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检查方法
慢性胃炎的检查方法
1、胃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为最明显,多为弥漫性,胃粘膜表面呈红白相间或花纹状改变,有时见散在糜烂,常有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萎缩性胃炎的粘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皱壁变细或变平坦,由于胃粘膜变薄,使粘膜下血管可透见呈紫蓝色,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
2、胃脱落细胞检查是一项较简单的诊断方法,在胃镜直视下,在胃内可疑处刷取细胞作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X线胃钡餐检查在大多数慢性胃炎无异常发现。
4、胃液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常有障碍,尤以胃体部慢性萎缩性胃炎时最严重。
5、血清壁细胞抗体试验和血清胃泌素测定:多数胃体胃炎,血清壁细胞抗体常呈阳性,而血清胃泌素多升高。相反,胃窦部胃炎则血清壁细胞抗体多呈阴性,而血清胃泌素降低。
常用的慢性胃炎检查项目有哪些
一、实验室检查
1.胃酸
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略低,而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空腹常无酸。Burhol用加大组胺法观察47例浅表性胃炎的最大胃分泌量平均为17.4mmol,46例萎缩性胃炎平均为5.6mmol,正常对照44人平均为19.8mmol。
某院100例萎缩性胃炎,91例用五肽胃泌素及组胺法测定胃酸结果:无酸13例;低酸18例;正常酸60例。无酸和低酸共31例,占34.1%。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分泌,在胃液、血液及尿中均可测得。蛋白酶水平高低基本与胃酸平行。但主细胞比壁细胞数量多,所以在病态时,胃酸分泌常常低于蛋白酶原的分泌。
Joske观察胃液和血液胃蛋白酶原水平与活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常常一致,蛋白酶原低者活组织检查多数为萎缩性胃炎。
3.内因子(IF)
IF由壁细胞分泌,壁细胞减少IF分泌也减少,两者是严格平行的。正常分泌量平均为7700U/h。检查IF对萎缩性胃炎、胃萎缩及恶性贫血的诊断有帮助。IF明显减少有利于以上3种疾病的诊断。恶性贫血病人极少数在胃液中尚可检出微量IF,但不足以供维生素A、B12吸收之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IF也可以减少到400~600U,但可以维持低水平的维生素B12吸收。据Ardeman的研究400~500U的IF可以供吸收1μg维生素B12之用。食物刺激胃液分泌每5~10ml即含IF 400~500U,因此可以解释萎缩性胃炎虽IF分泌也很低但不发生恶性贫血。
4.胃泌素
胃泌素由胃窦G细胞分泌。正常血清胃泌素含量各处报道不同(30~140pg/ml),我院检查结果为(130.84±8.34)(SE)pg/ml;浅表性胃炎平均为(219.09±36.04)pg/ml;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平均为(566.22±140.3)pg/ml;B型平均为(246.76±9.52)pg/ml。胃泌素能促进胃液特别是胃酸分泌,由于反馈作用胃酸低时胃泌素分泌增多,胃酸高时胃泌素分泌减低。
此外血清胃泌素高低与胃窦黏膜有无病变关系密切。无酸的病人理应胃泌素升高,但若不高说明胃窦黏膜病变严重G细胞减少。
5.壁细胞抗体(PCA)
PCA在A型胃炎的阳性率较高,此抗体的检测有助于慢性胃炎的分型,对慢性胃炎发生的病理过程的认识及治疗有帮助。
6.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
1979年Vandelli检查106例B型胃炎,GCA阳性者8例,A型35例全部为阴性。恶性贫血病人35例及供血员115例也全部为阴性。
二、影像学检查
1.胃镜检查
悉尼分类系统对胃镜检查的描述词作了一系列的规定,包括对水肿、红斑、脆性、渗出、扁平糜烂、隆起糜烂、结节、皱襞肥大、皱襞萎缩、血管透见及出血点进行描述。一般来说浅表性胃炎胃镜所见为花斑样潮红如麻疹患儿的皮肤(或称红白相间),在小弯垂直部则为线状潮红在纵行皱襞的顶端;其次是黏液分泌增多,附着在黏膜上不易剥脱、脱落后黏膜表面常发红或有糜烂,咽下或反流的黏液常含气泡,而且随蠕动而流动,不难鉴别;
再次是水肿的表现,黏膜苍白、小凹明显而且反光强;最后是糜烂,由于腺窝以上的表皮剥脱发生糜烂且常伴出血,又可分为3型:①丘疹样隆起中央凹陷被覆暗褐色积血或白苔,周围潮红如天花的皮损,多发生在胃窦部皱襞的顶端。②平坦型几乎与黏膜水平一致,表面不光滑被覆褐色或白色分泌物。③凹陷型最常见,低于正常黏膜。表面粗糙或有分泌物甚至出血,范围或大或小,数毫米至数厘米,形态常不规则。或局限或弥漫。
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有2个突出的表现:①颜色改变,多呈灰、灰白、灰黄或灰绿色,同一部位深浅可不一致,境界常不清,范围或大或小。萎缩范围内也可能残留红色小斑。②因为黏膜变薄加之注气膨胀,黏膜下血管常可显露,轻者血管网,重者可见如树枝状的血管分支。暗红色微带蓝色,易与皱襞相混,根据血管走行方向与胃的长轴垂直,可资鉴别。
血管显露与胃内压力有密切关系,根据试验连续注气2000ml(压迫注气钮2min),病人如无暖气胃内压气达20mmHg,此时正常胃黏膜也可以显露小血管网,特别胃底最容易。胃内压在1.3~2.0kPa(10~15mmHg)时轻、中、重3型萎缩性胃炎均能显露血管。0.66~1.33kPa(5~l0mmHg)时,只中、重型可以显露。轻者不显露。0~0.66kPa(0~5mmHg)时,只重型显露。根据以上结果,胃内压以1.3~2.0kPa,注气量约1000ml为最适合。
浅表与萎缩两型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0%~80%。但胃镜所见与病理所见尚无一致规律,也难以用病理变化来解释胃镜所见如花斑样潮红,血管透见等。本院135例活组织标本与胃镜所见对比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2.X线检查
浅表性胃炎X线无阳性发现。萎缩性胃炎可见皱襞细小或消失,张力减低。Badenoch用X线诊断胃萎缩88例有22例正确。黏膜的增生肥厚易被认为是肿瘤。胃窦部黏膜粗乱常诊断为肥厚性胃炎但不能被活组织检查证实。用双重对比造影法可发现胃小区(1~1.5mm),因而对肠上皮化生及丘疹样糜烂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
胃炎的自我检查方法
胃炎的自我检查方法:胃炎等消化道类疾病非常多,但由于早期的症状并不名山县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下面就介绍几种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自检方法,具体的内容如下。
