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诊断鉴别
低血容量性休克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继发于体内外急性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或有液体(水)严重摄入不足史。
2.有口渴、兴奋、烦躁不安,进而出现神情淡漠,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3.表浅静脉萎陷,肤色苍白至紫绀,呼吸浅快。
4.脉搏细速,皮肤湿冷,体温下降。
5.收缩压低于12.0-10.6kPA(90-80mmHg),或高血压者血压下降20%以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
6.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测定有助于监测休克程度。
休克的病因
心源性休克(30%):
心源性休克狭义上指的是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的严重阶段(参见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时,临床上如同时伴有血压降低,皮肤灌注不足,肾血流减少,中枢神经功能减退等重要器官微循环衰竭的表现,而又能排除药物(如镇痛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进食少,体液丢失或补液不足引起血容量降低等所致的低血压,即可考虑心原性休克的诊断。
广义上心源性休克还包括急性心肌炎,大块肺梗塞,乳头肌或腱索断裂,瓣叶穿孔,严重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急性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心房粘液瘤,严重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心室率持续过速等所致的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15%):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血液丢失(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如呕吐,腹泻,肠梗阻,胃肠道瘘管,糖尿病酸中毒等),失血浆(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创伤及炎症)等原因使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出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及烧伤性休克均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参见"上消化道出血")。
感染性休克(15%):
感染性休克亦称中毒性休克,以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为特征,通常由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所致,其循环功能不全系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流淤滞于微循环,心排血量减少以及组织缺氧所致(少数则为血管阻力降低,小动,静脉短路开放,心排血量不减低甚至增多,但微循环灌流减少所致),病因主要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腹膜炎,坏死性胆管炎等),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休克并非由于细菌直接侵入血流所致,而是与细菌内毒素及其细胞壁脂多糖类部分释放入血液有关,在体弱,老年,营养不良,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和抗代谢药物的患者中,尤易发生,(参见"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10%):
过敏性休克是休克的一种较少见的类型,系人体对某些生物制品,药物或动物性和植物性致敏原发生过敏反应,致敏原和抗体作用于致敏细胞,后者释放出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等物质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床扩大,血浆渗出,血容量相对不足,再加上常有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所致的呼吸困难,使胸腔内压力升高,因而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亦减少(参见"过敏性休克")。
神经原性休克(20%):
神经原性休克是动脉阻力调节功能严重障碍,血管张力丧失,引起血管扩张,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所致的休克,单纯由于神经因素引起的休克少见,可见于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药物麻醉,静脉注射巴比妥类药物,神经节阻滞剂或其他降压药物以及精神创伤等。
其他尚有内分泌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及内分泌功能亢进(如甲状腺危象,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类癌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所致的休克。
休克的病因
1.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1)失血性休克 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2)烧伤性休克 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2.血管扩张性休克
血管扩张性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不足,其循环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脏充盈和组织灌注不足。
(1)感染性休克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临床上以Gˉ杆菌感染最常见。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有分为低动力休克(冷休克)和高动力性休克(暖休克)两型。
(2)过敏性休克 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时,可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使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现弥散性非纤维蛋白血栓,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良可使多脏器受累。
(3)神经源性休克 交感神经系统急性损伤或被药物阻滞可引起影响的神经所支配的小动脉扩张,血容量增加,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和血压下降;这类休克预后好,常可自愈。
3.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功能受损或心脏血流排出道受损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偿性血管快速收缩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压状态。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哪些原因会引起休克症状呢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分类亦有多种方法。从临床角度按其病因和病理生理的特点可将休克分为:
(一)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1、广义上心源性休克包括急性心肌炎、大块肺梗塞、乳头肌或腱索断裂、瓣叶穿孔、严重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急性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心房粘液瘤、严重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心室率持续过速等所致的休克。
