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的栽培历史
西瓜的栽培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有人引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周广顺三年(953)……峤归”。于是,西瓜从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 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淤泥中曾发现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时珍记载的可靠性。
窝瓜与南瓜根区别
窝瓜学名南瓜。南瓜(pumpkin)是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叶片具白斑、果柄五棱形,又叫做中国南瓜、番瓜、倭瓜、饭瓜等。南瓜起源于中、南美洲。南瓜在中美洲有很长的栽培历史,中国600年前开始栽培。现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亚洲栽培面积最多,其次为欧洲和南美洲。按果实形状分为两个变种:圆南瓜和长南瓜。 在“大辽物产论”一文中也谈到,大辽国自公元916年建国,有四大农耕区域。其中有两个农业区、两个半农半牧区。两个农业的区域:一是属东京道的辽东北原渤海国的农业区;一是属南京道、西京道的长城以南燕、云地区的农业区。两个半农半牧区域:一是属上京道、中京道、辽西潢河(今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的半农半牧区;一是属东京道和上京道西北部的半农半牧区。而南瓜是当时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南瓜被当地人称倭瓜,亦称番瓜。瓜结实,形横圆竖扁,而色有黄、黑绿。当时人们称黄色的为南瓜,黑绿色的为番瓜。其实一圃之中种形相异,农家也未强去区别。但是当时南方人由于其来源于北方,将其称为北瓜。后来,南瓜在南方各地得到了广泛种植,并且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原因,南瓜的味道相对北方而言,独有特色,而且相对更易于生长。由此,人们也就将其称之为南瓜。
桃胶的地理分布
桃在我国栽培历史长,分布区域广,其中以湖北、山东、浙江、河北、云南、北京、陕西、山西、甘肃、安徽、河南、江苏等地栽培较多。桃树的栽培广泛,其中湖北随州桃胶最为出名,桃胶产量大,质量好,是桃胶中的一朵奇葩。
什么是籽瓜
籽瓜即以种子为主要食用部分的西瓜称籽瓜,包括黑籽瓜和红籽瓜。 籽瓜的分布较广,栽培历史悠久,江西省吴城大板传说早在唐代、 宋代年间就有种植。江西省信丰县志记载,1536年就有红籽瓜栽 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甘肃省兰州籽瓜,在皋兰县志载,“又 有一种籽瓜,籽黑而大且多,瓤不堪食,专取其子收之。”以上记载 证明,早在200多年以前就有籽瓜种植。
沙田柚的植物学史
物种起源
沙田柚因广西容县沙田村最先种植故称做沙田柚。沙田柚原名杨核子,发源于广西容县。[2]
种植历史
沙田柚原名羊额籽。相传旧时容县沙田村有个在外地做官的夏纪纲带回两株杨核子苗, 种植于塘边肥沃的土壤上,并嘱家人精心护理。杨核子本来又酸又涩,为了改变果子品质,经过苦心栽培,终于培育成脆嫩香甜、蜜味可口的果子。资料记载,容县松山公社沙田大队沙田柚的栽培,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黄瓜的类型和品种
黄瓜属 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茎细长,有纵棱,被短刚毛。黄瓜,也叫青瓜、剌瓜,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瓜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是世界性蔬菜。广州市黄瓜栽培季节较长,露地栽培可达9个月以上,利用设施栽培可达到周年生产与供应,年种植面积5-10万亩,是市销和出口的重要蔬菜之一。
黄瓜的类型和品种:
根据品种的分布区域及其生态学性状分下列类型:
南亚型黄瓜:分布于南亚各地。
华南型黄瓜: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及日本各地。
欧美型露地黄瓜:分布于欧洲及北美洲各地。
北欧型温室黄瓜:分布于英国、荷兰。
小型黄瓜:分布于亚洲及欧美各地。
黄瓜的营养价值不高但很受欢迎,常用做沙拉和配菜。新鲜黄瓜结实,形状美观,鲜绿色,
在冰箱内约可存放两周。
西瓜 栽培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2]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3]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有人引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周广顺三年(953)……峤归”。于是,西瓜从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4] 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淤泥中曾发现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时珍记载的可靠性。
