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的2种常见症状
缺血性心肌病的2种常见症状
心律失常
长期、慢性的缺血性心肌病可引发心肌冬眠、心肌顿抑、心肌坏死、弥漫性或局灶性纤维化以及瘢痕形成,导致各种心肌活动产生异常。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特别多见于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和束支传导阻滞。
对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而言,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表现出复杂多变的心律失常。主要是因为:心律失常复杂的形成机制,包括触发机制、自律性增高或折返机制;心律失常复杂的形成原因,如心肌缺血、纤维化、坏死或其他原因对心肌的损伤;心律失常复杂的类型,同一个患者不仅可以发生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还可发生传导阻滞;病变晚期心律失常类型多变,约50%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死于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
血栓和栓塞
心室腔内形成血栓和栓塞的患者主要包括:房颤而没有采取抗凝治疗者;心室腔明显扩大者;心排出量明显降低者。长期卧床而不能进行肢体活动的患者容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导致肺栓塞。有报道显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栓发生率为14%~24%。
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1、虽然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但是心绞痛并不是心肌缺血患者必备的症状,有些患者可出现无症状性(无痛性)心肌缺血,并且没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表现。
2、临床上,大约72%-92%的心肌缺血患者有过心绞痛发作症状,也有报告显示曾有1/3~1/2的心肌梗死患者被漏诊。
3、反复频繁发生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可以逐渐引起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没有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可能是因为其痛阈较高(如糖尿病患者),缺乏心绞痛这一具有保护意义的报警系统。
4、在这类患者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存在,对心肌的损害也同时持续存在,直到出现充血型心力衰竭症状。
5、有学者认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危害性和有心绞痛症状的心肌缺血相同。有心绞痛的患者其症状可能随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逐渐恶化,而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心绞痛发作,仅表现为胸闷、眩晕、乏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其实疲劳感疲乏也是心肌缺血的表现形式。患者多表现为无任何原因可解释的疲倦,精力不足,在活动后甚至连伸直身子的力气都没有,这也是心肌缺血的常见症状表现之一。
缺血性心肌病的2种病因
形成血栓
临床研究表明,导致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堵塞,但血栓都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发生的。约3/4局部的血栓斑块有破溃和(或)出血现象。部分患者的血栓可通过溶解再通,有少数患者的血栓发生机化,所以导致血管腔持续性的狭窄或闭塞。大部分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幸存者,会有广泛室壁运动减弱或消失等后遗症,且心室腔明显扩大。
血管炎
风湿性疾病经反复风湿发作、修复和机化等,会引起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冠状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特别是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一种坏死性血管炎,也被称为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多发于动脉分叉处,向下延伸至小动脉,容易形成小动脉瘤,其病变呈节段性。各层血管壁可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膜变性、增生、坏死和肉芽形成,也可有管腔缩小、闭塞,管壁常被纤维组织替代。大约60%的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会发生冠状动脉炎,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症状,也可诱发心绞痛和(或)心肌梗死,甚至引起缺血性心肌病。
心肌供血不足的并发症
缺血性心肌病:缓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可以造成心肌广泛弥漫性的纤维化,形成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
无症状性心肌梗塞:心肌缺血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塞,起病常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患者。
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有密切的关系,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响因素。
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
一、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这种充血型心肌病表现的患者占心肌病的绝大部分,常见于中,老年人,以男性患者居多,有明显冠心病病史,男性∶女性约为5~7∶1,症状一般逐渐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绞痛:心绞痛是患者主要症状之一,但随心力衰竭的出现,心绞痛可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缺血性心肌病多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并且绝大多数有1次以上心肌梗死的病史,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2、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往往是缺血性心肌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表现,早期进展缓慢,一旦发生心力衰竭进展迅速,多数病人在胸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早期即有心力衰竭表现;这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所致。
3、心律失常: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以及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化直至瘢痕形成,导致心肌电活动障碍,包括冲动的形成,发放及传导均可产生异常,在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中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和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在同一个缺血性心肌病病人身上,心律失常表现复杂多变。
4、血栓和栓塞:虽然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但是也有一些患者的严重症状与左心室功能的损害程度和心肌异常改变之间常不呈比例,这可能和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及部位的多少有关;有些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在多个部位,并且分布在两支以上的冠状动脉支配范围内;就单个梗死部位来讲,坏死的范围可能并不很大,但多个部位发生心肌坏死对于心室功能的影响远比那些虽有同样大小心肌坏死而局限在心肌的一个部位者的损害要大的多。
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尽管大多数缺血性心肌病病人表现类似于扩张性心肌病,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却主要以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为主,而心肌收缩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类似于限制性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故被称为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或者硬心综合征。
患者常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和(或)心绞痛,因此活动受限;这些患者往往因反复发生肺水肿而就诊,患者可以无心肌梗死病史,心脏常不扩大,患者左室舒张末压升高,舒张末期容量增加而射血分数仅轻度减少;即使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发生了肺淤血甚至肺水肿,却可以有接近正常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充分说明这些患者的心功能异常是以舒张功能失常为主的。
老人缺血是什么病
1、老人缺血是什么病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老年人发病率高,是由于冠状动脉与其粥样硬化引起心脏缺血所致。心脏为需氧器官,需要充足的氧来供给心脏收缩所需要的能量,当心脏的耗氧量超过冠状血流所提供的血氧则产生缺血引起心绞痛。心电图表现为T波流量,ST段下降,这就是典型的缺血性心脏病。老人缺血是什么病
