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招远程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
7招远程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
1 降低期望,有备无患
一旦决定孩子会长时间不在自己身边,我们需要做出相应的心理准备,就是以后孩子的成长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这样,如果出现了问题,不必苛责孩子,也不必过于内疚自责。降低期望值,心理落差自然会小一些。
同时,有了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的预期,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功课”,比如阅读一些关于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成长规律的书籍,上一些亲子课程,提高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水平。
2 高质量的相处时间
我们提倡伴侣之间要有Quality Time,即高质量的相处时间,亲子之间也同样需要。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戏时最快乐,也是成长的最佳时机。陪伴孩子玩,不是要让孩子一定要按照某种方式玩,实现某种教育目的,而是享受当下的一刻。父母亲可以做孩子的玩伴,按照他需要的方式和他配合,可以边玩边和他谈论他正在做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注他。如果每次见面都能关掉手机,专注地花40分钟陪伴孩子玩,你对孩子的性格、能力、内心世界的了解会大大丰富,这是亲子之间的理解良机,也是培养感情最好的方式。
此外,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需要丰富对孩子爱的表达。其中不可缺少的是身体的接触。用语言、非语言的方式对孩子表达你的爱,可以让相处时间的质量更高。
什么是依恋关系
在孩子小的时候,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和他的主要照看者——通常是母亲形成一种亲密、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学中叫做依恋关系(Attachment)。这种依恋关系不仅在童年期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更对成年之后的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密关系——即婚恋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小的时候最好不要和父母分开,尤其是在两三岁以前。孩子主要照看者的更换不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这种情感上的缺失往往是以后难以弥补的。所以,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前,父母们最好三思,谨慎决定。
3 远程联系,让自己留在孩子的生活中
好在科学昌明,电脑上安个摄像头就可以进行远程对话。在远程沟通上,形成某种规律对于维持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很重要。即使是对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不记事就可以忽略。这种联系时间可以是每天、每两天、每周的固定时间,让孩子可以预期。除了固定时间的联系,如果有一些特别情况,比如孩子得了奖,或者遇到伤心事,可以临时增加次数。这样即使是远程,父母也可以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持续的关怀。
在孩子的房间,放置父母的照片,父母和孩子的合影,经常为孩子播放一些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视频,有助于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自己生活中的存在。
4 让孩子有自己的依恋物
很多孩子会有自己的依恋物,通常是一些软软的东西,比如小毯子、小被子、枕头、玩具熊等。这是很正常的,是孩子从依恋母亲到完全独立之间的过渡。有的学者认为依恋物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孩子没有依恋物没有关系,如果有了也不必焦虑,更不要强行夺走、戒断。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比如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或者陪伴时间不够,可能会对依恋物的依赖程度特别强。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依恋物。当孩子有了更稳定的安全感,心智更成熟了,对依恋物的联系自然会减弱。
5 不要突然离开
尽管当着孩子的面离开孩子是很痛苦的,但不管孩子多小,如果要离开,要当面离开,对他解释,和他告别。这样孩子虽然难过,但知道你要走了。如果每次都是在他不知道的时候离开,他会完全无法预期和把握,这样不可预料地玩消失对孩子更有伤害性,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父母往往会希望孩子一旦回到自己身边,就连人带心一起回来,甚至会有些嫉妒孩子和替代照看者之间深厚的感情。替代照看者往往是老人,有一些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生活方式,因此更容易产生问题。
在孩子的心中,替代照看者名称也许是奶奶、姥姥或阿姨,但在心理意义上,这个人就是代理的“母亲”。强行切断这种联系会伤害孩子。反之,如果孩子可以和代理母亲维持一种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的感情会迁移到和身边父母的关系中。
如果想让孩子接受不同照看者之间的差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定他之前已经习惯的方式,可以慢慢给孩子解释:比如外婆家那边吃饭是这样的习惯,这里是不同的,就好像家里和幼儿园不同一样。孩子的心目中需要有权威。如果权威之间出现割裂,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混乱了,就没有标准了。
7 不要过度补偿
由于不能和孩子每天相处,我们往往会有一种内疚感。会通过给孩子买很多东西,或者放松对孩子的管教来进行补偿。在我们探望孩子,或者孩子刚刚回到我们身边的时候,由于没有稳定的关系,可以适当地对孩子宽松一些。但在重要的原则问题上,或者当孩子已经回到父母身边比较长的时间后,还是要按照正常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过度补偿。过度补偿其实只是为了减轻父母自己的内疚感,对孩子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家长怎样和子女心灵沟通
