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出汗多按摩穴位
老年人出汗多按摩穴位
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里对常年身体虚弱、汗出过多的患者更为适宜。按揉时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每天可按摩 2~3次,每次5分钟。
合谷穴
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对止手汗效果明显。“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汇聚于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现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达到使汗腺收缩的效果。操作时用一手的大拇指来用力按揉对侧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复熘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2指宽处。宜用大拇指腹轻轻揉按,以略有酸胀感为宜。“复熘”一词中,“复”是反复,“熘”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熘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谢正常。合谷和复熘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档”。合谷穴要重点揉,复熘穴要轻揉。出汗过多时,可先按揉合谷2分钟,以感觉明显酸痛为度,再轻揉复熘2分钟。
老年人出汗
老年人出汗一般是正常情况,有可能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所以出的汗比以往多,但如果出现以下的情况就不正常了:在白天不活动或者是轻微运动的情况下出的汗很多,这些人一般是因为身体较虚弱,所以出的汗多,建议这类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调整,最好吃一些山药来缓解气虚,也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来来增强体质。
1、按出汗时间分辨
1.1、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1.2、晚上出汗多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2、按出汗部位分辨
2.1、头汗过多
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2.2、手足心多汗
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2.3、心窝、胸口多汗
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3、按气味辨别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
咳嗽痰多按摩穴位可治
提起痰,大家都不陌生,但在中医学里,痰的概念却宽泛得多。咳出来的“有形之痰”不难对付,停滞在经络中的“无形之痰”才难缠。所谓“百病皆由痰作祟”,很多现代病,如三高症、脂肪瘤、不孕不育、胃病、中风、心脏病、脑血栓等,都与痰邪有关。
痰湿的产生与脾胃运化能力下降有关,中医祛痰有一经典方剂———二陈汤,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六味药组成,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之所以称为“二陈”,是因为两味主药(法半夏和陈皮)都是年头越陈,效果越好。法半夏有燥湿作用,可以化痰湿;陈皮不仅理气化痰,还有燥湿和胃之功;配合乌梅敛肺止咳,生姜抑制半夏毒性,共同组成此化痰经验方。
与方剂类似,我们身体上也有自带的二陈汤———丰隆、阴陵泉两个穴位。丰隆穴是化痰祛湿的经验取穴,既能化有形之痰,又能化无形之痰。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两个穴位一起按揉,每天10分钟,力度均匀、 柔和、渗透,就相当于服了身体自带的化痰汤。十分推荐给平时头重身困、咳嗽痰多、口中黏腻、胸腹胀满、形体肥胖的痰湿之人。
老年痴呆穴位按摩防
1、按摩双侧风池穴,翳风穴
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微低头,耳后高骨后一横指凹陷处。翳风穴在耳垂后凹陷处。此组穴可改善基底动脉供血情况。
2、按摩四白穴
四白穴在下眼眶中点,直下约0.5cm凹陷处。此穴多气多血,刺激该穴对颅内供血作用最好。
3、按摩印堂穴
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该穴有改善脑血循环,活化脑细胞,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4、刺激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中点,属足太阳膀胱经。其经脉循行可以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刺激此部位,可直达脑府,使头脑清利,浑身舒爽。
以上诸穴,早晚各按一次,一次20分钟,可交替使用,每次任取一组,长期坚持,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到耄耋之年,仍能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反映敏捷,大家不妨一试。
夏季老年人出汗多该怎么办
1、平时注意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最重要的。
2、如果是天气炎热和大运动量时出汗,那么需要多补充点盐分,不然容易晕倒,湿了盐分记得要及时的更换。
3、有时只是喷洒一些爽身粉,可以帮助你吸收身体的过多水分,使你感觉干爽。
4、平时饮食要注意,不要吃寒凉食物,多吃一些例如海蛎,蛋等。少吃一些会使胃发热的食物,身体就会减少出汗。