2、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是什么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3、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的症状体征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或坏死对心室的不同作用,使缺血性心肌病具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可以将缺血性心肌病划分为两大类型,即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它们的临床表现分别非常类似于原发性心肌病中的扩张型和限制型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不同类型有哪些特点
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1.常见于中、老年患者,有明显的冠心病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症状通常逐渐发生。心绞痛是主要症状之一,但随心力衰竭的出现,心绞痛可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2.患者有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表现。常见症状是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和端坐呼吸困难。患者也常有虚弱、疲乏无力等表现,晚期可出现腹胀和水肿。
3.患者检查可发现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肝脏增大。心尖部常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检查有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和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表现。
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1.患者常表现为心绞痛和劳累性呼吸困难,所以活动受到限制。
2.这类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可没有心肌梗塞病史。
3.患者常有气短、乏力等症状。
常见心肌缺血的并发症有哪些
1、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有密切的关系,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响因素.Meissner等报道,美国每年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常伴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缺血性心肌病.缓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可以造成心肌广泛弥漫性的纤维化,形成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这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3、无症状性心肌梗塞.SMI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塞,在心肌梗塞的患者中约有20%~25%为无症状的.起病常以心肌缺血的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患者.这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慢性心肌缺血的表现
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缺血性心肌病划分为两大类,即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根据该病的不同类型分述其相应临床表现。
1.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1)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多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并且绝大多数有1次以上心肌梗死的病史。但心绞痛并不是心肌缺血患者必备的症状,有些患者也可以仅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始终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表现。可是在这类患者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存在,对心肌的损害也持续存在,直至出现充血型心力衰竭。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可能随着病情的进展,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逐渐恶化,心绞痛发作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仅表现为胸闷、乏力、眩晕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2)心力衰竭往往是缺血性心肌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表现,早期进展缓慢,一旦发生心力衰竭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在胸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早期即有心力衰竭表现,这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所致。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心室功能不全表现,伴有疲乏、虚弱症状。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舒张中晚期奔马律。两肺底可闻及散在湿啰音。晚期如果合并有右心室功能衰竭,出现食欲缺乏、周围性水肿和右上腹闷胀感等症状。体检可见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心界扩大、肝脏肿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3)心律失常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以及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化直至瘢痕形成,导致心肌电活动障碍,包括冲动的形成、发放及传导均可产生异常。在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中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和束支传导阻滞多见。
(4)血栓和栓塞心脏腔室内形成血栓和栓塞的病例多见于:①心脏腔室明显扩大者;②心房颤动而未抗凝治疗者;③心排出量明显降低者。
长期卧床而未进行肢体活动的患者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发生肺栓塞。
2.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尽管大多数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表现类似于扩张性心肌病,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却主要以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为主,而心肌收缩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类似于限制性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故被称为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或者硬心综合征。患者常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和(或)心绞痛,因此活动受限。往往因反复发生肺水肿而就诊。
心肌缺血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哪些呢
以病毒为例,病毒感染时,通过血液循环,病毒从血液穿过毛细血管及血管周围间质而进入心肌纤维,在心肌细胞内膜繁殖复制,引起心肌细胞溶解,坏死、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病变后期可能是由于病毒或心肌抗原所诱发的体液及细胞免疫所致。
致病条件因素:过度运动、运动可致病毒在心肌内繁殖复制加剧,加重心肌炎症和坏死。
细菌感染: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时,可能起协同致病作用。
妊娠:妊娠可以增强病毒在心肌内的繁殖,所谓围产期心肌病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
其他:营养不良,高热寒冷,缺氧、过度饮酒等,均可诱发病毒性心肌炎。
1、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有密切的关系,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响因素。Meissner等报道,美国每年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常伴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缺血性心肌病
缓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可以造成心肌广泛弥漫性的纤维化,形成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这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3、无症状性心肌梗塞
SMI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塞,在心肌梗塞的患者中约有20%~25%为无症状的。起病常以心肌缺血的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患者。这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缺血性心肌病有哪些症状
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缺血性心肌病划分为两大类,即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他们的临床表现非常类似于原发性心肌病中的扩张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但是,在本质上缺血性心肌病和原发性心肌病又有不同。