1.不揭孩子的疮疤。如果家长老是提起从前,孩子就会感到和家长越来越无话可说,也不敢说,不知什么时候家长又会抖搂出来,用自己的话打击自己。
2.不要把孩子的秘密随意泄露出去。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一些隐私时,你若把孩子的事当做笑料在朋友中散布出去,很可能使你的威信在孩子心目中彻底丧失。
3.遇事多和孩子商量。比如,在给孩子买衣服时,和孩子商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他才会容易接受父母的决定,对父母更加孝顺,更加亲近和尊敬父母。
另外,在事未成之前,要告诉孩子为自己保密,如果让别人知道了,就有可能让他人抢先一步占据这个好位子。这也是培养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自我保护意识。
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音乐是最有感情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要努力使音乐的情感和形式获得有机统一。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使幼儿既能得到情感的陶冶,又能获得形式技巧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如在教唱《粉刷匠》这首歌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音乐娃娃”的家,娃娃家里每天都能传出奇妙动听的音乐,让幼儿认真地倾听,在节奏方面作出反应(读或拍),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歌曲中描绘了粉刷匠劳动时的愉快情景,我就用多媒体将这一情景再现出来,给幼儿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幼儿模仿“粉刷匠”,从粉刷匠的动作中提取不同的节奏。使幼儿在模仿角色的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理解歌曲、掌握技能奠定了基础。音乐教学中图片的展示、场景的布置、游戏的开展,都是一种情境创设,这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可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地发挥,并能积极参与活动。我们可用音乐来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来园时,教室里播放柔美舒缓的音乐,迎接幼儿进入安静舒适的活动环境;午餐时,播放轻松舒展的音乐,使幼儿的身心放松下来,在音乐声中愉快就餐;午睡前播放“摇篮曲”,陪伴着幼儿进入甜甜的梦乡;起床后播放节奏欢快活泼的音乐,提高幼儿的兴奋度,以便精神充沛地迎接下午的活动。
充分利用音乐游戏活动
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音乐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天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的特点是“玩”。我们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并能根据这些变化作出反应,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让幼儿感到音乐课是非常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幼儿活动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往往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要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教师就要根据孩子好动和喜欢游戏的特点,将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孩子从座位上解放出来,化抽象的音乐知识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蹦蹦跳跳、轻轻松松地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唱歌曲《小蚂蚁避雨》中,我轮流让幼儿扮演小蚂蚁和小蘑菇,通过声音的轻、重、缓、快和表情、动作的变化,引领着幼儿自然、准确地进入到歌曲的特定情境中,感情真挚地演唱歌曲,体验到了音乐游戏的无穷乐趣。
把歌曲学习融于故事中
幼儿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把歌曲内容编成故事,边讲故事边让幼儿学习歌曲。这样会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掌握所学音乐知识。如我结合歌曲《小花猫》编了一段故事:一只漂亮的小花猫从远处慢慢地走来,它嘴里唱着“喵喵喵,喵喵喵”,这时,小猫忽然发现一只老鼠在偷吃东西,于是轻手轻脚地走近老鼠,突然一跃,小猫抓住了老鼠,“喵——”小猫高兴地唱了起来。教学中,我边讲故事边教唱歌曲,前两小节唱得轻松自然,第三小节唱得短促跳跃,声音富有弹性。而第四小节唱得饱满激动,表现出小猫抓到老鼠的喜悦心情。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觉得很有趣很好玩,因此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演唱。又如在教学歌曲《小猴子》时,我根据歌词内容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动感有趣的画面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学习热情。在幼儿学会了歌曲后,我又拿出一个小猴子的头饰随着歌曲忘情地讲述、表演,小猴子活泼可爱的形象,教师惟妙惟肖的演绎,把孩子们带进了歌词、故事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孩子们受到了音乐形象的强烈感染,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表演起来。
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感受到的将不仅仅是歌曲的动听、心情的愉悦,更会在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做好胎教孩子不哭闹
人们一般认为婴儿都是喜欢哭闹的,这是个错误的认识。胎教好的孩子大多情绪稳定,不大喜欢哭闹,就连晚上也比较安静。他们的特征是,接受能力强,学会语言早,成长顺利。相反,如果胎教进行得不好,那么孩子就爱哭,晚上也经常哭闹,照顾他会特别花费时间。
那么,良好的胎教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家长在确定怀孕后,努力向腹中的胎儿传达关爱,使得彼此心意相通,这就是良好的胎教。相反,如果夫妇二人不努力和胎儿互通心意,反而相互争执,或者母亲承受太多的压力,这就不是成功的胎教了。接受了良好胎教的婴儿,一出生就具有让人惊讶的右脑能力。家长一定要了解这一事实。
