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杀手
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杀手
学习压力有来自家长的,有来自学校老师的,有来自同学、社会的。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资深青少年教育专家胡奇辉分析说,作为家长,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能够出人头地。因此,在孩子上学的时候,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学习成绩,希望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学。为此,家长们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任务和压力早已是孩子们不能承受之重。
作为学校和老师,大都以学生成绩为重,因为社会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几乎就是升学率,只有创造高的升学率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为了学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往往强调学习而忽视其他的活动。各科老师都 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复习作业,而学校则为学生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考试,课堂测验、月考、其中考试、期末考试、模拟考试等等。而一些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孩子,也常常希望自己能考取好的成绩,上一所好点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愿望,为此,他们给自己的压力不可小觑。再加上同学、社会竞争的激烈,大至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小至人际关系、外貌、力气等,种种竞争带来的后果却是让孩子们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
当青少年不堪承受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时,轻则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重则会影响心理健康,使人抬不起头,喘不过气,背上沉重的包袱,变得颓废自卑、萎靡不振,甚至出现失眠、头疼等症状。一些孩子为了排解自己的学习压力,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进行释放,如上网玩游戏、听音乐等等,而上网玩游戏这种释放方式往往不能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心理释放,在没有足够自我控制力的情况下,不少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依赖,也就是网瘾,从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为了防止心理问题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第一“杀手”,让青少年避免因学习压力过重产生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和家长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到升学和学习成绩上,而是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健康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给孩子积极正确的评价和鼓励,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年轻人睡眠不足易致自杀
睡眠模式紊乱是心理健康杀手
新研究发现,如果睡眠时间持续低于平均水平(7—8小时),那么不健康的心理则会发展成为一种慢性心理疾病。新研究主持人,尼克·格罗泽尔教授说,辗转反侧心神不安的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一大重要“前驱症状”(疾病征兆或预感)。研究人员还表示,大量证据表明,缺乏睡眠同样会增加年轻人患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的危险。
格罗泽尔教授建议,改变生活方式有利于解决睡眠不足导致的诸多健康问题。但是研究发现的证据充分说明,睡眠模式紊乱是导致多种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
年轻人睡觉少易患抑郁症
新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年轻人自述睡眠时间与其常见和持续性心理疾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成反比例关系。即,睡眠越少心理疾病危险越大也越严重。因此,年轻人应该保持充足睡眠,积极改善睡眠质量,既有益身体健康也可降低心理疾病危险。
美国进行的 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父母早上床睡觉,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较其他晚上床的青少年相比患抑郁症或者产生自杀想法的几率更低。根据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午 夜的时候上床睡觉或者更晚,他们的孩子较晚上10点或者更早上床睡觉的同辈相比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提高24%,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则提高20%。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表明充足睡眠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保护,使其免受抑郁症侵袭同时减少自杀倾向。研究显示,与每晚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的青少年相比,通常每晚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或者更少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提高71%,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则提高48%。
参与此项研究的研究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的詹姆斯·冈维斯克博士指出:“我们的研究发现与睡眠不足乃抑郁症危险因素这一理论相符合。”研究过程中,冈维斯克及其同事收集了有关15659名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数据。所有这些人均参与1994年至1996年针对7年级至12年级在校生进行的国家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53分钟。他们指出,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需要达到9个小时。有近70%的青少年表示遵守父母设定 的周一至周五上床时间规定。研究人员表示,睡眠不足可能让青少年变得情绪化,削弱其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的能力,同时影响他们与同辈以及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教 育青少年及其父母了解健康睡眠的益处可能收到喜人的效果。
