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肢动脉硬化要怎么治疗
双下肢动脉硬化要怎么治疗
髂总动脉扩张支架的效果优于搭桥,我们作为血管外科既做开刀搭桥手术,也做介入扩张支架。而且介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即便将来狭窄还可以再扩张或者搭桥。需要指出的是,血管介入在河南开展的不好,前一段时间曾有个医生家属,下肢缺血,在郑州咨询多家医院都说不能做介入手术,医生说“支架怎么能放到腿上呢”?可见河南在这方面的确相对落后。那个病人后来在安阳人民医院求治,我去帮他们做的,介入治疗成功,两条腿症状都缓解了。当然不管搭桥、介入、药物治疗,都需要在日后坚持用药和积极锻炼。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全身性老年性疾病,目前的发病率非常高,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病肢体会出现相应的缺血症状,进而导致肢体发生溃疡或者坏死,面临手术截肢,严重的甚至危及到生命。王斌主任介绍:近年来该病发病年龄有所提前,应早发现早治疗。
中西医结合“细胞组织修复通脉疗法”效果
1、栓塞不通:可溶解血栓——>降低血粘——>疏通血管——>改善血循——>建立侧支循环。
2、红肿热通: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散分解炎症——>改善血循——>红肿早退。
3、脓成未溃:可使其早溃——>脓毒早出——>伤口早愈。
4、伤口已溃:可去腐生肌——>清水化脓——>腐肉早脱——>溃周脱皮——>分泌物减少——>溃口生新。
5、新肉已生:可爬皮长肉——>伤口缩小——>愈后不留疤痕。
老人腿抽筋不一定是缺钙
很多人认为,腿抽筋和缺钙似乎可以画等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腿抽筋未必都是缺钙。以中老年人为例,患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也有可能引起腿抽筋。
对于那些经常腿抽筋,尤其夜间严重的中老年患者,自认为是缺钙引起,就盲目的补钙。其实不一定都缺钙或只是轻度缺钙,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是因患有下肢部分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因下肢动脉血管壁内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供血不足,早期症状是间歇性跛行,这让一些患者自以为是腿抽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未能及时正确治疗,患者后期非常痛苦,夜间下肢疼得难以入睡,腿足逐渐溃疡,最后不得不截肢。
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者,当出现下肢酸痛、腿抽筋、行走不便的症状时,建议首先确诊是否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下肢动脉闭塞症,若一旦确诊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就应当停止补钙等错误治疗。即使病人合并缺钙,也应以食补为主,否则会适得其反。病人应多食富含钙的小鱼、小虾、奶制品等,适当运动,多晒太阳,确实需补钙者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服用。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做适当有规律的步行锻炼,放弃吸烟等不良嗜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出现足部发凉时要注意保温,但不可用暖水袋暖脚或热水泡脚,因可加重下肢缺血使病情加重,部分患者因皮肤感觉减退对热不敏感发生烫伤不愈。
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
(1)戒烟:吸烟与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关系已经很明确,吸烟者发生间歇性跛行是非吸烟者的9倍。间歇性跛行患者中几乎90%以上是吸烟者。吸烟可以从多方面对动脉硬化产生影响。 因此戒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治疗措施。对戒烟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Quick报道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停止吸烟后症状改善踝动脉压增高。血管移植术后在戒烟者5年通畅率77%,而继续吸烟者仅42%。
(2)运动锻炼: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以使80%以上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通过运动使症状得到缓解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以前认为运动可以使侧支血管增多,口径变大,血流量增加,但是现有的资料及检查手段并不支持这一学说。目前认为运动使肌肉内的酶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使之更有效的从血流中吸取氧。从腘静脉采血化验发现经过运动锻炼的患者氧的摄取量明显增加。运动锻炼的方法是,患者坚持步行直到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消失后再步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1h。
(3)降血脂药物:血脂过高的病人经饮食控制后血脂仍不降者,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目前发现的最强的抗血凝物质(新洷康)天然水蛭素有望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
(4)降血压药物: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有40%~50%伴有高血压,常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危险性,故应同时治疗高血压。常用的降血压药物有复方降压片、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卡托普利(开搏通)、珍菊降压片等,需根据降压情况,调节剂量。
下肢血管硬化的知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血液粘着性增高及高龄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
其中吸烟与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高3~4倍,合并存在危险性更高。
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全身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及时发现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够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风险。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动脉硬化的3大高危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与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
