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发病机制
急性心包炎发病机制
心包积液是急性心包炎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主要原因如果渗液进展缓慢,由于心包过度伸展,心包腔内虽容纳1~2L液体而不增加心包内压力,这种不伴有心脏压塞或心包填塞的心包积液病人可没有临床症状如果渗液的急速或大量蓄积。使心包腔内压力上升,当达到一定程度就限制心脏扩张,心室舒张期充盈减少,心搏量降低。此时机体的代偿机制通过升高静脉压以增加心室的充盈;
增加心肌收缩力以提高射血分数;加快心率使心排量增加;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以维持血压如心包渗液继续增加,心包腔内压力进一步提高达到右房右室舒张压水平,其压差等于零时心脏压塞或心包填塞即可发生,一旦心包腔内压和右室压力升至左室舒张压水平时 ,上述代偿机制衰竭而出现明显心脏压塞表现,即升高的静脉压不能增加心室的充盈,射血分数因而下降;过速的心率使心室舒张期缩短和充盈减少,而致心排血量下降;小动脉收缩达到极限,动脉压下降至循环衰竭,而产生心源性休克心脏压塞的发生
结核性心包炎的诊断
结核性心包炎的诊断检查:
早期诊断很重要,对于预后的改善关系很大,为争取时间,如临床资料趋于结核性心包炎的诊断,应立即给予抗结核治疗,不必等接种或其他化验结果。心包液涂片或培养发现结核菌、心包活检发现结核性病变可确定诊断。心外存在活动性结核高度提示心包积液为结核性。另外,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也有助于诊断。心包液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活性明显增高(>40 U/L)诊断结核性心包炎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7%。PCR有相似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高达100%。未经治疗的结核性心包炎几乎全部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经过系统抗结核治疗的患者近半数可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结核性心包炎的鉴别诊断:
结核性心包炎需要和下面疾病鉴别:
1.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acute non—spesific pericarditis)
为成人常见的急性心包炎,是一种浆液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2.肿瘤性心包炎(neoplastic pericarditis)
原发性心包肿瘤很少见,最典型的是心包间皮瘤、恶性纤维肉瘤、血管肉瘤以及良性或恶性畸胎瘤。大多数为继发性心包肿瘤,转移性肿瘤比原发性肿瘤的发病率高40倍,常见为肺癌、乳腺癌、白血病、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引起的肿瘤性心包炎,此外,胃肠道癌瘤、卵巢癌、肉瘤和黑色素瘤也可引起肿瘤性心包炎。
3.化脓性心包炎(purulent pericarditis)
致病菌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心包炎可能从邻近化脓性病灶(肺炎、脓胸、膈下脓肿)扩散而来,也可能由于菌血症的血性播散或心包穿入损伤感染而引起。
4.心脏损伤后综合征(postpericardioslomy syndrome)
在心脏创伤后2周或更长时间出现,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后综合征(Dressier综合征)、心包切开后综合征、心脏创伤后综合征。
5.尿毒症性心包炎(urenic pericarditis)
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心包炎发生率为50%~60%。
心包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心包炎(pericarditis)是最常见的心包病变,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常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或由邻近组织病变蔓延而来。心包炎可与心脏的其他结构如心肌或心内膜等的炎症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存在。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常伴有心包渗液,后者常引起心包缩窄。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是心包膜的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以同时合并心肌炎和心内膜炎,也可以作为唯一的心脏病损而出现。
心包渗液使心包腔内压力上升,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限制心脏的扩张,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减少,心搏量降低。心包腔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心搏量下降达临界水平时,代偿机制衰竭,升高静脉压已不能增加心室充盈,不再增加每分钟心排血量,使动脉压下降,循环衰竭而产生急性心包堵塞。
心脏外面有脏层和壁层两层心包膜,如它们发生炎症改变即为心包炎,可使心脏受压而舒张受限制。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心包炎较严重的类型是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炎结缔组织异常,代谢异常,损伤,心肌梗塞或某些药物引起,或可为非特异性。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通常为非特异性的,但几乎任何心包炎均可成为其原因.常见的原因为结核或其他感染,新生物,日光或声音的辐射,类风湿关节炎,创伤和心脏手术.风湿热之后极少有缩窄性心包炎。临床上对本病的预防主要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结核病、风湿热、败血症等。同时应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慎起居,节饮食、调理情志。
