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可谓琳琅满目,药物多达几十种之多,现把这些药物归类介绍如下。

第一类 是血管扩张药(如潘生丁等)。过去认为只要药物能使脑血管扩张,便可以使血液从堵塞的血管中多流些过去。近年来却发现,扩张血管药非但做不到这一点,还会使病变部位的血液反流到健康的脑组织里去(此称为脑内盗血综合征 ),所以已不主张用此类药。

第二类是改善微循环、扩充血容量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目前此类药用得较多,但是有心脏病的病人应慎用,否则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

第三类是溶解血栓的药物(如尿激酶等)。应用此类药如果能达到溶解栓子的目的是最为理想的,可是全身静脉用药时往往需要大剂量,有时会造成出血的危险性。现在多向病人推荐使用介入治疗,就是通过导管把药物直接注入梗死的部位来溶解栓子,但采取此治疗方法的前后都要做一次脑血管造影,这本身就又有一定的危险性,何况介入治疗要求病人在得病后6小时内进行,有时往往已错过时机。

第四类是抗凝治疗(如肝素等)。这类药物能防止血液凝固,但使用时要每天查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条件较差的医院无法进行。此外抗凝治疗也有出血的危险性。

第五类是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这类药物可以防止钙离子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起到轻微扩张脑血管,保护脑细胞,增加脑细胞利用氧和葡萄糖等作用。

第六类是防止血小板凝聚的药(如阿司匹林等)。血小板的凝聚往往是脑血栓形成的开端,如果能有效地阻断血小板的凝聚,也许能防止血桂进一步形成。目前这类药物在世界上应用得十分广泛,但与其说是作为治疗药物还不如说是作为预防药物更为恰当,因为脑卒中的急性期使用这类药物效果并不理想。

第七类是中药。中药的主要作用是活血化淤,现在在国内应用极其广泛,不仅有口服药,还有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药,使用很方便。现在有些病人和家属认为中药安宫牛黄丸是脑卒中的“特效药”,但从安宫牛黄丸的成分来分析,药物具有退热、镇惊和开窍作用,对意识不清、高热和抽风的脑卒中有效,而对其他类型就不一定有效,所以还不能笼统地称其为“特效药”,应当根据脑卒中的辨证施治原则来用药。

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来看,这七类里还不包括没有入类的。可见药品之多。但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缺血性脑卒中还没有真正含义上的特效药,很难说有某一类药物对所有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都有良效,因此医药部门都在大力开展研究,希望能开发出疗效更好的药物。

中风能完全治好吗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那么,中风能完全治好吗?会不会有后遗症?

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在西医学中,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

中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常规治疗、康复性训练等等。

至于中风能不能完全治好,这要看发病的时间以及治疗的程度。另外,中风患者常留有后遗症,不过也不用太担心。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

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方法是什么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一般都是出现中老年人身上,也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这种疾病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预防,而且现在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上升,大家应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疾病出现在自己的身上,那么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方法是什么呢?

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的人脑卒中发病机会可高于正常人的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还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均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有这类危险因素的人,应注意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考虑用手术或非手术方法治疗血管病变。

心脏疾病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会导致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会突然中风,也与此有关。所以要积极治疗心脏的疾病,并请教你的医生是否可用一些抗凝治疗。如阿斯匹林等,部分研究表明,这样可以降低中风的危险性。

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酒、戒烟、减肥,养成从容的性格,适量运动,低脂饮食,这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如果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如一次性黑朦,肢体麻木,头痛,耳鸣,面部感觉异常,言语困难等,就是高度危险信号,这类患者最终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较正常人高5—8倍,应该及时去找神经科医生,作系统的检查及积极治疗,以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方法是什么的一个介绍,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的方面来进行预防,因为缺血性脑卒中这种疾病是属于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是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的,所以大家对于它的预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进行了解的。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如何调控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有高血压的人比没有高血压的人,脑卒中的危险增加3-6倍;收缩压从120毫米汞柱升高到14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高3倍;单纯收缩压从140毫米汞柱升高到159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加40%。