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的父母应该尽早上床睡眠同时保证他们的孩子获得充足的睡眠。据参与此项研究的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的加里·扎密特博士透露,此项研究获得葛兰素史克以及其它制药公司的支持。他同样表示在参与睡眠研究的两家公司拥有财务利益。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对人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
通过对各种神经质症的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神经质症状发生的心理温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症状。男孩对手淫、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月经、性幻想、自己体象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
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以及家长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不要耽误孩子。
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
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
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存在什么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厌学、逃学,甚至造成自杀或暴力事件问题。其中,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压力大、目标不明确、物质生活优裕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行为的懒散甚至厌学。
2、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发育较快,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在其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提高,渐渐感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寄予的期望,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感受到了以上种种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若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就会由此而产生各类的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情绪不稳定、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羞怯等。
如何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障碍主要有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为主的不良心理状态,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是专门为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的,及时的通过了解患者的具体心理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治疗方法,以此来消除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帮助青少年患者以健康的身心姿态步入社会,以健康积极的生活姿态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青少年心理咨询是专门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它往往结合生理、心理、社会三大因素来分析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工作为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厌学逃学和学习障碍、协调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中高考心理减压、学生职业规划、高考志愿填报辅导、青春期性心理教育、不良品行纠正与健全;性格塑造;青少年神经症治疗(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抽动症、儿童抑郁症性神经症、口吃、考试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网络成瘾、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等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
对于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咨询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咨询和疏导工作,协助教学部门或者家长对青少年进行一些心理方面的测评分析,对不同问题的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做出分析与诊断,制定辅导计划与方案。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 ;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对人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 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通过对各种神经质症的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神经质症状发生的心理温床的 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症状。男孩对手淫、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月经、性幻想、自己体象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以及家长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不要耽误孩子。
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
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 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易出现10个心理健康问题
一、考试焦虑症
[案例]“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同学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
[心理小贴士]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例如:担心考试时自己有一大堆题目不会写、担心考坏了被父母责骂等。
二、强迫症
[案例]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应对]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心理小贴士]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病患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想法,出现不得不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某些想法、冲动、情绪等,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三、性别角色模糊
