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爱缺失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爱缺失

在工作忙、没时间,或认为带孩子是女人的事等理由中,许多孩子处在缺乏父爱的边缘。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母亲无法代替的。

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父亲把孩子高高抛起然后接住等大动作的肢体游戏,不仅愉悦孩子,还能培养、锻炼他的胆量和探索精神。

4岁男孩小强的爸爸因工作原因,长期出差,在外回到家还要应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平时,小强一看见陌生人就躲到妈妈背后,怎么逗他、和他打招呼,他就是不说话,也不露脸。受小朋友欺负了,他只会哭,一点不敢反抗;在幼儿园玩游戏、表演节目,他总是躲在最后,不仅不敢表现,一碰到稍有挑战的事还退缩。面对爸爸出差或回来,小强都显得无所谓。

5岁女孩彤彤的爸爸也经常出差,而她对爸爸更排斥,甚至拒绝他抱她。彤彤妈说,女儿非常害怕挫折,假如哪一件事没有把握做就拒绝。上幼儿园,她就拒绝上画画课,因为这不是她的优势。

这两个孩子都是因为父亲在成长教育中的缺失,影响了心理健康和性格健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与母亲相比,父亲具有独立、自信、坚强、果敢、富有合作精神等个性特征,使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习、模拟。此外,父亲粗放式的教育模式,能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使他们把握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父亲对孩子鼓励多、指导多,而很少直接教导,这让孩子有更多机会独立面对和处理交往中的问题。

孩子需要的是爸爸的爱和真正的陪伴

缺乏父爱的孩子,未来令人堪忧!

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他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更大。

双亲均在、但缺乏父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可能更大。少时患综合征的孩子,中学辍学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高出3倍。

爸爸的行为就是孩子学习的标本!

心理学家们对398名罪犯的父亲进行了调查,其中183名罪犯的父亲酗酒,120名罪犯的父亲赌博、性放纵、不诚实。更重要的是,这些父亲都没有意识到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们的影响。

爸爸多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会更聪明!

英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们用了半个世纪,对17000个在1958年3月某一个星期出生的英国婴儿进行了跟踪调查。

例如询问父亲平时花多长时间与孩子相处,是否读书给他们听、陪他们外出等,等孩子11岁时为他们安排了智商测验。结果显示,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比同龄的不怎么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更聪明。

看完这些研究,你知道爸爸的重要了吧!!!

不要以为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边上就是陪孩子了。你看手机也会让孩子学着迷上电子产品。你的行为就是孩子模仿的标准!

​孩子的心理该如何把握

帮助孩子增加自信心。

孩子处在敏感期、叛逆期的时候,心理都会焦躁不安,也会比较容易出现过激或者无理的发泄行为,这个时期,家长应给与他们足够的认同,帮助他们建设自信心,这样孩子才能更快的渡过这些难缠的时期。

认同孩子的不完美。

人无完人,家长不要把所有的要求都强加给孩子,孩子也不是神,不可能什么都做的很出色,所以,不要把孩子的弱点和缺点放大,揪着不放不说,还去打击孩子,一定要认同孩子的不完美,但是在认同每个人不完美的同时,激励孩子战胜自我。

多给孩子爱的表达。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心理有问题的孩子都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爱自己,自己就像捡来的一样,这也说明了,父母的爱表达的有问题,在每个孩子叛逆的时候,家长在感到无比头疼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多多表达自己的爱和包容,帮助她们建设强大的内心,来战胜自己。

多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

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孩子即使再叛逆,也会比较容易听进去道理,家长与孩子沟通时不能摆出高姿态,这样会让孩子失去与爸爸妈妈交流的兴趣,家长要放低自己的姿态,让孩子也能感到父母的不完美,让孩子才能亲近父母,把自己内心的话说给爸爸妈妈听。

多和孩子进行一些别的方式的交流。

有的时候,语言并不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通过一些别的手段和孩子进行交流,例如,给孩子枕头下塞一个小纸条,给孩子的书中夹一封信,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很平和的心态下去听父母的心里话,反之,孩子也可以通过画画、写信等方式和父母交流。

给孩子多一些的陪伴。

其实,对于孩子来讲,没有什么是比陪伴更好的疗伤药,无论自己正处于多么自卑的心态,父母的陪伴和鼓励永远是最有效果的,父母的陪伴不仅仅是和孩子待在一起看手机,而是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游戏,一起聊天,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多带着孩子去旅行。