5、如果是自汗,发生在白天,自己没有劳动,但是依然大汗淋漓,那么就是身体太虚或者大病之后,这时候就需要吃一些东西,例如洋参、人参等。
出汗多按摩3个止汗穴
1.合谷穴
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对止手汗效果明显。“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汇聚于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现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达到使汗腺收缩的效果。
按揉要点:操作时用一手的大拇指来用力按揉对侧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2.复溜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2指宽处。“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溜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谢正常。合谷和复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档”。
按揉要点:合谷穴要重点揉,复溜穴要轻揉。出汗过多时,可先按揉合谷2分钟,以感觉明显酸痛为度,再轻揉复溜2分钟。
3.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里对常年身体虚弱、汗出过多的患者更为适宜。
脾虚按摩什么穴位能改善
脾虚按摩穴位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平时也要多吃一些补脾的食物,不能只靠按摩穴道。对脾虚有治疗作用的穴位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胫骨处,膝盖下三横指的位置,平时可以多按摩,按摩的时候要稍微用力感觉到胀痛,这个穴位是健脾的穴位。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这个穴位按摩有健脾的作用,可以调节脾虚。该穴位位于足内侧缘,赤白肉际凹陷处,如果找不准,多按摩足底也可以。
脾虚是中医的常见概念,导致脾虚的原因很多,对于男性朋友而言,更多的是肝气郁结导致的脾虚。由于肝火旺脾虚的症状是及时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肝火旺引起的脾虚,患者有消化功能减弱的症状,特别是食欲变差,而且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失气,及胁胀痛等症状时就应引起重视。由于不同类型的脾虚的症状具有相似性,所以在出现有脾虚的症状时就应及时进行治疗,进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老年人出汗多多吃什么好
出汗多吃什么好:黄芪红枣汤
黄芪15克,红枣20枚,加水适量,文火煎煮1小时,每日一剂,分2~3次服食,连服10天。对气虚表卫不固之汗症效好。
出汗多吃什么好:黄芪猪肉汤
黄芪15克,猪瘦肉50克,加清水适量,煲1小时,食肉饮汤,连服5次。对表虚自汗效佳。
出汗多吃什么好:虫草炖老鸭
用老鸭一只,冬虫草10~15克,放鸭腹内,加清水,炖1小时,分多次食之。对自汗盗汗,身体虚弱者有效。
出汗多吃什么好:黑豆桂圆大枣汤
黑豆30克,桂圆肉10克,红枣30克,加水慢火煲1小时左右,一天内分2次服完,连服15天。对表虚自汗及营卫不调之汗症均有效。
出汗多吃什么好:浮小麦羊肚汤
浮小麦30克,装干净小布袋内,羊肚50克,洗净切块,加水适量,慢火煮至烂熟,捞去布袋,调味,食肚饮汤,一天内分次吃完。连用5~10天,有健脾止汗作用,对虚汗均有效。
出汗多吃什么好:泥鳅汤
泥鳅100克,温水洗去粘液,剖腹去肠洗净,用油煎至黄色,加水一碗半,一天内分次吃完。连吃3~5天,对虚汗有效。
出汗多吃什么好:党参乌鸡汤
干党参10克,母乌鸡半只,干山药10克,沙参10克,干香菇3枚,大枣2枚,生姜少许。乌鸡在沸水中焯去血沫,与上述其他原料文火炖2小时即可。每周食用1~2次。有补气固表,补中和胃作用,对于气虚者有一定的敛汗作用,产后虚胖多汗的妇女以及体弱的老人尤其适用。
夏季老年人出汗多该怎么办
1、平时注意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最重要的。
2、如果是天气炎热和大运动量时出汗,那么需要多补充点盐分,不然容易晕倒,湿了盐分记得要及时的更换。
3、有时只是喷洒一些爽身粉,可以帮助你吸收身体的过多水分,使你感觉干爽。
4、平时饮食要注意,不要吃寒凉食物,多吃一些例如海蛎,蛋等。少吃一些会使胃发热的食物,身体就会减少出汗。
5、如果是自汗,发生在白天,自己没有劳动,但是依然大汗淋漓,那么就是身体太虚或者大病之后,这时候就需要吃一些东西,例如洋参、人参等。
6、酒精会压缩毛孔,可以在几个小时内阻止流汗。这种方法只能偶尔使用,因为过度擦酒精会引起严重的皮肤干燥和刺激。
7、对于经常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的患者,可以选用一些内服药物,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从而减少因情绪紧张所引起的出汗增多。
8、穿轻的、松软的天然纺织品,例如棉质衣物,可以吸收汗液,并能使凉爽的空气钻进来,使温暖的空气从身体排出去。市面上的人造纤维,例如人造丝、尼龙和聚酯等都不利于吸汗或通风,尽量不要选购。
9、夏季最好每天都洗澡,洗澡时使用清爽型沐浴露,可以有效的清除身体污渍,消除汗水带来的酸臭味,使排汗量减少。以下为老年人夏季洗澡的五大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老年人头部按摩穴位
假梳头
提神、疏通经气。台湾林口长庚医院中医部中医针伤科主治医师陈玉升说,假梳头,就是用手代替梳子梳头。
将两手十指弯曲呈爪状,指尖轻触头皮,从前额沿头顶推至枕部,再从头顶推到颞侧接近耳朵,不需要很用力,来回各推40~50次,使头部产生热麻感。
鸣天鼓
防耳鸣、护听力。头痛时可按摩天柱穴鸣天鼓。
坐姿端正,手肘能抵在桌子上为佳,按摩方式为双手十指张开,掌心紧盖双耳,食指压在中指上,食指向下轻弹后枕部10下,发出咚咚声。鸣天鼓可帮助醒脑、增强记忆力、强化听力并预防耳疾。
