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应该如何预防
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应该如何预防
1.一级预防
(1)膳食结构: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血脂,血压升高,超重肥胖,凝血等,都和膳食营养因素有密切关系,改善膳食结构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我国对长寿老人的调查表明,长寿老人饮食多以素食为主,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少吃动物脂肪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老年人生理性消化功能减退,消化液分泌减少,应提倡多吃易消化,具有一定营养的低动物脂肪食物,提倡戒烟,忌大量饮酒,目前认为小量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小于28.34g,有可能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对健康是有益的。
近20年来我国科学家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国人群的传统膳食对于预防心血管病有利也有弊,中国膳食的特点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尤其是谷类,蔬菜水果等副食不够,大部分地区水产品及鱼类很少,奶类也很少,这样的膳食结构固然是低动物脂肪和低胆固醇,但抗氧化维生素较少,加之高盐,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质,有利于促进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中国的传统膳食有待于改进,为增进健康,预防各种慢性疾病,针对传统膳食的不足,中国营养学会1997年通过了中国居民的膳食指南,其主要原则是: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的鱼,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如饮酒要限量,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饮食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
(2)控制高血压:
冠心病是高血压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即使无临床症状或仅仅血压偏高,但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冠心病的发病率已成倍增加,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内,可使动脉硬化延迟,首先应加强对高血压的检出和控制,低盐饮食,每天钠摄入量2.4~6g,控制体重,药物治疗结合改善生活方式,但是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时,要避免血压过度降低引起靶器官供血不足及体位性低血压。
(3)控制糖尿病:
长期高血糖使由此产生的体内蛋白质非酶促糖化作用增强和糖化终产物的形成,脂质的过氧化作用增强等,可能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女性在绝经期后雌激素对冠心病的作用消失,故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较非糖尿病患者高4倍,除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外,更应该强调重视早期检出糖尿病前期和对糖尿病患者早期给予膳食指导或降糖治疗,达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目的。
(4)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可通过减轻肥胖来改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改善体脂分布,降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发病率,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还对调整血压和血脂有益处,现已公认,经常参加体力活动的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率较低,因此体育锻炼是改善危险因素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坚持体育锻炼可防治高血压,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使葡萄糖利用增加,减轻肥胖,有调查研究,体育运动还能降低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下降,减少血小板启动,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另外,体育运动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副交感神经活性,老年人的体育运动应因人而异,坚持长期锻炼,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女性冠心病与激素替代疗法:
冠心病为绝经后妇女的重要死因之一,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绝经前的4倍,且其发病年龄约推迟10年,提示与绝经前雌激素的保护有关,激素替代疗法(HRT)通过对机体多个系统的有益保护可降低绝经后妇女各种原因的总死亡率达46%,且对冠心病患者的益处最大。
HRT不仅在形态学上控制粥样斑块的消退,更主要的是改善体内生理条件,如内皮功能的保护,血管舒张功能的恢复与维持,调节脂质代谢效应及抗氧化,抗血栓形成倾向等血流动力学特性得到改善,现有的粥样硬化病变趋于稳定,不易发生退变或破裂,从而降低冠心病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但如何用药,多大剂量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
(6)心理社会因素:
Lindon等的荟萃分析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及生物学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病均有一定的作用,并且,疾病的转归,预后及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老年人应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以减少工作和生活中与冠心病相关的应激事件发生,保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状态。
(7)感染因素: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提示,冠状动脉或其他部位的炎症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引起炎症的微生物通常包括肺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幽门螺旋菌,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引起冠心病的主要机理可能是,感染和炎症启动了炎症细胞并产生了多种酶和炎症介质,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促进血栓的形成,目前倾向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有一个慢性炎性变化,感染或炎症是冠心病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冠状动脉急性事件的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应增强体质,避免上述各种病原菌感染,减少冠心病的致病机会。