[案例]明明是个男孩,今年10岁,长得白白净净。由于父亲去世早,他从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开学一周后,他的一些异常举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说话嗲声嗲气,经常抱着年轻女教师撒娇。一个月后,他不仅要抱女教师,还经常去抱女同学,有时还会亲女孩子。
[应对]明明这样的表现显然是性别角色模糊,心理专家研究后发现,由于明明从小的社会关系网中几乎都是女性,这使他产生爱跟女孩玩、认为她们同自己一样的想法。为了改变这一性别偏差,可以请他的外公和学校的男教师经常和他谈心、交流、玩耍,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男同学和他一起做游戏,使他在男性榜样的示范下,肯定自己是个男子汉,并逐渐学会勇敢、坚强。
[心理小贴士]所谓性别角色模糊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角色认同的错位。一般来说,大约从3岁起,儿童开始逐步形成性别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子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样。
四、恐学症
[案例]青青今年8岁,刚念一年级,原先是一位十分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近半年来,每天早上上学前,她就千方百计找借口赖在家中不肯走,或是发寒、肚子胀、胃痛,或是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吃不消等等。但一到双休日不用上学时,一切异常情绪就都烟消云散。后经医生检查,发现小青青原来是得了恐学症。
[应对]家长、学校和教师的各种压力和教育方式不当,及孩子的胆小、敏感、经不起批评等性格特点都易导致恐学症。家长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方法迫使其去上学。开始时先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逐步延长。
[心理小贴士]“恐学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学生害怕上学,具有恐惧心理,也称为学校恐怖症。常见的表现是,儿童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上学时感到勉强、不高兴,该上学的时候不去或提出苛刻条件,一旦到校又借故回家,或在上学当日清晨或前一天晚上诉说头痛、头晕、腹痛、呕吐等不适,以上症状在节假日不出现。
五、体象烦恼
[案例]小亮今年正读初二,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只是身材瘦长,长相不佳。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女孩子,没想到表白后,女孩转身就逃,一边逃还一边喊:“难看死了。”“我是不是真的很难看?”小亮不停地问自己,当天回去就照镜子,镜子里的他小眼睛、塌鼻子,他越看自己越难看,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他想“改头换面”,但没办法,于是常常失眠,开始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人多的地方是再也不敢去了,成绩终于一落千丈。
[应对]男孩更多地忧虑自己的身躯不够高大,女孩则担心自己的形体不够优美。进入初中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都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青少年甚至由于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可以说体象烦恼在青少年各种心理烦恼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心理专家建议,告诉这类孩子,体象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诉他们气质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欣赏自己的才华,比如小亮虽然眼睛小,但很有神,虽然长相普通,但身材不错。
[小心理贴士]体象烦恼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一般出现在青春发育期。此时面对性别差异的突然出现,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对比,一旦出现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会产生体象烦恼。
六、恋爱受挫
[案例]瘦高、文弱的小杨从高一开始就对同桌女同学产生了好感,买雪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回家。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恋爱受挫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时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恋爱受挫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可以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并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伟人的事迹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心理小贴士]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此时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像恋爱受挫、体象烦恼等属此类。
七、社交恐怖症
[案例]“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心理小贴士]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八、学习障碍
[案例]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于是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于是打了她一顿,但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应对]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时,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小贴士]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现象。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
九、精神分裂症
[案例]小王自从升入高三后,成绩每况愈下,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几乎很少跟父母说话,也越来越少与朋友联络。一开始王妈妈以为小王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王的状况越来越怪异,整日自言自语。某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小王竟然声称看到阎罗王要夺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头马面,于是拿起菜刀想要追杀父母。最后,小王被送入医院急诊,诊断的结果是精神分裂症。