旅行之于孩子来讲,不仅仅是看到了什么吃到了什么,而是见识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所以,旅行可以尽量选择一些人文文化强,但是环境比较苛刻的亲子游,孩子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经历各种挑战和磨难的同时,也会变得内心世界更为强大。

注意事项

把我孩子的心理健康,就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能急于求成。

儿童厌学的几种心理“病根”

孩子大多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乐意学习。但有些儿童就是不爱学习,心理医生称之为厌学,这是学习动力缺乏所致。为什么会出现厌学现象呢?专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望子成龙,要求过高。过高过严要求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的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因为他们无法保证不犯错误,更难以做到总让父母高兴。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久而久之,孩子自我感觉是失败者,特别回想起上学之前父母对他的溺爱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就会越来越恨学习。

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是抱着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对学习生活并没有心理准备,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低,整日只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放任自流,一旦孩子遇到了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当然也就失去了动力,随之而来的便是厌学。

严重的家庭矛盾: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看到生活幸福不断受到严重威胁时,他怎么可能把学校的功课看得十分重要呢?家庭不断的激烈争吵和高度的紧张气氛,特别是父母处于激动状态下并未顾及到孩子的情况,甚至把孩子当出气筒,这更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

儿童自身的问题: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孩子虽然智力属正常水平,但社会适应能力差,幼稚,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就会造成学习不适应。

自信心缺乏。开始时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信心十足。但孩子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数的父母所压抑。于是,这个孩子不仅不能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古怪无能,自暴自弃。

学校方面的问题: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过于紧张;学校纪律过严而刻板;孩子在学校中常受欺辱。

恶劣的学习环境:父母不爱学习;学习条件太差,等等。

和谐快乐的环境是子女教肓的重要条件

和谐快乐的环境助成长。家和万事兴,国泰民安宁。一个家庭,若父母三两天争吵,必给子女带来心灵的伤害,不仅影响他(她)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影响他(她)的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还有父母不管子女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总是严厉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怎能有助于子女的成长呢?因此,家庭必须和谐,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并要尊重子女的爱好和特长的发挥,如有些孩子因父母离异,十三、四岁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还有有的父母教育子女方法不当,经常使用暴力,使孩子致残以及自杀身亡,这些都源于孩子缺少和谐快乐的环境所造成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事业的兴衰都与自信有着密切关联。作为父母,应想方设法让孩子树立自信,不要总是拿孩子的短处或是不足比别人孩子的长处或优点,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父亲对孩子究竟有多重要

1.缺乏父爱的孩子,未来令人堪忧

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他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更大。

双亲均在、但缺乏父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可能更大。少时患综合征的孩子,中学辍学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高出3倍。

2.爸爸的行为就是孩子学习的标本!

心理学家们对398名罪犯的父亲进行了调查,其中183名罪犯的父亲酗酒,120名罪犯的父亲赌博、性放纵、不诚实。更重要的是,这些父亲都没有意识到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们的影响。

3.爸爸多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会更聪明!

英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们用了半个世纪,对17000个在1958年3月某一个星期出生的英国婴儿进行了跟踪调查。

例如询问父亲平时花多长时间与孩子相处,是否读书给他们听、陪他们外出等,等孩子11岁时为他们安排了智商测验。结果显示,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比同龄的不怎么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更聪明。

5个坏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父爱缺失影响孩子性格成长

“先忙事业后顾孩子”使父爱“缺席”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许多男人产生了“先忙事业后顾孩子”的思想,还有的人认为带孩子应该是女人的事。其实,18岁以前是人格成长的关键期,缺少父母任何一方的爱,都会导致人格发育的不健全。18岁后,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再想让他有所改变会比较难。

父爱缺失对男孩影响巨大

生活中我们发现,从小与父亲接触较多的男孩,往往表现出很多优势,如性格开朗、头脑灵活、身体健壮、充满活力。这是因为,“坚强果断”、“宽容大度”等男性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父子关系的传承。父亲的男子汉硬派作风,会在其教养方式中注入阳刚之气;母亲总喜欢保护孩子,怕孩子磕碰,容易不自觉地出现包办现象,而父亲则更重视教育孩子自立、自理,勇敢地面对一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爱缺失,男孩易产生很多问题,如:

性格易女性化性别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模仿,父爱缺失,男孩无法从父亲身上学习果敢、坚毅、担当,性格易变得“中性”甚至女性化,依赖性强、责任感低。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父亲和儿子同属男性,儿子成长中所面对的难题,极有可能是父亲小时候曾经的困惑。父亲成长的经历与经验,更有可能成为儿子解决问题的钥匙。如果父爱缺失,男孩就无法从父亲身上获得这些经验、指引,在社会交往中容易迷茫、不知所措。

犯罪几率增大父亲会给男孩权威感、纪律感、约束感。没有父教的男孩,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的机会。在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

父亲与男孩沟通有三招

见缝插针行教育许多父亲以自己很忙为理由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教育不一定非要拿出整块的时间,但却要你有责任意识、有耐心,能坚持经常。如,出差在外,用短信、网络跟孩子多交流;因故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给家里,和孩子说上几句话。而对于幼儿,你可以在上班前,亲亲他的小脸,逗他乐一乐;抽点时间绘声绘色地给他讲故事,用手指在墙上变出各种动物影子。

还有些父亲,虽一直陪在孩子左右,但回家只管自己看电视或报纸,不知跟孩子玩什么、说什么。其实,可以跟孩子一起做的事很多,如看电视时跟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亦或是一起来准备做一顿晚餐。跟孩子的感情交流,心灵沟通,常是在这些生活细节上建立起来的。

多与儿子做游戏父亲与男孩的游戏方式多是动态的、较激烈、富有对抗性和创造性的;父亲会鼓励男孩遇事自己动手、大胆尝试,这有利于男孩强身健体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摒弃“严父”冷面孔中国有句话叫“严父慈母”,于是,许多中国父亲将“严”理解为冷面和打骂,将“慈”理解为娇宠和溺爱,对孩子尤其是儿子,总是以批评者的姿态出现,板起面孔教训儿子,即便是爱或满意,也羞于表达,更少有拥抱。而研究发现,孩子是需要肌肤接触来建立安全感、亲密感的,尤其是男孩,因此,父亲应经常对儿子微笑一下、拥抱一下、褒扬一下。

父爱缺失易导致孩子误入歧途

二十二年前,娟出生在一个官员家庭,而娟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欢乐和喜悦,爸爸不喜欢女孩子,一直都借口工作逃避照顾娟的责任,妈妈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着她,她自小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对于工作繁忙的妈妈来说,爸爸的不作为和唧唧咋咋不听话的小姑娘都让她厌烦。由于家庭条件不错,妈妈给娟请了保姆。娟从保姆那里索取了几乎所有关爱。

“妈妈,爸爸有外遇了”

因为爸爸是政府官员,娟耳濡目染了很多人情世故。总有形形色色的人到家里来带着各种礼品求爸爸办事儿,或是很多不认识的叔叔给娟买名贵的东西,可是她觉得自己好像一直站在远处看着爸爸,很少的交流。在她印象中爸爸从来没理过她,好像从来就不在乎她的存在一样。娟比别的孩子成熟得早,而且聪明活泼,她总是像男孩子一样打架,就算被爸爸责骂,她也很开心,可是印象中,爸爸仿佛就连骂她的次数也少的可怜。

“妈妈,爸爸有外遇了”15岁的娟悄悄跟妈妈说。妈妈的表情并不意外,也没有找爸爸理论,只是跟娟说,那是爸爸的朋友。娟知道那不只是爸爸的朋友,只是朋友会在爸爸的车里拥抱么;只是朋友会发那么肉麻的短信么?妈妈的冷漠让娟觉得寒冷,妈妈偶尔的关爱也让娟觉得不能接受,慢慢的她疏远了妈妈。由于读寄宿学校,娟回家很少,爸爸妈妈也很少会去看她,因为那些日子里他们忙着离婚和吵架。慢慢的娟结交了一些“朋友”,妈妈发现了她的异状,禁止娟和那些孩子们来往,并且应娟的要求把她送出国了。可是不久后,娟就开始不停的往回跑,有时候一个月要回国四、五次。最后彻底就不出去了。妈妈说的话,她完全不理会,从没人知道在国外发生了怎样的情况。

回国后娟凭借自己的聪明和一口流利的外语得到了某公司的垂青,但是工作没过两个月,她就离开了,自那以后娟仿佛变了一个人,暴躁,易怒,说话越来越少,甚至越来越少回家。妈妈想尽一切办法,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经过多方打听,才从娟的朋友那里得知,娟染上了毒瘾不可自拔。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是最忠实于父母的

