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性人格障碍的防治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防治
在幼儿园里,常发现有那么几个孩子,每次家长带他们到幼儿园时,总要哭闹一场,痛苦得犹如生离死别。在学校里,也有恋家特别严重以至于无法住集体宿舍的学生。这些孩子对家长有着过分的依赖,父母一不在身边,便会手足无措。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特征是——
1.在没有得到他人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出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因遭人遗弃的念头而受到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能时刻得到别人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阻止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更高明。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形成依赖型人格。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脖子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 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堪忧。
依赖型人格从小的方面讲,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的方面讲,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解析依赖性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能时刻得到别人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幼儿园里,常发现有那么几个孩子,每次家长带他们到幼儿园时,总要哭闹一场,痛苦得犹如生离死别。在学校里,也有恋家特别严重以至于无法住集体宿舍的学生。这些孩子对家长有着过分的依赖,父母一不在身边,便会手足无措。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特征是——
1.在没有得到他人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出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因遭人遗弃的念头而受到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能时刻得到别人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阻止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更高明。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形成依赖型人格。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脖子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 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堪忧。
依赖型人格从小的方面讲,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的方面讲,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失眠有哪些原因 精神疾病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焦虑症、强迫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常伴有失眠症状。
导致人格分裂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5)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
人格障碍分类有哪些
⑴人格障碍者一般来说意识是清醒的,认识能力也保持完整。这种人是在没有意识障碍,智力活动无明显缺损的情况下,出现行为活动和情感等方面的明显障碍。这种人中的大多数都有求医的要求,希望治好自己的“病”。
⑵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维持终生。人格障碍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因为治疗的效果一般不太理想。
⑶人格障碍者一般都能正确处理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也能理解社会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评价标准。但由于这种人缺乏自知力,尽管经常同周围发生冲突,并处处碰壁,却很难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因此,难以适应单位和社会环境。
⑷人格障碍者在智力水平、思维水平和创造等方面并不低,有的还超过常人,但由于人格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
⑸人格障碍与一般疾病不同,它没有起病标志和病程变动。因此,人格障碍不能作为真正的精神病。
为了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方便,通常把人格障碍分为若干类型。类型也就是典型。实际上,过渡的或混合的人格障碍更多见。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戏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性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以上我们了解了,人格障碍分类,一般来说,这种现象都会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心理上的障碍,会让人感觉到人格障碍,甚至说出现交朋友的困难,生活中要注意恢复。
人格障碍的症状
很多人对人格障碍这种病情都不了解,都以为是什么难以治疗的大病,一说到人格障碍,人们都会感到既陌生又恐惧,有人甚至把它和“神经病”划等号。其实,人格障碍没那么可怕,是一类十分常见的心理障碍,不用太担心这种病,只要了解了就不怕治不好,下面带大家来认识这种病。专家解释,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格异常等。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人格障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概念。欧美各国都持广义观点,除了传统的反社会型病态人格外,还包括偏执型、分裂型、情感型、暴发型、强迫型、薏症型、衰弱型、幼稚型以及纵火癖、偷窃癖、说谎癖等数十种类型。多数精神病学家认为本症不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病,而是一种人格异常,病理人格、心理变态,极端偏离正常人的人格范畴的心理障碍。在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上也与一般精神病不同。他们所犯的犯罪行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要减轻量刑尺度。在心理医学中,按照传统习惯仍将病态人格与性变态放在心理疾病的范畴中探讨,是一种表现在人格方面,即心理功能第二层次的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病理形态。