缺血型心肌病患者表现各有不同,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充血性心肌病或限制型心肌病的表现,而少部分患者可以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下面根据缺血性心肌病的不同类型分别描述其相应临床表现。
1.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这种充血型心肌病表现的患者占心肌病的绝大部分。常见于中、老年人,以男性患者居多,有明显冠心病病史,男性∶女性约为5~7∶1,症状一般逐渐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绞痛:
心绞痛是患者主要症状之一,但随心力衰竭的出现,心绞痛可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缺血性心肌病多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并且绝大多数有1次以上心肌梗死的病史。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但是,心绞痛并不是心肌缺血患者必备的症状,一些患者也可以仅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始终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表现。大约有72%~92%的缺血性心肌病病例出现过心绞痛发作。也有人报告有1/3~1/2的心肌梗死病例曾被漏诊。这种反复发生和经常存在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可以逐步引起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这些患者没有出现心绞痛可能是由于其痛阈较高,缺乏心绞痛这一具有保护意义的报警系统。可是在这类病人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存在,对心肌的损害也持续存在,直至出现充血型心力衰竭。有人认为这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及危害性同有心绞痛症状的心肌缺血相同。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可能随着病情的进展,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逐渐恶化,心绞痛发作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仅表现为胸闷、乏力、眩晕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2)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往往是缺血性心肌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表现,早期进展缓慢,一旦发生心力衰竭进展迅速。多数病人在胸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早期即有心力衰竭表现,这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所致。目前的研究表明,短暂心肌缺血,主要损伤早期舒张功能,即舒缓性能;长期反复发生心肌缺血,引起明显的晚期舒张功能异常,即左室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升高。大面积心肌梗死使心肌间质网络遭到破坏,引起急性心室扩张,使心腔的顺应性升高;而小灶性心肌梗死或纤维化,可引起心腔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即心肌梗死后心室扩张,顺应性升高,若再发生心肌缺血,仍可出现左室舒张早期充盈障碍和心腔硬度增加。病人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心室功能不全表现,伴有疲乏、虚弱症状。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舒张中晚期奔马律。两肺底可闻及散在湿啰音。晚期如果合并有右心室功能衰竭,病人出现食欲缺乏、周围性水肿和右上腹闷胀感等症状。体检可见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心界扩大、肝脏肿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这种周围性水肿发展缓慢而隐匿,为指陷性水肿,往往从下垂部位开始,逐渐向上发展。
(3)心律失常:
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以及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化直至瘢痕形成,导致心肌电活动障碍,包括冲动的形成、发放及传导均可产生异常。在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中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和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在同一个缺血性心肌病病人身上,心律失常表现复杂多变。主要原因为:①心律失常形成原因复杂,如心肌坏死、纤维化、缺血或其他原因对心肌的损伤;②心律失常形成的机制复杂,包括折返机制、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机制;③心律失常的类型复杂,同一个病人不仅可以发生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还可以发生传导阻滞;④病变晚期心律失常类型瞬时多变,约半数的缺血性心肌病死于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
(4)血栓和栓塞:
心脏腔室内形成血栓和栓塞的病例多见于:①心脏腔室明显扩大者;②心房颤动而未抗凝治疗者;③心排出量明显降低者。长期卧床而未进行肢体活动的患者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发生肺栓塞。有文献报道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栓发生率为14%~24%。
应当指出,虽然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但是也有一些患者的严重症状与左心室功能的损害程度和心肌异常改变之间常不呈比例。这可能和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及部位的多少有关。有些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在多个部位,并且分布在两支以上的冠状动脉支配范围内,就单个梗死部位来讲,坏死的范围可能并不很大,但多个部位发生心肌坏死对于心室功能的影响远比那些虽有同样大小心肌坏死而局限在心肌的一个部位者的损害要大的多。另外,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的平均室壁厚度要比虽有反复心肌梗死但无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者、充血型扩张性心肌病者或心脏瓣膜病者的心室壁要薄,这可能是因为广泛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限制了血供,使未坏死的心肌不能适度肥大或者心肌暂时性肥大后终因缺血复又萎缩。
2.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尽管大多数缺血性心肌病病人表现类似于扩张性心肌病,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却主要以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为主,而心肌收缩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类似于限制性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故被称为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或者硬心综合征(stiff heart syndrome)。患者常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和(或)心绞痛,因此活动受限。这些患者往往因反复发生肺水肿而就诊。患者可以无心肌梗死病史,心脏常不扩大。患者左室舒张末压升高、舒张末期容量增加而射血分数仅轻度减少,即使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发生了肺淤血甚至肺水肿,却可以有接近正常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充分说明这些患者的心功能异常是以舒张功能失常为主的。该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有异常的压力-容量曲线,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左室舒张末压也高于正常,当急性缺血发作时,心室的顺应性进一步下降(即心脏僵硬度的进一步增加)使得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到产生肺水肿,而收缩功能可以正常或仅轻度受损。
诊断本病必须具备3个肯定条件和2个否定条件,3个肯定条件为:①有明确冠心病史,至少有1次或以上心肌梗死(有Q波或无Q波心肌梗死);②心脏明显扩大;③心功能不全征象和(或)实验室依据;2个否定条件为:①排除冠心病的某些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心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不全所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因为这些并发症虽也可产生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但其主要原因为上述机械性并发症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结果,其射血分数虽有下降,但较少<0.35,并非是心脏长期缺氧、缺血和心肌纤维化的结果,故不能称为缺血性心肌病。上述是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并发症,其治疗主要措施为手术矫治,而缺血性心肌病主要是内科治疗,两者有较大区别。②除外其他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扩大和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