碍引起重要生命器官(脑、心、肺、肾、肝)严重缺血、缺氧的综合征。
其典型表现是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降低、脉搏微弱、神志模糊。
引发休克的因子主要通过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及外周血管容量增加等途径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剧减、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重要生命器官遭受严重的、乃至不可逆的损害。
休克分如下类型
①失血性休克
急性失血超过全身血量的20%(成人约800毫升)即发生休克,超过40%(约1600毫升)濒于死亡。严重的腹泻、呕吐所致休克亦属此类型。
②心原性休克
由急性心脏射血功能衰竭所引起,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高达80%。
③中毒性休克
主要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和败血症,死亡率为30~80%。
④过敏性休克
发生于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
致敏原刺激组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发。
常见者如药物和某些食物(波罗等)过敏,尤以青霉素过敏最为多见,严重者数分钟内不治而亡。
⑤神经原性休克
剧烈的疼痛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导致急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类似于晕厥。
出虚汗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多汗症:多汗症(hyperhidrosis)系全身或局部皮肤出汗过多。多汗症病因一般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种.根据产生汗液过多的原因不同还可分成神经性多汗症和非神经性多汗症,神经性多汗症包括皮层性多汗症,下丘脑多汗症hypothalamic hyperhidrosis髓性多汗症medullary hyperhidrosis非神经性多汗症主要有代偿性多汗症compensatory hyperhidrosis。
出冷汗:由惊恐或休克等原因而出的汗,出汗时手足发冷,所以叫冷汗。
冷汗淋漓:冷汗,指因紧张、惊惧或疾病等导致汗出而自觉有冷感。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夜间盗汗:以中医观点来看,夜间盗汗有可能是气虚或阴虚造成,如果是气虚引起的盗汗,一般是血管扩张功能不好,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来调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盗汗,心悸少寐,宜补血养心,以归脾汤加减方来治疗;如果是阴虚体质引起,身体出现燥热症,也会有盗汗的情况,此时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来改善, 又阴虚火旺的盗汗,五心烦热,宜滋阴降火,用之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方,但仍建议由中医师鉴别诊断后,再服药改善。
肾阴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肾阴虚和肾阳虚
男同志来讲,肾阴虚造成的精子的数量、质量下降,造成了免疫功能的低下或者是亢进,或者造成了精液的液化不良,甚至会引起性功能的障碍,导致勃起不坚等等,
女同志会造成月经的周期延长,或者缩短,月经量的减少,白带的减少,色质发黄,出现了烦躁、口干、失眠,盗汗等等,甚至在女性不孕这块出现了卵泡发育不正常,黄体生成不足,黄体萎缩不全等等。
这涉及到中医的一个术语,也涉及到临床的证型,肾虚主要是四方面:肾阴虚,肾阳虚,肾经亏虚,肾气虚。
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在于,如果是把肾阴是物质上的缺乏,肾阳就是功能上的匮乏,物质上的缺乏就是腰膝酸软,头发晕,还有如果在年轻人的身上出现早泄、遗精,还有出现五心烦热,失眠、心烦,中医有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如果在老年人出现的肾阴虚就容易脱发或发白的比较早,容易耳鸣、耳背,牙齿松动,眼花的比较早一些,所以说,这是肾阴虚,肾阴虚一般说在中青年发生的比较多,我们在临床上的症状比较多。
那么,肾阳虚有一些症状和肾阴虚也是有共性的,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但是肾阳虚更体现是功能性的所谓出现的四肢不温,那个是五心烦热,这个是手脚发凉,面色容易有一些黄白畏寒怕冷,如果是中青年出现性欲减退、阳痿,人感觉经常有一种神气疲惫的感觉,因为是功能性的,更多的体现在这方面,我们说肾阳虚和肾阴虚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我究竟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我就讲了,我说肾阴虚、肾阳虚也好,如果匮乏到一定程度了,就是阴损积阳,阳损积阴,肾阳虚时间长了会有肾阴虚的症状,所以我们再补肾阳的时候,一定要补肾阴,而且要阴中求阳,而且在补肾阴的时候也不是一味的只用补肾阴的药物。
六味地黄:宋朝一个大医学家耳科专家叫钱乙为小孩创立的一个方子,主要儿童囟门不合,说话晚等等,小儿发育不好,畸形龟背,他认为是肾阴虚所造成的,实际脱胎汉朝张仲景的肾气丸,去掉了肉桂,热性就少了,我们社会发展到今天了,一般说,我们在衣食温饱都解决了,我们的住的房屋都比较好,穿戴也比较好,阳气虚的就比较少了,但是我们比较劳累,物质的匮乏就显示出来了,所以现代的男人主要是肾阴虚的倾向,所以说滋阴补肾,阴中求阳是中医补肾的主要切向,六味地黄是补药的总方,如果出现的肾阴虚,服用一些六味地黄还是比较有效的。
临床表现:腰膝酸疼,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可以根据上面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肾阳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分,对中医来讲,这是一个大法,中医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是大法。这涉及到中医的一个术语,也涉及到临床的证型,肾虚主要是四方面,一个是肾阴虚,一个是肾阳虚,一个是肾经亏虚,一个是肾气虚,临床上更多的是肾阴虚和肾阳虚。肾阴虚当然是肾虚的一种,但并非所有的肾虚都是肾阴虚,肾虚是一种总称,肾阴虚和肾阳虚都是肾虚的一部分,代表了某一种症型,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在于,如果是把肾阴是物质上的缺乏,肾阳就是功能上的匮乏,物质上的缺乏就是腰膝酸软,头发晕,还有如果在年轻人的身上出现早泄、遗精,还有出现五心烦热,失眠、心烦,中医有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如果是在老年人出现肾阴虚,就容易脱发或头发白的比较早,容易耳鸣、耳背,牙齿松动,眼花的比较早一些,这是肾阴虚。肾阴虚一般说在中青年发生的比较多,我们在临床上的症状比较多。
