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增加的四大原因
中国糖尿病增加的四大原因
1、城市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06年的43%。
2、老龄化: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2000年为10%,到2006年增加到13%。2007-08年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比20—30岁的人患病率高10倍。在调整其他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3、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
生活方式的改变伴随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在2002-08年调查的资料中,按WHO诊断标准,超重占25.1%,肥胖占5%,与1992年及2002年相比较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均有大幅度增加。
4、生活方式改变:
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出行的方式已经发生很大改变,我国城市中主要交通工具进入了汽车时代。人们每天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热量的摄入并没有减少,脂肪摄入在总的能量摄入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人们的劳动强度已大幅减少。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这些改变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肺结核心包炎的并发症是什么
糖尿病:其代谢异常导致抵抗力下降,以及代谢产物有利于结核菌生长是易感染易发生结核病的基础。
中国糖尿病并发结核病者达19.3%-24.1%,是普通人群的4-8倍,且有增高趋势。80年代中国结核病并发糖尿病者占1.4%,与普通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1.2%相近。但十多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二者的并发率甚至已增加一倍以上。
哮喘:有人发现肺结核者较健康人组并发哮喘者高5倍。
广泛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来,肺结核管道播散的并发症,如喉、肠结核已很少见。肺内空洞及干酪样病变靠近胸膜部位破溃时,可引起结核性脓气胸。渗出性胸膜炎的胸水,如未及时治疗,亦可逐渐干酪化甚至变为脓性,成为结核性脓胸。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或一侧肺毁损,并发肺气肿、肺大疱,可引起自发性气胸,亦可导致慢性源性心脏病,甚至心肺功能衰竭。肺结核病灶反复进展及纤维化,致使肺内支气管正常结构遭受破坏,可引起继发性支气管扩张,常反复咯血。
原发性感染时结核菌随血行分布,潜伏在其他器官,一旦人体免疫力极度减弱,可产生该器官的结核病,常见的有淋巴结、脑膜、骨器官结核等。
糖尿病是富人病吗?
糖尿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 疾病,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罹患该病者多为 富人。发达国家很少有富人罹患糖尿病,因为 那里的富人很注重锻炼身体和合理饮食,而 低收入人群却因为经常食用汉堡包等肉类食 品,而较易患上该病。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生活富裕导致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糖尿病 患者多为有钱人。在中国糖尿病患者疾病教育水平普遍偏 低,不管穷人还是富人对糖尿病的了解都很少。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管理,许多患者 平时不注意饮食,缺少锻炼,养成许多不好的 生活习惯,从而导致大量的糖尿病患者产生。 尤其是富人,经济比较宽裕,日常生活中应酬 多,饮食不规律,经常性摄入大量高脂肪食 物,吸烟酗酒,这些都增加了他们罹患糖尿病 的可能性,给自身的健康埋下隐患。糖尿病的发生是不会以个人财富来作为 标准的,如果你的生活饮食不规律,平时又缺 少锻炼,那么不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糖尿病 都会自己找上门来。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糖尿 病的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从而控制 这一疾病的进展。
孩子夜尿增多要小心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快速增加,并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等问题。在北京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糖尿病日纪念活动上,专家呼吁要特别关注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预防控制。
据预测在未来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还将大大增加。出现这一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郊区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饮食结构、生活方式越来越城市化,但健康意识还尚未增强。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这也与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减少等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控制糖尿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而预防儿童青少年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是重中之重。现在孩子课业负担很重,缺乏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即使是休息时也会长时间沉溺于玩游戏之中。另外,饮食不够合理,很多人摄入了过多的蛋白质、脂肪和热量。有调查显示,10年来北京市少年儿童肥胖的发病增加了100%。肥胖的儿童越多,未来的糖尿病患者就越多。要特别关注有高危因素的儿童青少年,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者、平时不注意饮食和缺乏运动者、缺乏睡眠者等。睡眠不好会使人的精神压力增大,导致内分泌紊乱。孩子若出现以下问题,可能就捕捉到了糖尿病的蛛丝马迹,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就医:孩子突然不爱动、没有精神;无缘由体重下降;多尿,特别是夜尿增加,甚至多年不尿床的大孩子又反复出现尿床的现象;尿发黏;多饮;视力模糊;皮肤瘙痒;反复泌尿系统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等。
预防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措施,一是要向儿童青少年灌输合理的健康理念,二是要让他们多运动,三是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四是保证充足的睡眠。
中国60%患者不知已患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第七版)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20~79岁的人中约有4.15亿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8亿人潜藏有很高的糖尿病患病风险。
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糖尿病患者数较2013年增加了1,120万,达1.096亿,仍旧居于全球首位。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4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将达1.507亿。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中国儿童也面临着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据调查,我国11~17岁的青少年中,就有超过4/5的人缺乏运动,儿童超重肥胖率快速增长。数据统计,1985年,中国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为3%,到2010年,约有1/10的女孩和1/5的男孩超重和肥胖。
此外,中国男性患糖尿病比例也在不断地增加。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表示,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20多年中呈现了爆炸式增长,1980年,中国男性的患病率还不到5%,而如今,这一患病比例已超过10%,主要原因在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可惜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全球报告》显示,在中国有60%的患者不知已经患有糖尿病。要知道,每个人通过健康饮食和增加运动量,都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因此,只有早期进行血糖筛查,及早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管住嘴,迈开腿,才能阻挡这一“大糖盛世”。