[应对]由于这类疾病常有许多前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师应提高警觉,一发现征兆,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这类患者的挫折应对能力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时,便可能恶化,不能承担太大的学习任务。应尽量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不要对他们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将家中许多压力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处理,让病患自觉对家里有贡献,以提升其自信心。
[小贴士]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发于15岁到20岁。主要症状包括思考、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先兆,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妄想、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
十、抑郁症
[案例]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应对]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小贴士]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症状包括:极度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情绪低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变异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那样容易逐渐地“云消雾散”。
青少年异常变化或是心理求助
1、 青少年异常变化或是心理求助
核心提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有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青少年心理求助信号。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有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青少年心理求助信号。”李知表示,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甚至逐年上升。
据介绍,家长和老师都要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知识,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有更全面了解,不盲目攀比、模仿,根据孩子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其次,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专业人员,尽快解决问题。
给梦遗男的五条锦囊
梦遗是指在睡梦中遗精,是青年男性性生理成熟的标志和现象。
精满则自溢,一般情况下,未婚青年男性一月一次、一周一次或是偶而一周两三次是正常的。但长期的一周三至四次是不正常的,对其身心也是有伤害的。
一方面由于过度梦遗肯定会消耗大量能量,生理上难以承受,而且长时间的过度梦遗对男性婚后也有影响,很可能导致男性做爱时早泄或阳痿。
另一方面过度的梦遗对人的心理伤害也是很大的,它会使人心情紧张,焦虑不安、恐惧、自责,精力难以集中,精神恍惚。如不能及时调试,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还可能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青少年因梦遗而过度紧张、焦虑和自责,引起性心理压抑和性苦闷,而性心理压抑反过来会加重梦遗,如此循环往复,使青少年难以自拔。
导致梦遗频繁主要是人的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至。生理上包皮过长、前列腺炎、尿道炎等生理问题往往会导致频繁的梦遗。心理上的因素往往是因性心理出现了问题。如长期的过度的性幻想,会使人的大脑中枢中的性中枢由于长期过度的紧张,其控制系统会渐渐疲劳,控制力下降,这样导致青少年一有性欲望和性冲动往往就会外遗。如果是强制压抑的话,白天不滑精,晚上很可能在睡梦中外遗。
克服和消除频繁的梦遗,除进行中、西医的药物治疗外,就应考虑是否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这时还应积极进行心理的调试与治疗。
首先,青年人应养成正确的性心理
随着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欲和对异性的渴求越来越强。对此,青少年应形成正确的性心理和良好的性道德。积极接受正规而科学的性教育,对人类的两性以及异性的生理结构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同时,应避免过度的性刺激,为此,青少年应主动自制,如不看黄色的图书、电视,不上黄色网站,见到或接触性感的异性,不要胡思乱想,努力克服性幻想的习性。
其次,学会转移注意力
梦遗频繁是年轻人对异性的向往所至,不应受到歧视。但是青少年应学会积极转移注意力,将主要的精力从对性的关注上,转移到其他方面。为此,青少年首先应树立积极而远大的理想,将主要精力放到学业和事业上。受到性刺激有极强的性渴望时,应避免性幻想,这时可以走到户外,陶冶陶冶情操,或与好友聊聊健康的话题等。积极参加健康的体育与文艺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第三,建立规律的生活
青少年为了减少频繁的梦遗,建立起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制定一个科学的作息时间表,依表按时起居学习和工作。以有规律的活动,充实生活,减少无事乱想的空闲,消除或冲淡性渴望。晚间睡觉前,应用热水泡脚,而不应用凉水洗脚。睡觉时内裤应宽松。上床时不要看黄色的东西,避免性刺激,克服性幻想,不要抚摩下身。早晨按时起床,不要赖床等等。
青春期女孩心理一般会出现的问题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交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机关报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倡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青少年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青少年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青少年瞌药源于心理问题
“没有了止咳水,听同学说,晕车药也能让你爽”,面临学习压力和望子成龙的父母,阿明(化名)想找些让自己放松、解脱的方式,在同学介绍下,他买了一瓶晕车药来吃。“第一次吃药,感觉昏昏沉沉的,很舒服”,那一刻阿明似乎忘掉了所有烦恼。在阿明看来,这比喝止咳水、吃新型毒品安全有效多了。
渐渐地从高一到高二,阿明开始越来越依赖药物来摆脱烦恼,药量也从刚开始的几粒,到十几二十粒,成绩则随着瞌药量的增加而下降,直到有一天被父母察觉。
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未解决,瞌药现象就难绝
青少年止咳水滥用甚至成瘾的问题已得到广泛关注,但根源性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未得到解决,止咳水的替代品迟早会出现。
常规剂量晕车药不会上瘾
“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吃晕车药上瘾的患者”,广州白云自愿戒毒中心心理咨询师靳少玲向记者介绍,与阿明交谈时发现,在他周围的同龄人群中,瞌晕车药的情况很常见,虽然只是一个小范围,但应引起关注。
晕车药常见的主要成分是苯海拉明与氨茶碱,主要通过抑制脑垂体来预防晕车,可起到镇静效果,还会有昏昏欲睡的情况。常规剂量的晕车药不会造成上瘾,但像阿明那样一次吃很多就会上瘾,靳少玲表示,这样滥用晕车药还会导致耐药,也就是越吃越多,镇静的效果才越明显。