肾阳虚有一些症状和肾阴虚也是有共性的,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但是肾阳虚更体现是功能性的。所谓的四肢不温,那个是五心烦热,这个是手脚发凉,面色容易有一些黄白,畏寒怕冷,如果是中青年,会出现性欲减退、阳痿,人感觉经常有一种神气疲惫的感觉,因为是功能性的,更多的体现在这方面。
肾阴虚
肾阴虚如果不是学中医的话,理解就可以了。本身人体的体内物质,包括精液、唾液、血液、消化液、内分泌液等等,这种缺乏或者是下降,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比如像头晕耳鸣,四肢酸软,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面颊红晕,口干舌燥,包括失眠多梦,头发脱落,牙齿松动,等等,另外,结合每一个病症,都有不同的症状。像肾阴虚引起的一些男女的不孕症和不育症,男同志来讲,肾阴虚造成的精子的数量、质量下降,造成了免疫功能的低下或者是亢进,或者造成了精液的液化不良,甚至会引起性功能的障碍,导致勃起不坚等等,女同志会造成月经的周期延长,或者缩短,月经量的减少,白带的减少,色质发黄,出现了烦躁、口干、失眠,盗汗等等,甚至在女性不孕这块出现了卵泡发育不正常,黄体生成不足,黄体萎缩不全等等。我觉得从肾阴虚这块考虑就是物质的缺乏和减少,引起什么症状呢,由于物质缺少所引起来的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就是它的表现。
肾阳虚
肾阳就是这么讲,就是一种外在的表现,由于我们体内的物质基础的充足、丰富,我们外在的表现就很正常,可以正常的性生活,正常的繁衍后代,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都很正常,如果物质基础不充分、减少,外在的表现肯定会出现异常的情况,如果造成了贫血,那就头晕耳鸣,四肢乏力,面色苍白,等等,就是说,外在表现的下降,像四肢微寒,多汗、乏力,外在表现太多了,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如果男同志肾阳虚,会表现为阴茎的勃起不好,睾丸冷疼,精液特别稀薄,精液的数量减少,活力比较差,而且有的同志来讲,可以出现前列腺的症状,包括小便清冷,尿后滴白等等,包括一些消化系统,大便汤泄,包括心血管系统,包括心悸,所以你们理解肾阳虚就是由于肾阴虚所造成的外在的表现,那就是肾阳虚的症状。
我们说肾阳虚和肾阴虚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人问“我究竟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我说“肾阴虚也好、肾阳虚也好,如果匮乏到一定程度了,就是阴损积阳,阳损积阴,肾阳虚时间长了会有肾阴虚的症状,所以我们在补肾阳的时候,一定要补肾阴,而且要阴中求阳,在补肾阴的时候不是一味的只用补肾阴的药物。
怕冷、手脚凉(重者夏天也凉);精神不振、腰膝酸冷;虚喘气短、咳喘痰鸣;自汗;嗜睡、多梦;腰痛、关节痛;听力下降;凌晨腹泻,或者便秘;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尿少、夜尿频多;身浮肿,腰以下尤甚;发质干枯、断裂、脱落、白发;记忆力减退;下肢水肿;性功能减退;小腹牵引睾丸坠胀疼痛,或阴囊收缩,遇寒则甚,遇热则缓,阳痿、早泄;女性宫寒不孕、白带清稀、月经延后量少、色暗、有块或痛经;很容易导致更年期提前;子宫、卵巢、乳房易生肌瘤、囊肿、增生;舌白胖大或有齿痕;易患前列腺炎、秘尿系统感染、妇科病等生殖、秘尿系统疾病;易患骨质疏松、颈椎病、腰椎病;形体虚胖;反映在面部则色青白无光、易生黄褐斑、粉刺、痤疮、敏感等皮肤问题。
女性肾阳虚症状为:月经总是向后推,量少质薄,气滞血瘀导致冲任不通,月经失调或行而不畅经常小腹胀痛,经血块多色暗。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发凉,精神疲倦,浑身乏力。
血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肺之气共同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所以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动;由于中医认为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枯薄脆裂。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根据虚则补其母和阳生阴长的道理,在治疗时补心常兼补肝,补肝常兼滋肾。在血虚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补血方内还常加入补脾肺之气的药物。
2血不载气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临床常见血虚而致气虚的慢性失血证。特别是在大失血情况下,气随血亡而脱,此时气脱反而成为主要矛盾。大气下陷则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气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气血虚弱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气血失和:气血失和是气血失调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气血失调,是指气或血的亏损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
2.阴阳气血失衡:阴阳气血失衡:正常状态下,人体的阴阳是相互补充、协调、制约的,一旦出现一些不足或有余,人体往往会自己进行调节以达到平衡,但如果这种失衡不能被机体及时调整,代偿的功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人就会出现各种病症。通常直接导致的就是女性的亚健康状态,更严重的会出现早衰、疾病等危险的征兆。
3.气机失调证: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引起的病证。此中又有“气滞证”、“气逆证”、“气陷证”、“气闭证”、“气脱证”的不同类型。
4.气血凝滞:气血凝滞是指血液循行体内,营养周身。如有亏乏、凝滞、妄行均为病症。
烧心的混淆症状
1.脾痹(心痛):以胸闷短气或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常于劳累后发作,多无胸骨:后烧灼感及吞咽困难。心电图示ST-T呈缺血性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
2.食管癌、食管痹:以噎膈为主症,食管镜检及X线吞钡检查可作鉴别。
3.胃溃疡:疼痛多位于胃脘部,常呈慢性、节律性、季节性与周期性发作,X线钡餐及纤维胃镜检查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可见溃疡病变。