关于人格障碍的病因,专家分析,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独生子女承担了父母更多的期望,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压力,父母给予了他们更多的爱,同时不自觉地也希望索取得更多,比如荣誉、面子等等,让孩子感觉极不平衡、不对称,从而产生叛逆,所以独生子女是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出现的人格问题也不相同:父母比较强势或父母之间关系紧张,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冲动型人格障碍;父母比较冷漠,孩子容易形成分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出现自恋、依赖型人格障碍。
强迫症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一、焦虑强迫障碍焦虑的特点是精神性焦虑为主,躯体性焦虑评分并不高,缺乏突出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慌、心跳、手脚出汗)和运动性不安。强迫障碍可以合并多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患者合并社交恐惧症较多见,而单纯恐惧症、广泛焦虑障碍、惊恐发作相对较少。二、抽动障碍强迫障碍与合并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强迫障碍及抽动障碍之间的现象学联系已有许多报道。研究发现8.8%的强迫障碍合并有慢性抽动。三、人格障碍在对强迫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28%合并人格障碍,但从临床实践方面的观察来看,有人格方面问题的患者还会更多一些。此类患者以合并强迫性人格障碍为多,占18.9%,其次是分裂型人格障碍,占12.2%。四、精神病性症状有研究者发现强迫障碍患者在慢性的病程中有13.3%出现了一过性精神病性症状。这些精神病性症状包括幻视、非评论性幻听、牵连观念、被害妄想、现实解体,但没有一例符合其他任何功能性精神病的诊断。
人格障碍可使胃溃疡风险增5倍
人格障碍与胃溃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据国外媒体10月2日报道,法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患有人格障碍的人罹患胃溃疡的风险增加5倍。
虽然压力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胃溃疡危险有关联,但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关联的发现,导致科学家更少注意胃溃疡的各种心理因素。
幽门螺杆菌会破坏消化道黏膜对胃及十二指肠的保护作用,进而导致消化道溃疡。但是心理因素究竟如何导致胃溃疡危险增加的呢?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存在多种说法。
一种理论认为,依赖性人格(人格障碍的类型之一,又称被动-依赖人格)等某些类型人格障碍与吸烟、失眠和饮食不正常等健康风险行为关联极大。另一种理论认为,人格障碍风险因素引发一种对免疫系统有害的应激激素反应,进而导致溃疡危险增加。
新研究负责人巴黎第五大学的简皮尔•舒斯特博士表示,消化性溃疡深受心理—身体交互作用的影响。新研究表明,人格障碍的确是胃溃疡的一大风险因素。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分析及矫正
很多人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有依赖的行为,如果我们身边有第二个人存在的时候,我们永远仰仗他去做事,而我们则成为那个享受成果的人,我们盲目地以为身边的人应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不是亲力亲为。
很多时候,这种依赖性是人格障碍的一种体现,如果过于强烈的话,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这种疾病,更多的是从孩童时期就开始体现出来。
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在生活的很多重大领域里都放弃了自己对他人的义务,并且让被依赖者的需求取代了自己的需求。
依赖型人格形成原因 依赖性人格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人格障碍,它是一切人格障碍的基础和雏形。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主要成因是,童年早期的依赖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导致成年期的心理固著在“口欲期”,以至于使一个人的“心理哺乳期”不断延长,有的人甚至处于“终生心理哺乳”状态。
依赖性的人常常被别人称之为“长不大”、“幼稚”等。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
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性的行为动机 首先,他们中的有些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家长包办的环境中,父母把本该由孩子决定的事揽过来自己承担,待到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会具备 “知觉型”特点,也就是更善于认知和学习,而不是做决定和判断,这样的人往往优柔寡断、依赖性强,虽然聪明却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种情况是,那些做不了决定的人往往有一种不现实的完美主义渴望,企图把握所有的因素。这让他们变得“前怕狼,后怕虎”,担心在某一个环节上出了差错,或是让身边的人不够满意。而一旦他们做出了计划,也总会把能想到的所有情况都包括进去,最终却由于缺乏创造性,反而失败。
法国心理治疗师皮纳认为:“那些不做决断的人是在等别人替他们做决断。他们因此不用承担任何因选择失误而导致的责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3种情况,有的人本来完全可以做决定的,但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而放弃了这一权利。他们把决定权交给别人的方式好像在说:“你帮帮我吧,我倒乐得悠闲。”
依赖型人格特征 依赖性人格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对于别人情感和物质资源的饥饿和贪婪。存在著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人,以“吞噬”别人的情感、判断、决定为生。所以,他们的情感、自尊、自信是完全受制于人的,别人的情感和判断,决定著这些人的喜怒哀乐。
他们常常乞求别人为自己做决定,但是,又不愿意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所以,他们对于自己所依赖的人,抱著一种既感恩、又不满的矛盾态度。
由于依赖性人格者的心理资源有限,所以只能一味地为自己著想,表现得就特别自私,他们很难表现出对别人的感激和爱。
