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兔的作用功能主治 伏兔穴的作用功能主治
伏兔的作用功能主治 伏兔穴的作用功能主治
伏兔穴是治疗下肢麻痹的常用穴,同时对肠胃也有积极的调整作用,经常刺激该穴位,可以起到散寒化湿,疏经通络的作用,能促进下肢膝盖及双脚的气血循环,对腰痛,膝冷,膝关节炎,荨麻疹,疝气,脚气等症有一定疗效;长期按压该穴位,能舒筋活血,对于全身血液循环不良等病症亦具有良好的保健调理功能。
髀关简单找法 髀关的配伍疗法
1.髀关穴配伏兔穴:缓解治疗痿痹;
2.髀关穴配环跳、风市、足三里:主治下肢痿痹;
3.髀关穴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解溪:主治下肢痹痛。
芍药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1、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
2、骨痛。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
3、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
4、消渴。用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一日服三次。有特效。
5、鼻血不止。用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
6、鼻血、咯血。用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血止为限。
7、崩中下血(小腹痛)。用芍药一两(炒黄)、柏圳六两(微炒)。每服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又方:将上方中的两味药,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8、月经不停。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
9、赤白带长期不愈。用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碎黄,捣成末。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芍药炒黑,研为末,酒送服。
10、刀伤。用白芍药一两,熬黄,研细。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
11、木舌肿满。用赤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12、鱼骨鲠喉。用白芍药嚼细咽汁。
中渎作用功能主治 中渎穴穴位解剖
在阔筋膜下,腹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伏兔的意思是什么 伏兔治疗用法
特效按摩:按揉伏兔穴最好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时间3分钟,可缓解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腹胀、足麻不仁等症。
按摩手法:用手掌小鱼际敲击伏兔穴2—3分钟,长期敲击,可以改善妇科诸疾,疝气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灸治伏兔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腹痛、脚气。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刮拭伏兔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腰疼膝冷,下肢麻痹。
风池的作用功能主治
1、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等。
2、治疗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3、缓解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失眠、宿醉等。
伏兔怎么找
伏兔的位置
伏兔属足阳明胃经经脉,在人体的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上,髂骨上6寸。
取穴法
1.坐位,屈膝成直角,以手掌横纹中点按在髌骨上缘中点,手指并拢按压在大腿上,在中指尖端到达处,按压有酸胀感。
2.在膝上6寸,大腿前面正中,按压有酸胀感。
伏兔穴的作用功能主治
伏兔穴是治疗下肢麻痹的常用穴,同时对肠胃也有积极的调整作用,经常刺激该穴位,可以起到散寒化湿,疏经通络的作用,能促进下肢膝盖及双脚的气血循环,对腰痛,膝冷,膝关节炎,荨麻疹,疝气,脚气等症有一定疗效;长期按压该穴位,能舒筋活血,对于全身血液循环不良等病症亦具有良好的保健调理功能。
伏兔保健按摩手法
1.用拇指螺纹面着力,依次按压髀关,伏兔穴,持续用力按压半分钟至1分钟左右,可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主治痹症,下肢瘫痪,腰椎间盘突出,股四头肌损伤等病症。
2. 用一手中指指端助力,拇指两端的螺纹面分抵中指末节的掌背侧面,或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并拢成“品”字形之指端着力,或用五指并拢成梅花状之指端着力,以前臂或上臂发力,叩点在足阳明胃经的髀关和伏兔穴上,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来缓解半身不遂,股神经痛,膝关节炎等病症。
膝阳关的作用功能主治 膝阳关的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除湿,疏通经络,滑利关节。
主治疾病:1.风寒湿痹阻滞膝髌肿痛,屈伸不利,腘筋挛急,小腿麻木,鹤膝风,脚气诸症。
2.胆经郁热,横逆犯胃之呕吐,多涎诸症。
伏兔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伏兔主治疾病
伏兔主治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足麻不仁,下肢冷痹,筋急不能屈伸等下肢疾病,以腹胀, 疝气等症;此外,由于该穴位有补气血,祛风寒,通经络的作用,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炎,下肢瘫痪,下肢痉挛,荨麻疹等疾病。
羊骨功能主治
补肾,强筋骨。治虚劳羸瘦,腰膝无力,筋骨挛痛,白浊,淋痛,久泻,久粒
①《别录》:"主虚劳,寒中,羸瘦。"
②《千金·食治》:"头骨:主小儿惊痫。"
③《唐本草》:"头骨:疗风眩,瘦疾。"
④《日用本草》:"胫骨:治牙齿疏活、疼痛。"
⑤《饮膳正要》:"尾骨:益肾明目,补下焦虚冷。"
⑥《纲目》:"脊骨:补肾虚,通督脉,治腰痛下粒""胫骨:主脾弱,肾虚不能摄精,白浊。除湿热,健腰脚,固牙齿,去皯蹭,治误吞铜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煅存性入丸、散。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宜 忌】
《千金·食治》:"宿有热者不可食。"
小豆功能主治
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①《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②《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③《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劲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④《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⑤《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⑥《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⑦《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⑧《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⑨《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外用:生研调敷。
【宜 忌】
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③《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