2.二级预防
在改变生活方式,运动,控制体重等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包括预防心绞痛发作,心律失常等。
(1)β-受体阻滞药:
可减慢心率而延长心肌灌注时间,降低血压和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斑块的损伤,破裂和血栓堵塞所导致的急性冠脉事件,并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实验证明,AMI发病后持续服用β阻滞剂≥90天,第一年内减低再梗死发生率35%~40%,减少猝死发生率18%~39%,对心力衰竭者也可考虑应用,剂量要因人而异。
(2)硝酸盐类:
可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也可扩张周围小动脉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减少回心血量和左室前负荷使心肌耗氧量下降以达到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绞痛发作的效果。
(3)钙拮抗药:
对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效果显著,但对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作用尚有争论,有报道短效制剂对高血压和冠心病有害,新一代长效钙离子拮抗药短期疗效虽已肯定,但缺少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评价,钙拮抗药比较适用于有冠状动脉痉挛等血管张力性心肌缺血或并发高血压者。
(4)抗血小板治疗:
研究证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内血小板的数量及活性均增高,且血小板容易活化和聚集,患者的精神,情绪改变,心理压力及环境应激,性格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血小板聚集,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故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心绞痛发作尤为重要,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剂量50~150mg/d,噻氯匹定(抵克力得)具有同时抑制外源性及内源性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并可阻断血小板上纤维蛋白原的受体,使与聚集有关的物质同时失活,是一种广谱的血小板抑制剂,常用剂量为0.25~0.5g/d,常见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少数可有白细胞减少及肝功异常,个别人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5)降血脂药物:
降脂治疗应从改善膳食开始,这是降脂治疗的基础,经一定时间积极膳食治疗效果不理想,可在膳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脂药物,1997年在日本动脉硬化学会上,根据冠心病及危险因子的影响确定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的目标值:建议没有冠心病及危险因素时分别应低于3.6mmol/L及5.7mmol/L,没有冠心病但有危险因素存在时,前者宜低于3.1mmol/L,后者宜低于5.2mmol/L,如已患有冠心病时要分别低于2.6mmol/L及4.7mmol/L为宜,临床常用的一线降脂药物有4类:氯贝丁酯类,如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吉非贝齐等,HMG-CoA还原酶抑制药类如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烟酸类,胆酸结合树脂类,应根据病情因人而异,选用不同的降脂药物,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能降低胆固醇,三酰甘油,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同时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
ACEI作为缺血性心肌病的二级预防长期用药是安全和有效的,自从SAVE,SOLVD,CONSENSUS等大型临床试验后,开始用于心衰及左室功能低下患者的治疗通过临床研究,有学者主张心肌梗死发病后两天可应用ACEI,能预防心室重塑和改善左室功能。
老人缺血是什么病
1、老人缺血是什么病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老年人发病率高,是由于冠状动脉与其粥样硬化引起心脏缺血所致。心脏为需氧器官,需要充足的氧来供给心脏收缩所需要的能量,当心脏的耗氧量超过冠状血流所提供的血氧则产生缺血引起心绞痛。心电图表现为T波流量,ST段下降,这就是典型的缺血性心脏病。老人缺血是什么病
2、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是什么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3、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的症状体征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或坏死对心室的不同作用,使缺血性心肌病具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可以将缺血性心肌病划分为两大类型,即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它们的临床表现分别非常类似于原发性心肌病中的扩张型和限制型心肌病。
心肌供血不足的并发症
缺血性心肌病:缓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可以造成心肌广泛弥漫性的纤维化,形成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
无症状性心肌梗塞:心肌缺血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塞,起病常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患者。
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有密切的关系,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响因素。
慢性心肌缺血的表现
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缺血性心肌病划分为两大类,即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根据该病的不同类型分述其相应临床表现。