抗压力缺乏,用偷懒方式来解决
分析阿明滥用晕车药的原因,靳少玲介绍说,家庭和周围环境有很大作用。阿明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父母对其有较高期望,希望能他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尤其父亲管教很严,日常对阿明讲话,态度都比较严厉,给阿明带来很大压力,但又不敢和父母说。靳少玲还注意到,阿明小时候受过伤,身体有点小残疾,因此不太爱与人交往,性格内向,遇到压力挫折往往找不到朋友倾诉和分担。
当然阿明本身的抗压能力也不够,靳少玲认为这也是现在不少青少年的一个常见问题,进而往往不能寻求正确合适的减压方法,出现滥用止咳水,甚至吸食新型毒品等问题。“阿明刚来戒毒中心并非自愿,因为他担心没了晕车药,会继续郁闷苦恼”,靳少玲的此番介绍反映出阿明没有面对压力的勇气,寄希望于瞌药这样不痛苦的“偷懒”方式来逃避现实。因此,靳少玲认为,对于这些滥用药物上瘾的孩子,脱毒治疗的同时,更应加强心理干预。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小小年纪孩子为何总郁闷
如何让孩子领有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行为?广州市脑科病院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殷青云博士认为,这象征着首先要培育孩子健康的性格,即能公道、踊跃地处理人际关联,处置碰到的挑衅、压力、挫折。一个理解如何对待挫折的孩子,是不会因一次考试失败就轻言自杀。而孩子性情塑造最要害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当初的研究发现,50%的儿童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甚至成人的精神问题都可追溯到儿童期的家庭问题。
据懂得,今年之所以取此主题,是因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20年以前寰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加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目前,在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专家们呐喊,关注儿童青
123下页
近年来,素质教育提得许多,广州市第一国民医院心理医生尹平认为,家长们把“素质教育”懂得为“技能教育”,投入相称大的精神让孩子学钢琴,学跳舞,以期他们可能快人一步控制更多技巧,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这才是决议胜利与否的症结因素,而性格培养却往往是中国度庭教育最为忽视的。
孩子,你为什么老是“郁闷”?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诞辰,今年我国的宣扬主题简略而赫然:关注儿童青少年精力健康―――快活心境,健康行动。
“我基本不晓得她在想什么?”一个心焦的母亲向医生埋怨。殷青云说,这句话是在日常接诊中最常听到家长们说的。家庭教导应首先树立在孩子有问题能随时向家长讲出来,这第一个“沟通”关,良多家长过不去。>>
家庭教育:疏忽性格造就,沟通存在问题,过火关爱
在心理征询门诊中,让人担心的是,病人春秋已冲破传统以为的“12岁危险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
所谓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重大水平和连续时光上都超过了相应年纪所容许的畸形范畴的异样行为。其狭义上包含行为和情感两个方面,行为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盗、攻打、不听管教、离家出奔等,情绪阻碍如焦急、胆怯、抑郁和人际来往艰苦等。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发育和社会化进程,还可能导致其成年时代产生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守法犯法。研讨发明,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的重要危险因素顺次为家庭抵触抵触多、感情交换差、父母社会经济位置底、寄养或全托、儿童诞生时(后)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
现在,“郁闷”竟成为不少孩子的口头禅。在衣食早已无忧的今天,他们为什么感触不到幸福,领会不到快乐?在通信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孩子们为何仍然觉得孤单跟愁闷?
少年心理健康迫不及待。
专家提示:假如由于各种各样的起因,孩子呈现比拟严峻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表示诸如:留神力疏散,多动,易冲动;对峙师长,处处违背,难于管教;对网络或某种嗜好成瘾,多门主课不迭格,浏览、盘算难题;精神缓和,焦急不安,无事自烦;孤单独卑,愁闷苦闷,勤于交往,情绪低落;兴致变淡,愿望骤减;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
随同着网络的遍及,“网络成瘾症”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疾病。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
上海的一项考察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经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逝世了好”的主意。在有自杀闪念的孩子中,15.23%的人曾经当真斟酌过自杀。5.85%的孩子曾经有过自杀打算,其中实行自残而未遂者到达1.71%。然而,绝大多数父母对此一窍不通。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多少类:一是行为问题,这是最轻的一类心理偏常,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二是人格缺点,比方自大、激动、敏感多疑、交往障碍、偏执等。三是心理障碍,主要是学校适应障碍、测验综合征、神经虚弱等。四是心理疾病,如儿童多动症、抑郁症、癔症、精神决裂症等,往往是儿童与青少年多发的心理疾病。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2%,守旧估量,全国约有三五千万名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且患病率呈逐年回升趋势。对北京地域学龄前儿童的抽查显示,1993年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0.9%,2003年则增添到18.2%。
天津8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抑郁心情的占15.1%,其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而处于12岁和15岁小学、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辨达到25.8%和 22.2%。
令人肉痛的数字
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5个,包括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精神疾病。其中,行为问题占到20%―30%,情绪问题占20%。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怖、抑郁、逼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如非经常见的学校害怕症,简直每个孩子在必定阶段都会涌现这种恐惧反映。
少年强,则国强!请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觉醒认知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与传统教育相冲突的重要时期!