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是多源性的据美国心脏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动脉硬化的主要和次要危险因素见表1。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逐渐发展的结果,真正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种病因学说之间都存在一些相关因素。在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危因素中,身体不同部位的动脉硬化病变可能与某些高危因素的关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浆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冠心病明显相关而与脑血管、周围血管动脉硬化仅中度相关。脑血管疾病主要与高血压相关,周围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
(二)发病机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性作用的过程。动脉壁内皮细胞受损、功能改变、渗透性增高,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粘附、侵润、进入内皮下,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肪斑,血小板聚集也在局部粘附、活化,吞噬细胞、内皮细胞及粘附于内皮细胞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并增殖,脂肪斑变成纤维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弹力型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外周血管以下肢动脉病变多见,髂,股,胭动脉均可受累,后期可延及其远端大的分支。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变相对特殊,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受累多见,血管壁粥样硬化改变不明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症状多由血栓形成而引起。[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与预防
这个病医学上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DA),是动脉粥样化的重要肢体表现。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越来越多,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动脉硬化闭塞症绝大多数发生在下肢,因下肢动脉粗长承受血液的压力大,动脉内膜受内外损伤的机会比较多。小腿胫腓动脉、股腘动脉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发生率最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性作用的过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症状多由血栓形成而引起。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早期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发绀、趾端溃疡、坏疽等。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SA、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彩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CTA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MRA等。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的“金标准”,能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程度、侧副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内科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仅能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狭窄、闭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手术创伤大、风险大,尤其不适宜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性疾病的发展方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激光血管成形术是近年新出现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周介入技术热点,可开通较小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特别适合于糖尿病胭动脉以下闭塞病变的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扩张血管药物解除血管运动障碍,可用血管扩张剂。
2.调整血脂药物血脂增高的病人,可根据情况选用下列降血脂药物:
⑴仅降低血胆固醇的药物
1)胆酸螯合树脂:为阴离子交换树脂,服后吸附肠内胆酸,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加速肝中胆固醇分解为胆酸,与肠内胆酸一起排出体外而使血胆固醇下降,可用考来烯胺3次/d,每次4~5g;考来替泊3~4次/d,每次4~5g;降胆葡胺3~4次/d,每次4g,易发生便秘等胃肠道反应,并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病人不易耐受,新制剂为微粒型,作用快而副作用少。
2)普罗布可:阻碍肝脏中胆固醇乙酸酯生物合成阶段,而降低血胆固醇和LDL,但也降低血HDL,2次/d,每次500mg,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头痛,眩晕等。
3)新霉素:口服可增进胆盐从粪便排出,减少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胆固醇和LDL,2g/d睡前服,副作用有恶心,腹痛,腹泻,可能损害听力和肾功能。
⑵主要降低血胆固醇,也降低血甘油三酯的药物
1)他汀类:为3羟3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加速LDL的廓清,使血胆固醇和LDL下降,也可使血甘油三酯和VLDL下降,而HDL和载脂蛋白AⅡ增高,是一类新的制剂,可用洛伐他汀20mg 1~2次/d,普伐他汀20mg1~2次/d,辛伐他汀10~40mg 1~2次/d,氟伐他汀20~40mg 1次/d,副作用有肌痛,胃肠道症状,失眠,皮疹和转氨酶增高等。
