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
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
1、孩子一般会发38度以上的高烧,一般会持续3-4天,有的甚至一个星期左右,而且还会有咳嗽,头痛,流鼻涕等症状,
2、在儿童患者发热1-2天之后,可以在患者口腔及唇内看到疱疹,疱疹破后会溃疡,而且会很疼痛,孩子会出现哭闹,不吃饭,流口水等现象
3、口腔患疱疹之后不久,孩子的手掌心和脚掌心还有小屁股上会起疱疹,形状以圆形和椭圆形居多,小的只有米粒大小,大的有大豆大
4、有极少数孩子还在身上其他地方出现疱疹,比如脸部和躯干,一般一个星期左右都能自然退去,也不会留下疤痕,
拉肚子与手足口病有关吗
拉肚子和手足口病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因为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典型的发病过程当中可能大便会有稀薄,会有轻度腹泻的症状。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手足口病主要涉及的就是口、手和足。首先:潜伏期差不多是2—6天左右,当感染了病毒以后,孩子一般出现一些前驱期症状. 前驱期症状往往就是:低烧、食欲不佳、神志萎靡,孩子精神也不好。EV71型病毒感染以后是有免疫力的,对同一个型病毒感染以后的免疫力可以持续终生,但是对不同的型病毒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儿童可以反复感染发病。
手足口病的早期发病还是会有一个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如果孩子有发烧的表现,加上有咽喉疼痛,嘴巴里面有任何的疱疹或者是溃疡出现的时候,要尽早去看医生,不要等到手上出现了典型的水泡时再去看医生,那时候已经疾病已经到了中期的表现。
出现疱疹已经是发病中期了,中后期,如果没有什么并发症的话,一般已经在慢慢恢复的状态了,因为整个出疹的过程,从发现手上的疹子到疹子的消失,大概也就5—7天的时间。
春季是一个流行病高发的季节,不仅仅是预防手足口病,预防任何的传染病都需要减少到人多密集地方去、空气流通不好的场所去,尽可能到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氧离子充足的地方去。
每天注意幼儿园的疫情,幼儿园的儿童中间有什么发病的情况家长能够及时的留心一下,发现确实有案例的话,还是可以提前把孩子带回家里。
预防手足口病应该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和手足口病患者接触一定会传染吗 接触手足口病人如何避免传染
接触了手足口病人,你需要立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洗手消毒,因为通过手部的接触,如果没有洗手消毒的话,会随着手上的病毒接触进食的食物,引起病从口入的现象,所以及时用肥皂洗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用普通的肥皂清洗消毒即可,用酒精擦拭手部反而没有用。
然后你还要立即更换当时接触手足口病患者时身上所穿的衣物,并且把这些衣物用84消毒液或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并单独清洗干净,之后放到太阳低下暴晒消毒,以免衣服上沾有病毒引起传染。
做好这些还是很不放心的话,那么你还可以及时就医,去医生那里开一些抗病毒药物,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这种在第一时间采取预防措施,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在手足口病早期使用疗效比较好。
预防手足口病的五句真经
没有一种药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经常有家长在微博上给我留言咨询手足口病的预防,有人问:“一同事告诉我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宝宝从外面玩耍回家后给他洗手、洗脸、换衣服,然后再给他喷儿童型的开喉剑喷雾剂。说这是儿科医生说的。开喉剑喷雾剂能这么使吗?没病也喷这个预防合适吗?”也有人问:“宝宝的幼儿园每天晨检的时候都往宝宝嘴里喷一种叫利巴韦林的药,说是预防手足口病,安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凸显了整个社会对手足口病的认识误区。
就目前的医学进展,作为专业药师,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哪种药可以预防手足口病,而上述提到的开喉剑和利巴韦林都不属于疫苗的范畴,起不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滥用反倒会带来新的疾病(参见第018 页“抗病毒的利巴韦林注射液不治感冒”的相关内容)。另外,手足口病有那么可怕吗?家长们多了解一些手足口病的基本常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体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物品而感染。手足口病多发生在6 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所以手足口病预防的重点在幼儿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2~7 天,没有明显的预兆,多数患儿突然起病,早期表现主要是发烧,随后会出疹子。手足口病引起的疹子是一种透明的水疱,主要集中在手、脚、口腔和肛门周围,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出疹子的同时,患儿可能还会出现类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比如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
