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萎缩最佳治疗法是什么
多系统萎缩最佳治疗法是什么
综合治疗:可给予多巴胺替代治疗、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但大多数患者反应不佳,或疗效只能维持短时间。
对症治疗:控制感染;对发生夜间呼吸暂停等症状者,设法改善通气,严重患者可行气管切开手术。
其他:维生素E、三磷腺苷(ATP)、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毒扁豆碱等可能可缓解症状。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自主神经障碍和帕金森综合征进行对症治疗。
MSA尚无特效疗法,少数患者病初用大剂量美多巴可缓解症状。Shy-Drager综合征运动功能缺损尚无特效疗法,但体位性低血压可采取多盐食,
氟氢可的松0.1-1mg/d;外周交感神经α1-受体激动剂米多君成人剂量2.5mg,早晚各1次口服,酌情增减,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提高血压。穿齐腰高筒弹力内裤,夜间睡眠时取头高位可能有效。
多系统萎缩生活保健
第一、需做到均衡养分,少荤多素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而富含养分,少食肥甘滋腻之品,以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多食蔬菜和生果及含碘食物,注重养分均衡,禁酒戒烟,养成杰出的饮食习惯。
第二、调摄精力,保持乐观的心态,防止精力过度严重,思虑过度,淡泊名利,心胸开阔,不锱铢必较,坚持安静平缓的心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如此。
第三、劳逸结合,适度熬炼防止过度疲惫,恰当参与一些量力而行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才能,也要有充沛的睡觉和歇息,还每天可做一些太极拳或气功之类的练习,促进机体的气血运转,添加脑部的血液循环和血氧供给。
脑萎缩最为突出的分型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不了解脑萎缩分型的人们,常常由于不能及时的有效辨认,从而不仅耽误了脑萎缩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期,更是加重了脑萎缩患者的病情,直至难以有效治疗。
随着脑萎缩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了解脑萎缩分型,重视脑萎缩疾病很重要。萎缩最为突出的分型:
1、蒙蔽脑窍型:主要表现为头重且晕,胸闷短气,倦怠嗜卧,肢体麻木或沉重,舌淡苔白腻,脉滑。
2、髓海空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神疲倦怠、腰膝酸软,毛发焦枯,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或沉细。
3、脑髓失充型:主要表现为面色少华,倦怠流涎,纳少,肢体麻木,表情呆滞,喜静恶动,短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缓。
多系统萎缩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MSA的病因不明,目前涉及的有脂质过氧化损伤,酶代谢异常,慢病毒感染,神经元凋亡,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等,导致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多系统变性。
(二)发病机制
1.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
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oligodendro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是MSA的组织学特点,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过去多认为在MSA病理改变中,神经元变性,脱失是原发性的,是病理改变的基础,而脱髓鞘是继发性的,自发现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以来,有些作者对MSA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与神经元变性同样重要的作用,理由是银染和免疫组化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内异常改变比神经元本身的改变更明显,更具特征,Nakazato Yoichi等观察到的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的分布部位和密度与疾病变性的严重程度一致,但也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数量的多少与MSA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app等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密度较高的部位是在初级运动皮质,锥体和锥体外系统,皮质小脑投射纤维,脑干的自主神经网络中枢,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护有髓纤维髓鞘的完整性,当少突胶质细胞内结构异常时,其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这可能是导致髓鞘脱失的重要原因。