1.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1)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多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并且绝大多数有1次以上心肌梗死的病史。但心绞痛并不是心肌缺血患者必备的症状,有些患者也可以仅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始终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表现。可是在这类患者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存在,对心肌的损害也持续存在,直至出现充血型心力衰竭。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可能随着病情的进展,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逐渐恶化,心绞痛发作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仅表现为胸闷、乏力、眩晕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2)心力衰竭往往是缺血性心肌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表现,早期进展缓慢,一旦发生心力衰竭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在胸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早期即有心力衰竭表现,这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所致。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心室功能不全表现,伴有疲乏、虚弱症状。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舒张中晚期奔马律。两肺底可闻及散在湿啰音。晚期如果合并有右心室功能衰竭,出现食欲缺乏、周围性水肿和右上腹闷胀感等症状。体检可见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心界扩大、肝脏肿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3)心律失常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以及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化直至瘢痕形成,导致心肌电活动障碍,包括冲动的形成、发放及传导均可产生异常。在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中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和束支传导阻滞多见。
(4)血栓和栓塞心脏腔室内形成血栓和栓塞的病例多见于:①心脏腔室明显扩大者;②心房颤动而未抗凝治疗者;③心排出量明显降低者。
长期卧床而未进行肢体活动的患者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发生肺栓塞。
2.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尽管大多数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表现类似于扩张性心肌病,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却主要以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为主,而心肌收缩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类似于限制性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故被称为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或者硬心综合征。患者常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和(或)心绞痛,因此活动受限。往往因反复发生肺水肿而就诊。
缺血性心肌病预防
1.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中年以上,以清淡饮食为宜,少进动物脂肪,戒烟,少许饮酒尚可,不可大量饮酒或暴饮,适当体育锻炼,已患心痛患者当长期接受治疗,心痛发作时,应予及时处理,心肌梗死患者,心痛后绝对卧床休息两周,以后逐渐恢复活动,先床上坐起,逐渐延长坐位时间,一周后可下地床边活动,待体力恢复,可室外活动,对心肌梗死患者,前二周给些流食,或半流食为适,还要注意大便通畅,解便时不可用力,对心肌梗死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病情有改变时应予及时处理。
2.定期进行常规体检,早期发现冠心病的高发人群,如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以及有冠心病的家族史等情况,给予积极控制和处理。
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
1.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内科药物治疗早期积极的内科治疗能推迟心衰的发生和发展,应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冠状动脉硬化、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冠心病、并积极地治疗心绞痛。一旦发生心衰,除给予基本的缓解心衰症状的治疗手段外,还应千方百计地寻求阻断促进心衰发生的各种因素。即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模式基础上的神经内分泌拮抗治疗,后者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主导,在这一点上,其治疗理念与一般的扩张性心肌病的心衰治疗相同。同时,针对并发的各种心律失常的治疗也是必要的,可以减少由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发生率。
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一些研究认为,炎性免疫反应加重慢性心功能不全,故而推测免疫调节剂可能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室功能。SliwaK[11]等人设计了单中心、前瞻、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38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组(400mg,3次/天)和安慰剂组。结果在随访期,治疗组死亡1例,安慰剂组死亡4例,并且治疗组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收缩压和LVEF明显增高。同时,CRP、TNFa、Fas/Apo-1等炎性因子水平下降,说明免疫调节剂己酮可可碱对缺血性心肌病的心衰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BahrmannP等人[12]将47例各种原因导致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成己酮可可碱治疗组(600mg,2次/天)和安慰剂组,在完成试验的41例患者中,随访6个月,治疗组的LVEF没有变化,炎性因子TNFa、IL-6、BNP均没有改变,该试验提示己酮可可碱对缺血性心肌病的心衰可能无效。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来验证免疫调节剂在缺血性心肌病治疗中的价值。
2.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心室减容术心脏扩大是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特点,心脏增大导致收缩功能降低否发生心衰的主要机制。如果将扩大的心脏缩小,同时修补并存的房室瓣膜功能不全,是否可以改善心功能呢?
AthanasuleasCL等人[13]观察了1198例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接受心室减容术治疗的效果,所有患者均切除无运动或/和运动障碍的心肌瘢痕,其中95%患者同时行冠脉搭桥,22%行二尖瓣修补,1%行二尖瓣置换。术后30天,总死亡率5.3%,其中接受二尖瓣修补者死亡率高于无修补者(8.7%vs4.0%,P<0.05),术后收缩功能明显改善(EF值由术前29.6%土11.0%升到39.5%士12.3%);5年存活率为68.3%士2.8%。该试验结果表明心室减容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方法。
