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口蹄疫的病因

口蹄疫的病因

口蹄疫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鉴于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目前,有三分之二的 OIE 成员国流行 FMD,时刻威胁着无 FMD 国家和地区的家畜安全和畜产品贸易。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c A、O、C、南非1、南非2、南非3预防和亚洲1型,以及65个以上亚型。O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

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特点 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一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入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且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猪口蹄疫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流行特点

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

口蹄疫的主要临床表现:

不同动物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体温40~41℃,食欲不振或不食,精神沉郁。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由于气温高低、日光强弱等对口蹄疫病毒的生存有直接影响,而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情况、环境状况、饲养管理等不尽相同,导致口蹄疫流行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的季节性。一般冬、春季较易发生大流行,夏季减缓或平息。有的国家和地区以春、秋两季为主。猪口蹄疫以秋末、冬春常发,春季为流行盛期,夏季发生较少。

口蹄疫病畜舍、污染物及其环境的消毒:

口蹄疫病毒可随感染发病畜的粪便和分泌物排出而污染畜舍及周围环境。对畜舍内外先喷洒消毒液,清扫、清洗后再消毒,对地面和各种用具等彻底冲洗,并用水洗刷畜舍、车辆等,对所产生的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清洗干净后可用消毒液喷洒的方式消毒;对金属设施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畜舍的垫料、粪便等作深埋、堆积发酵或焚烧处理;畜舍附近场地、沟渠用石灰、漂白粉等消毒。

口蹄疫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蹄疫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于检测疑似感染动物水疱皮或水疱液中所有血清型口蹄疫病毒,适用于口蹄疫病毒的检测、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血清学试验 ,ELISA是目前检测FMDV感染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其与补结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血凝抑制、免疫扩散沉淀试验相比较、具有灵敏、快速、价廉等优点。

口蹄疫传播途径有哪些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口唇和蹄部等部位发生水疱及其溃斑为主要特征的偶蹄动物(猪、牛、羊、鹿、骆驼等)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为“鹅口疮”、“口疮”、“蹄癀”、“脱靴症”。蒙古族牧民称其为“雪里河”,维吾尔族牧民称其为“阿克塞勒”,藏族牧民称其为“卡查”。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易感动物与被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直接接触;间接传播,主要通过带毒媒介物和器械传播。

气源传播,口蹄疫病毒可以随发病动物呼出的气体传播。水源传播,如污染的饮水、水源等。口蹄疫病毒还可经乳汁传播。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因为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发病症状比较相似,所以大家有的时候会分不清楚到底属于哪种病,就不能够对症下药以耽误了病情,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区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分清,好对症下药。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以上就是关于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具体区别,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上面的表述正确的辨别患有何种疾病,做到对症治疗,这样才能够早日的康复。小编提醒如果大家不能分清一定要去医院进行诊治,不要乱用药,以免耽误了病情。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发生口蹄疫的病因是什么

一、发病原因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aphovirus genus),外形呈球形,正20面体对称,直径30nm,无囊膜,分子量为6.9×106,完整的病毒为单链RNA,基因长度为8.5kb,完整病毒颗粒核酸占30%,蛋白质占70%。结构基本明了,由5UTR、3UTR和ORF组成,其中ORF内含VP1结构基因,VP2、VP3非结构基因和起始密码号和终止密码子等。VP1与病毒的免疫原性有关,也是病毒主要抗原所在位点。

病毒多型,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其7个血型为A、O、C,南非SATⅠ、SATⅡ、SATⅢ、亚洲Ⅰ型,以O型为常见。A型又分为32个亚型,O型11个亚型,C型5个,南非Ⅱ型3个,亚洲Ⅰ型3个亚型,最近报道口蹄疫亚型已增加到70个以上,各型无交叉免疫现象。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自然条件下,含毒组织和受污染的废料其传染性可达数月,高温和阳光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酸、碱对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1%~2%氢氧化钠溶液,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有效,酚、乙醇、氯仿无效,该病毒对热敏感,60℃ 30min灭活,80~100℃立即灭活。

二、发病机制

病畜经损伤皮肤和消化道黏膜感染人体繁殖并扩散附近细胞,在皮肤上形成水疱,然后病毒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和皮肤、器官组织病变和相应症状,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另外,具有诊断意义是部分病毒有心肌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三、病原介绍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c 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型,以及65个以上亚型。O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哪些区别?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详细介绍: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手足口病的诊断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特别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家长需要注意。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诊断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 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 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口蹄疫的防治方法