但高血压又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不论什么性质的高血压,也不论使用什么手段或药物,也不论在高血压的什么阶段进行治疗,只要能使血压恢复至正常,并且坚持治疗2n3年,就会使脑卒中的风险降低40%。

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调控和药物选择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85%。脑血栓发生6小时以后,梗塞灶中心区域缺血坏死已难以恢复;但其周围缺血区或水肿区,经过适当治疗,其功能是可以恢复的,病理上叫“半暗带”,是急性期抢救的重点。恢复的关键是及早改善供血、供氧、供能,维持适当的血压。一般认为不应将血压降得过低。有研究认为,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导致脑缺血损伤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维持在180毫米汞柱左右,舒张压维持在100n105毫米汞柱之间较好;对既往没有高血压的患者,最好维持收缩压在160-18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90~100毫米汞柱之间。2003年美国建议,在急性卒中时,在病人病情稳定或好转前,应把血压控制在大约160/100毫米汞柱的中间水平。

如收缩压≥2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110毫米汞柱,特别是合并心肌缺血、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则应当降压治疗。可选用尼莫地平。

出血性脑卒中的降压策略

出血性脑卒中常有一个血压先升后降的自然过程,早期血压升高常是机体自我调节的表现,有利于脑灌注;如果急于降压,势必影响脑血供应,带来更大的危险,甚至继发脑梗塞,影响脑、心、肾功能。一般认为,出血性脑卒中当血压超过220/130毫米汞柱时,应进行紧急降压治疗。但降压不宜太快,应使血压逐步降至安全水平,即使血压降低20%~25%。既往血压正常者降至160~170/95~100毫米汞柱,既往血压高者降至180~185/105~100毫米汞柱。

选择降压药时必须考虑全身特别是脑的情况,既能增加脑血流又不增加颅内压。较理想的药物为钙拮抗剂和acei,或者是硝普钠、硝酸甘油、拉贝洛尔等。禁用利血平等中枢抑制剂和-β阻滞剂。有人认为重度高血压可用硝普钠,中度高血压可用拉贝洛尔或乌拉地尔,同时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脑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血压控制

脑卒中易于复发或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脑卒中再发率极高,我国再发比例为27%,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为4%,75%为再出血。有大量资料表明,非急性期适当降压治疗可防治脑卒中复发。

此期将血压控制到什么程度,应根据年龄、原来血压水平、靶器官受损程度、对药物的反应等决定。一般在保证脑供血前提下,将血压降到尽量接近目标值。我们的意见是,原有高血压的患者目标值为140~150/90毫米汞柱上下,原来无高血压的应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上下,并应坚持长期用药。

应选既有良好降压效果又有扩张脑血管作用的降压药。研究表明,acei类降压药较好。国际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再发研究中,选用acei+利尿剂取得良好效果,使脑卒中再发率降低28%,总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26%。中国脑血管病后抗高血压治疗研究(pats),使用具有利尿和轻度扩血管作用的吲哒帕胺,提供了利尿剂可预防脑卒中再发的证据。国外也有利尿剂可引起血黏度增高的报告,应予注意。某些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效果也不错。β-阻滞剂不能增加脑血流量,故一般不用。

脑卒中如何用药治疗

1降脂药物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药物。胆固醇水平正常伴有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卒中高危患者,推荐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减少卒中/TIA风险。

有缺血性卒中/TIA的患者,应尽早完善血脂检查。LDL-C>2。6mmol/L者,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并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对于有确切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或有动脉栓塞证据,以及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TIA的高危患者,无论胆固醇水平是否升高,均推荐强化他汀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2。1mmol/L以下,或将LDL-C降低40%以上,并定期监测血脂水平。现有资料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安全的。他汀治疗前及治疗中,应定期监测临床症状及ALT、AST及肌酸激酶(CK)变化,如出现监测指标持续异常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应减量或停药观察。