CotrufoM等人[14]总结了1996~2003年期间外科治疗的111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其中42例实施心室减容术(包括冠脉搭桥、二尖瓣置换、瘢痕区域切除重建),69例接受心脏移植,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对缺血性心肌病的效果。结果发现采用心室减容术的患者与手术相关的风险小,随访期间无心衰生存、无再入院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心脏移植患者,这说明心室减容术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时可以替代心脏移植。
3.聚质网心室包绕术Raman报告[15]了用特制的聚质网作心室包绕(ventricularcontainment),作为缺血性心肌病的一种附加治疗手段。研究者选择5例有心衰症状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ABG后应用特制聚质网进行心室包绕,同时切除4例患者的心肌瘢痕。结果显示,术后LVEF由27.4%士6.6%提高到35.1%士12.6%,左室舒张末直径由63.2士1.6mm缩小到50.6士5.0mm,无舒张功能不全或心包缩窄征象。平均随访180天,心功能由术前Ⅲ级恢复到Ⅰ级,术后6个月桥血管通畅。研究者提出,应用特制网约束心室对有心衰的手术病例可作为一种附加手段,其长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评价。
之后,Raman又报告[16]了中期研究的结果,针对上述患者追踪随访12个月,发现LVEDD和LVESD改善的效果持续到12个月;NYHA分级由平均3提高到12个月时的1.4级;没有死亡和因心衰再入院者。该试验进一步说明心室包绕方法对阻止缺血性心肌病的进一步扩张是有效的。但研究者仍提出,要设计长期、随机试验来评价该种治疗手段的效果和未来角色。
4.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美国心脏学院/美国心脏学会/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ACC/AHA/NASPE)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指南将CRT列为心衰的Ⅱa类指征。
LeclercqcC[17]等人针对103例患者(包括了缺血性心衰48例、非缺血性心衰55例)给予心室同步化治疗,结果表明该治疗手段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沈阳军区总院报道了冠脉介入方法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7例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7例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NYHAIV级,其中6例伴有心室内传导阻滞且QRS时限≥30ms,1例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持续性快速心房颤动,2例曾发作心室颤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5mm,LVEF≤40%。5例PCI术后6个月CAG证实无再狭窄后行CRT;2例先行CRT,2周后行PCI。结果,1例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于再次急性心肌梗死,其余6例随访5~41个月,发现心功能明显改善,NYHA提高2级,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增加,二尖瓣反流和QRS时限明显减少。说明PCI联合CRT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衰可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目前,CRT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适应证为:LVEF<35%;LVEDD>55mm;NYHAⅢ~Ⅳ级,6分钟步行距离<450m;合理最大用药包括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室壁运动不协调,QRS>130ms。虽然多个研究结果证实了CRT在缺血性心肌病治疗中的地位,但该项治疗手段价格昂贵,并且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多少钱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老年人发病率高。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硬化除与年龄有关外,高血压、高胆固醇、糠尿病、吸烟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等可以加速加重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心脏为需氧器官,需要有充足的氧及代谢物质来供给心脏收缩所需要的能量。当心脏的耗氧量超过冠状血流所提供血量即产生缺血引起心绞痛。本文主要内容为大家介绍一下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方法及治疗费用。
由于本病的最主要发病原因是冠心病,临床表现同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故其治疗主要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肌缺血为主,控制冠心病,防治冠心病危险因 素,积极治疗各种形式的心肌缺血,推迟或减缓充血型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控制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费用需要多少?专家提示: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费用也不能确切的说具体是多少,因为病情轻重程度不同,费用多少也不同,另外,还与患者所用的疗法,选择的医院的性质,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医院的收费标准相挂钩的。目前,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左右。
缺血性心肌病预防
由于引起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故在本病的预防上要重点预防冠心病,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中年以上,以清淡饮食为宜,少进动物脂肪,戒烟,少许饮酒尚可,不可大量饮酒或暴饮,适当体育锻炼,已患心痛患者当长期接受治疗,心痛发作时,应予及时处理,心肌梗死患者,心痛后绝对卧床休息两周,以后逐渐恢复活动,先床上坐起,逐渐延长坐位时间,一周后可下地床边活动,待体力恢复,可室外活动,对心肌梗死患者,前二周给些流食,或半流食为适,还要注意大便通畅,解便时不可用力,对心肌梗死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病情有改变时应予及时处理。
2.定期进行常规体检,早期发现冠心病的高发人群,如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以及有冠心病的家族史等情况,给予积极控制和处理。
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切勿乱用药物
很多老人因为常年用药,经常凭感觉自行增减药量或种类,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影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药物应遵医嘱用药。