2.神经元凋亡 有人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神经元凋亡有关,神经系统存在两种类型的神经元死亡:坏死和凋亡(apoptosis),发生凋亡时细胞膜保持着完整性,仅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器结构和形态均存在,溶酶体成分保存,核染色质浓缩,内源性DNA内切酶激活,使DNA降解产生DNA片段和凋亡小体。
3.酶代谢异常 参见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4.病理改变 大体标本可见小脑,脑干和脊髓萎缩,变细;镜下上述特定部位的神经细胞变性脱失,胶质细胞增生和有髓纤维脱髓鞘,病理改变的主要部位在脑桥桥横纤维,脑桥基底部核,延髓下橄榄核,迷走神经背核,蓝斑,小脑中,下脚,小脑齿状核及半球,中脑黑质和基底核的苍白球,尾状核,壳核,脊髓中间外侧柱细胞,前角细胞等部位的神经元丧失和胶质增生;皮质脊髓束变性,鞘脱失,周围神经主要为脱髓鞘病变。
(1)黑质纹状体和蓝斑病变:是导致患者发生帕金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神经元丢失以黑质致密带外侧1/3为着,黑质色素细胞消失;早期出现纹状体的神经元减少,以壳核的后背侧2/3最严重;苍白球广泛受累,蓝斑神经元减少;上述病理改变与特发性帕金森病完全一致。
(2)桥核和小脑蒲肯野细胞病变:临床以OPCA为其突出症状,神经元丢失显着的部位有桥核,小脑蒲肯野细胞和下橄榄核,其中小脑中脚受累比较明显,但是小脑颗粒细胞,齿状核和小脑上脚通常无明显改变。
(3)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脊髓的中间外侧细胞柱和迷走神经背核,病变同时累及交感和副交感系统,其他受累的细胞有脑干腹外侧网状结构中的单胺能神经元和弓状核细胞,脊髓骶2,3段腹侧前角细胞中的Onuf’s核系调控膀胱和直肠括约肌的自主神经中枢,也有明显损害,在下丘脑可见轻度的神经元丢失。
(4)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最常见和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用Gallyas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或改良的Bielschowsky银染法在白质有广泛弥漫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也称“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缠结样包涵体(oligodendroglial tangle-like inclusion)”,或称“神经胶质细胞胞浆包涵体(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GCI)”,“少突胶质细胞微管缠结(oligodendroglial microtubular tangle)”,主要存在于小圆形细胞核周围的半月形/镰刀形,或紧邻细胞核的火焰嗜银结构,这些结构主要是改变了的微管构成的,电镜下这种包涵体为直径10~25nm,由细颗粒样物质构成的管网结构,主要分布在脑干,基底核,小脑和大脑皮质的白质中,其数量因人而异,应用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将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分离出多种蛋白带,其中主要含有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B-晶体蛋白(αB-crystallin),微管蛋白(tubulin)和泛素,这些蛋白质均为细胞骨架蛋白,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可能代表神经元同步变性,也可能是神经元变性前的一种现象,可作为诊断MSA的病理学特殊标志,因为这些包涵体见于经病理确诊的几乎所有的MSA患者而不出现在对照组,这些结构支持OPCA,SDS和SND是相同疾病过程变异的概念,目前多数报告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只见于散发性MSA病例的脑和脊髓白质内,而不存在于单纯的或遗传性脊髓小脑变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这种病理特点有利于MSA与遗传性脊髓小脑变性疾病鉴别,也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与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包涵体一样,是一种与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有关的导致α-突触核蛋白编码和结构发生神经生物化学异常的突触核蛋白病。
在病理上诊断MSA,至少包括壳核和黑质等三处病变才能确定,SDS,SND和OPCA病理改变常相互重叠,如SDS病例表现脊髓侧角细胞脱失明显,但后者与临床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并不完全吻合,而OPCA也有部分病例有相同损害,SND特征性病理表现是壳核神经元丧失和正铁血红素(haematin)和脂褐素(1ipofuscin)沉积以及黑质变性,OPCA基本病变为小脑皮质和脑桥,下橄榄核萎缩,神经元和横行纤维减少,橄榄核有严重神经元脱失和显着胶质增生,小脑蒲肯野细胞脱失,颗粒层变薄,尤其是蚓部。