按太阳穴
止痛、醒脑。台北中医诊所院长温崇凯说,以两手食指前端在两侧太阳穴上顺逆时针揉按10~15次。
老年人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中医将上述症状统称为汗证,分为自汗和盗汗。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且动则加重的称为自汗;睡时出汗,醒来汗止的称为盗汗。中医认为自汗、盗汗均为阴阳失调、膜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可将汗证分为四种类型:
一、肺卫不固: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法: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加味或用中成药玉屏风散丸剂。
二、营卫不和: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脉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桔枝汤加味。
三、阴虚火旺: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弱。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中成药有知柏地黄九、坤宝丸、大补阴丸及更年安胶囊等。需要说明的是:更年安胶囊顾明思义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但它具有滋阴潜阳,除烦安神之功效,故只要有潮热汗出、眩晕耳鸣、烦躁失眠、舌红少苔等阴虚阳亢之症,则不分年龄均可用之。
四、邪热郁蒸:蒸蒸汗出,汗液黏或衣服黄染,面赤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或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片)。
老年人出汗多偏方
自汗:不因活动、天气、食物、药物等因素而自然出汗者,为自汗,多为气虚表现。可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炒白术、防风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风一吹就打寒战,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水煎服。
盗汗:睡中出汗,醒后即止者为盗汗,多因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所致。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
胸窝出汗:又称“心汗”,多为心气衰弱所致,可用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5克,水煎服。
手脚多汗: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若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可用增液汤(玄 参30克,麦冬、细生地各24克)加减;若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黄浊、舌苔厚腻等脾胃湿热症状,可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提通草、白蔻仁、竹叶、厚 朴、生薏仁、半夏)加黄芩、莱菔子、淡竹叶等。
偏汗: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多属营卫不调,气血不和,宜益气养营,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人参、肉桂、川芎、熟地黄、茯苓、白术、黄芪、当归、白芍、炙甘草。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
绝汗:多见于病情危重的心衰病人,虚汗淋漓不止,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微弱,时有时无,是阳气将绝之象,可应急服参附汤:人参、附子(炮)、青黛各15克,水煎服。
老年人出汗多是怎么回事
一、老年人出汗多是怎么回事
1、按出汗时间分辨
1.1、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1.2、晚上出汗多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2、按出汗部位分辨
2.1、头汗过多
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2.2、手足心多汗
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2.3、心窝、胸口多汗
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3、按气味辨别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
以上就是养生之道网为您讲解老年人爱出汗的原因了,只有正确应对才能做好老年养生保健。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老年人日常养生的方法。
春季如何降肝火
补充水分来降火
身体上火时要多喝水,出现肝火也不例外。春季虽然空气变得湿润,但其实人体还是处于缺乏水分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人们最好随时喝点水,为身体补充水分,常喝水也有利于降肝火。
按摩穴位来降火
肝火太旺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降火,中医表示,人体上有不少能达到去火的穴位,内庭穴就是其中之一。春季可以在睡前或者晨起时多按压几次内庭穴,坚持按摩这个穴位还能起到消除口臭、治疗牙痛、腹胀等病症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