胃炎检查方法1.进食时有胸骨后受阻、停顿、疼痛感,且时轻时重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
胃炎检查方法2.饭后饱胀或终日饱胀、嗳气但不返酸,胃口不好,体重逐渐减轻,面色轻度苍白或发灰,中老年人要想到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
胃炎检查方法3.饭后上中腹痛,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病史可以多年,常在秋季发作,疼痛可能有节律性,如受凉、生气,吃了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可能是胃溃疡。
胃炎检查方法4.常在饭后2小时开始胃痛,或半夜痛醒,吃点东西可以缓解,常有返酸现象。在秋冬易发,疼痛在上腹偏右,常有节律性,要想到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憩室。
胃炎检查方法5.饭后腹部胀痛,常有恶心、呕吐,偶可呕血,过去有胃病史近来加重,或过去无胃病史近期才发,且伴有贫血、消瘦、不思饮食、在脐上或心口处摸到硬块,则考虑为胃癌。
胃炎检查方法6.突然发作的上腹剧烈疼痛,可能有饮食不洁或受凉史,坐卧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冷,上中腹有硬块但不能摸、可在1-2小时后自行缓解,可能是胃痉挛。肚子板硬不能碰者可能是溃疡病急性穿孔。
胃炎检查方法7.行走或跑步时一侧肚子痛,被迫停下,常在放屁或揉腹后缓解,局部或有包块,不痛时包块消失,这可能是结肠痉挛或肝脾曲综合征。
胃炎检查方法8.吃东西不当心或受了凉后发生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畏寒发热,可能是急性肠胃炎、急性痢疾。
胃炎检查方法9.饭后立即腹泻,吃一顿泻一次、稍有受凉或吃东西不当心就发作,时而腹泻时而便秘,腹泻为水样,便秘时粘液较多,有时腹胀有便意而上厕所又无大便,数年并未见消瘦,则慢性过敏性肠炎可能性大。
胃炎检查方法10.腹部隐痛或胀痛,以左侧为多,过去可能有便秘,近来经常腹痛,大便常带粘液和脓血;或过去大便正常,现在经常腹泻,消瘦明显,面色苍白,要考虑直肠或结肠癌的可能。
胃炎的自我检查方法:希望以上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对胃炎等消化道疾病做出初步的判断,其实出现以上的症状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就应该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的恶化。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鉴别
鉴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且缺乏特异性体征,因此根据症状和体征难以作出慢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力求明确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应作为慢性胃炎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
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慢性胃炎患者症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患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及组织学分级并无肯定的相关性
慢性胃炎的分类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
病,病变可局限于胃的一部分,也可弥漫到整个胃部,临床常有胃酸减少、食欲下降、上腹不适和疼痛、消化不良等。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一般可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有饱胀憋闷感及疼痛感、恶心、嗳气、消瘦、腹泻等。慢性胃炎的命名很不统一。依据不同的诊断方法而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疣性胃炎、药物性胃炎、乙醇性胃炎等等。在胃镜问世以前,胃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依靠临床症状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随着纤维胃镜的临床应用,特别是经胃镜对胃粘膜的活组织检查,对越来越多的胃炎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1982年,国内胃炎会议上根据国内外经验,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两大类。而在浅表性胃炎的命名上,又常常使用病理、部位、形态等含义的词,如“慢性疣状胃炎”、“慢性出血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 “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等。
1990年8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又提出了新的胃炎分类法,它由组织学和内镜两部分组成,组织学以病变部位为核心,确定3种基本诊断:①急性胃炎;②慢性胃炎;③特殊类型胃炎。加上前缀病因学诊断和后缀形态学描述,并对炎症、活动度、萎缩、肠化、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别给予程度分级。内镜部分以肉眼所见描述为主,分别区分病变程度。
1、慢性糜烂性胃炎
内镜下常表现为多发性点状或阿弗他溃疡。慢性非糜烂性胃炎可为特发性,也可由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参见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部分),克罗恩病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幽门螺杆菌可能在此不发挥重要作用。
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的,可包括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内镜下显示在增厚的皱襞隆起边缘有点状糜烂,中央有白斑或凹陷。组织学变化多样。尚无某种方法具有广泛疗效或可治愈。
治疗多为对症治疗,药物包括制酸剂,H2拮抗剂和质子泵,李氏灵坤膏,同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复发和恶化多见。
2、慢性胃炎的癌变
对于胃溃疡发生癌变,人们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有些类型的慢性胃炎也会发生癌变,许多人会感到不可思议.然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却是事实.