令人惊讶的右脑能力又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能与胎儿心意相通,胎儿就会获得与母亲一致的一体感,那么孩子就有运用心灵感应(用心灵来相互感知想法的能力)的能力。所谓心灵感应是指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沟通的能力。右脑是心灵作用下的大脑,心灵感应是右脑的基础能力。
当今的教育由于忽视了心灵的作用,所以一直没能将人类与生俱来的伟大潜能发掘出来。
如果不了解胎教,心不在焉地养育孩子,将来的育儿过程就会十分辛苦。相反,若是能够在胎儿期努力与孩子沟通心灵,不仅会生出一个能力超群的宝宝,而且将来的育儿过程也会变得十分轻松快乐。
小提示: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准爸爸准妈妈们越来越无法忽视胎教在育儿过程中的重要性。您可以从现在开始重视胎教,快乐轻松迎来可爱的宝宝。
体罚孩子需要的注意六个事项
1、非打不可也忌情绪化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但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会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2、让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打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如果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安慰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父母也会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父母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3、2岁前和6岁后的孩子打不得由于2岁前的孩子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会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以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打骂在孩子只会给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4、能不打尽量不打不打孩子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冲动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时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可以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促进孩子的反思。
5、自然后果惩罚法
孩子犯了错,不需要过多的批评孩子,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可以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这样不仅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6、间接惩罚手段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可以通过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等间接惩罚的手段方式,让孩子记住教训。
自闭症可以针灸吗,针灸对自闭症有效果吗 怎么与自闭症儿童沟通
1..细致观察:在生活中应当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喜爱与偏好,对孩子的气质类型有一个了解。用适合孩子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进行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2.平等看待:所谓平等看待就是把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看待,避免自闭症儿童产生自卑感,加重自闭症状。
3.积极关心:患自闭症的孩子并非是没感觉,他们只是不善表达,所以我们要主动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意,让他们感到我们对他们的无条件的接受与爱,帮助其打开心门。
4.兴趣爱好: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借由孩子的兴趣爱好温柔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既有助于孩子提高自信,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同时能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生二胎两个孩子怎样相处
1、父母经常会不自觉对乖巧、成绩好的孩子偏心,而冷淡顽皮、成绩差的孩子。如果要避免偏心,父母一定要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不应该因为其他原因对子女厚此薄彼。
2、父母应该完整地接受自己的孩子,包括接受他们的优缺点。如果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佳,不应该把孩子和其他孩子对比,更不能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和伤害,否则孩子敏感的内心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偏心。
生二胎两个孩子经常吵架怎么办
因为抢一个玩具、抢一个零食而吵架甚至是打架的情况在很多二胎家庭都屡见不鲜。对此,各位宝爸宝妈也是闹心的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应对两个孩子经常吵架的小窍门!
1、孩子吵架后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吵架的原因;
2、接下来分别找两个孩子谈谈话,找出之所以整天拌嘴的根源,询问孩子们是否对对方有意见,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根据孩子说的原因进行总结,看看是不是自己教育的不到位,如果是的话一定要加强教育;
4、向两个孩子灌输:两个孩子同是家庭的一部分,都是父母的宝贝,要彼此相爱,好东西应该和家人一同分享,好玩的应该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这才是好孩子。
生二胎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怎么办
‘妈妈,哥哥又打我!’下班刚回来,小女儿就哭着跑过来告状。”这是一位二胎家庭的妈妈在某论坛上的留言。面对大孩子屡屡欺负小孩子的情况,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吗?