2)弹性酶:为一种易溶解的弹性蛋白,能阻止胆固醇的合成和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从而降低血胆固醇,3次/d,每次300u,作用较弱但副作用少。
⑷其他药物:右旋糖酐硫酸酯,谷固醇,藻酸双酯钠,维生素C,维生素B6等也曾作为调整血脂药物应用。
⑸中草药:泽泻,首乌,大麦须根,茶树根,水飞蓟,山楂,麦芽,桑寄生,虎杖,参三七,葛根,黄精,决明子,灵芝,玉竹,蒲黄,大蒜,冬虫夏草,绞股兰等,均曾报告有降血脂作用。
腿动脉硬化支架手术后要注意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血管也慢慢变“老”:最初常常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它是一种进展性的全身性疾病,这个时候往往不会有明显的不适,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供应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并且堵塞血管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冠心病”了;同样,发生在腿上那个动脉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就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常导致导致病人截肢或死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以及血管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在中国有增加趋势。
国外血管研究中心的一项人群普查显示:20%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有糖尿病,与非糖屎病人群相比较,具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较高、患病年龄小、病程进展快,吸烟对外周血管的危害极大,是心、脑血管的两倍。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80%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吸烟,戒烟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程进展。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的致病因素。
动脉硬化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研究表明,血胆固醇过高、高血压和吸烟是老年人动脉硬化的主要发病因素。具有主要危险因素的人,与没有这些因素的人相比,动脉硬化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高的多。
另外,体力活动过少,体重超重、糖尿病、精神紧张、A型性格以及家族史都能影响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并可使发病年龄提前。
一般来说,药物治疗是治疗动脉硬化的基础,如果症状不明显且血管狭窄不严重,可以先用药物进行治疗。但如果血管狭窄比较严重,仅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因为药物只能延缓血管慢慢变狭窄的过程,动脉的狭窄并不能通过药物自动消失。介入治疗也就是动脉支架成形术是应用机械的方法消除狭窄,从而恢复缺血肢体的血液供应。
支架手术和术后保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无特征性表现,可以是腿麻、乏力等不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有无、轻重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临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表现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容易漏诊、漏治,可操控性差。如合并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患者的感觉迟钝,一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动脉供血已经严重不足,但临床症状轻微、甚至缺乏。60岁以上的人,体检时建议查下肢动脉血管超声,以便及时发现腿上动脉血管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期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脚凉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发绀、趾端溃疡、坏疽等。一旦出现了这些病症,应抓紧去医院看医生。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发生在身体内的任何一个部位,如果不加注意去消除导致动脉硬化潜在的危险因素,其他位置的血管仍有可能发生堵塞。因此,患者手术后“保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支架手术后患者的健康与否。
支架手术后,感觉退热了、步子也迈开了,腿脚疼痛的感觉没有了。然而支架手术仅仅解决了腿上一段血管的问题,如果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仍然存在,还会对血管内壁造成损伤,就如同被淤泥阻塞的河道,清除淤泥,疏通河道只能解燃眉之急,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在支架术后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
老年人下肢疼痛酸困勿忘排查动脉硬化
人上了年纪难免有些腰腿疼的毛病,多数人都认为是老年性关节炎、老寒腿、骨质疏松等老年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中老年人腿痛不一定全是小毛病,有可能是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因下肢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许多人以为动脉硬化危险仅仅在于会促发心梗、脑梗,实际上,动脉硬化顾名思义,就是动脉出了问题,它首次表现出的症状可能是在任何部位,当然也可能是下肢。病人的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形成血小板聚集,可发生血管狭窄,甚至形成栓子引起堵塞,又称动脉闭塞症。
下肢的动脉硬化表现为腿部的疼痛、酸困症状,其症状与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等引起的腰腿痛相似,所以很容易被当成一般的老年性疼痛而被忽略,以至于发展到下肢出现缺血性溃烂了才引起重视。识别早期下肢动脉硬化,要留意其典型症状——缺血性间歇性跛行。即患者会走走歇歇,走一段路以后小腿觉得乏力,肌肉疼痛、酸胀,稍微休息后可继续行走。
因为下肢的血液循环不好,所以需要休息一会等供血恢复,而且随着动脉堵塞越来越严重,走的距离越来越短,以前五分钟休息一次,慢慢地两三分钟就要休息一次,逐渐发展到不动的时候也疼,这就比较严重了。除了疼痛,还可能表现为下肢的凉、麻,这都是血液循环不好的表现,一旦出现,就要警惕是血管出了问题。
