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特点
夏至的特点
至期间,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而且是闷热。有以下几种天气值得关注: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暴雨天气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2006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冬至什么时候 冬至节气的特点
冬至节气时,北方地区的温度已经在0℃以下了,在某些地区还有雪冻灾难。
冬至节气时,西北地区的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天气寒冷。
冬至节气时,南方地区的平均气温只有6℃至8℃左右。
在西南某些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节气养生知识 冬至节气特点
北方地区开始出现暴雪;南方出现低温现象。
冬至节气后,全国温度都比较的低了,在北方地区,下雪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了,而且还有可能会出现暴雪的天气;而南方地区,基本上都已经进入冬天了,普遍性的出现低温现象,虽然一般不会下雪,但是温度也基本上低于15℃了。
夏至吃什么 夏至羹
夏至羹主要盛行的地区是我国湖南长沙地界,每年夏至的时候,长沙人都会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汤丸食用,鼠曲草是当季的野菜,食用后可以滋补身体,对于夏天苦夏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夏至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夏至”呢?字面上看,夏至就是说夏天快到了。“夏至”节气当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所以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而南半球黑夜最长。西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
夏至养生喝什么茶 夏至雨点值千金是什么意思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季感冒的特点
夏季感冒就是夏季发生的普通感冒,区别于流感,它没有传染性。
主要表现为发热重一般没有寒冷的感觉;出汗多但是不解热;心烦,口渴,咽痛等症状,其发生与夏季的暑热、暑湿等特点密切相关。
夏季感冒包括暑热感冒、热伤风、暑湿感冒、胃肠型感冒等多种类型,这几种感冒的区别在于,除了鼻塞、流涕、发烧之外,又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
1、热伤风多因内有热又贪凉而导致,出现鼻塞、流涕、怕风,也有些患者出现咽痛、咳嗽等,症状相对较轻。
2、暑热感冒是因酷热而生,其重要特征是热象突出,因暑热侵袭,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舌苔黄等症状。
3、暑湿感冒是指在暑湿季节里感受暑湿之邪所导致的感冒,其症状多见发热、食欲不振、胸闷、头身困重,口虽干但饮水不多等。
4、胃肠型感冒则多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冬至节气的天气特点
人们都知道,冬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节气,时值12月22日或23日。在北半球,冬至这天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昼间太阳几乎直接照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以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习惯自“冬至”起“数九”,即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三九”是天气最寒冷、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所以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冬至前后,北方的气温一般都在摄氏零度以下,时有风雪天气,容易造成道路结冰现象,所以人们出行时要特别注意,尽量穿软底、平底或胶底棉皮鞋,最好不穿硬底或朔料底鞋;冬天的鞋掌最好不要钉铁掌;走在冰面雪路面时,一定要放慢步伐,迈小步行走,脚落地时应前脚掌先落地,身体要前倾;背小孩时应改换方式,变背孩子为抱孩子,这样可以防止大人后倾斜摔倒时,把孩子压在身下;老人最好结伴出行,或拄个拐杖。骑自行车、电动车的人们应注意:一是穿衣服要选择方便上下车的衣服,不要把衣服拖拉在车座后,防止下车时衣服挂在车座上;二是带帽子的衣服,骑车拐弯时视线不好,看不清左右和后方的情况下,最好把帽子放在耳朵后;三是在冰雪路面上骑车时,千万不能拐急弯、车速不能太快、不能急刹闸、不能使劲蹬车、不能带重物;四是出远门的人们有条件的最好坐飞机,其次坐火车,最好不坐或少坐长途汽车。坐飞机长距离出行时,南北温差变化大,要多注意带些御寒衣物,以免因温差太大造成身体不适。
总之,冬至以后天气非常寒冷,出行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状况和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做好出行准备。把应带的鞋帽、手套、围巾、口罩和御寒衣物都应准备齐全以应不测。根据冬至后的气候变化,搞好防寒御寒准备,人们出行的健康才能有保障。
2019年夏至几点几分
2019年夏至时间是:6月21日23时54分。
夏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是全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之后会有昼长夜短的天象变化,夏至节气也是盛夏气候的起点,再过三个庚日就到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的三伏天了。
夏至时节保健常识
夏至到,天气炎热,让人烦躁不安,此时养生注重“心静自然凉”。[做法]兔肉洗净与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继续煎煮2小时,汤、肉同食。
夏季如何预防空调病
夏至节气即将到来,办公室的空调越开越大,不少人因为长期处于低温中,身体开始出现一些小病痛了。长时间吹冷气却不利健康,特别是老年人,过敏体质,血液循环不良,还有体质虚寒的人容易为“冷气病”所苦。
夏至养生:盛夏时节如何防雷
每年6-9月份,是一年的雷雨季节,此时都会有一些雷击伤亡事件发生。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夏至时节 养生注意三忌三宜
中医认为夏至节气进入阳气最旺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夏季感冒的特点
夏季感冒其特点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贪凉,比如吹空调等,感受了风寒之邪。暑湿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热伤风的发热和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是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不解热。因此如果夏天的热伤风如果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烧药效果就会不好,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张伟
根据中医辨证对感冒的理解,夏季的感冒症状一般分为暑湿感冒和暑热感冒。暑热感冒和暑湿感冒都发生在夏季,都因感受暑气而生。但两证的病因和病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夹湿,病因的有所区别决定了两证的病位有差异和临床表现特点亦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
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的症状。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常见的中成药有祛暑丸,暑湿感冒冲剂、金衣祛暑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和小儿暑感宁糖浆等。
暑热感冒是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纯粹的阳热证候。此类感冒的重要特征是热象突出,是四季感冒中症状较重的一种类型。因暑热之邪,侵袭肺卫,热蒸肌表,兼以耗伤津气,所以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苔黄,脉浮大而数等症状。对于暑热感冒则采用清热生津的疗法,常见的中成药有暑热感冒冲剂、清凉冲剂和银黄注射液等.
立夏的气候特点
节气气温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
雨水特点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
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
“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