慢性胃炎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肥厚性胃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一般也不会发生癌变。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指胃粘膜的浅表性炎症,这类炎症主要表现为胃粘膜的固有膜宽度增大并伴有水肿,被炎症细胞浸润,但胃腺体多属正常.这类胃炎在临床上较多见,一般也不会发生癌变。只要经过恰当治疗之后,炎症可消退,但如治疗不当,往往可发展成萎缩性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除有浅表性胃炎病变外,胃腺体明显减少,脉管间隙扩大,胃粘膜层有全层性细胞浸润,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即胃型上皮变为肠型上皮.这种性质的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密切,特别是有肠上皮化生者更是如此.
国外曾有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跟踪观察,发现癌变率在1%左右,我国国内亦有人总结了15个省市22个协作单位的16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随访8-10年中发现胃癌19例。由此可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虽然不高,但确实可以癌变.当然,对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其癌变率会明显增加,应予以警惕.
如果已经患上慢性胃炎,应首先对慢性胃炎的类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通过采用胃镜检查与活体组织检查明确诊断自己的慢性胃炎属于何类.如果属于慢性肥厚性胃炎或慢性浅表性胃炎,则应积极加以治疗,以免转变成萎缩性胃炎;如系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者,那就要接受定期检查,严密治疗,以防癌变或尽早发现癌变.
胃炎的检查
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于胃炎有一定的了解,我们身边的朋友或者是家人甚至是自己患有此病,正在不幸的被这种疾病困扰着,可是我们并不是很清楚急性胃炎,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医生,那么关于急性胃炎检查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1、急性腐蚀性胃炎
有服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来苏尔等历史。服后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口腔、咽喉、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吞咽疼痛,咽下困难,频繁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呕血,呕出带血的粘膜腐片,可发生虚脱、休克或引起食管、胃穿孔的症状,口腔、咽喉可出现接触处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坏死粘膜剥脱、溃疡或可见到黑色、白色痂。
2、胆囊炎、胆石症
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常以右上腹为主,可放射至右肩、背部。查体时注意巩膜、皮肤黄疸。右上腹压痛、莫非氏征阳性,或可触到肿大的胆囊。血胆红质定量、尿三胆检测有助于诊断。
3、急性阑尾炎
本病早期可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但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逐渐转向右下腹,且有固定的压痛及反跳痛,多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中性白细胞明显增多。
4、其他
大叶性肺炎、心肌梗塞等发病初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如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不难鉴别。
以上所有的内容就是关于急性胃炎检查的详细介绍,相信我们大家已经仔细阅读完了,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要被疾病所困扰,疾病对我们的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我们要养成健康的体魄,坚持运动。愿身体健康,家庭和谐。
胃炎检查诊断
胃炎检查诊断:
急性胃炎表现为贲门和胃体部粘膜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1、上消化道造影:
上消化道造影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此项检查对溃疡病及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该检查仅能观察胃的形态改变,而不能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因此有局限性。
2、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最好方法,胃镜检查能观察胃黏膜的改变,在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还可以钳取胃黏膜组织做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病变情况,综合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确定诊断。
胃窦炎的诊断
鉴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且缺乏特异性体征,因此根据症状和体征难以作出慢性胃炎的正确诊断。[8]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力求明确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应作为慢性胃炎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
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慢性胃炎患者症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患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及组织学分级并无肯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