只要对症护理,1~2 周多数可自愈
跟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一样,绝大多数的手足口病例,病症都比较轻。目前还没有针对肠道病毒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所以治疗手足口病就只能尽力去缓解它表现出来的症状。比如手足口病患儿身上表现出了高烧症状,就给患儿使用退烧药;如果出现了呕吐和脱水等症状,就给他们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数手足口病患儿1~2 周可以自愈。
但也可能会出现极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因此如果宝宝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1. 持续高烧不退,2. 频繁呕吐,3. 四肢抖动、瘫痪或者抽搐,4. 白天过度睡眠、容易惊醒、烦躁不安,5. 呼吸困难。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实际上是肠道病毒。因为病毒种类比较多,因此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不代表就不会得第二次,所以即使感染过手足口病的患儿也还是要预防这种病的。病毒主要是通过手口、粪口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所以,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卫生部有一个五句真经: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宝宝手足口病六大误区你知多少
①这也是很多家长经常出现的第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手足口病是终身免疫的,理解不了为啥去年得了今年还会得。
从上面手足口病的病因我们应该明白为啥终身免疫这个观点是错的。现实中,到目前为止,崔医生在临床见过得病频率最高的孩子是一个月感染2次手足口病的,也就是说上一次感染的手足口病还没痊愈,另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又来了。手足口病的主要表现是口腔、手掌、脚掌长疱疹或者溃疡,这会引起口腔剧痛,通常伴有发热,结果很多家长问我,特别是广东的家长很喜欢归咎原因就是认为肯定是孩子吃东西上火造成的。
②这是第二个认识误区。从上面的病因我们知道,手足口病这个疾病是传染性疾病,而且是烈性传染病,和水痘、麻疹、腮腺炎一样传染性非常强,不是吃点煎炸油腻食品造成的。
我自己本人也是广东人,每天接诊大量家长自认为上火咽喉不适的孩子,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得手足口病啊。为什么崔医生今天要把这个病因的误区提出来呢?因为手足口病这个疾病只要早期重视,早期发现症状,尽早带孩子去医院让医生评估状态,很多重症的病例可以及早得到干预和治疗,否则等严重的症状发作出来的时候就回天乏力了。这个病早期就是口腔疼、长溃疡、发热,很多家长就误认为是上火,在家里先喝点广东凉茶下下火就好了,其实这样只会延误了医生对孩子疾病状态的评估,尤其是针对重症病例来说的。等孩子出现抽搐、精神不好再送医院就晚一步了。
上面的图都是一些典型的手足口病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典型的症状就是手掌、脚掌、口腔溃疡或者疱疹,这里崔医生要强调的是手掌、脚掌,而不是手背、脚背,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手背、脚背长了一些痘痘,就非常担心是不是手足口病。其实手足口病绝大部分都是手心、脚板底长疹子的,形态就是这种白色的脓疱,周围一圈红晕,会突出皮肤表面的。大一点的孩子会说手脚疹子痒疼,小一点的孩子会不自主的抓挠或者伸手进嘴巴触摸这些疱疹。所以崔医生在这里提醒各位妈妈们,要是在春夏季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孩子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下降、婴儿出现频繁吐奶、大量流口水、伸手扣嘴巴的行为,就要注意是不是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了。某些家长又会矫枉过正,认为只要不是手脚心、嘴巴长疹子那孩子就肯定不是手足口病了。
③这是第三个认识误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皮疹分布不典型的手足口病孩子的照片。
说到疱疹性咽峡炎,这个疾病相信是所有家长最困惑的,它到底是不是手足口病?很多家长认为它们不是一个疾病,这是对的。在医学概念来说,这两个病首先病名不一样,症状不一样,所以它们不是一个病。
但随之而来的误区是,很多家长不理解既然不是一个病,为啥医生对疱疹性咽峡炎如此紧张甚至认为医生小题大做,不就是嘴巴长溃疡吗?至于动不动就化验这化验那甚至要求住院那么夸张吗?