与大多数疾病一样,对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也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该病诊断方法有很多,如彩色多普勒超声、踝肱指数、CTA、DSA等。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因为无创、便宜、可重复,已成为该病最重要的早期筛选手段之一。
在动脉硬化狭窄的早期可通过抗凝、扩血管药物治疗,促进血液流动,纠正组织缺血,同时可采用适当的步行锻炼增强下肢组织对缺血的耐受力,并且促使闭塞动脉周围侧支血管的形成和开放,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一旦疾病进入“静息痛”或者足坏疽阶段,病人则应尽早到血管外科专科医师处诊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重建患肢的血供。
脚凉腿软或有下肢动脉硬化
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有这样的体会,行走一段路程后出现一侧或双侧小腿肚疼痛,不得不停下来休息。等一会儿疼痛消失,还可继续行走。但走一段又会疼痛,休息后仍会缓解。医学上将这种症状称之为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的典型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有年轻化趋势
下肢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非炎症性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脑血管硬化可导致脑栓塞,心脏血管硬化可导致心梗,而下肢动脉硬化轻则腿软发凉,重则足部坏死。特别是进入冬季后,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加剧,是下肢缺血的高发期。
随着城市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以及高蛋白、高脂肪的不良饮食习惯,是动脉硬化发病率逐年增高和动脉硬化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此外,抽烟、喝酒、低温等因素也可诱发下肢动脉硬化。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下肢动脉硬化,出现脚趾坏疽,即糖尿病足。
一旦腿脚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很多人对腿疼不怎么重视,特别是老年人,觉得人老腿先老,是自然规律,以为扎扎针灸按摩按摩,吃点止疼药就可以了。”吴义生说,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脚趾变黑,并已发生坏死才来医院诊治,但已失去了治疗的机会,最终导致截肢的严重后果。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旦出现腿疼并伴有肢体麻木、发冷、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早诊早治至关重要。根据情况,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超声、动脉节段性测压、CT血管成像或血管造影等项检查。
好习惯可防下肢动脉硬化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重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年轻时就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低脂、低糖、低盐。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少吃刺激性食物。2.高脂肪、高糖类饮食会造成高胆固醇、高血脂,容易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应少进食高糖、高脂的食物,如虾蟹、肥肉等。3.戒烟限酒,可适量饮用葡萄酒。4.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减压和自我调节,劳逸结合。
老年人腿疼并不一定是缺钙
老人们经常会说,上了年纪了,腿脚不灵便了,走一会路会腿疼,久坐之后站起来也会腿疼,相信每个老年人都会以为腿疼就是因为缺钙,其实不然,老年人腿疼,还有其他的原因。
老人由于年岁大,长期缺钙,变得骨质疏松,由于缺少运动所引起的。
第一、千万不要吃药类的钙片,不管用的。缺钙,多吃些虾皮,牛奶等含钙高的食品。尤其是吃虾皮最不钙
第二、躺倒床上,伸展腿。开始做勾脚尖运动。把脚尖勾到最底,反之, 把脚尖伸展到最低,反复多次,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每天早起做,每天晚上做,连做数月。看看有没有效果。肯定特别管用。
中老年人出现下肢疼痛、麻木、酸胀或间歇跛行时,很多人都误以为是老寒腿、骨质疏松、关节炎等;自行诊断吃点止痛药、补点钙剂后,病情却不见好转。其实,老年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下肢疼痛,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造成的恶果。
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是十分困难的,这种病重在预防。建议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合理膳食,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如果出现下肢疼痛、跛行、下肢发凉,及时到医院求医治疗。如果已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要禁止赤足行走,不要用热水烫脚,防止烫伤。同时注意穿鞋不要过紧,以免磨破脚,防止感染,每天换袜。要经常抬高下肢、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如果病情已发展到肢体溃烂,自己乱抹药膏将会加重病情,必须马上就医。至于药物治疗,可用扩张血管药、抗凝药。有些下肢动脉硬化严重的病人,可以采取手术开刀治疗;或者采用下肢静脉代替动脉搭桥办法恢复血流。如果下肢和足部出现溃烂时,严禁用油膏,可用双氧水、甲硝唑溶液、庆大液冲洗病灶,然后用纱布覆盖,定期到医院换药。
可见老年人腿疼并不一定是缺钙引起的,若是由于缺钙引起,那就要选择合适方法补钙,如果不是,就一定要到医院去确认病情,及时治疗。
老年人腿疼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老年人腿疼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有些中老年人会出现以下这些现象:腿脚发凉、麻木,行走后腿疼,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才可以继续行走。大部分人可能认为这是正常的,毕竟人老腿先老吗!实际上,这些现象可能预示着一种潜在的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下肢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下肢皮肤、肌肉、骨骼、神经缺血,从而引起下肢皮肤苍白、发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远端的溃疡甚至坏疽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其常见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吸烟、高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饮食结构的改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是由于这种疾病发病隐匿,人们对其认知程度远远不及对心脑血管疾病,导致许多患者就诊时已发生严重的肢体缺血,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难逃截肢甚至死亡的厄运。