患Ⅱ型糖尿病的孩子多吗
在日本学龄儿童中,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比1型糖尿病高6倍,且Ⅱ型糖 尿病的发病率在最近20年内上升了 30倍,这与饮食变化和肥胖者增多有 关。虽然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数字统计,但是由于我们中国基数大,Ⅱ型糖尿病孩子的绝对值不会少。早在2007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就是 “儿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这值得我们家长注意。
血糖控不好会折寿
获得与普通人群相同的寿命,是广大糖友的愿望。然而遗憾的是,和血糖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平均早逝10年。这个结论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及其研究团队得出的。
这项研究结论是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中日医院的潘孝仁教授(已故)所开创的“大庆糖尿病研究”的延续。大庆糖尿病研究在全球都鼎鼎有名,在世界糖尿病研究 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国际上誉为糖尿病预防领域中“里程碑式”的研究。大庆研究得出结论,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6年的生活方式 干预(主要包括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其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在主动干预结束后还可延续14年之久。生活方式干预作用如此长期持久,不仅可降低糖尿病发病 率,还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及相关死亡。
李光伟教授及团队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常年追踪调查发现,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糖尿病患者比血糖正常人群的寿命都要缩短10年甚至更多。在长达23年的调研期 间,随访对象中的630例糖尿病患者近六成已经去世,而519名血糖正常者的死亡人数仅为两成。这个差距可谓相当显著。而在已去世的糖友中,有将近五成死 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死因是脑卒中(俗称中风)。可见,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敌人就是心脑血管疾病。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糖尿病人群中脑卒中导致的 死亡率相当高,与心脏病所造成的死亡率者几乎相同,而西方人群绝大多数死于心脏病。这点需要引起国人的特别注意。中国糖友的主要死因还包括肾功能衰竭、感 染和高血糖相关并发症等。
以上结论皆由中国率先得出,对世界各国的糖尿病管理都有很大指导意义。大庆研究的成功,使中国在全球糖尿病预防领域处于领跑地位。
大庆研究带给人们不少启示。对糖尿病来说,“防”远比“治”更重要。如果体检发现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糖尿病前期人 群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若是任其发展,几乎无一例外都要发展为糖尿病。这个人群中,20年间视力受损、几至失明者达16%,心脑血管并发症者达 44%。而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这批后备军中的大半都可以将糖尿病扼杀在摇篮里。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友,也需要早期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糖友是心脑血管 疾病的高发人群,还可能合并眼病、肾病等多种并发症,然而学会正确的生活管理,这些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大多可以推迟十余年,甚至终生不发病。尤其是我国糖友 中较高发的脑卒中,生活方式干预也可将其显著减少。
李光伟教授认为,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国家角度,糖尿病的预防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糖友个人(包括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终生受益。长 期坚持饮食控制和恰当的运动,预防糖尿病或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显著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大力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全 民积极开展预防糖尿病的宣教活动,能大大减轻糖尿病治疗造成的沉重社会负担,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从30年前的不足1%,增长到了如今的10%。只有从预防做起,我们才能最终打赢这场对抗糖尿病的战争。
糖尿病人如何预防失明
患糖尿病5年后,99%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轻重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中青年人患的糖尿病,更是“脆弱型”糖尿病,在并发症中最容易攻击的就是眼睛。据统计,在中国,糖尿病除了会导致一半左右的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导致六成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还会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导致半数以上的患者失明。
患糖尿病5年后,99%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轻重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中青年人患的糖尿病,更是“脆弱型”糖尿病,在并发症中最容易攻击的就是眼睛。据统计,在中国,糖尿病除了会导致一半左右的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导致六成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还会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导致半数以上的患者失明。
视力没问题不等于眼底没问题
眼部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中以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常见。易长贤教授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病人危害最大。有的病人在发现眼底有病变时仍不解地说,自己做针线活都没问题,他把视力下降与眼底病变画上了等号,其实不然。不痛不痒的视网膜病变甚至不会立即引起视力变化,等病人真“有感觉”时,通常已造成视物模糊、眼底出血,此时医生也无能为力。“由于眼底出血,医生无法检查眼底,增加治疗难度;碰到眼底出血又不吸收的,还要做手术取血块,做手术就有风险,病人也受罪。”
控制血糖与眼底检查缺一不可
为免留下痛苦和遗憾,专家建议,除了控制血糖,从患糖尿病的那天起,无论有无眼部不适,病人都要坚持定期检查眼底,而检查的频率则取决于视力的变化和眼底变化。
大多数糖尿病眼部病变的发生都有一个过程,但发展速度可能因人而异。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对眼睛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早期症状可不明显,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则表示并发症已有一定时日。目前,仅有通过定期眼底检查才能尽可能及早发现糖尿病导致的眼底变化,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到眼科检查视力及眼底,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增加治疗难度。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预防视网膜病变
医学研究已证明,视网膜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饮食高脂、高糖,运动减少,经常接触强光刺激等,是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常见原因。因此,邱主任建议,中老年人预防视网膜病变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