④这就是第四个认识误区: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既然不是手足口病,为啥医生小题大做。
这是崔医生在日常门诊工作里比较郁闷的事情,因为很多家长的误解,所以不同意做相关的检查,比如肠道病毒的排查工作、验血了解白细胞水平等等,往往要求开点药回家吃就行了,其实这样最受伤的还是孩子。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不是手足口病,但是它们的病因是一样的,都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所以它们的治疗方法、防病措施都是一样的,同样也会引起严重的心脑并发症。而且在临床上崔医生见的最多的重症病例或者死亡病例往往是疱疹性咽峡炎而不是手足口病,因为手脚长疱疹很多家长会警惕防备,早早地带孩子去看医生评估状态治疗,而疱疹性咽峡炎为啥容易被忽视正正因为手脚没疱疹。所以各位妈妈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虽然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不是一个病,但是它们的防治是一样的。当医生告诉您孩子得的是疱疹性咽峡炎,那家长就应该把它当成手足口病来重视,而不是脑子里认为“哦,就是口腔溃疡吧?”崔医生在这里重申:疱疹性咽峡炎不是普通口腔溃疡!
听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神经崩的非常紧,既然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那么恐怖,是不是必须要住院治疗啦?
⑤这是第五个认识误区。我在这里先给各位妈妈舒缓一下神经:无论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峡炎,这两种疾病绝大部分的病例都是轻症的,也就是说90%以上的孩子得了这个病只需要居家隔离定期用药缓解不适,大概7-10天就能缓过来了。⑥这是第六个认识误区。在儿科疾病里,孩子的精神状态是最最重要的,比体温的高低重要多了。如果A宝宝能玩能笑,哪怕高烧家长也不需要太焦虑;相反B宝宝病恹恹总是睡觉,只是低热甚至不发热,在儿科医生的眼里B宝宝的情况绝对比A宝宝要严重。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有哪些
症状: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手足口病潜伏期通常3-4天,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的常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约半上数患者出现低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2天既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常见的小儿手足口病
家长如何在早期发现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真的很可怕吗?手足口病常通过什么来传播的?这是很多家长都想了解的,本文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潜伏期一般为2-7天,初期症状主要是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个别患者会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家长如何在早期发现手足口病?
其症状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凡是有以上相关症状家长要警惕手足口的可能,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真的很可怕吗?
手足口近几年发病率相对高,但它不是一个新病,是一个老的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手足口病属于常见病、多发病,EV71感染往年在北京也有,医院都有丰富的救治经验。只要及时发现治疗是很快可以康复的。家长不必担心。
手足口病常通过什么来传播的?
手足口病常通过患病幼儿的玩具、餐具以及日常用品传播,容易在幼儿园中造成小范围流行。
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病毒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例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感染新的易感者;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传播给他人;与患者同居一室易被感染;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也可感染手足口病。
疱疹是手足口病吗
一般而言,手足口病是有发烧或食欲不振的情况的,如果宝宝没有其他不适,只是有疱疹的话就很可能是一般的病毒性疱疹而已,建议家长们可以继续观察看看,必要时看看医生。
一般来说,手足口病有一个前驱期症状的表现,是可以来判断的。首先:潜伏期差不多是2—6天左右,当感染了病毒以后,孩子一般出现一些前驱期症状。前驱期症状往往就是:低烧、食欲不佳、神志萎靡,孩子精神也不好。进一步的表现就是:嘴巴里面出现了咽喉的疼痛或者口腔的干燥,接着就逐渐在口腔粘膜面出现1—3毫米大小的水泡,再过几个小时或者到24小时,这些水泡就会变成溃疡。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如果看到孩子的嘴巴溃疡以后,也就是在1、2天左右,可以在孩子的手上或者脚上或者皮肤上看到水泡一样的疹子。这些疹子是在比较深层的表皮下的,所以水泡比较厚、比较坚实,跟一般的疹子不一样。也不是说所有的疹子都要怀疑是手足口病的症状,手足口病在手上发现疹子的时候,往往是在手指和手掌的边缘部位,疹子生长的部位也和其他出疹性疾病有所不同。
同学有手足口病怎么办 第4步:留意观察
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播性很强,为了防止其他的同学也可能被感染,我们平时要多留意观察,看其他同学有没有出现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如:手、足、口长疱疹,发烧、口痛的症状,并予以及早辨别治疗,避免更多的同学感染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