心包炎预后问题
预后:
急性心包炎的自然病程及预后取决于病因。病毒性心包炎、非特异性心包炎、心肌梗死后或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通常是自限性的;如心包炎并发于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等则预后严重;化脓性和结核性心包炎随着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疗法及外科手术的进展,预后已大为改善,有的得以痊愈,部分患者遗留心肌损害或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预防:
积极控制结核病和HIV的流行能显著减少结核性和HIV相关的心包炎发病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冠脉再灌注治疗能减少梗死面积和心包炎发生率;积极治疗各种肾脏疾病,防止发展成终末型肾病是减少尿毒症性心包炎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医学|教育网整理。
心包炎的病因
急性心包炎大都继发于全身性疾病,临床上以结核性、非特异性多见,其次是风湿性、化脓性及病毒性等。
1、结核性: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常由肺结核,纵膈淋巴结核及胸膜结核直接蔓延,或由血液、淋巴播散而来。
2、化脓性:常继发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细菌由血行或淋巴侵入心包。
3、病毒性:以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A、B型),埃可病毒较多见。
4、真菌性:以荚膜组织胞浆菌较多见。
5、寄生虫性:阿米巴所致左叶肝脓肿常穿破入心包发生急性心包炎。
慢性心包炎又称缩窄性心包炎,系急性心包炎发展所致。任何能导致急性心包炎的原因皆可以引起慢性心包炎,但通常病因不明。在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和乳腺癌或淋巴瘤患者的放射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也可由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前发生的外伤、心脏手术或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以前在美国结核是最常见的原因,但现今已相当少见,约占总病例的2%左右。在非洲和印度,结核病仍是引起各种类型心包炎的最常见原因。
心包炎的发病机制
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可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出血性或化脓性。心外膜下心肌的表层可能受累。细胞反应的量和性质取决于病因.。
急性期心包壁层和脏层有纤维蛋白、白细胞及少许内皮细胞渗出,此时无明显液体积聚,为纤维蛋白性心包炎;以后液体增多,称为渗出性心包炎,常为浆液纤维蛋白性,液体量100ml至2~3l不等。
积液一般在数周至数月内吸收,也可伴随脏层和壁层的粘连和缩窄。液体也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积聚,心包无法伸展以适应其容量的变化,使心包内压力急剧升高,引起心脏受压,导致心室舒张期充盈受损,周围静脉压升高,最终使心排血量降低,构成急性心脏压塞的表现。
慢性心包炎
慢性心包炎可为浆液性,乳糜性或血性(渗出)或纤维性,粘连或钙化。可为缩窄性或不产生临床症状。心包纤维化可随感染,损伤或心包积血而产生,或伴结缔组织疾病,包括风湿热,但有时原因不明。纤维化可呈斑点状或广泛,带有钙质沉着。
心包纤维化可无血流动力学效应。亦可逐渐产生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使体循环静脉压和肝静脉压慢性增高,导致心源性肝硬化。
心包炎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心包炎分为早期发生的心包炎、Dressler综合征和心室游离壁破裂所致叁个类型:
1.早期发生的心包炎
GISSI 研究的亚组分析表明,溶栓治疗使心包炎发生率由12%降至6.7%,治疗开始越早,心包炎发生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干性心包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包积液则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的出现亦表明梗死面积较大。有几个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积液为自限性,不会发展为心包填塞,但Figueras 报道l473 例心肌梗死患者中92 例合并中等量心包积液(>10mm),其中的60 例出现心包填塞,38 例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而死亡。多变量分析表明,早期少量心包积液和年龄大于60 岁为晚期中等量积液和心包填塞的独立预测因子。据报道,个别病例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可发展成心包缩窄。心肌梗死合并心包炎者住院病死率并不高于无此并发症者,但长期预后可能较差。Widimsky 报道一组随访3 年的资料,心肌梗死有心包炎者心力衰竭和病死率为49%,无心包炎者为16%(P≤0.01),单独病死率前者偏高(15%∶8%),但无显着性差异。
2.Dressler 综合征