1、单独与大孩子沟通,不要过分苛责,耐心询问他之所以欺负小孩子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尝试走进孩子心里,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
2、安抚被欺负的小孩子的情绪,让小孩子的委屈感逐渐减少;
3、将大孩子和小孩子叫到一块儿,让大孩子向小孩子道歉,安抚小孩子原谅大孩子;
4、以后的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一视同仁的问题,不能让大孩子有父母偏心小孩子的感觉;
5、多进行家庭活动,多与孩子们沟通交流,让大小孩子彼此之间更加融洽与和谐。
孕八月妈咪音乐胎教
音乐是情感表达,是心灵的语言它能使人张开幻想的翅膀,随着优美的旋律,唤起胎儿的心灵,打开智慧的天窗,促进胎儿的成长。
音乐还可以促进孩子性格的完善。不同的乐曲对于陶冶孩子的情操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乐曲能促进孩子恬静、稳定;有的能促进孩子欢乐、开朗的性情;有的能激 发孩子的热情和奔放等。久而久之可影响孩子的气质的形成。音乐胎教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音乐的物理作用是通过音乐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音乐可以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和神经传入人体。母体与胎儿共同产生共鸣,影响人的情绪和对事物评价,影响了胎儿性格的形成,锻炼了胎儿的记忆能力等。
给胎儿听音乐每 次5~10 分钟为宜,听音乐的曲子最好是多先一些类形的曲目挨着听,不要只给 胎儿听几首固定的曲目。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胎动的变化和情绪的反应。这样就可以体会到你的宝宝喜欢听那类的音乐,并把它记录起来。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自己的小世界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会扮演很多很重要的角色,而其中的角色之一就是“探索者”。作为探索者的父母,所要探索的对象就是孩子内心的“小世界”。
在探索的过程中,探索方法很重要。有的父母探索方法得当,很轻松地就能赢得孩于的信任,取得开启孩子小世界的钥匙;而有的父母虽然极具探索精神,却由于方式方法不当,不仅拿不到钥匙,而且还让孩子更加警惕地对他们闭紧了心灵的大门;有的父母更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对孩子的需要置之不理,根本察觉不到孩子的心灵深处竟然还藏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父母若想轻松地进入孩子的小世界,就必须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们内心的小世界是怎样的一个天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把了解孩子想得太简单了。很多父母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来掌握孩子的最新动态,例如,偷看孩子藏在抽屉里的日记,或者是当面逼问孩子等等。这些行为在父母看来可能没什么,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殊不知,这些行为在悄悄地减弱孩子对你的信任,也正在为你们的亲子关系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孩子就会与你所设想的成长道路背道而驰了!
亲子沟通障碍易致孩子品行不良
儿子离家至今未归。近日,多方寻儿未获的荣女士致电广州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希望参加该中心举办的亲子沟通冬令营活动,以便发现自己与孩子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可以在找到儿子后更好地与儿子相处。
为上网,孩子离家出走
荣女士的儿子小钧今年15岁,如果不是离家出走,现在应该上初一了。小钧四年级之前学习都很好,人也很乖巧懂事,可上了五年级迷上电脑后,整个人就变了。为了上网他经常逃课,后来就慢慢地开始偷家里的东西去卖了换钱,还跟几个朋友在网吧拿走别人的手机去卖。
小钧离家出走的那天是3月27日,荣女士发现店里的货款又少了200元,她怀疑是儿子拿了,质问之下,小钧强硬顶嘴说:“拿了怎么样,不就几百元钱吗?”荣女士一气之下顺手打了一下儿子,没想到,小钧竟然跟妈妈对打起来。
“如果你不好好去上学的话,你就给我滚!”荣女士对儿子说,没想到小钧抓起一件校服夺门而出,至今再也没有回家。
特训冬令营帮助改善亲子关系
儿子出走后,荣女士与丈夫王先生终日奔波劳碌苦苦找寻,九个月来依然一无所获。“我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也知道跟儿子之间沟通不好,存在很多问题,如果那天我没有打他,或许他就不会离家出走了……”荣女士表示,她和家人还在尽一切办法寻找儿子,同时她希望参加亲子沟通训练营活动能学到很多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以后可以更好地与儿子相处沟通。
健康热线数据显示,过去的两年全市发生的青少年离家出走事件多达30余例,有出走的孩子来电倾诉苦恼的,更多的是家长来电咨询如何跟孩子相处、如何解决孩子的不良品行问题。针对青少年的叛逆、厌学、网络成瘾、离家出走等突出问题,广州市学生联合会、广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广州白云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将于本月17日到20日联合举办一次公益性的亲子特训冬令营活动。