2抗凝药物

临床上对房颤、频繁的一过性脑缺血性发作(TIA)或椎2基底动脉TIA患者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是抗凝的首选药物,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卒中患者均需进行颅内外血管检查,包括脑血流图、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等。对于合并颅内血管狭窄的急性卒中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如果患者因房颤、夹层动脉瘤等拟长期应用华法林时,可以考虑应用低分子肝素。对于瘫痪程度重、确认必须长期卧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重视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如无出血倾向,建议小剂量皮下抗凝预防静脉血栓。

低分子量肝素一般优于普通肝素,但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宜用普通肝素。对脑静脉系统血栓,临床确诊后应对症处理,积极寻找病因,并在相应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

3降压药物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s)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并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心房颤动、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硬化等患者发生卒中,推荐ARBs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ARBs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长期应用有利于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再发。长效钙拮抗剂(CCB)不仅有较好的平稳降压作用,还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此长效CCB可作为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药物。脑血管病急性期及伴有重度脑血管狭窄的患者,降压治疗应慎。

4rt-PA药物

超早期缺血性卒中应该使用rt-PA类药物进行溶栓治疗。rt-PA类药物是目前被证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最有效的药物。循证医学证明,对符合适应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起病3小时内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疗效优于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溶栓时间窗可适当延长。溶栓治疗应在有经验的医院,由经过培训的医师来操作。

这五种人最易猝死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超过半数的脑卒中发病与高血压相关。亚太研究团队(APCSC)研究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脑卒中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

长期血压高于生理水平,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变窄变硬,形成血栓。而血栓、血管变窄等正是诱发脑卒中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

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患病率增加了近20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更低,不同年龄段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也显著增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糖和脂类代谢障碍以及小血管损伤等都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由于凝血机制异常易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这些都可能间接诱发脑卒中。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异常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研究发现,亚洲人群总胆固醇每升高1摩尔/升,脑卒中发生率增加25%。降低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认为药物治疗是降脂治疗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烟酸、树脂、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中,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使首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0%左右。同时,应注意日常饮食,坚持低油脂、低热量摄入,以粗粮代替精加工粮,多食用新鲜蔬菜。

心脏病。

研究显示,约1/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血栓造成的。相比非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损害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在临床中总结发现,心脏病引起脑卒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进而发生脑血栓。

颈动脉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现正相关。经检查后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中至重度(50%~99%)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他们每年脑卒中风险为1%~3.4%。药物治疗可使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降至1%以下。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确诊颈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

胫动脉硬化怎么办

胫动脉硬化即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胫动脉的表现,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生,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目前认为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颈部、冠状动脉等很容易发生动脉硬化。早期首先表现为内膜-中膜增厚,然后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在此基础上出现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脱落、附壁血栓形成及继发血管狭窄等,引起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生活方式的改变

包括戒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等。

2.药物治疗

(1)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2)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可每日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3)强化降脂治疗:多项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可根据患者LDL-C水平及是否合并其他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酌情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服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酶、肌酶的变化。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临床上,医生会根据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的程度、斑块的稳定性,结合患者的症状、基本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及采用何种手术方式。

脑出血是脑卒中吗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 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出血量决定了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以上就是关于脑出血是脑卒中吗的介绍,在出现了疾病的情况后,我们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这是严重的疾病,在不注意了后会让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也要注意对疾病的预防,特别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关推荐

如何远离缺血性脑卒中

1.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因为血压过高,易使脑内微血管瘤及粥样硬化的小动脉破裂出血;而血压过低,脑供血不全,微循环淤滞时,易形成脑梗死。所以应防止引起血压急骤降低,脑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以及血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 2.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讲究精神心理卫生,许多脑梗死的发作,都与情绪激动关。 4.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益健康。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

