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有哪些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有哪些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总发生率高达50%.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使收缩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第一心音可不减弱,可引起心力衰竭。轻症者,可以恢复,其杂音可消失。乳头肌整体断裂极少见,多发生在二尖瓣后乳头肌,见于下壁MI,心力衰竭明显,可迅速发生肺水肿在数日内死亡。

2.心脏破裂

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造成穿孔,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 常伴有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和休克而在数日内死亡。心脏破裂也可为亚急性,患者能存活数月。

3.栓塞

见起病后1~2周,可为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所致,引起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学教育网原创也可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部分脱落所致,则产生肺动脉栓塞。

4.心室壁瘤

主要见左心室,体格检查见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范围较广,可有收缩期杂音。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X线透视、摄影、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脏血池显像以及左心室造影可见局部心缘突出,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发生率约10%.于MI后数周至数月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

心肌梗死并发症 心包炎

早期心包炎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天,此时心包炎引起胸痛易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相混淆,有些病人没有胸痛则不必做特殊治疗,若有胸痛可给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1周内出先的心包炎,同时伴有发热、心肌炎和肺炎时,称之为梗死后综合征。病人常常有剧烈压榨性胸痛,呼吸时加重,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心前区、肩部等处,胸痛可达几天或几周,病人体温一般在38~39°C,少数病人可达40°C,体温多持续1~2周。梗死后综合征极度痛苦时,易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再发。早期心包炎、梗死后综合征在治疗上应注意不能用抗凝剂,以防引起心包出血。

心肌梗死并发症

(一)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主要为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而收缩无力或断裂,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有响亮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易引起心力衰竭。

(二)心脏破裂

为早期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在发病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因产生心包积血和急性心包堵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穿孔。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可引起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三)室壁膨胀瘤

发生率国内资料为20%,临床资料为28%,为在心室腔内压力影响下,梗塞部位的心室壁向外膨出而形成,见于心肌梗塞范围较大的病人,常于起病数周后才被发现。体检可见右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较广泛,可有收缩期杂音,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X线检查可见心缘有局部膨出,透视或记波摄影可见该处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和门电路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可显示膨胀瘤。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室壁膨胀瘤的异常搏动,并发室壁膨胀瘤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栓塞,但在心肌梗塞愈合后少有破裂的危险。

(四)栓塞

为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破碎脱落所致,国外一般发生率在10%左右,我国一般在2%以下,见于起病后1~2周。如栓子来自左心室,可产生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如栓子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可产生肺动脉栓塞。

(五)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于心肌梗塞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偶可发生于数天后,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气急、咳嗽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所致。

(六)其他

尚有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或其它部位的感染,肩-手综合征(肩壁强直)等。

心肌梗死急性期是什么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其中,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治疗并加强护理,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有1、监护和一般治疗;2、镇静止痛;3、调整血容量;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5、药物治疗;6、抗心律失常;7、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的治疗;8、家庭康复治疗。急性心梗的预后与梗死面积的大小、并发症及治疗有很大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跟一般的心肌梗死相比较,其发病较突然、症状较明显,后果更严重,所以对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护理。另一方面,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同样要及时防治。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1、心力衰竭是急性心梗常见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0%~40%,住院期总的病死率在10%~17%。可见急性左心衰、急性右心衰。自推广应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已逐渐减少,占心肌梗死患者的10%~20%。19:43:56。休克心源性休克系指直接由心室泵功能损害而导致的休克综合征,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严重的并发症。AMI时由于丧失大块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供能显着降低,可并发心源性休克。国外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6%~8%。

2、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总发生率可高达50%,但乳头肌整体断裂极少见,这主要因为乳头肌的血液供应差,常有慢性缺血小梗死灶,存在较多的纤维瘢痕,故不易发生完全断裂。多数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内。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

心包炎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1.早期发生的心包炎

GISSI 研究的亚组分析表明,溶栓治疗使心包炎发生率由12%降至6.7%,治疗开始越早,心包炎发生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干性心包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包积液则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的出现亦表明梗死面积较大。有几个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积液为自限性,不会发展为心包填塞,但Figueras 报道l473 例心肌梗死患者中92 例合并中等量心包积液(>10mm),其中的60 例出现心包填塞,38 例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而死亡。多变量分析表明,早期少量心包积液和年龄大于60 岁为晚期中等量积液和心包填塞的独立预测因子。据报道,个别病例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可发展成心包缩窄。心肌梗死合并心包炎者住院病死率并不高于无此并发症者,但长期预后可能较差。Widimsky 报道一组随访3 年的资料,心肌梗死有心包炎者心力衰竭和病死率为49%,无心包炎者为16%(P≤0.01),单独病死率前者偏高(15%∶8%),但无显着性差异。

2.Dressler 综合征

通常于心肌梗死1 周至半个月后发生,发病率1%~3%。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关,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包炎者更易发生。Dressler 综合征罕有发生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和缩窄性心包炎者,个别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次。