依赖性人格者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大都比较幼稚,最明显特征,是与别人缺少“界限”感。显得似乎是一见如故,实际上是本能地通过“套近乎”,来获得新的更多的“依赖源”。这种类型的男人,很容易激发起母性较足的女人的感动。
反过来也如此。但是,随著关系的发展,就越来越象一家人甚至达到彼此不分的程度。这时候,很多人把这样的感情视为“伟大的爱情”。
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依赖”状态。潜藏著很多危机。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
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从而使他渐渐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心理学家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几个特点: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知砂小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友姑娘。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已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矫正
1、首先要矫正日常行为习惯。要认真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那些是习惯性地依赖他人去做,那些是自己做决定的。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2、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自己最依赖的人作为自己的监督者。
3、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道:
(1)形成童年不良印痕。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印痕有关。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消极影响的话,把它们仔细整理出来,进行认知重构。
(2)重建勇气。可以选择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游,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勇气,改变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精神障碍吃什么药
1、焦虑、强迫型:焦虑型(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伴有明显焦虑,可用抗焦虑药改善之。既往曾用氯氮卓(利眠宁)、地西泮(安定)、奥沙西泮(去甲羟安定)等治疗此类人格障碍,目前多采用阿普唑仑。
2、强迫型、表演型、依赖型人格障碍可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3、偏执型人格障碍如考虑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有关,可给予碳酸锂。
4、其他:早年曾用苯丙胺治疗反社会人格,但收效有限。哌甲酯(哌醋甲酯)对成人MBD有效。对冲动控制不良者可用抗痉药,特别是脑电图示每秒14~16阳性棘波者。电休克治疗仅限于改善人格障碍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对兴奋、激动可给予吩噻嗪类药物。精神外科已为日益发展的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所取代。
人格障碍的类型
(1) 偏执性人格障碍:
这种人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对谁都不信任,做慢,妒忌心强,看问題主观片面,同时又自我估计过高,对手工作上的不順利,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过度敏感,対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从不反省自己有何缺点与过失,而总是归责于别人有意与他作对所致,他们习惯于将功劳归于白己,将错误推给别人,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总感到受人欺负,别人対他不忠诚,为了个人利益,他们到处申诉,甚至写控告信,有不达到个人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2)分裂样人格障碍:
这种人性格明显内向,行为怪癖,为人孤独,不合群,与家庭和社会疏远,没有知心朋友,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他们沉默好静,与世无争,对任何事情均兴味索然,缺乏愉快感,有繁多的白日梦或幻想,但尚未脱离现实,他们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以及愤怒,在面对紧张情况或灾难时,显得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他们在遵守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3)癔症性人格障碍:
这种人好感情用事,表面上显得热情、讨人喜欢,但缺乏真诚,易变而幼推,人际关系随弱。他们总是以夸张的、富于表演性的言行引起他人的关注,虚荣心强,白我中心,自我放纵,而很少为别人着想。常对区区小事情反应过于强烈,有时无端发脾气。他们的要求特别多,依赖性强,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和赞赏,情感易受伤害。他们的生活,有时就如戏剧一般, 寻求刺激,暗示性强,易受他人影响。
自恋的缓解方法
A、在对于这类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中, 科胡特提出心理治疗师可以基础于神入之同理心的基础,利用治疗初期的镜像移情、理想化移情、密友移情的情况来和病人产生正向情感联结,然后在治疗过程中借助“适度去幻象化”协助病人完成循环回路的合理构成,以使夸大的自体自恋过分需要修正为符合一般社会的正常自恋的满足程度。当然这里还有病人因为咨患的互动引起病人将治疗师的优良人格品质转换性的内化作用。这一方式的发现使1970年之前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束手无策的治疗局面获得改变。
B、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必须要解除自我中心观。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
C、在自恋人群里,结束是自恋的极致辉煌,但在别人眼中却是自恋的破产。假如不想破产,就让病态的自恋走开。
D、人都有自恋情结,但过度自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却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这类患者往往会因人际关系不良,现有工作状态与理想目标差距太远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这就是自恋人格与心理治疗的关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