脑梗死需要做手术吗

脑梗死大部分都是保守治疗,但是也在急性期在时间窗内部分是可以做手术的处理的。 如血管内介入的治疗,包括了动脉溶栓,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这些都是属于是手术的治疗,比如我们的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用于颅外段颈动脉或椎动脉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流重建,如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或夹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使用。

脑卒中高危人群哪些

脑卒中是中医命名的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 脑卒中的治疗 首先,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 其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最好戒烟忌酒; 第三,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吃什么好

1、多吃蔬菜和水果。因蔬菜和水果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调节胆固醇的代谢,防止动脉硬化的发展,同时可以增强血管的致密性。 2、饮食中应适当的蛋白质。包括动物蛋白质(如蛋清,瘦的猪、牛、羊肉,鱼,鸡肉等)和植物蛋白质(如豆腐、豆浆、豆芽)等各种豆制品可降低胆固醇;饮用牛奶时最好将奶皮去掉(脱脂牛奶)。 3、为了防止中风,老年人应每日进食蒜、姜、葱、醋、含乳酸菌类饮料,抑制肠道害细菌;及时饮水补液,绿茶、蜂蜜、牛奶豆浆、低糖天然果蔬汁、骨头蘑菇汤均可适量饮用。 对于预防中风食物的食物: 预

心脑血管病怎么筛查

脑卒中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缺血与出血性疾病,这两者因为其发病特点不一,应在体检筛查方面应不同的策略。缺血性脑卒中指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和颅内动脉狭窄,它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程多呈渐进性发展;而出血性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其中颅内动脉瘤往往隐匿。因心脑血管病常为共患病,也可以称其为心脑血管病体检筛查项目。而目前的检查多是针对缺血性卒中。 如果早期发现,筛查出高危患者给予脑卒中预防或治疗。对高危患者可以及时处理,避免严重病情及并发症出现。这里包括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老人中风能治好吗

老人中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治疗和调养,这样导致很多老年朋友以及家人都怀疑到底中风是不是可以治疗好,其实中风我们还是办法根治的。 中国正处于一个老龄化的时代,而老人的健康是家中子女最大的心愿。很多人面对脑中风都不知道怎么办,束手无策,的甚至就任由它发展扩张。这是极大的一个错误。首先,患者及其家属还是要保持一个好的、开朗的心情。以这种心情来与脑中风对抗。脑中风,“中”为打击之意,又为矢石之中;“风”善行而数变,又如暴风疾至,古人将此类疾病症状与所观察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的方法为疾病命名,中风就此得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怎么治疗

一、急性期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另外大多数患者患者亲友及部分医务人员期望的是更好的药物使患者早日康复,而忽视了其他治疗方面,如患者的饮食。由于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代谢会很快出现问题,这时即使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二、脑水肿的治疗 1、甘露醇

中风会遗传吗

中风会遗传吗?医学上把急性脑血管病叫做脑卒中,又叫中风。它是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主要症状为偏瘫、失语和昏迷等。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巾风两类,前者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小中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 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中遗传因素比较明显。直系上代脑卒中者,后代脑卒中发生率要比正常人群高2.5倍。通过对卒中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动脉硬化发生率比较高,血管张力不稳定,并存在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陈碍。在缺血性中风

高血压并发症

1.心脏并发症 如左心室肥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2.脑卒中 如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 3.大小动脉 如动脉硬化、主动脉夹层 4.高血压性肾损害 如进展缓慢的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慢性肾功能衰竭 5.眼底 如视网膜动脉硬化、眼底改变

脑干梗塞能治愈吗

1、一般治疗:主要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预防治疗并发症。其中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启动规范化二级预防措施为重要内容。 2、特殊治疗 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治疗、神经病保护剂、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溶栓治疗,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基本一致。本文以静脉溶栓为例详细介绍其相关注意问题。 (1)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内和3~4.5h的患者,应根据适应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使用方法: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