3.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

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是心肌梗死最严重并发症,50%发生往往造成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突然发生昏迷、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绝大多数抢救难以成功,预后极差,占心肌梗死死亡者的5%~10%,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肌梗死为透壁性,缺乏侧支循环。使用类固醇激素、不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高血压未控制、过早的体力劳动和应用抗凝剂等都是可能的诱因。少数患者破裂口很小,形成假性室壁瘤,此类患者及早手术,存活率可达48.5%,若延迟手术,假性室壁瘤可进一步扩张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腔,造成心脏压塞和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心力衰竭、休克、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心室室壁瘤、血栓形成与栓塞、梗死后综合征、梗死延展等并发症。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心力衰竭:是急性心梗常见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0%~40%,住院期总的病死率在10%~17%。可见急性左心衰、急性右心衰。自推广应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已逐渐减少,占心肌梗死患者的10%~20%。19:43:56

2、休克:心源性休克系指直接由心室泵功能损害而导致的休克综合征,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严重的并发症。AMI时由于丧失大块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供能显著降低,可并发心源性休克。国外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6%~8%。近些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由于可及时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死于心律失常者大大减少,心泵衰竭已成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3、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总发生率可高达50%,但乳头肌整体断裂极少见,这主要因为乳头肌的血液供应差,常有慢性缺血小梗死灶,存在较多的纤维瘢痕,故不易发生完全断裂。多数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内。

4、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按起病后3天监测结果,发生率高达90%以上,多发生于起病24h内。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尤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为突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在下壁或老年AMI时发生率高。

5、心脏破裂:心脏破裂最常发生于心室游离壁,其次是室间隔穿孔,而乳头肌断裂极少见。在AMI患者中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同时并发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情况非常罕见。心脏破裂是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室游离壁破裂是心脏破裂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心脏破裂的90%。常见于AMI发病后5天内,尤以第1天内最为多见。常发生于初次急性透壁心肌梗死,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

6、心室室壁瘤:心室室壁瘤是ST段抬高性AMI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室壁瘤见于12%~15%的AMI存活的患者。近年来,随着对心血管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无创二维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磁共振成像术及有创性左心室造影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的临床检出率。其发生率因检查方法的不同而异,从3.5%~38%差别较大。心室室壁瘤就是梗死区坏死的心室壁呈瘤样的向外膨出,在心脏收缩期更为明显。

7、血栓形成:与栓塞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之一,主要指左心室附壁血栓。血栓在Q波性心肌梗死中,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的患者中常常发生。未用抗凝疗法的AMI患者中约20%有附壁血栓。前壁心肌梗死的血栓发生率高至40%,累及左心室心尖部的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血栓发生率高达60%。据多个研究资料显示有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体循环栓塞的几率为4%~6%。栓塞最常见的部位是脑血管和肢体血管。

8、梗死后综合征:梗死后综合征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早在1956年就由Dressier所描述。梗死后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对坏死心肌组织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其多发生在AMI后2~3周或几个月内,并可反复发作,偶见于心肌梗死后1年以后的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突然起病,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偶有低热或高热达40℃者,发热持续1~2周,同时伴有胸骨后疼痛或心前区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双侧颈部、下颚、肩臂及后背或上腹部,疼痛轻重程度不等,重者为压榨样、刀割样剧痛,易误认为梗死延展或再梗死;轻者为钝痛或胸部不适感。胸痛可因深呼吸、咳嗽、吞咽等动作而加重,或坐位前倾而减轻。胸痛一般持续数天,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数周,常伴有出汗。查体可闻及心包摩擦音,有时还同时闻及胸膜摩擦音。摩擦音可持续2周以上。心包积液多时,叩诊心界向双侧扩大,同时伴有奇脉。

9、梗死延展:梗死延展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常见的临床问题,发生率约为10%~20%。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内病情恶化或此后病死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与梗死扩展不同,梗死延展是指心肌梗死之后重新又发生的心肌坏死。而梗死扩展是由于梗死区心肌变薄和拉长所致的心室扩张,整个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并未增加。相反,梗死延展则具有心肌梗死范围真正增加。再梗死是指心肌梗死发生后再次发生新的心肌梗死。从病理学的角度看,梗死延展的新梗死区常与原来的梗死区相毗邻,可处于同一病变血管支配的危险之内,梗死延展是初步愈合的心肌组织被新近发生的心肌坏死灶所包绕,在同一血管支配区内,梗死心肌呈现不同的年龄。而再梗死可以发生在毗邻原梗死区或远离梗死区的部位,如系前者,临床尚无特殊的诊断标准使梗死延展与再梗死区别开来。梗死延展就是早期再梗死的一种类型。不过,梗死延展发生在新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下,而再梗死也可以是一次新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主要为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而收缩无力或断裂,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有响亮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易引起心力衰竭。

2、心脏破裂:

为早期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在发病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因产生心包积血和急性心包堵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穿孔,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3、室壁膨胀瘤:

发生率国内尸资料为20%,临床资料为28%,为在心室腔内压力影响下,梗塞部位的心室壁向外膨出而形成,见于心肌梗塞范围较大的病人,常于起病数周后才被发现,体检可见右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较广泛,可有收缩期杂音,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X线检查可见心缘有局部膨出,透视或记波摄影可见该处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和门电路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可显示膨胀瘤,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室壁膨胀瘤的异常搏动,并发室壁膨胀瘤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栓塞,但在心肌梗塞愈合后少有破裂的危险。

4、栓塞:

为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破碎脱落所致,国外一般发生率在10%左右,我国一般在2%以下,见于起病后1~2周,如栓子来自左心室,可产生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如栓子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可产生肺动脉栓塞。

5、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于心肌梗塞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偶可发生于数天后,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气急、咳嗽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所致。

6、其他:

尚有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或其它部位的感染,肩-手综合征(肩壁强直)等。

心肌梗死并发症有哪些 心肌梗死后脑卒中

心肌梗死导致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脑供血 不足,脑循环障碍能引起血栓形成、脑软化、脑出血等脑卒中表现。多见于脑动脉硬化的老年病人。

相关推荐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时应与急性心包炎,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急性心脏压塞,急性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以及某些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作鉴别。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增多,一般在(10~20)×109/L(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常提示血液浓缩。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降低,出、凝血时间延长。 2.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尿量减少,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的检查知识

其实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在一定的情况下都会接受心电图的检查,但是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处理虽然我们了解一定的知识,往往患者还需要了解的就是自己应该怎么做,患者才会更加的舒适,为此我们了解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知识也是很必要性的。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 V4导联QRS波群呈qR型,ST段明显抬高,V2导联呈qRS型,ST段明显抬高,V1导联ST段亦抬高。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 aVF导联QRS波群呈Qr型ST段抬高,Ⅱ导联呈qRsr'型ST段抬高,Ⅰ,aVL导联ST段压低。 在异常Q波和ST段的抬高尚

心梗后遗症更可怕

1.严重心律失常。由于心肌大面积坏死或伴不同程度心肌缺血和继发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发病早期,也可在发病1~2周内发生,以室性早搏多见,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猝死。 2.严重的机械并发症。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心室壁瘤形成等。 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是急性心梗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13%~50%。二尖瓣如同一个左房和左室之间的“单向活门”,保证血液循环由左心房一定向左心室方向流动和通过一定的血流量。二尖瓣返

心肌梗死并发症 前胸壁综合征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2个月至数年,疼痛多发在胸骨后和心前去。局部压痛,可因抬上肢的局部动作引起,不能被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但与过去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时疼痛不一样,也不放射,若确认为前胸壁综合征,应多做心理治疗,必要时给予镇痛药和局部理疗等。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哪些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的三大并发症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 休克。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原因中,左心衰竭仅次于心律失 常列在第二位,发病率在20% ~ 68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 竭的死亡率比未合并心力衰竭的死亡率高3倍左右。•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多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刚发病或刚 住院时无心力衰竭症状,但发病后48小时内逐渐出现了肺充血。 因心肌梗死以左心室梗塞为最多见,所以左心室心力衰竭也就最 多见。典型体征。病人肺部湿啰音随着体位改变而移向肺部最低垂部位。如病人在侧卧位30分...

心肌缺血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心肌缺血常见并发症 猝死、心肌梗死 二、心肌缺血并发病症 心肌缺血可增加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性。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临床常见:无痛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右室心肌梗死、心房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包炎、老年人心肌梗死、青年心肌梗死、妊娠性心肌梗死。 猝

陈旧性心肌梗死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陈旧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并发症,急性心肌梗塞经过三个月的治疗,而成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胸痛等不适可减轻或消失,但多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仍常心绞痛、胸闷、心悸和气促等症状。不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无不适或病情轻重,他们中15—20%的患者可能在1—2年内再次发生心肌梗塞;近三分之一的病人并梗塞后的心绞痛,个别患者甚至可能因严重的心律失常而突然死亡。老年,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特别是胆固醇升高)和心梗范围较大的患者危险性更大。所以急性心梗后的康复治疗主要在于积极预防以上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的诊断: 1.神志丧失。 2.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3.叹息样呼吸,如不能紧急恢复血液循环,很快就停止呼吸。 4.瞳孔散大,对光反射

心肌梗死并发症 心脑综合征

多发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少老年病人还会发生脑血管意外,又称心脑卒中,在治疗时仍以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为重点。

心源性休克什么并发症

1.休克肺 休克肺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关: (1)肺毛细血管灌注不足使Ⅰ型肺泡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肺的空气-血流屏障加厚。 (2)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受损,通透性增高,在肺淤血的情况下引起间质性水肿。 (3)肺循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肠道内大量内毒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肺;严重创伤,感染,不适当输液和输注库存血,不合理的给氧等,也可能与“休克肺”关。 2.休克肾 休克可直接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引起肾脏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导致尿量减少,严重时可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急性肾功能衰竭又反过来直接加剧了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