青春期始于小孩子不再天真烂漫,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结束于终于成长,自我意识与外界达成平衡。之所以有青春期叛逆是因为,发现自我意识与外界道德准则有出入,矛盾产生爆发的现象。
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1、青少年抑郁征
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
家长应该密切关注青少年,给予鼓励,不要过于打骂等过激行为。必要时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2、对性的懵懂
青少年开始,人体第二特征开始生长发育。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常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
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家长应该重视该问题,父母自身应该给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以身作则。不要难以启齿。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早期给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压力过大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相比较小学而讲,课程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家长考虑孩子未来发展,无形中给孩子很多学习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一旦心理承受不住,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容易破罐子破摔,放任自我。
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4、渴望自由
青春期由于认知范围加大,青少年更容易冲动、更易于去冒险了解一些新鲜事物。他们渴望自由,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
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给予正确的引导方向,切勿过多的干预孩子行为,跌倒了再爬起来才能成长。
5、攀比心理、模仿强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
以上就是关于青少年健康常见心理方面需要注意地方。可能罗列不全,更多问题可以留言和我一起探讨。关注青少年健康生活,就是关注祖国未来!
睡眠不足易忧郁
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发现,17—24岁的年轻人每晚睡眠平均不足5小时,其罹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比每晚睡8—9小时的同龄人高3倍。因此,年轻人应该保持充足睡眠,积极改善睡眠质量,既有益身体健康也可降低心理疾病危险。
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发现,17—24岁的年轻人每晚睡眠平均不足5小时,其罹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比每晚睡8—9小时的同龄人高3倍。这项新研究由悉尼大学大脑与心理研究所和乔治环球健康研究所合作完成。这项为期18个月的新研究涉及来自新南威尔士的20822名17—24岁的年轻参试者。研究结果清晰地表明,缺少睡眠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极大关联。
睡眠模式紊乱是心理健康杀手
新研究发现,如果睡眠时间持续低于平均水平(7—8小时),那么不健康的心理则会发展成为一种慢性心理疾病。新研究主持人,尼克·格罗泽尔教授说,辗转反侧心神不安的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一大重要“前驱症状”(疾病征兆或预感)。研究人员还表示,大量证据表明,缺乏睡眠同样会增加年轻人患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的危险。
格罗泽尔教授建议,改变生活方式有利于解决睡眠不足导致的诸多健康问题。但是研究发现的证据充分说明,睡眠模式紊乱是导致多种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
年轻人睡觉少易患抑郁症
新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年轻人自述睡眠时间与其常见和持续性心理疾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成反比例关系。即,睡眠越少心理疾病危险越大也越严重。因此,年轻人应该保持充足睡眠,积极改善睡眠质量,既有益身体健康也可降低心理疾病危险。
美国进行的 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父母早上床睡觉,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较其他晚上床的青少年相比患抑郁症或者产生自杀想法的几率更低。根据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午 夜的时候上床睡觉或者更晚,他们的孩子较晚上10点或者更早上床睡觉的同辈相比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提高24%,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则提高20%。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表明充足睡眠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保护,使其免受抑郁症侵袭同时减少自杀倾向。研究显示,与每晚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的青少年相比,通常每晚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或者更少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提高71%,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则提高48%。
参与此项研究的研究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的詹姆斯·冈维斯克博士指出:“我们的研究发现与睡眠不足乃抑郁症危险因素这一理论相符合。”研究过程中,冈维斯克及其同事收集了有关15659名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数据。所有这些人均参与1994年至1996年针对7年级至12年级在校生进行的国家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53分钟。他们指出,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需要达到9个小时。有近70%的青少年表示遵守父母设定 的周一至周五上床时间规定。研究人员表示,睡眠不足可能让青少年变得情绪化,削弱其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的能力,同时影响他们与同辈以及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教 育青少年及其父母了解健康睡眠的益处可能收到喜人的效果。
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的父母应该尽早上床睡眠同时保证他们的孩子获得充足的睡眠。据参与此项研究的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的加里·扎密特博士透露,此项研究获得葛兰素史克以及其它制药公司的支持。他同样表示在参与睡眠研究的两家公司拥有财务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