多头用药、滥用药物是容易在老年人身上出现另一个安全隐患。老年人身体不适时,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他们四处求医,同时服用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药物,加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应在就医时,告诉医生正在治疗的疾病和已在服用的药物,减少重复用药,降低药物毒副反应。
另外,剧烈用药也会使老年人陷入险境。有些子女为帮助老年人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从各种渠道、各地方求购特效药来用。老年人气虚体弱,经常剧烈的药物会导致老年人因抗不住会发生虚脱、休克,甚至出现死亡。
如果乱用缺血性心肌病的药物很可能引发心绞痛等症状,这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早期症状
1.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其症状一般是逐渐发生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但是,心绞痛并不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必备的症状,随着心力衰竭症状的日渐突出心绞痛发作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仅表现为胸闷、乏力、眩晕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心绞痛并不是心肌缺血的准确指标也不是劳累时发生呼吸困难的心功能异常的准确指针。有些老年患者从一开始就可能没有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病史,因为它们缺乏具有保护意义的心脏“警告系统”。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的痛阈较高实际上这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及危害性同有心绞痛症状的心肌缺血相同。因为,这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一直持续存在的,对心肌的损害也持续存在,直到发生充血型心力衰竭,有时难以与特发性充血型心肌病相区别。有72%~92%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出现过心绞痛发作也有人报道有1/3~1/2的心肌梗死病例曾被漏诊。
(2)心力衰竭往往是缺血性心肌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临床表现。早期进展缓慢,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则进展迅速。多数病人在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早期可能已发生心力衰竭,这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所致。目前的研究表明短暂的心肌缺血,主要损伤早期舒张功能,即舒缓性能;长期反复的发生心肌缺血,引起明显的晚期舒张功能异常,即左室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高。大面积心肌梗死使心肌间质网络遭到破坏,引起急性心室扩张使心腔的顺应性升高,而小灶性心肌梗死或纤维化,可引起心腔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即心肌梗死后心室扩张,顺应性增高,若持续发生心肌缺血,仍可出现舒张早期充盈障碍和心腔硬度增加病人常表现为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展为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竭的表现。疲乏、虚弱比较常见。晚期合并右心衰竭时,病人可出现食欲减退、周围性水肿和腹胀、肝区痛等表现。
周围性水肿发展缓慢而隐匿,老年人应注意监测体重尿量。查体:患者血压可正常或偏低,高血压罕见。可有颈静脉充盈、怒张,双肺底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心脏检查心界扩大,听诊第一心音正常或减弱,心尖部可闻及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如有肺动脉高压存在,可闻及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因心脏扩大和肺动脉高压,常可闻及由二尖瓣、三尖瓣反流引起的收缩期杂音。这些瓣膜关闭不全损害的程度与心脏瓣膜病的解剖学损害相比,通常为轻至中度。
(3)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以及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直至瘢痕形成可导致心肌电活动障碍,包括冲动的形成、发放及传导均可产生异常。在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中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期前收缩、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同一个缺血性心肌病的病人,可表现出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病变晚期心律失常类型瞬时多变,大约有半数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死于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
(4)血栓和栓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血栓和栓塞较常见由于心脏扩大、心房纤颤,心腔内易形成附壁血栓。老年人血流缓慢、血液黏滞度增高。因此,长期卧床而未进行肢体活动的患者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后发生肺脑栓塞。对伴有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应常规给予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和栓塞。有报道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栓发生率为14%~24%。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虽然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但是也有一些患者的严重临床症状与左室功能的损害程度和心肌异常改变之间不成比例临床表现有比较严重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但仅有轻度的心肌异常改变。这可能和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及部位的多少有关。有些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在多个部位,并且分布在两支以上的冠状动脉支配范围内,就单个梗死部位来讲,坏死的范围可能并不很大但多个部位发生心肌坏死对于心室功能的影响远比那些虽有同样大小心肌坏死而局限在心肌的一个部位者的损害要大得多。