4.心绞痛食管炎的肌性疼痛与心绞痛可单独存在,有时同时存在,均可用硝酸甘油等缓解,鉴别很困难。心源性疼痛常横向胸部放射,而食管性疼痛垂直放射。两种类型的疼痛均能被运动突然引起,但改变体位用力时可发生反流,而持续不用力的运动可造成心绞痛。
5.癔症球是指病人主诉喉部有异物感,不能起始吞咽,有堵塞感,临床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认为是胃部高位反流造成食管上部刺激所致。有时为少数病人的仅有的症状而导致误诊。
阳虚体质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心阳虚:兼见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失眠多梦,心神不宁。
肝阳虚:兼见头晕目眩,两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抑郁。
脾阳虚:兼见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嗳腐吞酸。
肾阳虚:兼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阳痿早泄,性功能衰退。
肺阳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声低懒言,痰如白沫。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状态。
完谷不化指的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古人对此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饭,胃就好比是煮饭的锅子,而阳气就好比是煮饭用的火,没有“火”,米就无法煮成“饭”。所以当阳气不足时,则进入胃中的食物也就无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精神不振 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所以表现为萎靡懒动。
舌淡而胖,或有齿痕 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
脉象沉细 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停经就诊指南
可能疾病
1、 颅咽管瘤,可能伴随乏力、消瘦、拒食等症状,应去肿瘤科或脑外科就诊。
2、 腹腔妊娠,可能伴随高热、肚子疼、停经等症状,应去产科就诊。
3、 持续性输卵管妊娠,可能伴随肚子疼、盆腔包块、异位妊娠等症状,应去产科就诊。
4、 卵巢妊娠,可能伴随腹部压痛、尿妊娠试验阳性、肚子疼等症状,应去产科就诊。
5、 第三脑室肿瘤,可能伴随恶心、面色潮红、听力减退等症状,应去脑外科或肿瘤科就诊。
易混淆症状
停经、经期肿胀
相关检查
1、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对心身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2、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借助生理数学模型,可以获得中枢神经递质或受体的定量或半定量参数,从而对某些神经递质或受体相关性疾病作出诊断、治疗决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
3、脑神经检查,
脑神经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主要支配头、面部。
脾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脾虚的鉴别诊断:
1、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病机病理】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法】健脾和胃止呕。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病理】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治法】健脾渗湿止泻
【方剂】参苓白术散化裁。
3、脾虚水肿
【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病机病理】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治法】温脾利水消肿。
【方剂】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
【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机病理】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方剂】归脾汤加减。
5、脾虚带下
【症见】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
【病机病理】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剂】完带汤,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6、脾虚经闭
【症见】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
【病机病理】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治法】补脾胃、养气血。
【方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7、脾虚多涎
【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病机病理】《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法】补益脾气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8、脾虚生风
【症见】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
【病机病理】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
【治法】补脾祛风。
【方剂】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或归脾汤加羌活、钩藤。
9、脾虚如球
【症见】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
【病机病理】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眼部五轮理论:脾属土曰肉轮,为上下胞睑,脾在此指胞睑。
【治法】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
【方剂】神效黄芪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从临床现实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