Mcleod和Bennet等报道周围神经病理改变为有髓纤维减少,后根神经节轴突变性,未见到无髓纤维改变,但郭玉璞等对MSA合并周围神经病的7例患者行腓肠神经活检示有髓纤维呈轻,中度脱失,形态所见以有髓和薄髓鞘为主,也有肥大神经改变和再生纤维,未见轴突变性,电镜下无髓纤维部分病例减少,而施万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并有胶原囊形成等,符合慢性脱髓性病变,未能证实MSA后根神经节细胞有原发变性证据。
多系统萎缩有哪些症状
MSA发病年龄多在中年或老年前期(32~74岁),其中90%在40~64岁明显早于特发性帕金森病,病程3~9年。
临床有三大主征:即小脑症状、锥体外系症状、自主神经症状。其中89%出现帕金森综合征;78%出现自主神经功能衰竭;50%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组合为帕金森综合征并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或小脑性共济失调并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此外,相当部分可有锥体束征、脑干损害(眼外肌瘫痪)、认知功能障碍等。
临床特点为:
1.隐性起病,缓慢进展,逐渐加重。
2.由单一系统向多系统发展,各组症状可先后出现,有互相重叠和组合。
SND和OPCA较易演变为MSA。徐肖翔报道首发症状出现后平均3年相继出现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受侵的临床症状,比较其损害程度:自主神经症状SDS>OPCA>SND,小脑症状OPCA>SDS>SND,锥体外系症状SND>SDS>OPCA,锥体束征SND≥SDS>OPCA,脑干损害OPCA>SDS。
3.临床表现与病理学所见相分离,病理所见病变累及范围往往较临床所见为广,这种分离现象除复杂的代偿机制外,还可能与临床检查粗疏或临床表现滞后于病理损害有关。
在一组188例病理证实的MSA患者中,28%患者同时存在小脑、锥体外系、自主神经系统和锥体系四种体征;另有29%患者同时有帕金森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征及小脑征或锥体束征三种体征;11%患者有帕金森综合征和自主神经受损征;10%患者仅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
Sakakibara对121例MSA患者(OPCA 48例,SND l7例,SDS 56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MSA患者泌尿系统症状(96%)明显常见于直立性低血压症状(43%)(P<0.01),尤其是OPCA及SND。53例患者泌尿及直立性低血压症状均有,首发症状为泌尿系统的占48%,较以直立性低血压为首发症状的(29%)更常见,23%的患者同时出现两种症状。由此作者得出结论:MSA患者泌尿系统功能障碍较直立性低血压更常见,且常较早出现。
由于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均较低,疾病的病程中以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受累的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经常以某一系统损害为突出表现,其他系统损害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或者到晚期才出现,使早期明确临床诊断比较困难。
多系统萎缩症要做哪些检查
诊断检查:
1.直立试验分别测量平卧位、坐位和直立位血压,站立15min内血压下降大于30/20mmHg,心率无变化者为阳性。
2.血液生化检查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测定、24h尿儿茶酚胺含最测定均明显降低。
3.肌电图检查
被检查的肌肉可出现纤颤电位。患者尿道括约肌或肛门括约肌EMG检查发现为神经源性受损(而原发帕金森病患者括约肌EMG均正常)。个别肢体EMG可见前角细胞损害表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4.脑电图检查
背景多为慢波节律。
5.神经心理检查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焦虑因子增高。
6.影像学检查
MRI低场强T2加权成像,常显示特征性双侧壳核后部高信号,高场强T2WI可见双侧壳核后部低信号。脑桥萎缩有“十字征”(CROSS sign)。病程中晚期可清晰显示小脑、脑下萎缩,第四脑室和脑池扩张。PET也可发现纹状体、黑质、橄榄、脑桥和小脑等多处出现代谢降低区。诊断:
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给多系统萎缩的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生前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而且仅能作出可能或疑似诊断,确诊需病理证实。但有研究认为明显的自主神经障碍、早期小脑症状体征、步态异常和强直、认知障碍的缺乏及对左旋多巴治疗的无反应性为诊断本病的有利指征,特别是对左旋多巴治疗的无反应性。