另外,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的平均室壁厚度要比虽有反复心肌梗死但无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者、充血型扩张性心肌病者或心脏瓣膜病者的心室壁要薄,这可能是因为广泛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限制了血供使未坏死的心肌不能适度肥大或者心肌暂时性肥大后最终因缺血复又萎缩,以及心室扩张的影响之故。这些患者的持续的弥漫性缺血及间或加重较之主要是融合性的坏死或瘢痕似乎更容易引起明显的左室功能抑制或减低但尚不足,以引起大量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损害。最近人们强调可能就是心肌顿抑和心肌冬眠现象造成了上述临床表现,特别是心肌冬眠这种由慢性持续性缺血引起的心功能减低,可以与顿抑心肌和部分坏死心肌一起导致临床上比较严重的心力衰竭症状,而病理检查仅有较轻的心肌病变正确判定这类心力衰竭是不可逆的(由心肌坏死纤维化和瘢痕组织引起)抑或可逆的(由心肌缺血、心肌冬眠和心肌顿抑引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应进行心导管及造影检查,以估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室功能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如结果显示收缩力异常或丧失功能的心肌是由狭窄的冠状动脉或侧支循环供血,而且应用正性肌力性刺激后心功能确有改善者,说明其仍保留有心肌收缩储备,外科搭桥术或血管成形术可能会改善心功能提高存活率,改善预后。还有一些患者,有比较严重的心力衰竭病理改变但临床症状较少,约4%的患者没有症状,8%~15%的患者可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病史。患者可因此有难以解释的心脏扩大和心电图异常,有时会以房颤、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及血栓栓塞为主诉而就医。可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存在使这些症状相对较少的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的必备条件之一现已明确,并非所有的心肌缺血都有心绞痛也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都有症状。早在40年前即有无痛性心肌梗死的报道,还有人报道约有1/3~1/2的心肌梗死曾被漏诊,其中有50%是属于无症状的。这种反复发生和经常存在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可逐步引起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比较严重而临床症状相对较少的另一个原因是,临床症状、运动或活动能力与心功能异常的程度之间并无固定的关系。有些患者尽管左室射血分数减低,运动时也不增加,但却具有相当的运动耐量或可接近与正常人水平。这些人可能是通过增加舒张末期容量和心率扩大动静脉氧差和增加组织对氧的摄取等代偿来维持比较合适的心排出量和氧的运送。或许其中有些患者并无十分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以及运动时那些存活的心肌从比较丰富的侧支循环中得到了足够的血供因而能耐受相当的运动负荷而无明显症状。
2.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尽管大多数缺血性心肌病病人表现类似于扩张性心肌病,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却主要以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为主而心肌收缩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类似于限制性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故被称为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或硬心综合征。患者常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心绞痛,并因此使活动受限。患者可无心肌梗死病史,却往往因反复发生肺水肿而就医即使在急性心肌梗死期间,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发生了肺淤血或肺水肿,却可以有接近正常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说明这些患者的心功能异常是以舒张期心功能障碍为主的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脏大小可以正常但左室常有异常的压力-容量关系。患者在静息和既定的心室容量下,左室舒张末压高于正常。在急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心室顺应性下降,心室僵硬度进一步增加,使左室舒张末压增高产生肺水肿,而收缩功能可以正常或轻度受损。
室性早搏的三大病因
(1)冠心病:如心绞痛发作、心肌缺血时部分病人可出现室性早搏;心肌梗死急性期常发室性早搏;心肌梗死以后心电活动在梗死灶与正常心肌组织问的传导异常导致室性早搏。
(2)心肌病:老年人可发生各种类型心肌疾病,包括缺血性、非缺血性,原发性与继发性心肌病。这些心肌病均可导致室性早搏。
(3)瓣膜疾病:老年人除了可能患风湿性瓣膜病外,高龄老年人还常发生瓣膜退行性改变,特别是主动脉退行性瓣膜病。除了观察其是否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还应观察单支阻滞的动态变化情况,如传导阻滞是否从无到有,阻滞程度是否逐渐加重等。
缺血性心肌病概述
缺血性心肌病是心肌缺血而引起的以纤维化为主的心肌病变,属于特异性心肌病范畴。虽然其临床表现和原发性充血型心肌病相似,但是在本质上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供血减少而导致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虽然引起心肌缺血的最常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是缺血性心肌病还可能与一些危险因素有关,如高血脂、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目前的临床研究证实,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包括两方面,即冠脉广泛病变基础上反复心肌缺血引起进行性心功能受损,心肌梗死后心脏扩大导致进行性心功能损害。
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主要包括:患者有明确的冠心病史,42%~76%有心绞痛史,64%~85%患者有1~2次或更多的心肌梗死;患者有心脏扩大表现,呈普大型,常以左室大为主;患者可有室间隔穿孔所致的心衰表现和典型的新出现的胸骨左缘3、4肋间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少数可猝死;患者有心衰的临床表现,100%有心电图异常。
诊断缺血性心肌病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如X线或MRI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测定,放射性核素检查,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等。
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药物抗心肌缺血,常用的药物有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缺血性心肌病在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危重情况下,则需采取介入和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冠脉内支架,经皮冠状动脉激光血管成形术,经皮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机械切除术和慢性冠心病的永久起搏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常用的有复方丹参滴丸、稳心颗粒、通心络胶囊、参麦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和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