通常于心肌梗死1 周至半个月后发生,发病率1%~3%。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关,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包炎者更易发生。Dressler 综合征罕有发生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和缩窄性心包炎者,个别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次。
3.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
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是心肌梗死最严重并发症,50%发生往往造成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突然发生昏迷、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绝大多数抢救难以成功,预后极差,占心肌梗死死亡者的5%~10%,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肌梗死为透壁性,缺乏侧支循环。使用类固醇激素、不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高血压未控制、过早的体力劳动和应用抗凝剂等都是可能的诱因。少数患者破裂口很小,形成假性室壁瘤,此类患者及早手术,存活率可达48.5%,若延迟手术,假性室壁瘤可进一步扩张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腔,造成心脏压塞和死亡。
心包炎是怎么回事
一、病因:
可因多种原因引起,暂无定论。
二、发病机制:
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可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出血性或化脓性。心外膜下心肌的表层可能受累。细胞反应的量和性质取决于病因.。
慢性心包炎:
慢性心包炎可为浆液性,乳糜性或血性(渗出)或纤维性,粘连或钙化。可为缩窄性或不产生临床症状。心包纤维化可随感染,损伤或心包积血而产生,或伴结缔组织疾病,包括风湿热,但有时原因不明。纤维化可呈斑点状或广泛,带有钙质沉着。心包纤维化可无血流动力学效应。亦可逐渐产生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使体循环静脉压和肝静脉压慢性增高,导致心源性肝硬化。
在慢性渗出性心包炎,心包渗出液约50ml~1L(正常<25ml)。心包渗液量少,但产生快,或产生慢而量多,或由于纤维化,钙化或新生物使心包顺应性减低,均可限制心室在扩张期的充盈。在此情况下,左室舒张末期压决定于心包的渗出量和心包增厚的程度。心室,心房和静脉床的舒张压数值接近,通常为13~32mmhg。发生体循环静脉郁血,过多体液从毛细血管漏出,有体位性水肿,后期出现腹水。周围组织郁血的体征较肺郁血明显,而症状明显的肺水肿不常见。但心包积液呈逐渐发展,即使>1L可不产生填塞症状,因为心包可伸展以适应之。
缩窄性心包炎病因
发病原因:
在临床上缩窄性心包炎有时可见到由急性心包炎发展而来,但多数病例急性阶段起病隐匿,难于发现,故在就诊时就已成为缩窄性心包炎而失去原有的病理特征,使病因常难确定,在能肯定的病因中,欧美和日本以特发性心包炎为缩窄性心包炎的主要病因,但在我国以结核性占首位,其次为化脓性,创伤性;近年认为非特异性,尿毒症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也可引起缩窄性心包炎,肿瘤性,放射性和心脏直视手术引起缩窄性心包炎者在逐年增多,偶有血吸虫,阿米巴等寄生虫感染,心包异物,乳糜性心包炎,胆固醇性心包炎,透析治疗,肾移植和抗凝治疗后心包积血引起缩窄性心包炎的报道。
发病机制
1、病理解剖
缩窄性心包炎的心脏外形一般在正常范围或偶有缩小,心包病变常累及心外膜下心肌,严重时导致心肌萎缩,纤维变性,脂肪浸润和钙化,心包脏层和壁层广泛粘连,心包增厚一般为0.3~0.5cm,甚至1cm或以上,常伴有钙化,心包腔有时被纤维组织完全填塞成为一个纤维瘢痕组织外壳,紧紧包住和压迫整个心脏和大血管根部,也可以仅局限在心脏表面的某些部位,在多数患者中,瘢痕组织主要由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呈斑点状或片状玻璃样变性,而无提示原发病变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有些患者心包内尚可找到结核性或化脓性的肉芽组织则可提供病因诊断依据,若发现外有纤维层包裹,内有浓缩血液成分和液体的存在时,提示心包内出血是形成心包缩窄的重要因素。
2、病理生理
典型的缩窄性心包炎,由于心包失去弹性而由坚硬的纤维组织代替,形成了一个大小固定的心脏外壳压迫心脏,限制了所有心腔的舒张期充盈量而使静脉压升高,由于心包呈匀称性缩窄,4个心腔的舒张压同等升高,相当于肺小动脉嵌压,加之静脉压升高,在心室舒张早期,血液异常迅速地流入心室,然而在心室舒张的中晚期心室扩张突然受到失去弹性的心包的限制,充盈受阻,心室腔内压力迅速上升,血液冲击心室壁并形成漩涡而产生振动,使听诊时可闻及舒张早期额外音即心包叩击音,实际上缩窄性心包炎心室的全部充盈在舒张早期完成,这种左和右心室舒张期充盈的异常表现在心导管所证实的压力曲线上是呈一具有特征性的左右心室压力曲线,即所谓开方根号压力曲线。
缩窄性心包炎另一个显著异常是,在呼吸时,胸腔压力变化不能传到心包腔和心腔内,因此,当吸气时,周身静脉和右房压不下降,由静脉进入右房的血液不增加,这和正常人及心脏压塞时的情况相反。
由于心室充盈异常,静脉压升高,心排量下降,代偿性心率加快,但当增加体力活动时,心率不能进一步加速,心排量不能适应身体需要,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同时肾脏水钠潴留,进一步增加静脉压,临床上则出现肝大,下肢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等。
缩窄性心包炎时,心肌收缩功能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在严重者或病情晚期,由于心包里浅表冠状动脉受压引起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心肌萎缩,可使收缩功能减退,此时做心包切除术多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