在广州白云自愿戒毒中心见到娟时,她很瘦,蜷在床上看起来很虚弱,这年她刚满22岁,选择的男朋友却都是比她大20岁以上的成熟男人,她谈吐表现仿佛早已经是个大人了,甚至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更成熟,而她蜷缩在床上的样子,又好像在妈妈的子宫里一样安静脆弱,妈妈坐在她身边看着她。妈妈很自责,眼泪静静的流着,她说,娟成熟的很早,她没有做好母亲该做的,父亲也欠她太多,娟一直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没有家庭的温暖,所以才会染上这些恶习,连她吸毒,做父母的都是最后才知道。自从父母离婚后,娟就很少再见到爸爸,这次带她来戒毒所后,爸爸和妈妈又生活在一起,一起去照顾她。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广州白云心理医院自愿戒毒中心心理科主管杨瑞东医生解释说,孩子是最忠实于父母的,对于父母来而言,对孩子性别的偏爱是非常不负责的做法,重男轻女,或者重女轻男,都会给孩子的心理照成伤害。美国科学家曾经研究表明父亲的陪伴和不少家庭因素会导致女孩过早进入青春期,比平常孩子更早成熟。他们通常会有意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去吸引父母的关注,当父母离婚,孩子发现她可能永远失去父亲的关爱的时候,她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比如娟,在发现父母感情的裂痕后,首先她选择逃避父母的生活,当她逃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又迎来不可控制的孤独感,回到原本的生活中来以后,她很期待自己的父母能一起生活,渴望父母会一起爱自己,在潜意识当中会采用伤害自己的身体的方式,企图让父母的注意力从他们两人的矛盾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

而在长期缺乏父爱的情况下,由于在幼年时没有得到成年男性的接纳和认可,容易怀疑自己作为女性的存在及其价值。由于缺乏男性偶像,她不知道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对待女性才是平等的关系。这样的女孩长大后她在异性交往上有缺陷,表现为自我矛盾,思维想法也比较极端,对外界反映敏感,反应过激。而且娇气、任性她因为缺乏父爱,渴望从异性那里得到安全感,容易在思想中建立一个极为理想化的异性形象,把它映射到现实中,通常这样的女孩会以父亲为标准选择配偶,以弥补她缺失的父爱。

“父亲”的在教育子女上的非常重要

杨瑞东表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亲的爱与亲近,对孩子人格培养及智能激发等各方面,都起着妈妈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二、父亲的参与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和体质增强。爸爸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像能力一般较强,而且善于变换和孩子玩游戏的花样,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不同爱好和需要,也能激发孩子的想像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如跑步、骑车、游泳、球类等,爸爸的陪伴和指导,能让孩子玩得更积极、更科学、更安全。在这过程中,孩子智力的开发、身体的发育、意志的磨炼等目的也能顺利实现。三、父亲的模范引导作用能培养孩子的上进心、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爸爸在做事上的坚持和忍耐,能给孩子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而对孩子宽严相济的教养态度,也能使孩子更好地学会自我服务。另外,父亲常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就容易形成安全感和自尊心,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四、父亲的男性角色能塑造孩子积极勇敢的性格,尤其是对于男孩子阳刚性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五、父亲参与孩子防灾自救教育往往效果会更好。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杨瑞东医生建议我们:事业固然很重要,但家庭的和睦、孩子的成长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为重要,作为新时代的成年人更不该有重男轻女或是重女轻男的想法,在孩子幼年,父母一时的错误思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事实上,爸爸往往比妈妈更适合与孩子沟通,能够很容易与孩子玩到一起。既然如此,爸爸们不妨从百忙之中挤出点时间来,尽到在孩子的教育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现在娟正在接受广州白云心理医院自愿戒毒中心的治疗,生理和心理上的毒瘾都在慢慢的清除,脸色好了很多,身体情况和精神状况都恢复了不少,爸爸妈妈每天都带她下楼晒太阳,毒瘾发作的痛苦父母一次次的陪她熬过去,妈妈抓着她的手,看着她痛苦的样子,心里一阵阵都疼痛,妈妈一遍遍的讲,我的孩子;对不起,你一定要坚强……

父母的五种行为导致孩子任性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孩子任性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有三种“任性手段”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四种“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父母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父母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手段排行最后:赌气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