1、牛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0.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涂撒中药冰硼散(冰片15克,硼砂150克,芒硝150克,共研为细末)于口腔病变处。 2、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儿清洗,后涂擦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用绷带包扎。 3、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患恶性口蹄疫之牛,除采用上述局部措施外,可用强心剂(如安钠咖)和滋补剂(如葡萄糖盐水)等。

未发生牛口蹄疫时的措施

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捡疫,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 ①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保持牛床、牛舍的清洁、卫生;粪便及时清除;定期用2%苛性钠对全场及用具进行消毒。 ②加强检疫制度,保证牛群健康。不从病区引购牛只,不把病牛引进入场。为防止疫病传播,严禁羊、猪、猫、犬混养。 ③定期接种口蹄疫疫苗。

已发生牛口蹄疫时的措施

1、尽快确诊,并及时上报兽医和监督机关,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和报告网络,按国家有关法规,对牛口蹄疫进行防制。 2、及时扑杀病畜和同群牛只,在兽医人员的严格监督下,对病畜扑杀和尸体无害化处理。 3、严格封锁疫点疫区,消灭疫源,杜绝疫病向外散播。场内应定期的、全面进行消毒。 4、疫区内最后1头病畜扑杀后,经一个潜伏期的观察,再未发现新病畜时,经彻底消毒,报有关单位批准,才能解除。

口蹄疫的猪肉能吃吗

最好不要,口蹄疫是一种人畜共患病,OIE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接触轻易传染,最好不要食用。

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的疾病,人吃了患病猪的肉容易得这种病。病原是口蹄疫病毒,本病的传染源很广,病猪的各种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有传染性。传播方式复杂,直接或间接均可传播。流行方式多为蔓延式,间有跳跃式流行。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季多发,寒冷天气病毒在外界环境长期存活,所以潜藏着天气转暖时大流行的疫原。

口蹄疫怎么办

口蹄疫也可以被称为“头号杀手”。口蹄疫是一种以病毒为载体的疾病,主要受感对象为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老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潜伏期有几天至半个月不等,接触、空气、食物等均可导致疾病传播,如遇大风或兽群的大批运输则传染更快。口蹄疫发病后一般不致死,但会导致病兽口、蹄部出现大量水泡、高烧不退,使实际产量锐减。另外,个别口蹄疫病毒的变种亦可传染给人。因此,每次爆发后只能屠宰和集体焚毁以绝后患。由于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头号杀手”。

1、搞好猪舍的环境,用一些消毒药消毒,一般情况下是一周消毒两次

2、在疫区牲畜一定要注射疫苗

3、发病的采用血清抗体做紧急治疗,能够直接中和口蹄疫病毒。大群中没发病的猪使用口蹄一针灵做紧急预防,净化体内口蹄疫病毒,防止病毒的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

一般的养殖户都不注重预防,应该防治结合,不能等疾病来了才开始治疗,那样损失很严重的。

口蹄疫传播途径有哪些

患口蹄疫的动物会出现发热、跛行和在皮肤与皮肤黏膜天后痊愈,愈后良好。但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例如分泌物、排泄物、畜产品、污染的空气、饲料等)传给易感动物。

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完整皮肤(如乳房皮肤)、黏膜(眼结膜)。另外还可通过空气,也可以通过尿、奶、精液和唾液等途径传播。

我国对口蹄疫的防治,预防主要通过疫苗注射接种,发生口蹄疫的则捕杀。

FMDV是偶蹄类动物高度传染性疾病--口蹄疫的病原,由一条单链正链RNA和包裹于周围的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决定了病毒的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能力;病毒外壳为对称的20面体。

FMDV在病畜的水泡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DV。不过,FMDV也有较大的弱点:耐热性差,所以夏季很少爆发,而病兽的肉只要加热超过 100℃也可将病毒全部杀死。

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疱(手指尖、手掌、脚趾),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动物,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口蹄疫传播途径防不胜防,人受到口蹄疫的感染,身体会发生异常,高烧不退等等,这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就医,有必要的情况下还会进行隔离,因此为了个人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我们在日常就做好各方面的防范,多喝水多开窗,预防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相关推荐