1999年Gilman(美国)等提出了多系统萎缩的四组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四组临床特征是: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排尿功能障碍。②帕金森样症状。③小脑性共济失调。④锥体系统功能障碍。
Gilman诊断标准如下。
1.可能的多系统萎缩,其中一组临床特征加上另外两个分属不同系统的体征。
2.很可能多系统萎缩,第一组临床特征加上对多巴胺反应差的帕金森样症状或小脑性共济失调。
3.确诊多系统萎缩需经神经病理学证实。
经尸检证实此诊断标准有早期诊断价值及很高的临床诊断准确性。
鉴别诊断:
在本病的不同阶段,尚需注意与帕金森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变性、伴有Lewy小体的痴呆、排尿性晕厥,神经症、脊髓小脑变性、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鉴别。
脑萎缩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萎缩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针灸是通过在选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同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恰当的补泻手法,以达到调节患者的机体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开通脑窍,促进青年人脑萎缩患者康复的目的。
作业治疗:作业治疗主要是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练习,激发病人兴趣,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适应今后的日常生活和继续就业的需要。
多样化的综合治疗、除针对运动障碍进行治疗外,对合并的语言障碍、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癫痫也要进行轻度脑萎缩的治疗。
家属要给患者适当的康复训练,再结合医生的建议,这样康复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康复治疗:对青年人脑萎缩患者的功能康复,有平衡功能障碍和步态异常者最重要的是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另外还有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增强肌力训练等等。
综合治疗:诱导和激活患者脑干病灶部位处于休眠或抑制状态的神经干细胞,并促进其迅速的分裂增值和多向分化,快速有效的弥补或替代受损和死亡的脑神经细胞,使脑干神经细胞活性快速增强,使患者很快康复。
以上多种治疗方式中,最好的脑萎缩治疗方法是什么呢,其实各种治疗方式都有优缺点,相对来说脑萎缩患者选择综合治疗比较好,综合治疗的方式相对其他方式来说对患者的伤害较小而且效果不错。
老人无缘无故晕倒是怎么回事
体位性低血压:常发生于有多系统萎缩或服降压药的老年人多系统萎缩是一种缓慢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晚期可以影响植物神经系统中枢对血压的调节,尤其是在应激状态下的反应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血压。使患者在改变姿势由卧坐到站立的过程中,血压无法及时调整提高,而影响大脑的有效供血。一般这类患者还伴有帕金森样症状、智能减退、尿便障碍、阳痿或肾上腺功能减退。
服降压药的患者有时会出现药物过量,同样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颈部受到挤压:常发生于喜欢穿硬领、高领等束领服装的老年人这是因为颈部有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通过,在血管的分叉处存在着感受压力的结构叫“颈动脉窦”。颈动脉窦也会因年老失去弹性而变得对压力变化过度敏感,当束领服装对其造成挤压时,会给大脑传递“血压过高”的错误信息,使血管扩张,脑血流下降。这种类型常发生在患者转颈、后仰或低头等动作时,但一般摔倒后很快就恢复意识。
低血糖:常发生于有饥饿史、腹泻史和糖尿病史的老年人因为上述的原因造成葡萄糖摄入不足或降糖药使用过量,会引起血糖降低,大脑因缺乏足够的代谢能量支持而出现晕厥。其特点是,多发生在清晨和餐前,晕厥发生前有出汗、乏力、心跳加速等植物神经反射亢进的伴随症状,如果救治不及会造成大脑不可逆损伤,导致永久性昏迷或植物状态。
多系统萎缩病因
发病原因(70%):
病因不清,在神经胶质细胞,特别是少突胶质细胞等胞浆内发现包涵体,免疫组化研究发现这些包涵体内含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活酶等。在脑干、脊髓、小脑、下橄榄核等处都发现α-突触核蛋白表达,提示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发病机制(15%):
1.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