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也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可通过适当的步行锻炼增强下肢组织对缺血的耐受力,并且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还可以通过抗凝、祛聚或扩血管药物治疗,改善循环,纠正组织缺血。 一旦出现“静息痛”或者足部和溃疡、坏疽,就应该及时接受血管重建术,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下肢发凉、麻木,有人认为可能是腰椎的问题,因此而盲目按摩腰椎以及下肢,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盲目按摩,会导致动脉粥样斑块脱落,造成急性动脉栓塞的发生,如果急性动脉栓塞治疗不当,就有可能导致截肢。因此,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千万不要盲目地按摩下肢。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最初出现的症状主要是下肢发凉、麻木以及间歇性跛行等,此时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当积极地进行治疗。此时合理的运动,可以有效促进下肢动脉侧枝血管的建立,改善下肢跛行距离。
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过积极正确的运动锻炼,可以有效避免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展。但是,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外伤,尤其要避免足部外伤,足部因外伤导致的破溃,不仅临床治疗难度很大,也会给患者增加痛苦。
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无论是刚刚发现自己患有动脉硬化闭塞症,还是已经确诊的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只要下肢能够活动,就要尽量活动,包括行走以及患肢运动练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积极促进下肢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下肢供血,从而改善下肢的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能有效的降低截肢风险。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表现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隐匿期: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缺血期: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
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坏死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表现?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
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硬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 不少病人不经过坏死期而进入硬化期,而在硬化期的病人也可重新发生缺血期的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患此病的几率也就越高,所以,一旦患上这种疾病,会严重影响到病患的生活,而此病在早期又没有什么特殊的病症,所以很容易被忽略,而一旦出现了明显症状就说明已经严重了。
(1)戒烟:吸烟与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关系已经很明确,吸烟者发生间歇性跛行是非吸烟者的9倍。间歇性跛行患者中几乎90%以上是吸烟者。吸烟可以从多方面对动脉硬化产生影响。
因此戒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治疗措施。对戒烟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Quick报道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停止吸烟后症状改善踝动脉压增高。血管移植术后在戒烟者5年通畅率77%,而继续吸烟者仅42%。
(2)运动锻炼: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以使80%以上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通过运动使症状得到缓解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以前认为运动可以使侧支血管增多,口径变大,血流量增加,但是现有的资料及检查手段并不支持这一学说。
目前认为运动使肌肉内的酶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使之更有效的从血流中吸取氧。从腘静脉采血化验发现经过运动锻炼的患者氧的摄取量明显增加。运动锻炼的方法是,患者坚持步行直到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消失后再步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1h。
(3)降血脂药物:血脂过高的病人经饮食控制后血脂仍不降者,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目前发现的最强的抗血凝物质(新洷康)天然水蛭素有望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
(4)降血压药物: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有40%~50%伴有高血压,常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危险性,故应同时治疗高血压。常用的降血压药物有复方降压片、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卡托普利(开搏通)、珍菊降压片等,需根据降压情况,调节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