2、狭义上心源性休克是指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的严重阶段。急性心肌梗塞时,临床上如同时伴有血压降低、皮肤灌注不足、肾血流减少、中枢神经功能减 退等重要器官微循环衰竭的表现,而又能排除药物(如镇痛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进食少、体液丢失或补液不足引起血容量降低等所致的低血压,即可考虑心 源性休克的诊断。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1、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血液丢失(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如呕吐、腹泻、肠梗阻、胃肠道瘘管、糖尿病酸中毒等)、失血浆(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创伤及炎症)等原因使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
2、出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及烧伤性休克均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三)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1、感染性休克亦称中毒性休克,以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为特征。
2、病因主要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腹膜炎、坏死性胆管炎等)、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休克并非 由于细菌直接侵入血流所致,而是与细菌内毒素及其细胞壁脂多糖类部分释放入血液有关。在体弱、老年、营养不良、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 药物和抗代谢药物的患者中,尤易发生。
(四)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1、过敏性休克是休克的一种较少见的类型,系人体对某些生物制品、药物或动物性和植物性致敏原发生过敏反应。
2、致敏原和抗体作用于致敏细胞,后者释放出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等物质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床扩大,血浆渗出,血容量相对不足。
3、患者常伴有有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所致的呼吸困难,使胸腔内压力升高,因而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亦减少。
(五)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 shock)
1、神经源性休克是动脉阻力调节功能严重障碍,血管张力丧失,引起血管扩张,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所致的休克。
2、单纯由于神经因素引起的休克少见,可见于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药物麻醉、静脉注射巴比妥类药物,神经节阻滞剂或其他降压药物以及精神创伤等。
(六)其他尚有内分泌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及内分泌功能亢进(如甲状腺危象、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类癌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所致的休克。
(七)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较常见。以上各型休克可单独存在,也可联合存在(亦即复合型休克),临床上多见于疾病的晚期,病情常复杂又严重。
突然休克是什么原因
1.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2.血管扩张性休克
血管扩张性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不足,其循环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脏充盈和组织灌注不足。
3.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功能受损或心脏血流排出道受损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偿性血管快速收缩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压状态。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休克的病因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分类亦有多种方法,从临床角度按其病因和病理生理的特点可将休克分为:
心源性休克(30%):
心源性休克狭义上指的是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的严重阶段(参见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时,临床上如同时伴有血压降低,皮肤灌注不足,肾血流减少,中枢神经功能减退等重要器官微循环衰竭的表现,而又能排除药物(如镇痛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进食少,体液丢失或补液不足引起血容量降低等所致的低血压,即可考虑心原性休克的诊断。
广义上心源性休克还包括急性心肌炎,大块肺梗塞,乳头肌或腱索断裂,瓣叶穿孔,严重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急性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心房粘液瘤,严重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心室率持续过速等所致的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15%):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血液丢失(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如呕吐,腹泻,肠梗阻,胃肠道瘘管,糖尿病酸中毒等),失血浆(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创伤及炎症)等原因使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出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及烧伤性休克均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参见"上消化道出血")。
感染性休克(15%):
感染性休克亦称中毒性休克,以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为特征,通常由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所致,其循环功能不全系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流淤滞于微循环,心排血量减少以及组织缺氧所致(少数则为血管阻力降低,小动,静脉短路开放,心排血量不减低甚至增多,但微循环灌流减少所致),病因主要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腹膜炎,坏死性胆管炎等),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休克并非由于细菌直接侵入血流所致,而是与细菌内毒素及其细胞壁脂多糖类部分释放入血液有关,在体弱,老年,营养不良,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和抗代谢药物的患者中,尤易发生,(参见"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10%):