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oligodendro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是MSA的组织学特点,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过去多认为在MSA病理改变中,神经元变性,脱失是原发性的,是病理改变的基础,而脱髓鞘是继发性的,自发现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以来,有些作者对MSA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与神经元变性同样重要的作用,理由是银染和免疫组化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内异常改变比神经元本身的改变更明显,更具特征,Nakazato Yoichi等观察到的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的分布部位和密度与疾病变性的严重程度一致,但也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数量的多少与MSA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app等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密度较高的部位是在初级运动皮质,锥体和锥体外系统,皮质小脑投射纤维,脑干的自主神经网络中枢,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护有髓纤维髓鞘的完整性,当少突胶质细胞内结构异常时,其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这可能是导致髓鞘脱失的重要原因。
2.神经元凋亡 有人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神经元凋亡有关,神经系统存在两种类型的神经元死亡:坏死和凋亡(apoptosis),发生凋亡时细胞膜保持着完整性,仅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器结构和形态均存在,溶酶体成分保存,核染色质浓缩,内源性DNA内切酶激活,使DNA降解产生DNA片段和凋亡小体。
3.酶代谢异常 参见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4.病理改变 大体标本可见小脑,脑干和脊髓萎缩,变细;镜下上述特定部位的神经细胞变性脱失,胶质细胞增生和有髓纤维脱髓鞘,病理改变的主要部位在脑桥桥横纤维,脑桥基底部核,延髓下橄榄核,迷走神经背核,蓝斑,小脑中,下脚,小脑齿状核及半球,中脑黑质和基底核的苍白球,尾状核,壳核,脊髓中间外侧柱细胞,前角细胞等部位的神经元丧失和胶质增生;皮质脊髓束变性,鞘脱失,周围神经主要为脱髓鞘病变。
(1)黑质纹状体和蓝斑病变:是导致患者发生帕金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神经元丢失以黑质致密带外侧1/3为著,黑质色素细胞消失;早期出现纹状体的神经元减少,以壳核的后背侧2/3最严重;苍白球广泛受累,蓝斑神经元减少;上述病理改变与特发性帕金森病完全一致。
(2)桥核和小脑蒲肯野细胞病变:临床以OPCA为其突出症状,神经元丢失显著的部位有桥核,小脑蒲肯野细胞和下橄榄核,其中小脑中脚受累比较明显,但是小脑颗粒细胞,齿状核和小脑上脚通常无明显改变。
(3)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脊髓的中间外侧细胞柱和迷走神经背核,病变同时累及交感和副交感系统,其他受累的细胞有脑干腹外侧网状结构中的单胺能神经元和弓状核细胞,脊髓骶2,3段腹侧前角细胞中的Onuf’s核系调控膀胱和直肠括约肌的自主神经中枢,也有明显损害,在下丘脑可见轻度的神经元丢失。
(4)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最常见和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用Gallyas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或改良的Bielschowsky银染法在白质有广泛弥漫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也称“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缠结样包涵体(oligodendroglial tangle-like inclusion)”,或称“神经胶质细胞胞浆包涵体(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GCI)”,“少突胶质细胞微管缠结(oligodendroglial microtubular tangle)”,主要存在于小圆形细胞核周围的半月形/镰刀形,或紧邻细胞核的火焰嗜银结构,这些结构主要是改变了的微管构成的,电镜下这种包涵体为直径10~25nm,由细颗粒样物质构成的管网结构,主要分布在脑干,基底核,小脑和大脑皮质的白质中,其数量因人而异,应用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将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分离出多种蛋白带,其中主要含有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B-晶体蛋白(αB-crystallin),微管蛋白(tubulin)和泛素,这些蛋白质均为细胞骨架蛋白,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可能代表神经元同步变性,也可能是神经元变性前的一种现象,可作为诊断MSA的病理学特殊标志,因为这些包涵体见于经病理确诊的几乎所有的MSA患者而不出现在对照组,这些结构支持OPCA,SDS和SND是相同疾病过程变异的概念,目前多数报告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只见于散发性MSA病例的脑和脊髓白质内,而不存在于单纯的或遗传性脊髓小脑变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这种病理特点有利于MSA与遗传性脊髓小脑变性疾病鉴别,也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与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包涵体一样,是一种与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有关的导致α-突触核蛋白编码和结构发生神经生物化学异常的突触核蛋白病。