甜瓜最栽培历史
根据甜瓜近缘野生种和近缘栽培种的分布,一般认为,甜瓜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地区,经一占埃及传人中东、中亚(包括新疆)和印度。在中亚演化为厚皮甜瓜,大约在北魏时期传到中闲,明朝开始广泛种植。中国按常用的农业生物学分类法,把甜瓜分为厚皮和薄皮两大系统。甜瓜种的初生起源地为非洲中部,不同系统的次生起源地不同。厚皮系统起源于西亚、中亚大陆性气候下的干早草原,然后向外传播;薄皮甜瓜系统亦称中国甜瓜,起源于我国黄、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温暖潮湿的地区。目前,世界上约有3000多个甜瓜栽培品种,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中国、西欧、北美、北非和日本等地。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甜瓜最早的国家之一,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有关甜瓜栽培的史实,已有许多文献和实物考证,源远流长。根据这些史料判断,最早栽培的甜瓜是薄皮甜瓜,厚皮甜瓜的栽培历史较晚。“甜瓜”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7-8世纪的(诗经)。(齐民要术》(公元534-544年)、(王祯农书)(公元1295年)、(农政全书)(公元1639年)、(本草纲目)等历代典籍中,都有十分丰富关于甜瓜具体的记载。
甜瓜在中国的传播,据史料记载,薄皮甜瓜的分布比较广。陕西、河南、辽宁、安徽、山东、四川、湖南、福建等地都曾是薄皮甜瓜的主要产地。现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薄皮甜瓜栽培,西部少雨干燥地区是厚皮甜瓜产区,驰名中外的新疆哈密瓜、兰州白兰瓜、内蒙古的河套蜜瓜都产于本区。
节瓜的介绍
节瓜又名毛瓜,北瓜。属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是冬瓜的一个变种。节瓜原产我国南部,适宜生长在有较高温度,较强光照的地方。是我国的特产蔬菜之一。在岭南各地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较大。在海南,节瓜栽培也有多年历史。节瓜根系较强大,但比南瓜弱。茎蔓生,五棱,茎节腋芽会发生侧蔓,故分枝力强。抽蔓开始,每个茎节还有卷须,卷须分枝,以后又有花芽,花芽分化成雄花或雌花。果实小,比黄瓜略长而粗,长15-25厘米,径4-10厘米,成熟时皮糙硬毛,无白色蜡质粉被,皮有细毛会扎手,对氮素较敏感。
它还具有清热、解暑、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是炎热夏季的理想蔬菜。此外,对于治疗肾脏病、浮肿病、糖尿病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效果。因此,节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炒食,还是煲汤,都很受欢迎。
节瓜在中国广州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在广东、广西、台湾种植较普遍。在春、夏、秋均可种植,是广东、广西瓜类面积中最大的一种。
八瓜的简介
冬瓜
冬瓜(white gourd; white fuzzy vegetable)
葫芦科冬瓜属 Benincasa Savi 一年生草本植物
瓜形状如枕,又叫枕瓜,生产于夏季。为什么夏季所产的瓜,却取名为冬瓜呢?这是因为瓜熟之际,表面上有一层白粉状的东西,就好像是冬天所结的白霜,也是这个原因,冬瓜又称白瓜。
西瓜
生吃—直接破开吃
煮着吃—做水果粥的时候放进去
抄着吃—用西瓜皮切丝抄着吃榨汁吃—用榨汁机榨着吃
冰水果吃—多种水果放在一起冰着吃
西瓜的独特吃法:用二两左右的小西瓜淹制咸菜,味美而爽口,是沂水县特色小吃之一,尤其在喝酒时,上一盘小西瓜咸菜,爽口又醒酒。
西瓜酪
南瓜
南瓜(nangua)(Cucurbita moschata)俗名倭瓜、番瓜、北瓜。原产于南美洲,后传入我国
南瓜 。一年生蔓生草本。茎长达数米,节处生根,粗壮,有棱沟,被短硬毛,卷须分3~4叉。单叶互生,叶片心形或宽卵形,5浅裂有5角,稍柔软,长15~30厘米,两面密被茸毛,沿边缘及叶面上常有白斑,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
北瓜
中文名:北瓜 英文名:Cucurbita pepo
形态特征: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茎有半透明的粗糙毛。卷须分叉。叶纸质,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花雌雄同株,单生,黄色。果实形状因品种而异,种子白色。
生境分布: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北瓜 用途:果实作蔬菜用。此种是西葫芦的一个变种,还可作观赏用
黄瓜
黄瓜(huanggua)(Cucumisativus)葫芦科,黄瓜属。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茎细长,有纵棱,被短刚毛。黄瓜,也叫青瓜、剌瓜,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瓜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是世界性蔬菜。广州市黄瓜栽培季节较长,露地栽培可达9个月以上,利用设施栽培可达到周