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父母只好举手投降。

父母的五种行为导致孩子任性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相关推荐

儿童心理健康4要9不要

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原则 被爱与价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规则。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四、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

父母性格对孩子的影响竟然这么大

1、爱发脾气的父母 如果父母总是向宝宝发脾气,宝宝就会把“发脾气”看成是一种敌视,宝宝相应地会养成用“敌视”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习惯。 2、爱批评孩子的父母 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孩子,批评话语不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总觉得自己不对,缺乏应有的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就不会拥有自尊,也不会爱戴自己和他人。 3、爱发牢骚的父母 如果父母总是牢骚满腹,苦大仇深,劳苦功高,任劳不任怨,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会产生歉疚感,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只感觉到压抑和艰辛。背着沉重的包袱生活,缺乏人生追

孩子怕生怎么回事 与家庭教养态度有关

孩子性格孤僻,怕生,不爱与人打交道,常和家庭教养态度和家庭环境有关,有的父母本身沉默寡言、不善于交际,与孩子交流少,对孩子关爱不够,孩子缺乏安全感,自然形成怕生性格。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高,常要求孩子做他能力达不到的事,做错了就百般苛责,造成孩子胆怯,没有自信。所以,家长应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心理需要

1、 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 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 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

专家谈育儿:怎么可以让孩子拥有自信

给予无私的爱 首先要给孩子浓郁的父爱、母爱,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下成长,做孩子坚实的后盾。让孩子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都爱他,给他一个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 不强迫孩子做事 不要把大人的想法或者想做的事,强压到小小的孩子身上。大人感兴趣的不一定是孩子感兴趣的,没有必要强迫他去做。要鼓励孩子去做事,做孩子擅长的事,扬长避短孩子越做越好越来越自信。 尊重孩子 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维的,只是他会用小孩的思想来思考问题,但是这是他人生中必经之路。我们要尊重孩子,不要在孩子做的不出色的时候,就一味的批评,让

孩子患上焦虑症会有哪些表现

一,让孩子心理压力大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如果经常是一副焦虑的面孔,会带给孩子心理压力。因为父母一旦焦虑,家庭氛围就紧张,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要么是教训的口吻要么就会着急训斥,有的父母还可能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或者打骂孩子,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出现逆反情绪和行为。 二,让孩子心态变得不稳,脾气变坏 父母的焦虑呈现给孩子的是一种负面情绪,这种负面强化会让孩子变得心态不稳,脾气变得急躁。比如有的父母看见孩子的一些行为或过错,总容易上火,动不动就训斥或者责骂,孩子就会不知不觉习得这种负面行为。 三,让

家庭教育中怎样发挥父爱的作用

如果一个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孩子不仅应该享受母亲的关爱和呵护,还应该注意保持父亲与孩子间亲密的关系,这样的孩子会有足够的安全感,能自如地应对外在世界,内心也平和自足; 父亲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亲在孩子人格的形成上有重要作用,所以父亲要注意自已的言行,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对孩子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做孩子的典范; 在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时,父亲要更注意精神层面对孩子的关注,指引孩子的成长之路,塑造孩子坚强勇敢的性格,缺少父爱孩子长大后会造成性格懦弱; 父亲要在家庭中和母亲一样,对孩子的抚养共同承担

惩罚孩子不等于训练孩子

什么是惩罚? 惩罚是对于孩子的抵抗而施加给孩子的一种惩罚性干预,它给孩子一种“我很坏”的信息。惩罚通常来源于父母的恐惧或是失望,因此父母急切的想要控制孩子,或是尝试告诉孩子“不管你喜不喜欢,我都要对你负责”等惩罚孩子的主要原因。 当孩子们问为什么不能做某些事情时,父母的回答可能是“因为我说了算”,通常这种回答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他们的观点并不重要,时间久了孩子会缺乏自己做决定的能力。惩罚的具体措施可能会包括打孩子,比如孩子打了自己的弟弟,那么他获得的将是来自爸爸妈妈的一顿打。这样,孩子就知道“我不好,妈妈

父爱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康

一、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 许多调查材料表明:缺乏父爱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 二、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全。 母性教育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全面的。母亲的细腻、温柔、善良,有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长。但父亲的勇敢、坚强、果断,有利于孩子“刚”的性格形成。刚柔相济才是健全的人格。有人认为男孩子由父亲带,女孩则应该由母亲带,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