过敏性休克是休克的一种较少见的类型,系人体对某些生物制品,药物或动物性和植物性致敏原发生过敏反应,致敏原和抗体作用于致敏细胞,后者释放出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等物质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床扩大,血浆渗出,血容量相对不足,再加上常有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所致的呼吸困难,使胸腔内压力升高,因而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亦减少(参见"过敏性休克")。
神经原性休克(20%):
神经原性休克是动脉阻力调节功能严重障碍,血管张力丧失,引起血管扩张,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所致的休克,单纯由于神经因素引起的休克少见,可见于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药物麻醉,静脉注射巴比妥类药物,神经节阻滞剂或其他降压药物以及精神创伤等。
其他尚有内分泌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及内分泌功能亢进(如甲状腺危象,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类癌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所致的休克。
临床上感染性休克,心原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较常见。
休克的病因是什么
1.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1)失血性休克 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2)烧伤性休克 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2.血管扩张性休克血管扩张性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不足,其循环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脏充盈和组织灌注不足。
(1)感染性休克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临床上以Gˉ杆菌感染最常见。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有分为低动力休克(冷休克)和高动力性休克(暖休克)两型。
(2)过敏性休克 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时,可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使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现弥散性非纤维蛋白血栓,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良可使多脏器受累。
(3)神经源性休克 交感神经系统急性损伤或被药物阻滞可引起影响的神经所支配的小动脉扩张,血容量增加,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和血压下降;这类休克预后好,常可自愈。3.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功能受损或心脏血流排出道受损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偿性血管快速收缩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压状态。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休克的原因有哪些
(一)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1、广义上心源性休克包括急性心肌炎、大块肺梗塞、乳头肌或腱索断裂、瓣叶穿孔、严重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急性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心房粘液瘤、严重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心室率持续过速等所致的休克。
2、狭义上心源性休克是指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的严重阶段。急性心肌梗塞时,临床上如同时伴有血压降低、皮肤灌注不足、肾血流减少、中枢神经功能减退等重要器官微循环衰竭的表现,而又能排除药物(如镇痛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进食少、体液丢失或补液不足引起血容量降低等所致的低血压,即可考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1、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血液丢失(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如呕吐、腹泻、肠梗阻、胃肠道瘘管、糖尿病酸中毒等)、失血浆(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创伤及炎症)等原因使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
2、出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及烧伤性休克均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并发症
与创伤性休克相同,失血性休克易并发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因此对休克患者需及时进行抢救。
1、出血:轻者可仅有少数皮肤出血点,重症者可见广泛的皮肤、粘膜瘀斑或血肿,典型的为皮肤大片瘀斑,内脏出血,创伤部位渗血不止。
2、血栓有关表现:
(1)皮肤血栓栓塞:最多见,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肤发绀,皮肤斑块状出血性坏死,干性坏死等。
(2)肾血栓形成: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最常见。
(3)肺血栓形成:呼吸困难、紫绀、咯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功能衰竭。
(4)胃肠道血栓形成: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与腹痛。
(5)脑血栓形成:烦燥、嗜睡、意识障碍、昏迷、惊厥、颅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
3、休克:肢端发冷、青紫、少尿和血压下降。以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DIC较为多见。
4、溶血:因微血管病变,红细胞通过时遭受机械性损伤,变形破裂而发生溶血。临床上可有黄疽、贫血、血红蛋白。
5、原发病症状。
休克诊断鉴别
诊断
有典型临床表现时,休克的诊断并不难,重要的是要在其早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1.早期诊断
当有交感神经一肾上腺功能亢进征象时,即应考虑休克的可能。早期症状诊断包括:①血压升高而脉压差减少②心率增快③口渴④皮肤潮湿、黏膜发白、肢端发凉⑤皮肤静脉萎陷⑥尿量减少(25~30ml/L)。
2.诊断标准
临床上延续多年的休克诊断标准是:①有诱发休克的原因。②有意识障碍。③脉搏细速,超过100次/分钟或不能触知。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迫后再充盈时间超过2秒钟),皮肤有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少于30ml/h或尿闭。⑤收缩血压低于10.7kPa(80mmHg)。⑥脉压差小于2.7kPa(20mmHg)。⑦原有高血压者,收缩血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凡符合上述第①项以及第②、③、④项中的两项和第⑤、⑥、⑦项中的一项者,可诊断为休克。
鉴别诊断
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这几种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