胃肠炎症状

一、细菌类的成因包括 最常见的是食物受细菌感染,再煮熟或半熟的食物,特别容易染有细菌。苍蝇和不合卫生的烹煮器皿。在室温下存放食物,很可能受到严重的细菌污染。 冰箱应在四度,热柜应在六十度以上,停止生长和繁殖的细菌实际上没有死。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通常来自于食物的人。特别是与乳制品和加工肉类,生鱼片寿司。 1、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沙门杆菌是最常见的病菌。 2、污染的禽类、肉类及鱼类中,常可发现弯曲杆菌。这种细菌常会引起腹泻和剧烈的腹痛。 3、大肠杆菌有很多种,大多无害,但有几种可引起初生婴儿的急性胃肠炎,这种

手足口病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一、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 二、病毒分离检查:采取手足口病病人的水泡液,唾液等以无菌处理后分别接种至: 1、豚鼠脚掌皮内,4~5天后在其足趾间出现水泡; 2、小鼠脑内及其乳鼠腹腔内而致死亡; 3、猪肾,小牛肾细胞培养中出现细胞病变者,则可认为分离到口蹄疫病毒,可进一步用特异性血清鉴定其型别。 三、血清学试验检查:以补体试验结合最为敏感,起病后10~20天可获得阳性结果。 四、物理检查: 1、胸片: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

怎样鉴别小儿手足口病及其他类似疾病

手足口病的某些症状会跟其他疾病的症状相类似,因此如何正确鉴别手足口病,对接下去的治疗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只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对症治疗。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2)口蹄疫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

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度颇高的传染性疾病,4岁以下小儿易患。小孩生病了就会让爸爸妈妈们特别担心,家长们会问是不是什么地方存在清洁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希望能为各位家长答疑解惑。 一发病原因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

口蹄疫症状

典型口蹄疫的症状是发热和在口腔粘膜和乳房以及蹄部皮肤上出现水泡。典型口蹄疫又可呈良性、恶性或并发症性经过。对新生幼畜的特征是无鹅口疮性的急性和最急性心股炎经过,通常以死亡结局。同样,还可能见到亚临床感染经过。 口蹄疫特征表现为急性经过阶段。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临床期,最终康复或死亡。病毒侵入机体至早期症状出现前,为潜伏期,通常为2-3日,有时可达7日,特殊病例可短至12-14小时或延长至14-21日。潜伏期是口蹄疫病毒 在侵入部位及动物机体内扩增期。 前驱期的特征是食欲降低、沉郁,不甚明显地体温升高和奶产

口蹄疫常规防治方法

(1)预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二氯异氰豚酸钠(含有效氯≥20%)、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 接种。对疫区周围牛羊,选用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用量、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须严格按疫苗说明书执行。 (2)治疗病初,即口腔出现水泡前,用血清

口蹄疫的防治方法

(1)预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二氯异氰豚酸钠(含有效氯≥20%)、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接种。对疫区周围牛羊,选用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用量、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须严格按疫苗说明书执行。 (2)治疗病初,即口腔出现水泡前,用血清或

手足口病病因有什么

引发手足口病有很多种病毒因素,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另外肠道病毒71型与柯萨奇病毒 A的其他株也会引起手足口病。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及柯萨奇病毒都属肠道病毒,其感染部位主要是整个消化道,通过受到污染的饮品,食物等进入体内,接着在肠道内不断进行增殖。 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抵抗力弱容易受到感染,但也不代表成年人就不会得病,因此每个人都是易感体质,感染后只会接受该类型病毒的免疫力,不会对其他类型的病毒产生交叉感染。 口疱病毒也叫口蹄疫病毒,该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呈颗粒状,直径为22~30nm,

人感染口蹄疫是什么症状

人感染口蹄疫之后,在不同的时期,患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主要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疹期和恢复期四个时期。 潜伏期:通常潜伏6-7天,患者会表现为体温升高,口腔发热、口干、口腔黏膜潮红,出现水疱。手足部和皮肤会出现水疱。 前驱期:此阶段,患者会感到全身不适,身体疲惫,口腔、舌咽局部充血和颈淋巴结肿大。少部分患者会感到轻微的头部,头部不适和发热。 发疹期:病毒入侵本来存在疱疹的部位,口腔的水平会对饮食和吞咽造成影响,患者会出现高热,高达39度左右,还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少数可至低血压、心肌炎等。 恢复期

疱疹是手足口病吗

1、疱疹: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2、水痘:水痘是一种小儿最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另一种是接触传染,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而被感染。水痘起病时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