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沈家宏主任表示,孩子的问题绝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家庭共同的问题,这次活动要求父母参与,以家庭团体的方式进行各项活动,目的就是让父母跟孩子一起发现问题,共同面对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吃苦受累”的户外拓展活动和力量无穷的感恩教育会让父母和孩子对自身潜能和情感有惊人的发现,而亲子沟通工作坊会从根本源头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少年”和“问题父母”的问题,改善亲子关系。
孩子自闭了试试这五招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关爱,就好像每一束鲜花都离不开阳光和雨露。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无法及时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从而陷入了自闭的世界中,此时,更加需要父母的关爱,来帮助他们重新点燃与人交往的欲望和信心。
1.极大的耐心
对于自闭症的孩子,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自闭的孩子会把自己的内心封锁在自己的世界中,让任何人都无法靠近,包括父母。当父母无法和孩子进行任何沟通的时候往往就会陷入焦虑、着急当中,有时候表现出的不耐烦,甚至大声呵斥等,都会让孩子的自闭更加严重。因为自闭的孩子非常敏感,无法相信任何人,所以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包容心去对待孩子可能犯下的任何错误。
2.找到自闭的缘由
孩子的自闭背后都有一个不可告人的故事。孩子最亲近的是父母,只要家长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知道孩子究竟收到了何种的打击,才能够对症下药。很多自闭的孩子往往都是由于对于现实的恐惧或者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无法承受一些事实才会把自己封闭。但是家长是孩子最熟悉和信赖的人,只要仔细寻找,应当不难发生孩子背后的故事。只要能够找到原因,积极沟通,一定能够帮助他重新树立起信心。
3.逐步开导
当了解了孩子自闭的原因之后,要积极的开导孩子,但是也不要着急,渐渐地帮助孩子,一点点树立起对生活的希望。每个孩子自闭的原因都不相同,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内心承受力不可承受的伤害,都是心理上的疾病。对于历经无数困难的成年人来说,任何困难都已经看淡,看开,但是对于心理脆弱的孩子来说,一些事想不开就很可能无法走出心理的牢笼。这就需要家长针对孩子的情况,让孩子逐步放下,接受,重新面对。
4.用爱来感化
爱不光光是说那么简单,还需要去做。爱是心灵创伤的万能药,没有比爱更好的药物能够治疗内心的伤害。家长要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爱,不管是语言还是行动,都要表现出对他无私的爱。让孩子知道家长是他最重要的后盾,让他知道即便是天塌了还有爸爸妈妈来爱着,所以他可以把任何事情都告诉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给予他鼓励,让他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和勇气。
5.创造些机会接触他人
越是自闭的孩子越是害怕与人接触,但是却不能够让他永远只活在家里人的保护之下,要适当的找一些机会,让孩子接触到他人,接触到外界。家里多邀请一些友善的,同龄的孩子来一起玩耍,哪怕他只是坐在边上看着,时间久了也会渐渐喜欢上这些友善的人们。活跃的气氛,友善的朋友,总是能够打动孩子的内心,让他和同龄人互相沟通,也许走出自己的世界会更加容易。
走进孩子-关爱孩子
我家有一对惹人喜爱的“淘气”宝,小名分别是大双、小双。他俩在家的温暖下,茁壮成长,今年八岁。在这八年里,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嬉戏,共同成长。
我们培养孩子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在我们家里,没有家长制作风,我们常以孩子好朋友的身份融入孩子的世界,早上出门,说声下午见,在家玩得开心、在校学习舒心;下班回家道声好。让孩子逐步明白与人友好相处是一件愉快的事。
我们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经常带他俩上书店,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当他们提出疑问时,有时不直接告诉答案,陪孩子一起翻阅资料,找出结果,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家里,尽量抽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哪怕是翻阅书报,给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
我们教会他帮助和关心周围的人。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在周围环境中是一个有价值的成员。于是我们为他们尽量制造一些给予别人帮助的机会。比如一起整理他俩不再需要的玩具,送给其他有需要的孩子;让他们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去年百年不遇的天旱和今年的洪灾募捐活动,让他们知道帮助困难中的人们就是帮助自己。