黄瓜 年生产与供应,年种植面积5-10万亩,是市销和出口的重要蔬菜之一。
丝瓜
丝瓜中含防止皮肤老化的B族维生素,增白皮肤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故丝瓜汁“美人水”之称。女士多吃
丝瓜还对调理月经不顺有帮助。
苦瓜
学名:Momordica charantiap
苦瓜为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攀援草本苦瓜的果实。
苦瓜 叶互生,掌状 5-7 深裂。花小,单性,雌雄同株,黄色。长不超过 2 厘米。果实纺锤形,有瘤状凸起,成熟时橙黄色,味苦,瓤鲜红色,味甜。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甜瓜
甜瓜(Cucumis melo)又名香瓜。葫芦科,甜瓜属。一
甜瓜 年生蔓性植物。果实香甜,富含醣、淀粉,还有少量蛋白质、矿物质及其他维生素。以鲜食为主,也可制作果干、果脯、果汁、果酱及腌渍品等。
肥城佛桃的简介
肥桃又称佛桃,是中国名优特产。肥城栽培肥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肥城县志》载:"果以多品,惟桃最著名。"1726年《山东通志》载:"桃产肥城者佳,临清次之,分销各处。"1932年《中国实业志》载:"肥城之桃,莱阳之梨,鲁西一带之西瓜,烟台之苹果及葡萄,尤蜚声于国内,为该省特产……山东肥城所产之肥桃,以其形大、色美、味甘、汁多种种特点,自古即成贡品,声价之高实为他种之桃所不及。" 1986年,肥城被列为国家名特优产品(肥桃)基地县,肥桃栽培飞速发展。目前,全市肥桃栽培面积已超过6万亩,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桃园。并引进培植了许多新品种,真正成了常年能赏桃花、四时可品仙桃的"世上桃源"。特别是每年的4月和9月,满山桃花争奇斗艳,遍地肥桃流彩溢香,成为肥城的两大自然景观。 肥城佛桃又称蜜桃,以其个大、味美、营养丰富而被誉为“群桃之冠”。肥城桃有红里、白里、大尖、柳叶、香桃、酸桃等几个品种,红里居多。肥城桃单果重250~900克。成熟后呈半黄色,果质细嫩,汁多且浓,味甜而清香,含糖量14.6%。肥城桃的栽培相传已有1200多年历史。1985年,该县被农牧渔业部列为优质桃基地县。肥城桃除在当地加工、销售外,大部分运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近年来,又远销香港、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地。
木薯的栽培历史
广东高州县《县志》(1889年重修本)“有木薯,道光初(道光元年即1820年),来自南洋”的记载,梁光商等人认为,木薯是在1820年前后首先引入中国广东省栽培的,但最早有记载木薯的书是1840年林星章等编写的《新会县志》,该书对木薯的形态、种植、使用等都做了简单记述。当时出版的专辑《种木薯法》(梁延东1900年),对木薯形态特征,水土保持,种植方法,收获和品种,留头缩根,加工计划等方面都作了扼要的描述,说明当时对木薯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纵观中国木薯的发展历史,认为“有木薯,道光初,来自南洋”,是可信的。当时华南地区到南洋谋生的人不少,木薯可能是在这一期间传入中国的。
中国木薯的试验研究工作,当以解放前的广东省农林试验场为最早,该场在1914年—1919年,曾进行品种收集、评选、宿根、制粉和块根营养成份分析等试验。1940-1944年,李西开、黄瑞纶等人在广西柳州沙塘的广西农事试验场对木薯氢氰酸的分布,含量及其清除以及品种观察和栽培技术等进行了集中和专门的研究,并发表了“木薯毒素之研究”的专论。解放后,梁光商等人于1957年在广东开始了木薯的选育种工作,1959年以后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开始对木薯的种植方法,快速繁殖,轮种间作,种茎贮藏,杂交育种以及北移栽培等进行了广泛的试验研究,在温健教授的主持下,育成和推广了食用良种木薯华南6068,同时摸清了中国适宜栽培木薯的地理区域和气候条件,指出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地区,年平均气温16℃以上,无霜期8个月以上的地区都可栽培木薯,现以广东、广西、海南栽培最多,台湾、福建、云南次之,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等亦有少量试种。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有关农业科研单位,已开设木薯研究课题,进行木薯种质收集、保存、评选和育种栽培,深度加工等研究工作,已育成一系列优良品种,如华南124、华南205、华南6068、华南5号、华南6号等,为中国木薯的品种更新,实现良种化提供新的品种资源。
飞碟瓜介绍
又名碟瓜、碟形瓜、齿缘瓜、扁圆西葫芦,为葫芦科南瓜属美洲南瓜的一个变种。其果实既可以观赏,又可以食用,是一种难得的现食兼用园艺植物。飞碟瓜在我国栽培的历史很短。最初它是作为一种名特蔬菜于20世纪90年代从俄罗斯、韩国、美国等地相继引入进行栽培的。飞碟瓜根系发达。茎短缩,蔓性、半蔓性或矮生。真叶近五角掌状,浅至深裂,互生,绿色。雌雄异花同株。