在病理上诊断MSA,至少包括壳核和黑质等三处病变才能确定,SDS,SND和OPCA病理改变常相互重叠,如SDS病例表现脊髓侧角细胞脱失明显,但后者与临床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并不完全吻合,而OPCA也有部分病例有相同损害,SND特征性病理表现是壳核神经元丧失和正铁血红素(haematin)和脂褐素(1ipofuscin)沉积以及黑质变性,OPCA基本病变为小脑皮质和脑桥,下橄榄核萎缩,神经元和横行纤维减少,橄榄核有严重神经元脱失和显著胶质增生,小脑蒲肯野细胞脱失,颗粒层变薄,尤其是蚓部。
Mcleod和Bennet等报道周围神经病理改变为有髓纤维减少,后根神经节轴突变性,未见到无髓纤维改变,但郭玉璞等对MSA合并周围神经病的7例患者行腓肠神经活检示有髓纤维呈轻,中度脱失,形态所见以有髓和薄髓鞘为主,也有肥大神经改变和再生纤维,未见轴突变性,电镜下无髓纤维部分病例减少,而施万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并有胶原囊形成等,符合慢性脱髓性病变,未能证实MSA后根神经节细胞有原发变性证据。
血压偏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疾病或药物因素
患有某些疾病或者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多系统萎缩、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血压透析、手术后遗症、麻醉、服用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精神抑郁药等,均会出现血压偏低的现象。
多系统萎缩的预防方法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进行性萎缩的变性疾病或综合征。病理上主要累积纹状体黑质系统(纹状体黑质变性)、橄榄脑 桥小脑系统(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和自主神经系统等。每种MSA综合征都有特征性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各综合征由于损害部位不同组合,临床症状可出现交 替重叠。最终发展为三个系统全部受损的病理和临床表现。MSA人群患病率估计为20/10万,约1/3的病人最初被误诊为特发性Parkinson 病,MSA的高发年龄为52.5-55岁,常于病后7.3-9.3年死亡。男女发病率为1.9:1。
高发人群:多系统萎缩(MSA)在50岁以上人群的年发病率为(3~5)/10万人,MSA发病年龄多在中年或老年前期(32-74岁),其中90%在40—64岁,平均发病年龄 52.5-55岁。
高发人群的预防:在50岁以上的老人要特别注意做好身体检查,一旦有如果有出现动作减慢、强直和震颤的表现,要及时就诊。
家族遗传:小部分多系统萎缩患者有家族史,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关联分析显示,α-突触核蛋白基因(SNCA)rs11931074、rs3857059和rs3822086位点多态性可增加MSA患病风险。
家族遗传的预防:家族中如果有多系统萎缩的亲人的人群要特别注意协调障碍和语言异常的表现。
环境因素:有研究提示从事有机溶剂、塑料单体和添加剂暴露、重金属接触、从事农业等工作可能增加多系统萎缩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的预防:做好职业防护,佩戴口罩,手套,防护衣等。不要长时间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每年做好体检。
多系统萎缩(MSA)在高加索人、亚洲人和非洲人中均有发病,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MSA的患病率为1.9-4.9/10万,年发病率为0.6/10万。
多系统萎缩(MSA)在50岁以上人群的年发病率为(3~5)/10万人,MSA发病年龄多在中年或老年前期(32-74岁),其中90%在40—64岁,平均发病年龄 52.5-55岁。
由于MSA与帕金森病,散发晚发性共济失调,以及单纯自主神经障碍等运动障碍疾病鉴别困难,大多数MSA患者在生前没有获得正确的诊断,因此推测它可能具有更高的患病率。
所以,高加索、亚洲和非洲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人要特别注意做好身体检查,一旦有如果有出现动作减慢、强直和震颤的表现,要及时就诊。
温馨提示:多系统萎缩患者可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能够提供多种维生素,并能促进肠蠕动,防治大便秘结。患者出汗多,应注意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