我们经常赞扬孩子。在别人眼里看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我们眼里,孩子就是好样的,我们在表扬他们的同时会顺带一句“希望下次做得更好”。我们发现这样的言语比仅仅拍拍孩子的肩膀效果好得多。其实赞扬和奖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去体会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让他们更加自信。
在大人们高喊减压的年代,孩子也需要没有压力的空间。我们会给他们属于他们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玩耍。让他可以不受约束的去放风筝、捉迷藏、去抓小昆虫,或是大声的尖叫。这些都会给孩子一个自己去探索世界和追求快乐的机会。
童年的孩子天真、活泼,他们不可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我们思维去做好每一件事,他们有顽皮,令人头痛的时候。当我们按照惯例先行教育,不听,而后动用“武力”之时,他们会一边认错,一边扮鬼脸,给怒火中的我们泼了一盆凉水,让我们有了换位思考的时间,或许儿时的我们更调皮,但我们也不想受皮肉之苦。就这样,一场“武力”战争在吵骂声中结束。
每位家长都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总之,父母要放开手脚,多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样,小朋友才能更独立、更全面地发展自己,锻炼自己的毅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自闭症矫正6岁前是“黄金期”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6岁前是自闭症矫正的“黄金期”,只要尽早干预,坚持早期训练,大多数患儿长大后生活基本能自理。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目前每天有100多名自闭症儿童接受定期训练治疗,医院已接诊的近万名自闭症儿童中,不少由于错过了最佳矫正时期,矫正效果不理想。
儿童自闭症通常表现为语言障碍、交流障碍和狭隘兴趣,对某一物品特别依恋。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确,患病男孩比女孩多。多年干预治疗结果显示,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只要坚持早期系统科学的干预,长大后生活基本能自理,有的还可接受义务教育。
走进孩子的世界,把孩子引出来,是治疗自闭症的关键所在。自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家长配合,用爱的力量贴身治疗能给他们安全感,会让他们打开心灵,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自闭症矫正6岁前是“黄金期”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6岁前是自闭症矫正的“黄金期”,只要尽早干预,坚持早期训练,大多数患儿长大后生活基本能自理。不少由于错过了最佳矫正时期,矫正效果不理想。
儿童自闭症通常表现为语言障碍、交流障碍和狭隘兴趣,对某一物品特别依恋。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确,患病男孩比女孩多。多年干预治疗结果显示,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只要坚持早期系统科学的干预,长大后生活基本能自理,有的还可接受义务教育。走进孩子的世界,把孩子引出来,是治疗自闭症的关键所在。自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家长配合,用爱的力量贴身治疗能给他们安全感,会让他们打开心灵,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教您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懂事。”父母们普遍这样认为。尤其是孩子“撒谎”,更是给父母们带来了极大的烦恼和困惑。
可是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说谎?原来是孩子们不敢说真话啊!因为说真话的结果是惩罚,而有时说了谎话,反而受到了表扬。
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什么会慢慢学会“撒谎”呢?查其根源,孩子“撒谎”的原因有二:其一,孩子做了错事,为了逃避“惩罚”而不得不“撒谎”,因为说真话得到的是责骂和暴打,只有“撒谎”才能侥幸躲避“惩罚”;其二,孩子为了得到“表扬”而不得不“撒谎”,因为爸爸妈妈最爱听的就是“好消息”,就算是“谎报”的,他们也不知道,反而得到他们的夸奖。
由此看来,孩子“撒谎”的坏毛病,是由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所导致的。而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是由父母自身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对孩子的心灵世界缺少了解所造成的。那么,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所导致的不止是孩子的“撒谎”,而是由“撒谎”所引发的严重错误甚至是犯罪。因此,从孩子“撒谎”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在孩子的心灵上播种了“犯罪”的种子。
如此看来,孩子的健康成长,其重要保障就在于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和耐心疏导。
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要耐心地疏导孩子,就要调整父母自身的心理状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